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封曲河窯白釉珍珠地劃花枕賞析

2017-09-22 06:31黃亮亮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7年9期

黃亮亮

【摘 要】曲河窯屬磁州窯系,是唐宋時期的名窯之一。白釉珍珠地劃花工藝由曲河窯發揚光大,成為北宋時期一種流行的瓷器裝飾風格。本文以多件白釉珍珠地劃花瓷枕為例,從工藝、形制、裝飾、用枕歷史等方面進行了藝術賞析。

【關鍵詞】曲河窯 珍珠地 劃花瓷枕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201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就位于這里。登封曲河窯位于登封市告成鎮,是唐宋時期的名窯之一,在1982年出版的《中國陶瓷史》中被列為磁州窯系。該窯址曾經于1961、1962年進行過兩次考古調查,其白釉產品中的珍珠地劃花和剔刻花裝飾極具特色,在磁州窯系窯口中獨樹一幟。從登封曲河窯址采集到的瓷器標本看,其燒造年代上限要早到唐代,而下限則晚到元代,北宋時期是它的黃金時代。該窯燒瓷品種豐富,以白釉為主,有白釉綠彩、白釉劃花、白釉剔刻花和白地黑花等裝飾;此外,還有黃釉、黑釉和低溫釉三彩產品。

珍珠地劃花是將金銀器的鏨金技藝創造性地運用到陶瓷裝飾上,顯示出當時工匠們的高超技藝。白釉珍珠地劃花首創于登封市東鄰的新密市西關窯,但曲河窯對它予以改進,并發揚光大。這一技法為北方眾多窯場所借鑒生產,如河南魯山縣段店窯、修武縣當陽峪窯、河北磁縣磁州窯等,成為北宋時期一種流行的瓷器裝飾風格。

白釉珍珠地劃花是登封窯最為典型的標志性產品,在登封曲河窯址采集有大量珍珠地劃花的瓶、枕、罐、碗和洗等瓷器標本。珍珠地劃花的制作工序是:一是在器物的胎體上施一層白色的化妝土;二是在器身刻畫出各種主題紋飾;三是在主題紋飾以外的空白處壓印出細小的圓圈紋;四是外罩一層透明釉后入窯燒制。白釉珍珠地劃花主要見于梅瓶和枕類器,在采集到的梅瓶上有虎紋、鳳紋、兔紋、纏枝花卉和人物圖案等,有的還在瓶身刻劃有“鄭家瓶”銘文。其中,虎紋裝飾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白釉珍珠地雙虎紋瓶為代表,瓶體呈橄欖形,兩虎張口舞爪,翹尾直立,似搏擊于草叢中。在虎、草的空隙處飾以珍珠地,使主題紋飾更加突出。人物圖案為一長者,頭戴幞頭,長須閉目,敞胸露懷,肩扛長物,皆身材肥碩、憨態可掬,生動傳神,十分有趣。這和北宋晚期道教盛行,在藝術上表現出追求山野林趣、質樸自然的道教價值取向相吻合。

目前可以確定為登封曲河窯的白釉珍珠地劃花枕,主要出土于登封市、鞏義市、鄭州市區、洛陽市和周口市,保存比較完整的計有十余件,大致反映出曲河窯的銷售范圍。從形制上大致分作腰圓形和銀錠形兩種,均以赭彩或褐彩的珍珠地襯地,主題裝飾主要為花卉和動物圖案。

花卉紋中以牡丹花最為常見,有一朵、兩朵、三朵和多朵之分?,F藏于鄭州博物館的白釉珍珠地劃花牡丹紋枕(圖1),枕呈腰圓形,枕面稍傾斜,前壁內凹。枕墻四周刻劃草葉紋。枕面飾赭彩珍珠地劃花,中心為兩朵卷枝牡丹,花朵飽滿,布局對稱。長20.8厘米,寬15.3厘米,厚8.5厘米。

現藏于鄭州博物館的白釉珍珠地劃花牡丹紋枕(圖2),1963年采集于鄭州紫荊山公園。枕呈銀錠形,枕面稍傾斜,前、后壁均內凹。枕墻前面為一枝菊花,后面飾有一朵牡丹花,也襯以珍珠地。枕面飾赭彩珍珠地劃花,中心處為兩朵折枝牡丹,枝葉茂盛,繁而不亂。長19厘米,寬14厘米,高7厘米。

現藏于鄭州博物館的白釉珍珠地劃花牡丹紋枕(圖3),枕呈銀錠形,枕面略弧并微傾,四壁向下內收,前壁內凹明顯。枕墻四面均以赭彩珍珠紋為地,除前面為兩朵纏枝菊花外,其余三面分別飾以纏枝牡丹和折枝牡丹。枕面滿布纏枝牡丹花卉,紋飾繁密,線條流暢,制作工藝精良。長25厘米,寬15.5厘米,厚13.0厘米。

現藏于登封市文物管理局的白釉珍珠地劃花牡丹紋枕(圖4),枕呈腰圓形,枕面微凹,前低后高,四側面飾花草紋一周。枕面飾以褐彩珍珠地紋,正中心飾有一朵牡丹花,以花卉為中心劃有四連弧形成菱形紋,連弧紋四周劃以枝葉紋。上面及四側面施白釉,素底無釉,釉色白中泛黃,枕面上出現有微小開片。長19厘米,寬14.4厘米,高8.3厘米。

