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石激起千層浪

2017-09-13 07:23于彩俠
青蘋果·高一版 2017年5期
關鍵詞:對稱點斜率雙曲線

于彩俠

教材中的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例題和習題,往往蘊含著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在系統復習課時,教師可以從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出發,鼓動學生大膽設想,充分挖掘,尋找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從而能夠舉一反三。既能夠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北師大版選修教材2-1橢圓一節中有這樣一題目:“ΔABC的兩個頂點A、B的坐標分別是(-6,0)和(6,0),邊AC、BC所在直線的斜率之積等于,求點C的軌跡方程?!币李}意求出此題的結果是:,此題是比較典型的一習題,對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 思考引申

把方程和題目中的數值進行對比。發現恰好等于,這是否為一巧合呢?題中A,B是橢圓的兩個頂點,關于原點對稱。若A、B是橢圓C:上任意兩個關于原點的對稱點,P是橢圓上不同于A,B的一點,直線PA、PB的斜率都存在,是否有kPA·kPB =呢?

2 結論應用

學生對自己推導出來的結論一定會興奮不已,教師趁此給予相關性的題目,讓學生對此結論加以應用。

例如,2013年安徽省一高三聯考卷某題的第二問:已知橢圓E:,設P是橢圓E上第一象限內的點,點P關于原點O的對稱點為A、關于x軸的對稱點為Q,線段PQ與x軸交于點C,點D為CQ的中點,若直線AD與橢圓E的另一個交點為B,試判斷直線PA、PB是否互相垂直?并證明你的結論。本題條件較多若抓不住入手點,會導致計算量大、得不出結果。若課堂上,教師引領學生對上面的習題加以引申,鼓動學生自己推導結論,學生對此類問題能夠舉一反三,那么學生對本題就會迎刃而解。

分析:點P,A關于原點對稱,點B也在橢圓上,則,由題意又易得出,則,即kPA·kPB = -1,所以很快能夠判斷出直線PA,PB是互相垂直的,按照此思路給予證明即可。

3 類比拓展

由橢圓中這一習題,聯想到高中階段所學的解析幾何中中心對稱的曲線——圓、雙曲線,是否也有類似的結論呢?

3.1 圓

當a=b ≠ 0時,方程表示的曲線是圓,點A、B在圓上且關于原點對稱,點P是圓上不同于A,B的點,若直線PA、PB的斜率都存在,則顯然kPA·kPB的值等于-1,恰好為。

3.2 雙曲線

類似于橢圓中的情況,若A,B是雙曲線C:上任意兩個關于原點的對稱點,P是雙曲線上不同于A,B的一點,直線PA,PB的斜率都存在,則kPA·kPB = 。

3.3 綜合應用

人教版教材上的一練習題(選修2-1,80頁):ΔABC的兩個頂點A、B的坐標分別是(-6,0)和(6,0),邊AC、BC所在直線的斜率之積等于m(m ≠ 0),求點C的軌跡方程。本題很好地綜合了以上三種曲線的共同問題,軌跡方程為:mx2 - y2=36m(m ≠ 0),m的范圍不同,所表示的曲線也不同:

(1)m>0時,軌跡是雙曲線;

(2)m = -1時,軌跡是圓;

(3)-1

對一道題加以深度地挖掘,脫離以往的死板、照本宣科的教學,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欲望,從而課堂教學才有活力和靈氣,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 趙緒昌.數學思維過程展示的教學策略[J].中國數學教育,2014(01).

[2] 劉明.一道經典例題結論的深度挖掘[J].中國數學教育,2013(12).

(作者單位:安徽省太和縣太和中學)

猜你喜歡
對稱點斜率雙曲線
探求特殊四邊形中線段和的最小值
巧甩直線斜率公式解數學題
源于課本的“點關于直線對稱”的探究
雙曲線的一個性質與應用
求斜率型分式的取值范圍
雙曲線的一個美妙性質及應用
導數幾何意義的深層次應用
解析幾何中兩個公式的推導
2011年高考山東卷.理22(Ⅰ)別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