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裝尺寸對放縱消費的影響

2017-10-10 15:50張廣玲叢鼎壽志鋼
商業研究 2017年9期

張廣玲 叢鼎 壽志鋼

內容提要: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不斷提升,越來越關心消費自我控制問題,尤其是放縱消費行為的自我控制。本文經由三個實驗探查了不同包裝尺寸對消費者放縱消費行為的影響。其中,實驗一通過操縱透明包裝和不透明包裝情況下產品的包裝尺寸,發現不透明包裝情況下小包裝尺寸更能提高消費者的放縱消費意愿,而透明情況下大包裝尺寸更能提高消費者的放縱消費意愿;實驗二和實驗三證明感知控制威脅是導致這一影響的內在原因。研究結論拓展了關于自我控制的研究,除了展示包裝尺寸對消費者放縱消費購買意愿的影響結果,還證明了感知控制威脅是這一影響的內在原因,增加了對消費者自我控制內在心理機制的了解。

關鍵詞:包裝尺寸;感知控制威脅;放縱消費;透明;不透明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17)09-0014-07

收稿日期:2017-05-22

作者簡介:張廣玲(1962-),女,武漢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營銷戰略和組織管理;叢鼎(1993-),男,江蘇南通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消費者行為;壽志鋼(1971-),男,南昌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營銷戰略和組織營銷。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71172209。

一、引言

隨著消費者健康觀念的不斷增強,消費者在薯片、曲奇、冰淇淋這類食品上的消費行為越來越謹慎[1]。雖然放縱這樣的消費行為能夠為消費者帶來短期的享受,但是從長期看卻會對消費者產生多方面的不利影響,例如體重增加和肥胖問題[2],出于對健康的考慮,消費者往往在最后的決策階段選擇減少或者放棄對這些產品的消費[3]。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注意到消費者在放縱消費上行為的轉變,并開始通過一系列措施試圖促進消費者的放縱消費,例如增加產品的擬人化程度,改變產品的包裝形狀等。

包裝尺寸作為企業市場競爭的重要工具被廣泛利用于促進消費者的消費,很多企業經常通過改變產品的包裝尺寸以提升產品的數量感知。但是在放縱消費情境下消費者往往會面臨自我控制的兩難境遇,需要權衡短期的享受和長期的目標,更多的時候放縱消費行為被認為是低自我控制且不健康的[4],消費者出于弱化放縱消費負面結果的考慮可能會更傾向于選擇減少消費[5]。此時如果一味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數量感知可能會適得其反。那么在放縱消費情境下,通過包裝尺寸弱化消費者對產品的數量感知是否反而會更有利于消費者的放縱消費行為?包裝尺寸是否會影響到消費者對長期目標的自我控制,從而影響消費者的放縱消費行為?

在放縱消費情境下消費者會產生長期目標與消費沖動之間的沖突感[6],也會因為不符合自我控制目標的行為產生負罪感[7]。消費者往往試圖通過自我控制的努力以抵制短期的沖動并實現其長期目標[8]。因此,本文將從消費者自我控制的角度出發,通過三個實驗,探討包裝尺寸對消費者放縱消費行為的影響。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一)感知控制威脅與放縱

感知控制威脅是個體對干擾其個人控制感的威脅的感知[9]。個體對自我控制的威脅感知主要來自于外在因素的影響,例如在個體持有長期目標的情況下,那些與長期目標相沖突的短期誘惑往往被個體視作對自我控制的威脅[10]。然而,由于誘惑往往又是具有內在吸引力的目標狀態,它們可能會引起個體矛盾的反應,使個體陷入自我控制的困境[11]。

放縱消費行為是一種以享樂目標為導向,從長期視角來看會導致負面結果的行為[3],例如消費巧克力曲奇、薯片這樣具有誘惑力的放縱型食品能夠為消費者帶來體驗性的快樂,滿足個體心理和生理的享樂需求,但同時也會導致肥胖問題的發生,產生負面的結果[12]。隨著消費者健康觀念的不斷轉變,人們希望能夠在日常的生活中控制他們的體重和健康,健康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長期目標。因此放縱消費行為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視作是與自身的長期健康相悖的行為,是對自我控制的一種威脅。此時消費者就會由于長期利益(追求健康)與短期快樂(消費)之間的兩難選擇而陷入自我控制困境,引發消費和自我控制之間的“拔河”[13]。一方面消費者想要選擇放縱自己去獲得快樂[3];但另一方面消費者又將放縱消費行為視作是對自我控制的威脅,試圖通過自我控制的努力來抵制短期的誘惑以實現其長期目標[8]。

