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恥是道德重建的起點

2017-09-15 22:03王曉廣
中國德育 2017年17期
關鍵詞:道德行為道德意識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非常注重恥感道德的培育。歷史上,恥感道德不僅對個體德性的養成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對國民性格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培育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我們仍需大力提倡恥感教育,要將其更加深入地融入中小學德育工作之中。

《說文解字》將“恥”字解為:“辱也。從心,耳聲?!薄读鶗傄穭t進一步解釋道:“恥,從心耳,會意,取聞過自愧之意。凡人心慚,則耳熱面赤,是其驗也?!碑斠粋€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就會心生悔愧、面紅耳赤,羞愧之情溢于言表??梢?,知恥之心、羞愧之情,是每個人正常的心理反應和心理活動過程。正是通過這種令人慚愧、內疚和自責的心理體驗,人們才會對有悖于道德的無恥行為進行及時糾正,最終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為什么這么說呢?從某種意義上看,“知恥”是道德評判的基本前提,只有認清“恥”與“不恥”,才能明確區分“是非”“善惡”“好壞”“榮辱”等道德概念;也只有認清了諸如正確、善良、公正這些基本的道德價值,才能夠作出合理的道德選擇。正所謂“人不可以無恥”,倘若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和羞愧之情,就如同突破了做人最起碼的道德底線,其自我檢省和道德他律的作用也將歸于無效,于是就會變得榮辱不分、善惡不辨,就會無所忌憚、恣意妄為。古人常講“知恥近乎勇”,事實上有時候“不知恥更甚乎‘勇者”!因為,一旦一個人沒有了羞恥感,還有什么壞事是他不敢做的呢?

無恥即會無德,當今社會之所以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價值混淆、道德失序現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部分人恥感道德的淡化和缺失。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劇烈的社會變遷和轉型期的調整,社會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主流價值觀和道德體系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如今社會上流行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多種社會思潮,導致有些人是非觀念混淆、善惡標準迷失、恥感意識淡化,給社會風氣帶來了極為不良的影響。中小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基本上還處在一個自我價值判斷和獨立個體意識形成的重要階段,缺乏足夠的分析和辨別能力,因此極易受到這種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有些孩子會做出有悖道德之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對“恥”的價值認知上存在一定的錯位、混亂甚至缺失,導致道德判斷和行為選擇的偏差,繼而出現榮辱不分、是非混淆、善惡不辨的現象。例如,在校園里頻現的涂鴉文化、污言穢語、校園欺凌、考試作弊等現象,有些學生非但不將其看成是可恥的行為,反而認為是有面子、有個性和有能力的表現。究其根本,這種現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學生恥感意識的缺失所致。因此,在中小學生德育中切實加強恥感意識的培育,以“知恥羞為”來引導孩子們的道德認知、道德評價和道德選擇行為,使之學會慎獨、內省和正己,自覺地改過遷善、見賢思齊、為善舉而棄恥行,為將來成長為一個有德性的人打牢基礎。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和要求,而“立德”則是“樹人”的根本前提和保障。中小學校作為德育的主陣地,必須切實承擔起對學生進行恥感教育的重任,將之貫穿于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和交往等各個方面,實現對學生道德行為的規范、調節和矯正。其中,最為根本的是加強中小學生恥感意識的涵養和培育。從認知結構來說,恥感意識處于道德認知的最深層次,具有穩定性、深刻性,一旦形成就能夠對行為主體的道德認知、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產生持續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因此,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我們應當利用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對“恥”與“不恥”的界限和評價標準形成正確認知,使其內心固化“行己有恥,知恥修為”的道德理念,提高對是非、美丑、善惡等基本道德價值的判斷力。以往我們過多強調“圣人”式的崇高教育,對學生提出過高和過于抽象的道德要求,卻忽略了作為道德底線的、具體的恥感教育。事實上,以否定性方式發掘和確證人的善本質的恥感道德,更能促使人們做到“內省”和“慎獨”,更能夠喚起人們“改過遷善,見賢思齊”的道德信念,也更能夠激發人們對道德規范的充分踐履和對高尚道德價值的自覺追求。

誠然,恥感意識的形成為道德主體的行為選擇提供了前提,但將恥感意識真正外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才是目的,因此必須加強對中小學生恥感道德行為的科學引導。在實際調查中發現,很多學生在對恥的認知與行為選擇上還存在著一定的背離現象。例如,有些學生明知考試作弊、打架罵人等行為是可恥的、不對的,但往往為了獲得高分、博得面子等原因,違反校紀校規甚至觸犯法律。為了矯正這種知行背離的偏差,在實踐中可以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校園活動,如宣傳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舉辦主題報告、演出情景劇、參與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切身體會“恥行”帶給自己的痛苦、羞愧以及“德行”帶給自己的榮耀與尊嚴等心理體驗和社會評價,激發、強化學生的恥感意識,促使其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行為,最終使“知恥修為”的恥感意識外化為一種確定的行為模式。

從應然的角度看,道德選擇是道德主體的自覺行為,因而基于恥感形成的道德選擇也應當是自主自覺的。但事實上,道德主體不可能做到完全自律,其行為還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和手段加以規范和約束,尤其是對處于“三觀”逐漸形成過程中的青少年學生來講更是如此。因此,中小學校還需要通過制度、組織以及物質設施的建設來保障恥感教育目標的實現。例如,將恥感評價引入到學生的學習、考評、獎懲等各項制度設計中,突出和強化恥感道德對學生的規范、引導和評價作用,使學生自覺地將他律轉化為自律,形成穩定的道德認知和行為模式。再如,將恥感道德價值融入到校園的建筑、雕塑、畫像、標語等設計和制作中,以感性直觀的形式將其承載的恥感道德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恥感文化的浸潤和熏染,激發學生不斷探尋真知、固守正義、追求至善。

【王曉廣,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趙 庭

讀者熱線:010-62027510

投稿郵箱:zgdy_guancha@163.comendprint

猜你喜歡
道德行為道德意識
如何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
例談概率統計備考的五個意識
兒童道德行為發生的時間邏輯及其教育遵循
跟蹤導練(五)(2)
道德
初一學生符號意識的培養應從“理解”入手
道德認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消防意識
劉娟、趙玉生:自我損耗會對道德行為產生負性影響
道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