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平布依族生態價值觀在生態旅游中的活態傳承

2017-09-11 09:39代春燕恭元芳
祖國 2017年15期
關鍵詞:活態傳承布依族生態旅游

代春燕+恭元芳

摘要:民族生態價值觀的呈現是生態旅游的魂,但羅平布依族的傳統生態文化在其生活方式的變遷中在逐步走向消亡,通過打造布依族生態文化村落、創新開發布依族特色旅游商品、編排布依族特色歌舞、渲染民族節日氣氛等形式使布依族生態價值觀在生態文化旅游中得到傳承和利用。

關鍵詞:布依族 生態價值觀 生態旅游 活態傳承

改革開放后,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以及工業化建設的加快,老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但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到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地步。而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多半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植被豐富,這得益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體現的傳統生態價值觀。但是,隨著城鎮化和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生態價值觀的傳承與發展卻遇到了難題。云南羅平布依族的生態價值觀也是如此,盡管我們認為羅平布依族的生態價值觀的傳承與利用對于曲靖市生態城市的建設及打造“珠江源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有著重要作用,但當地政府在挖掘、傳承與發展布依族的傳統生態文化的意識還不夠強、動力依然不足。

一、羅平布依族傳統生態價值觀正在走向消亡

任何一個民族文化的起源及傳承均來源于生活,從布依族傳統文化的起源來看,布依族傳統文化幾乎都是與生態環境緊密相關的文化現象。羅平布依族獨特的生產生活習俗及原始信仰共同構筑了布依族人民特有的傳統生態文化,閃現著生態文明理念的雛形,也折射出布依族人民的傳統生態價值觀,即:敬畏自然、融入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但傳統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必然出現輕視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現象,甚至導致民族傳統文化的變遷及消融。同時,由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手段落后,傳統文化因此受到各種威脅,甚至后繼無人。

羅平布依族居民的生活方式正在經歷著現代文化帶來的強烈沖擊。伴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現代文化以其強有力的優勢不斷向少數民族生態文化進行滲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布依族村寨,帶回了都市的文明,布依族傳統服飾的生態美在這些年輕人身上已無法兌現,在他們眼中,那是落后、陳舊的象征。傳統的吊角樓已不再受村民的歡迎,不僅建造價格更高,適用性也不及磚混結構強,而且使用壽命及抗震水平均無法與磚混結構的樓房相比。許多年輕人已多年沒有參與過村寨里的各種祭祀活動,甚至有些祭祀活動已經從簡或者消失了,對于布依族傳統文化中的古老傳說及神話也知之甚少。布依族的傳統生態文化也正是這樣,在其生活方式的變遷中逐步趨向弱化甚至走向消亡。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挽救、傳承與發展云南羅平布依族傳統生態價值觀是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

二、布依族生態價值觀的呈現是羅平生態文化旅游的魂

羅平,位于云南省東部,滇、桂、黔三?。▍^)結合處,境內特殊的喀斯特地貌為發展旅游業提供了較好的地理優勢,再加上政府的重視和重點打造,如今的羅平縣已是云南的旅游大縣,曾榮獲“全國旅游百強縣”,形成了以多依河一魯布革風景名勝區、九龍瀑布群、30萬畝油菜花田等為主的旅游勝地,加上濃郁的民族風情,悠久的歷史文化,使得羅平成為云南省“自然之旅”的一個好地方。

旅游業的發展要依靠文化來支撐,文化已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源泉。盡管羅平旅游業發展的勢頭越來越好,但在發展過程中,還有一個可以重點利用的資源卻沒有利用好,那就是羅平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生態文化的挖掘和演繹。這無論是對于羅平旅游業文化內涵的提升還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本身都是一種缺憾。所以,在羅平旅游業發展壯大的背景下當地政府應該引導打造羅平獨特的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增加羅平旅游業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

在羅平境內,約有2.9萬布依族同胞聚居于此,是云南省布依族最為集中的一個縣。布依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布依族人民創造了特色鮮明、富有魅力的布依族文化,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資源。將羅平旖旎秀美的自然風光與布依族生態文化資源有機結合,是羅平布依族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脫離了豐厚的布依族生態文化底蘊, 羅平布依族地區豐富的旅游自然資源就難以形成特色。布依族生態價值觀的挖掘和呈現可以說是羅平生態文化旅游的“魂”。

羅平布依族敬畏自然、融入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的生態價值觀是深深根植于布依族人民所生活的那一方水土之中的,缺少了特定水土的滋養,文化便難以生根發芽甚至開花結果。羅平布依族多姿多彩、魅力無窮的民族生態文化如果不與布依族地區優美的自然風光相結合,其傳承利用保護就很難落到實處。所以當地政府在發展文化旅游業時一定要與挖掘、傳承與發展布依族的傳統生態文化聯系起來,與生態資源的開發利用結合起來,即推動羅平生態旅游的大發展,也為羅平布依族生態價值觀的傳承利用提供契機。