有研究指出個體進行自我控制的努力程度取決于個體對誘惑威脅大小的感知,誘惑對個體自我控制的威脅越大,那么其自我控制的意愿和努力也就越強[14]。例如,相對于一般食物而言,當節食者在面對更具吸引力的食物時,反而可能消費的更少[15],這是因為那些更具吸引力的食物往往被節食者視作是對他們長期目標更大的威脅,將觸發其更多的自我控制努力以限制自己的食用?;诖诉壿?,本文認為對于放縱消費而言,當消費者對長期目標的感知威脅較小時,來自自我控制的限制力也將更弱,此時消費者往往更有可能選擇放縱自己屈服于“誘惑”。因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設:

H1:消費者的感知控制威脅越小,其放縱消費意愿越強。

(二)包裝尺寸與放縱

雖然產品的包裝標簽上準確的標明了產品含量信息,但是消費者很少閱讀并接收這些信息。相反,在消費時他們往往不知不覺地使用包裝的外部線索來估計產品數量,這反過來也就導致了有偏差的判斷[16]。例如,Vale et al.(2008)[17]指出食物的包裝形式會影響到消費者對產品的數量感知,消費者普遍認為多份迷你小包裝的食物總量高于合并包裝中的食物數量。

除包裝形式外,包裝尺寸也會影響到消費者對產品的數量感知。例如,在包裝不透明的情況下,大尺寸包裝可能會提升消費者對產品數量的感知[18]。隨著消費者對包裝中產品可見性的需求越來越強,大量企業也逐漸開始采用透明包裝以迎合消費者的需求。不同于包裝不透明的情況,當包裝透明時,小尺寸包裝反而會提升消費者對產品數量的感知,產生數量充足的錯覺[19]。endprint

對于不透明包裝而言,由于產品的不可見,包裝與產品往往被視作一個整體,此時消費者通常會單獨依據包裝的尺寸對產品數量做出判斷。Wansink(1996)[20]指出這種情況下大包裝會提升消費者對產品的數量感知,影響消費者對消費數量的判斷。對于放縱消費而言,由于放縱消費行為往往被認為是沖動的、罪惡的,低自我控制的且不健康的[4],消費者出于弱化放縱消費負面結果的考慮可能會更傾向于選擇減少消費[5]。因此消費者消費的數量越多,那么對其長期目標的威脅也就越大,進行自我控制意愿也就越強[21]。 此外,大尺寸的產品往往被視作是“大”的誘惑,根據反作用控制理論(Ccounteractive Control Theory),誘惑越“大”,其對消費者自我控制的威脅也就越大,消費者進行自我控制的意愿也就越強[22]。綜上,在不透明包裝的情況下,相對于小尺寸來說,大尺寸的包裝很有可能會使消費者產生更強的自我控制威脅感知,同時消費者的放縱消費意愿則被弱化了。因此,本文作如下假設:

H2:當包裝不透明時,相較于大包裝尺寸而言,小包裝尺寸消費者的感知控制威脅更小,放縱消費意愿更強。

而對于透明包裝而言,由于產品的可見性,包裝和產品則被看作是兩個獨立部分,此時消費者對產品數量的判斷更多的是依靠包裝和產品之間的對比。不同于不透明包裝,本文認為在透明包裝情況下,相較于小包裝尺寸,大包裝尺寸對消費者自我控制的威脅更小。這主要是因為以下兩點原因。第一,對于透明包裝而言,大包裝尺寸弱化了消費者對產品的數量感知[19]。根據Wansink(2005)[21]的研究,此時消費者消費的數量越少,對其長期目標的威脅也就越小,進行自我控制意愿也就越弱。第二,消費者在消費行為中常常會依據某些規則確定一個的“正?!被蛘呖山邮艿南M量以決定其接下來的消費行為[4],而其中一種規則很有可能就是包裝尺寸。因為消費者對屬性值和產品偏好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使用的參照點,而非絕對值[23],所以消費者可能會依據包裝的尺寸對“正?!钡南M量做出判斷。Ittersum和Wansink(2012)[24]指出消費者在餐館中往往依據盤子尺寸和食物尺寸的對比對自己的消費量做出判斷,相較于大盤子而言,裝的滿滿得小盤子反而更有可能引起消費者對消費量的關注。所以,那些裝的滿滿得小包裝反而可能會觸發消費者對自己消費量的關注,會被認為達到甚至超過了其“正?!钡南M量,強化了消費者對自我控制的威脅感知。因此,本文作如下假設:

H3:當包裝透明時,相較于小包裝尺寸而言,大包裝尺寸消費者的感知控制威脅更小,放縱消費意愿更強。

另外作為對自我控制的最后考慮,本文認為,產品包裝尺寸對消費者自我控制威脅感知的影響只應在一個人擁有一個與誘惑的消費相悖的長期目標時才會產生。而對于不關注健康目標的消費者而言,例如非限制性食者,他們通常對內部和外部刺激具有更平衡的反應[25]。對于這類消費者而言,他們對健康的關注程度較低,在消費時往往依據其內在的生理線索(例如,饑餓感和飽足感)以及其他環境線索(即,所呈現的食物是否能夠滿足其內在的生理需求)。所以對于沒有健康意識的非節食者,沒有理由進行自我控制也不會產生對消費高熱量餅干的自我控制威脅感知。因此,本文認為消費者的長期目標作為關于包裝尺寸和消費者自我控制問題研究的關鍵先決條件。

(三)研究模型

根據上述假設,本文的模型框架如圖1所示。

三、研究方法

(一)實驗一

實驗一的主要目的是驗證包裝尺寸是否對消費者的放縱消費行為產生影響,驗證假設2、3。本實驗招募具有健康目標(自我宣稱具有健康目標)的參與者,并向他們展示大小包裝尺寸的巧克力豆,然后評估參與者對這些放縱型產品的購買意愿。

1.實驗設計。實驗一以大小包裝的巧克力豆作為實驗刺激,以個體對放縱型消費品(巧克力豆)的態度(喜好程度和支付意愿)作為測量指標,分析包裝尺寸對放縱消費的影響。

為確保實驗一選取的刺激物巧克力豆被普遍認為是一種放縱型消費品。本文在網上選取40名參與者進行前測。研究員告知參與者放縱型消費品可以帶來短暫的享樂,但從長遠看會導致負面的結果,并詢問參與者巧克力豆是否屬于放縱型消費品?結果表明大部分參與者(95%)都認為巧克力豆屬于放縱型消費品,有效保證實驗刺激物的合理性。

參與者主要為大學生(46%為男性)。研究者將參與者隨機分配到四組(透明和不透明包裝*大小包裝尺寸),最后有效樣本容量為N=113,各組樣本容量為n透明大包裝組=29,n透明小包裝組=27,n不透明大包裝組=29,n不透明小包裝組=28。

研究者招募120名具有長期目標的參與者,并被告知本次活動的目的在于調查消費者對某公司推出的新產品的喜好程度。所有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2組(大包裝、小包裝),展示不同包裝尺寸包裝的100g巧克力豆,要求參與者評估對巧克力豆的購買意愿(7分量表,共包括4個題項,取四個題項的平均分,1分完全不同意,7分完全同意),例如:“是否考慮購買”,“購買的可能性”,“購買的意愿”,以及“如果考慮購買,是現在購買還是以后購買”等問題,以期從多方面來檢測包裝尺寸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為了排出產品熟悉度的影響,研究者為巧克力曲奇設計了虛擬的品牌包裝。透明包裝情況下大包裝組的參與者被展示的是用透明大包裝包裝的100g的巧克力豆,包裝內留有一定空間,小包裝組被展示的是用透明小包裝包裝的100g的巧克力豆,包裝內裝的很滿。不透明包裝情況下大包裝組的參與者被展示的是用不透明大包裝包裝的100g的巧克力豆,包裝內留有一定空間,小包裝組被展示的是用不透明小包裝包裝的100g的巧克力豆,包裝內裝的很滿。之后,研究者繼續測量參與者對包裝的大小感知(7分量表,1分用來包裝產品的包裝非常小,7分用來包裝產品的包裝非常大),回答巧克力豆是否屬于放縱型消費品,以及其他一些項目,例如對產品的喜愛程度,進行調查前的饑餓程度等。endprint

