?

電影《美女與野獸》的三重隱喻主題

2017-09-11 01:00黃世俐
戲劇之家 2017年14期
關鍵詞:隱喻

黃世俐

【摘 要】2017年上映的迪士尼真人動畫電影《美女與野獸》在沿襲了原作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通過對角色的改寫和重塑,改變了影片的內在邏輯,賦予了影片豐富的隱喻性思想,更多地探討了的女性社會地位、群體心理、自我意識覺醒等主題,《美女與野獸》成為了一部符合觀眾的文化期待的成人童話,并給予觀眾新的審美體驗和深刻的觀影思考。

【關鍵詞】《美女與野獸》; 隱喻;成人童話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4-111-02

真人版《美女與野獸》自上映以來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不僅躋身于美國影史票房前十,還在英國創下最高音樂電影票房紀錄,更還在全球范圍內收獲10億美元以上的票房,成為近年動畫改編真人電影的最佳作品之一?!睹琅c野獸》的成功離不開片多層次的主題表達。

一、女性角色的重塑與女性地位的強化

女性主義論著《閣樓上的瘋女人》曾談到神話和童話通常能更準確地表現并強化文化的仲裁。真人版的《美女與野獸》同樣證明了這條論斷,在現代文化背景下,講述了一個成人童話。影片中,王子與加斯頓是相反相對的一組男性角色,而貝爾與女巫則形成了相互補充的一組女性角色。影片對貝爾和女巫進行了角色重塑,貝爾的性格更加活潑,行事風格更加果斷堅毅。女巫的出場次數和相關情節得到增加,該形象得到了立體呈現。影片中,該角色相比貝爾更多地隱喻了女性的力量,貝爾形象隱喻了女性主義的進一步實現,但她的際遇又同時隱喻了女性在現實社會的局限和遭遇的束縛。

故事的帷幕由女巫拉開,這一角色作為影片的關鍵人物,發揮了掌控全局和導向故事發展的作用。首先,女巫的第一次出場直接導致了王子形象上的第一次改變——由人異化成野獸。這一變化表面上是得罪女巫后被詛咒的結果,但實質上是王子的心理狀況的外化。王子過度重視外表美丑實際上說明了他作為“人”時的膚淺,在影片后段,王子向貝爾展示了自己圖書館,很顯然,他擁有大量書籍,并宣稱自己接受過常人沒資格接受的教育,但他的心靈并沒有真正地被教育和知識滋潤,這些書本或許讓他比平民有見識,但沒有使他更具情懷。所以,野獸的形象恰好是王子內心情況的真實反映。新版《美女與野獸》在此處對原作增加了兩處細節,一是對王子的性格產生作了解釋:他從小失去了母愛,被冷酷的父親帶大;二是女巫在施咒時的臉部表情特寫。原生家庭的交代使王子的性格更合理,也突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女巫被設定為一個懲罰的施加者,但在施咒時,女巫的表情并不狠毒,其行為更像長輩對晚輩進行訓導,此處的女巫成為代替王子的母親而出現的教導者和清醒的實相揭示者,這是影片對女性的第一處肯定。

接著,鏡頭轉向了我們的女主角貝爾。作為小鎮上特立獨行的文藝女青年,她向往自由與獨立,對眾人追捧的加斯頓的追求不屑一顧。在影片中,有一處貝爾教孩子識字的場景,她所教的孩子是一個女童,所教的內容包含了象征自由和新生的“藍鳥”意象,女性在此處承擔了啟蒙和教育的任務。而這種啟蒙在對野獸的心靈救贖上體現得更為明顯,貝爾是野獸在感情上的啟蒙者、引導者,用女性魅力打開了野獸封閉的心扉,如果說女巫是王子救贖計劃的策劃者,貝爾就相當于計劃實施者,貝爾的啟蒙行為與女巫的教誡行為兩相呼應,形成了這組女性角色的第一次補充和照應。

第二次照應與救援主題相關——女性對男性進行身體上的救助和精神上的救贖。加斯頓把貝爾的父親拋棄在荒郊野外,女巫則在黎明來臨時找到并救了貝爾的父親,這里刻畫的是一個善良有同情心的女巫形象,她同時具有了完全的自主行為力和足夠的救援能力。而貝爾的救贖行動一方面與之類似,都是自發進行。在原作中,小男孩化身的茶杯解救了被加斯頓等人困起來的父女,而在新作中,貝爾主動說服父親展開逃脫以便對野獸進行營救,這里的貝爾具有更強的抗爭意識。但女巫進行的是“救”這一具體行動,是貝爾父親身體上的解救者,而貝爾的“救”則更傾向于給野獸以精神上的救援支持。這兩次不同的救贖達到了同一目的,即強化了女性形象的意志和力量。

二、村民群體的社會隱喻

影片中的城堡和村莊代表了兩種階級,城堡眾人自始至終是野獸的助手和臣下、眷屬,對野獸抱有關心愛護之情,而村民則經歷了從不理解貝爾一家到攻擊野獸再到融入城堡群體的多重變化過程,這個群體具有更強的戲劇性和隱喻性。村民群體的呈現,包含了《美女與野獸》對人類群體的社會性思考。