三、生態旅游的深度挖掘是羅平布依族傳統生態價值觀傳承與發展的有效途徑

借助羅平旅游業大發展的契機,在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的過程中傳承與發展羅平布依族傳統生態價值觀,這無疑是一個最有效的途徑。那如何在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的過程中傳承與發展羅平布依族傳統生態價值觀呢?可以從打造布依族生態文化村落、創新開發布依族特色旅游商品、編排布依族特色歌舞、渲染民族節日氣氛等方面入手。

(一)打造布依族生態文化村落

民族村落的打造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實也是民族生態旅游的一大亮點。盡管羅平縣已成為云南省的旅游大縣,民族文化也成為旅游的一大亮點。但實事求是的說,羅平目前還沒有打造出一個像樣的民族村落,這在羅平的民族文化旅游中是一個缺憾。

一個真正的民族村落必須是這個民族先民生產生活的真實縮影,所以打造布依族生態文化村落必須引導村里的老百姓回歸到最本真的布依族生產生活方式中,不管是上懸下空的“干欄式”房屋,還是以藍黑為主色調的對襟衣,也或頭上包著的頭帕,還有香噴噴的花糯米、酸肉、糯米粑等,都是布依族生態文化的象征。布依族村民們依著傳統的方式去生產生活,該生產的生產、該吃飯的吃飯,該祭祀的祭祀,該對歌的對歌,不必拘泥于外界的干擾。這本身就是布依族生態文化就有效的活態傳承,也是發展旅游業的一大亮點。當然政府在引導民族村落建設時,也需要考慮村民們的經濟訴求,給予相應的經濟補貼,讓其安心以傳統方式生產生活。endprint

(二)創新開發布依族特色旅游商品

當商品被賦予了文化的內涵,商品便充滿了吸引力,從而有了市場。為了更好的傳承和利用布依族生態文化,在對羅平進行民族生態旅游開發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忘了民族商品的開發。

布依族作為農耕民族,最喜歡的食物當屬大米,特別是對糯米食品尤為熱愛,其加工制作特色明顯,獨具一格,有著名的花色糯米飯、糯米粑、糯米粽等食品,還有以酸為主的各種輔食,如酸湯、酸菜、酸蝦、酸魚等,還有腌肉、血豆腐、香腸各種腌制品。這些別具一格,風味獨特的食品都可以在旅游業大發展的背景下作為商品出售。其次還有具有民族風情的布依蠟染布制成的各種制品、刺繡、銀飾等,還有最具布依族特色的竹編、竹雕等都可以開發成為商品。一方面可以帶動布依族居民經濟效益的產生,另一方面也可以滿足游客的需要。

但是商品的基本屬性是有用性即使用價值,只有讓布依族特色商品的有用性充分體現才能拓寬銷路,獲得盈利,從而堅定布依族民族文化傳承信念。要充分體現布依族特色商品的有用性就必須站在游客角度來思考布依族特色商品的創新開發。比如在民族織品的生產上可改善傳統蠟染布易脫色等問題或采用新的布料,提升其使用價值。也可以以保留布依族服飾的基礎樣式為本,設計新的色彩和風格滿足游客們追求時尚的心理,進而強化其購買的欲望。

(三)編排布依族特色歌舞、渲染民族節日氣氛

民族歌舞、節日及各種習俗均是民族生態文化的最好體現。傳承和保護布依族生態文化就需要把這些文化形式一一呈現出來。布依族的民間歌舞幾乎都來源于生產生活。比如織布舞、舂碓舞、響篙舞、生產舞、豐收舞、粑棒舞、刷把舞等歌舞形式反映的是生產勞動的過程,而花包舞、伴嫁舞、玩山舞、花棍舞、龍舞、獅子舞、紅燈舞、刺錘舞、儺舞等則是反映布依族的民族習俗。在發展羅平生態旅游的同時,可以把這些歌舞精心編排呈現給游客,作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點,同時也成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途徑之一。

此外,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有跳花會、三月三、六月六和查白歌節、祭祖節等,這些傳統節日充滿了原始性和神秘性,通過渲染這些節日的氣氛,吸引游客或參與或感受,可以讓游客更好的了解布依族生態文化的來歷及內涵,凸現布依族傳統生態文化的魅力,同時也提升羅平生態旅游建設的內涵深度。

參考文獻:

[1]韋啟光.布依族文化研究[M].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2]王金玲.布依族服飾民俗中的文化生態[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2).

[3]臧國書,李艷萍.論羅平布依族禁忌習俗中的生態功能[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4,(02).

(本文為曲靖高校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科研課題階段成果(QJGXSKL16018);作者簡介:[1]代春燕,曲靖醫學高等??茖W校,講師,主要致力于民族文化的研究;[2]恭元芳,曲靖醫學高等??茖W校,副教授,主要致力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歡
活態傳承布依族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之利弊
生態旅游的不同類型
生態旅游
貴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識的覺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為例
布依族古村落平寨
我國生態旅游的開發與建設探索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態旅游規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