2.數據分析。94%參與者認為巧克力豆屬于放縱型消費品。透明情況下兩組參與者對產品的喜愛程度 (M大包裝=390,SD=1371;M小包裝=370,SD=1636;t=-0479,df=54,p>005) 并無顯著性差異;不透明情況下兩組參與者對產品的喜愛程度 (M大包裝=397,SD=1478;M小包裝=397,SD=1349;t=-0003,df=55,p>005) 并無顯著性差異。透明情況下兩組參與者的饑餓程度 (M大包裝=234,SD=1317;M小包裝=222,SD=0934;t=-0399,df=54,p>005) 并無顯著性差異;不透明情況下兩組參與者的饑餓程度 (M大包裝=290,SD=1800;M小包裝=279,SD=1371;t=-261,df=55,p>005) 并無顯著性差異。透明情況下兩組參與者的包裝尺寸感知(M大包裝=493,SD=1334;M小包裝=300,SD=1209;t=-5661,df=54,p<005)存在顯著性差異;不透明情況下兩組參與者的包裝尺寸感知(M大包裝=479,SD=1398;M小包裝=304,SD=1374;t=-4784,df=55,p<005) 存在顯著性差異。驗證了實驗操作的有效性。

結果發現,如圖2所示,透明包裝和不透明包裝情況下的四組參與者對巧克力豆的購買意愿存在顯著性差異。透明情況下小包裝組的參與者對巧克力豆的喜好程度要明顯地低于大包裝組的參與者(M大包裝=427,SD=1088;M小包裝=344,SD=0908;t=-3095,df=54,p<005),而不透明情況下小包裝組的參與者對巧克力豆的喜好程度要明顯地高于大包裝組的參與者(M大包裝=353,SD=0937;M小包裝=457,SD=0858;t=4354,df=55,p<005),為假設1提供了實證支持。

實驗一表明包裝尺寸會影響人們的放縱消費行為,大包裝尺寸比小包裝尺寸更能促進個體的放縱消費行為,部分驗證了假設2和3。

(二)實驗二

為進一步分析主效應的理論邏輯,構建完整的內部機制模型,實驗二采用另一種產品(巧克力曲奇),再次驗證主效應。

實驗二采用巧克力餅干作為實驗刺激,進一步分析不透明包裝情況下感知控制威脅的中介作用,驗證假設1和2。本實驗招募具有健康目標(自我宣稱具有健康目標)的參與者,并向他們展示大小包裝尺寸的巧克力曲奇,然后評估參與者對這些放縱型產品的購買意愿以及其對產品的感知控制威脅。

1.實驗設計。實驗二以大小不透明包裝的巧克力曲奇作為實驗刺激,以個體對放縱型消費品(巧克力曲奇)的購買意愿作為測量指標,進一步分析包裝尺寸對放縱消費的影響。

參與者主要為大學生(44%為男性)。研究者將參與者隨機分配到兩組(大包裝組和小包裝組),最后有效樣本容量為N=77,各組樣本容量為n大包裝組=37,n小包裝組=40。