“單獨的個體非常清楚地明白他不能獨自放火焚燒宮殿,或是洗劫商店,即使他有這樣的沖動,也會很容易就能夠抵制這種誘惑。然而,當他成為群體中的一員時,他就能感受到一大群的人在給予他力量,這種力量足以讓他立刻屈服于謀殺或者掠奪的誘惑?!雹倮正媽θ后w心理的闡述可謂是對進攻城堡的村民心態的最好注解,加斯頓利用村民對未知野獸的恐懼煽動他們的情緒,但真正促使村民們進入未知的森林和城堡并準備毀滅野獸的動力則是人類的群體心理。群體中的眾人個性消失,易于接受暗示,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他們需要領袖,這是群體的本能,他們的領袖并不見得有良好的思想水平,村民們以加斯頓為領袖,體現出了對力量的崇拜而非對理智的欣賞。

《美女與野獸》中的村民非常典型地顯現出群體性特征,在全片中,村民的情緒都是以集體的形式呈現,情感的生發和表達具有一致性,歌頌加斯頓時的崇拜,進攻時的狂熱,到城堡解除魔法后的狂歡,村民們都陷入了情感同步的境界,個人意識極少,仿佛是一個共生體。在進攻城堡時,村民是一個非理性的集合體,但當加斯頓被消滅,城堡的魔法消失,一切恢復原有的秩序,他們又變為了勢力更強大的城堡的支持者與臣民。實際上,村民們和城堡眾人也的確是一個利益共生體,影片末魔法消失,所有人換上宮裝,在音樂中起舞歡慶,皆大歡喜,由“群起攻之”轉換為“群起拱之”。恰如勒龐所述,“在群體的靈魂中處于上風的,并不是對自由的渴望”。②

三、來福的自我意識覺醒

但影片不止表現了群體意識,還對群體中個體的覺醒給予了展現,這一展現可從主要配角來福身上看出。endprint

來福是加斯頓的堅決擁護者,甚至是愛慕者,森林中加斯頓要加害貝爾父親時來福的良心使他試圖制止加斯頓,但懼于加斯頓的淫威而最終離去,未施援手,這是來福的第一次未遂的覺悟。接著,當貝爾的父親被女乞丐(女巫)救回,在眾人面前指控加斯頓試圖殺害他時,來福的內心有了第二次掙扎,出于對加斯頓的愛和懼,來福愧疚中給加斯頓作了偽證,但此時他的心里已經更加忐忑不安了。當來福發現加斯頓的殘忍和冷酷、表里不一和虛偽時,來福是失望的,望向貝爾父親時愧疚不忍的眼神暗示這是他第二次未遂的覺醒。隨著影片的展開,來福對加斯頓了解得越多,自己心里的矛盾越劇烈,他在不斷地作自我斗爭,在一次又一次地屈服于加斯頓后,他終于迎來了轉折——攻打城堡。加斯頓把來福當盾牌,且來福被魔法鋼琴壓制時,加斯頓棄之不顧。加斯頓的拋棄終于使來福的幻夢破滅,內心的崩潰讓來福重新審視加斯頓和自己,在茶壺太太的啟示下迎來了自我的覺醒:不愿再做加斯頓的附庸,而是順從內心的意志脫離加斯頓和狂熱的村民群體,轉而幫助城堡迎戰村民。

來福的心路發展體現了個體的自我意識和良知不斷發現和斗爭的過程,來福身上閃爍著性本善的特質,他在擁護加斯頓的同時保留著自己的是非判斷,盡管在被加斯頓放棄之前這種意識只是隱藏潛伏著并不顯露,但在足夠激烈的矛盾中最終爆發,完成了來福形象的升華?!耙徊坑捌囊庾R形態不會以直接的方式對其文化進行陳述或反思, 它隱藏在影片的敘事結構及其采用的各種言說之中,包括影像、神話、慣例和視覺風格?!雹圻@不是一場簡單的進攻和反抗,里面以來福為刻畫對象完成了處于群體中個體的自我意識覺醒之隱喻。

四、結語

真人版《美女與野獸》給觀眾帶來了更加具有沖擊的視覺和聽覺體驗,CG特效、燈光、音樂等元素的恰當使用,都使觀眾收獲了良好的觀影效果,而影片中所隱喻的多重現代性思想內涵也使該片成為一部具有文化價值的成人童話。

注釋:

① [法]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群體暴力與大革命[M].李雋文譯.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20

②[法]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群體暴力與大革命[M].李雋文譯.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108

③[澳]格雷姆·特納.電影作為社會實踐[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200

參考文獻:

[1][美]桑德拉·吉爾伯特,蘇珊·古芭,著. 楊莉馨,譯.閣樓上的瘋女人:婦女作家與十九世紀文學想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趙鳳蘭.人獸輪回——解讀動畫片《美女與野獸》[J].電影文學, 2009(22):91-92.

[3]趙泓.從迪斯尼童話電影的性別設置看女性話語權的演變[J].戲劇之家, 2016(17):4-6.

[4]曹海峰. 精神分析與電影[D].上海師范大學,2006.

[5][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群體暴力與大革命[M].李雋文譯.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endprint

猜你喜歡
隱喻
習近平新年賀詞中的隱喻探析
漢韓“風/??”的隱喻對比研究
《活的隱喻》
描寫·對照·隱喻——阿來《瞻對》藝術談
隱喻手法幫你理解詞義
“足”的隱喻認知對比研究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德里達論隱喻與摹擬
多模態視角下的隱喻*——兼評Charles Forceville 的隱喻研究
從“隱喻意義”的流變看尼采和德里達的隱喻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