現藏于登封窯陶瓷博物館的白釉珍珠地劃花牡丹紋枕(圖5),枕呈腰圓形,枕墻刻劃草葉紋。枕面飾褐彩珍珠地劃花,中心為一朵盛開的牡丹花,花蕊肥碩。長20.3厘米,高6.8厘米,寬15.4厘米。

現藏于登封窯陶瓷博物館的白釉珍珠地劃花牡丹紋枕(圖6),枕呈腰圓形,枕墻刻劃草葉紋。枕面飾赭彩珍珠地劃花,中心為三朵卷枝牡丹,花瓣肥碩,布局勻稱。長20.7厘米,寬15.6厘米,高9.2厘米。

菊花紋也是登封窯瓷枕的常見裝飾,枕面一般布局一朵飽滿怒放的菊花?,F藏于周口市博物館的白釉珍珠地劃花菊紋枕(圖7),1983年出土于淮陽縣大連鄉。枕呈腰圓形,枕面微凹,前低后高,枕墻四周中部飾卷草紋帶。枕面下中部為一朵折枝菊花,上部兩連弧紋之上各有一朵卷云紋。長22厘米,寬15.5厘米,厚9厘米。

動物圖案有鸚鵡紋、立鹿紋和臥兔紋?,F藏于河南博物院的白釉珍珠地劃花臥兔紋枕(圖8),枕呈腰圓形,前低后高,枕墻刻劃草葉紋。枕面為褐彩臥兔紋,臥兔上部裝飾一條狀花卉。長14.7厘米,寬19.4厘米,高9.4厘米。

現藏于登封窯陶瓷博物館的白釉珍珠地劃花鸚鵡紋枕(圖9),枕呈腰圓形,枕墻刻劃卷枝草葉紋。枕面飾赭彩珍珠地劃花,邊部劃一周卷枝草葉紋,中心為一只展翅飛翔的鸚鵡,周圍襯以云朵紋。長22.6厘米,寬18厘米,高8.9厘米。

現藏于登封窯陶瓷博物館的白釉珍珠地劃花鹿紋枕(圖10),枕呈腰圓形,枕墻刻劃卷枝草葉紋。枕面飾褐彩珍珠地劃花,中心為一回首行走的鹿紋,兩側各有一枝茂盛的水草。長21厘米,寬15厘米,高7.5厘米。鞏義市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枕面飾褐彩珍珠地劃花,中心為相向行走的的雙鹿紋。

我國使用枕的歷史非常悠久,《詩經·陳風·澤陂》中已有“輾轉伏枕”的記載。東漢人許慎《說文解字》有“枕,臥所薦首者,從木,冘聲”,說明當時枕具已經普及,從木而為枕,可能漢時以木枕為多。安陽縣西高穴曹操高陵曾出土1方石枕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字樣,與墓中出土的1枚“渠枕一”刻銘石牌相印證。一代梟雄曹操曾患偏頭痛,有學者認為此石枕可能用于熱療,曾作為治療偏頭痛的輔助手段。陶瓷枕的使用開始于唐代,主要有河南省鞏縣窯的唐三彩箱形枕、虎枕、象枕、兔枕,陜西省耀州黃堡窯唐三彩犀牛枕,河北省邢窯的白瓷箱形枕、湖南省長沙銅官窯的青釉虎枕等。宋元時期陶瓷枕達到空前興盛,生產地區廣泛,南北窯口眾多,出現了形形色色、各具特色的陶瓷枕。從形狀上看,有長方形、橢圓形、花瓣形、如意形、多邊形等;像生枕除各種獸形枕外,還有童子枕、臥女枕。尤其是出現了不少帶有款識的陶瓷枕,有紀年款、姓氏款等,其中以磁州窯系的“張家造”款白地黑花瓷枕最為人們所熟知。瓷枕因清涼沁膚、爽身怡神,頗受當時人的喜愛。宋人張耒的《柯山集》中有一首詩,題為《謝黃師是惠碧瓷枕》,為我們生動描繪了宋代鞏縣窯陶瓷枕的釉色與質地:“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冷泥丸驚。夢入瑤都碧玉城,仙翁支頤飯未成。鶴鳴月高夜三更,報秋不勞桐葉聲。我老耽書睡苦輕,遶床唯有書縱橫。不如華堂伴玉屏,寶鈿欹斜云髻傾?!贝嗽婎}名“碧瓷枕”,首句又為“鞏人作枕堅且青”,可知這件枕釉色青綠,質地堅硬。張耒是北宋末期人,這件枕也應為同時期產品。

登封曲河窯是唐宋時期中原地區的代表性窯口之一,以注重裝飾見長,文化內涵深厚。白釉珍珠地劃花枕只是其諸多種產品之一,古代匠師在小小的枕面上,用流暢的線條勾畫出勻稱優美的圖案,有動物又有植物,裝飾題材豐富多樣。那飛翔的鸚鵡和回首的行鹿,動物形態栩栩如生;那纏枝的牡丹或折枝的菊花,花蕊、葉脈逼真再現。盡管登封窯只是個民間窯場,產品主要用于日常生活,但其高超的制作技藝,還是給人以優美的視覺享受,反映出當時社會審美的價值取向和繪畫雕刻的藝術水平。endprin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