本實驗招募80名參與者,并被告知本次活動的目的在于調查消費者對某公司推出的新產品的喜好程度。所有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2組(大包裝、小包裝),展示不同包裝尺寸不透明包裝的100g巧克力曲奇,要求參與者評估對巧克力曲奇的購買意愿(7分量表,共包括4個題項,取四個題項的平均分,1分完全不同意,7分完全同意),例如:“是否考慮購買”,“購買的可能性”,“購買的意愿”,以及“如果考慮購買,是現在購買還是以后購買”等問題,以期從多方面來檢測包裝尺寸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為了排出產品熟悉度的影響,研究者為巧克力曲奇設計了虛擬的品牌包裝。大包裝組的參與者被展示的是用不透明大包裝包裝的100g的巧克力曲奇,包裝內留有一定空間,小包裝組被展示的是用不透明小包裝包裝的100g的巧克力曲奇,包裝內裝的很滿。之后,研究者繼續邀請參與者填寫一份調查報告,內容包括對巧克力曲奇的感知控制威脅的評估(7分量表,共包括5個題項,取五個題項的平均分,1分完全不同意,7分完全同意),例如:“如果購買這盒巧克力曲奇,會使你產生較大的負罪感”,“如果購買這盒巧克力曲奇,會使你產生較大的負罪感”,“如果購買了這盒巧克力曲奇,我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夠成功的抵制誘惑”,“如果購買了這盒巧克力曲奇,我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夠成功的抵制誘惑”,“如果購買了這盒巧克力曲奇,我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夠成功的抵制誘惑”(Chan & Zhu,2014),報告參與者對包裝的大小感知(7分量表,1分用來包裝產品的包裝非常小,7分用來包裝產品的包裝非常大),回答巧克力曲奇是否屬于放縱型消費品,以及其他一些項目,例如對產品的喜愛程度,進行調查前的饑餓程度等。最后,讓參與者猜測調查的真實目的。

2.數據分析。3名參與者不認為巧克力曲奇是放縱型消費品,實驗操作有效率達到96%。兩組參與者對產品的喜愛程度 (M大包裝=446,SD=1192;M小包裝=410,SD=1482;t=-1167,df=75,p>005)并無顯著性差異;兩組參與者的饑餓程度(M大包裝=316,SD=1500;M小包裝=265,SD=1528;t=-1482,df=75,p>005)并無顯著性差異。兩組參與者的包裝尺寸感知(M大包裝=551,SD=1017;M小包裝=253,SD=0784;t=-14502,df=75,p<005)存在顯著性差異。驗證了實驗操作的有效性。所有參與者都沒有準確的猜測出調查的目的。

兩組參與者者對巧克力曲奇的購買意愿存在顯著性差異。小包裝組的參與者對巧克力豆的購買意愿要明顯高于大包裝組的參與者(M大包裝=328,SD=08339;M小包裝=478,SD=0770;t=8130,df=75,p<005)。

兩組參與者對巧克力曲奇的感知控制威脅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大包裝組的參與者對巧克力豆的感知控制威脅要明顯低于小包裝組的參與者(M大包裝=456,SD=0682;M小包裝=340,SD=1192;t=-5274,df=74,p<005)。endprint

為進一步分析感知控制威脅的中介作用,采用Hayes(2013)單中介模型,分析不透明包裝情況下包裝尺寸、感知控制威脅和消費者購買意愿的關系。Bootstrap分析發現包裝尺寸到感知控制威脅到消費者購買意愿的模型中存在間接效應(β=-02676,CI=-05702-08125),驗證了不透明包裝情況下感知控制威脅的中介作用,詳情見圖3。

實驗二表明包裝尺寸會影響人們對放縱型消費品的購買意愿,不透明情況下小包裝比大包裝更能促進個體對放縱型消費品的購買意愿,分析了感知控制威脅的中介作用,構建了完整的內部機制模型,進一步驗證了假設2與假設1。

(三)實驗三

實驗三采用巧克力餅干作為實驗刺激,進一步分析透明包裝情況下感知控制威脅的中介作用,驗證假設1和3。本實驗招募具有健康目標(自我宣稱具有健康目標)的參與者,并向他們展示大小包裝尺寸的巧克力曲奇,然后評估參與者對這些放縱型產品的購買意愿以及其對產品的感知控制威脅。

1.實驗設計。實驗三以大小透明包裝的巧克力曲奇作為實驗刺激,以個體對放縱型消費品(巧克力曲奇)的購買意愿作為測量指標,進一步分析包裝尺寸對放縱消費的影響。

參與者主要為大學生(47%為男性)。研究者將參與者隨機分配到兩組(大包裝組和小包裝組),最后有效樣本容量為N=76,各組樣本容量為n大包裝組=37,n小包裝組=39。

