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門市冷涼灌區藜麥栽培技術

2017-09-18 07:31彭鋒尚永軍段亮
現代農業科技 2017年15期
關鍵詞:栽培技術

彭鋒 尚永軍 段亮

摘要 介紹了藜麥的特征特性,從品種選擇、地塊選擇與輪作倒茬、精細整地與施底肥、適時播種、查苗補苗與間苗定苗、中耕鋤草與深耕培土、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適時收獲等方面總結了玉門市冷涼灌區藜麥栽培技術,以供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 藜麥;栽培技術;冷涼灌區;甘肅玉門

中圖分類號 S51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5-0037-01

藜麥原產自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是唯一的植物界全蛋白谷物,唯一的單體植物即可滿足人類基本營養需求的食物,被譽為“谷物之王”和“營養黃金”[1]。藜麥在1980年代被美國宇航局用于宇航員的太空食品。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推薦藜麥為最適宜人類的完美的全營養食品。藜麥適宜所有人群食用,特別是對于高血脂、高血壓、乳糜瀉(對面筋蛋白過敏)、慢性病、糖尿病患者,對減肥塑身、素食者、運動員、嬰幼兒、孕產婦、病后康復者非常適宜;對于健康人群,藜麥也是難得的營養美食。

1 主要特征特性

藜麥原產地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和秘魯,為短日照植物,性喜強光;具有耐低溫、耐干旱以及耐鹽堿的特性。適合生長于海拔3 000~4 000 m的山地或高原上[2]。其生長適溫14~18 ℃,生長氣溫為2~35 ℃,在營養生長階段可耐輕度霜凍(-1~0 ℃),在種子結實之后可耐16 ℃低溫[3]。藜麥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分類屬藜科,雙子葉植物,株高60~300 cm不等[4]。根系屬淺根系,穗狀花序,自花授粉,種子為圓形藥片狀,直徑1.5~2.0 mm,千粒重2.4~3.0 g,表皮有一層水溶性的皂角苷,不同品種種子大小和顏色有差異,大多為灰白色、乳黃色,也有部分品種的種子為黑色、紫色等深色。

2 栽培技術

2.1 品種選擇

可選用高產、優質、抗病蟲害的隴藜1號、隴藜2號、隴藜3號等品種。

2.2 地塊選擇與輪作倒茬

海拔在1 500~2 400 m區域范圍內均適宜種植。選擇地勢高、陽光充足、通風條件好、避風、肥力中等的地塊種植。

藜麥不宜重茬,連作病蟲害嚴重,雜草多,土壤中的營養元素消耗量大,易造成減產。以豆類、薯類、小麥、玉米等作物輪茬,易提高藜麥產量,輪作年限至少2年。前茬噴灑過除草劑的土地不能種植藜麥。

2.3 精細整地與施底肥

在早春土壤解凍可以進行農事操作時,及時耙耱并鎮壓,做到地平土細。播種前3~5 d覆蓋地膜,以保證土壤墑情有利出苗。

播前要一次性施足底肥,一般施腐熟農家肥45~60 t/hm2,高效三元復合肥300 kg/hm2,將肥料混勻后均勻撒于地面,然后用犁鏵或旋耕機將肥料施入土中。

2.4 適時播種

一般在4月中下旬,氣溫穩定在15~20 ℃時播種。采用覆膜平作穴播,人工點播或機械點播皆可,行距50 cm,株距25 cm。播種深度要均勻,過深出苗困難,過淺不防旱,不抗倒,一般播種深度為1~2 cm。用種量以6 kg/hm2為宜。

2.5 查苗補苗與間苗定苗

播種后3~10 d內即可出苗,發現缺苗斷壟或漏種時,應補種。將種子浸入水中3~4 h撈出,用濕布蓋上,放在20~25 ℃環境下催芽,露白后補種。也可在4~5葉時,雨后移苗補栽,連續3 d早晚用水澆苗。

出苗后注意鏟鋤雜草,并應及早間苗,幼苗長到10 cm時,進行第1次間苗,穴留3~4株。幼苗長到20~30 cm時,進行第2次間苗,每穴留1株,留壯苗,保全苗。保苗密度7.5萬株/hm2。

2.6 中耕鋤草與深耕培土

中耕鋤草與深耕培土是培育壯苗的關鍵,藜麥幼苗生長緩慢,忌草荒,第1次中耕結合間苗進行,應掌握破碎土塊、圍正幼苗、淺鋤、細鋤,做到深淺一致、草凈地平,中耕后如遇大雨,應在雨后表土稍干時破除板結。

在8葉齡時逐壟逐株檢查,拔除病株,殘株。進行根部培土,促進莖基部次生根的生長,增強植株的支撐能力,有利于防止后期倒伏。藜麥從拔節期起,進入旺盛生長階段,隨著溫度的升高,莖桿生長速度加快,在清壟后,應進行中耕,刨斷部分側根,促進主根系發育,控制基部莖節生長,促進莖桿粗壯[5]。

2.7 水肥管理

藜麥對氮肥敏感,在生長前期不宜澆水追肥。追肥增產作用最大的時期是顯穗前15~20 d。肥力較好的地塊追肥1次,結合灌頭水追施高塔硝酸磷或高塔硝酸磷鉀75 kg/hm2。肥力較差的地塊,在拔節期追施坐胎肥,施高塔硝酸磷75 kg/hm2,孕穗期追施攻粒肥,施高塔硝硫基(15-15-15)75 kg/hm2。藜麥開花后,每隔7~10 d噴磷酸二氫鉀1次,連續噴2次,以促進開花結實和籽粒灌漿。對于長勢較強的田塊,在初花期可用矮壯素100倍液或多效唑1 500倍液噴霧,防止倒伏[6]。

2.8 病蟲害防治

藜麥在玉門市通常無病害,生長期主要是潛葉蠅、斑潛蠅、蚜蟲等危害。防治潛葉蠅可選用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3 000倍液、90%敵百蟲晶體1 000倍液噴霧。在田間初見斑潛蠅被害葉時,立即用藥,應早晚施藥,可選用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3 000倍液、48%毒殺蜱乳油1 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噴霧防治。防治蚜蟲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 500~2 500倍液噴霧[7]。

2.9 適時收獲

藜麥成熟的標準是外觀看葉大多脫落,谷穗變黃籽粒變硬、變干,葉變黃、變紅,種子用指甲掐已無水分,即可收獲[8]。收獲前必須將病穗、雜穗去掉。

藜麥成熟時應及時收割,避開雨季。收獲時采用人工收割,收割后放在打谷場晾曬7~10 d后脫粒,讓籽粒有一個后熟的過程。種子入庫前充分晾曬,當籽粒含水量低于12%時,及時進行精選包裝入庫。

3 參考文獻

[1] 成明鎖,劉增玉,李玉春.藜麥的種植與栽培技術[J].河南農業,2013(11):43.

[2] 顧嫻,黃杰,魏玉明,等.藜麥研究進展及發展前景[J].中國農學通報,2015(30):202.

[3] 王晨靜,趙習武,陸國權,等.藜麥特性及開發利用研究進展[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4(31):297.

[4] 肖正春,張廣倫.藜麥及其資源開發利用[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4(2):62.

[5] 朱玉紅.通渭縣藜麥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31):54.

[6] 李進才.藜麥的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J].天津農林科技,2016(3):23-26.

[7] 李素軍,宋勝普.宣化縣藜麥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6(1):52.

[8] 魏玉明,黃杰,顧嫻,等.藜麥規范化栽培技術規程[J].甘肅農業科技,2015(12):77-80.endprint

猜你喜歡
栽培技術
提高大豆種植生產效益的栽培技術分析
蘭山區義堂鎮簡易大棚蔬菜高效輪作栽培技術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