本實驗招募80名自稱具有長期目標的參與者,并被告知本次活動的目的在于調查消費者對某公司推出的新產品的喜好程度。所有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2組(大包裝、小包裝),展示不同包裝尺寸透明包裝的100g巧克力曲奇,要求參與者評估對巧克力曲奇的購買意愿(7分量表,共包括4個題項,取四個題項的平均分,1分完全不同意,7分完全同意),例如:“是否考慮購買”,“購買的可能性”,“購買的意愿”,以及“如果考慮購買,是現在購買還是以后購買”等問題,以期從多方面來檢測包裝尺寸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影響。為了排出產品熟悉度的影響,研究者為巧克力曲奇設計了虛擬的品牌包裝。大包裝組的參與者被展示的是用透明大包裝包裝的100g的巧克力曲奇,包裝內留有一定空間,小包裝組被展示的是用透明小包裝包裝的100g的巧克力曲奇,包裝內裝的很滿。之后,研究者繼續邀請參與者填寫一份調查報告,內容包括對巧克力曲奇的感知控制威脅的評估(7分量表,共包括5個題項,取五個題項的平均分,1分完全不同意,7分完全同意),例如:“如果購買這盒巧克力曲奇,會使你產生較大的負罪感”,“如果購買這盒巧克力曲奇,會使你產生較大的負罪感”,“如果購買了這盒巧克力曲奇,我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夠成功的抵制誘惑”,“如果購買了這盒巧克力曲奇,我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夠成功的抵制誘惑”,“如果購買了這盒巧克力曲奇,我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夠成功的抵制誘惑”(Chan & Zhu,2014),報告參與者對包裝的大小感知(7分量表,1分用來包裝產品的包裝非常小,7分用來包裝產品的包裝非常大),回答巧克力曲奇是否屬于放縱型消費品,以及其他一些項目,例如對產品的喜愛程度,進行調查前的饑餓程度等。最后,讓參與者猜測調查的真實目的。

2.數據分析。4名參與者不認為巧克力曲奇是放縱型消費品,實驗操作有效率達到95%。兩組參與者對產品的喜愛程度 (M大包裝=459,SD=1322;M小包裝=449,SD=1587;t=-0320,df=74,p>005) 并無顯著性差異;兩組參與者的饑餓程度 (M大包裝=316,SD=1302;M小包裝=336,SD=1646;t=0576,df=74,p>005) 并無顯著性差異。兩組參與者的包裝尺寸感知 (M大包裝=527,SD=0769;M小包裝=310,SD=0882;t=-11390,df=74,p<005) 存在顯著性差異。驗證了實驗操作的有效性。所有參與者都沒有準確的猜測出調查的目的。

兩組參與者者對巧克力曲奇的購買意愿存在顯著性差異。小包裝組的參與者對巧克力豆的購買意愿要明顯地低于大包裝組的參與者(M大包裝=4284,SD=1117;M小包裝=3423,SD=1741;t=-22579,df=74,p<005)。

兩組參與者對巧克力曲奇的感知控制威脅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大包裝組的參與者對巧克力豆的感知控制威脅要明顯地低于小包裝組的參與者(M大包裝=3860,SD=1224;M小包裝=4974,SD=0993;t=4372,df=74,p<005)。

為進一步分析感知控制威脅的中介作用,采用Hayes(2013)單中介模型,分析透明包裝情況下包裝尺寸、感知控制威脅和消費者購買意愿的關系。Bootstrap分析發現包裝尺寸到感知控制威脅到消費者購買意愿的模型中存在間接效應(β=04664,CI=01540-09210),驗證了透明包裝情況下感知控制威脅的中介作用,詳情見圖4。

實驗三表明包裝尺寸會影響人們對放縱型消費品的購買意愿,透明情況下大包裝比小包裝更能促進個體對放縱型消費品的購買意愿,分析了感知控制威脅的中介作用,構建了內部機制模型,進一步驗證了假設3與假設1。

四、結論、啟示與展望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不斷轉變,現代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由此帶來了很多觀念和行為上的變化。本文通過一系列的實驗驗,采用不同的操縱物和實驗物,驗證了包裝尺寸會影響人們的放縱消費行為,并分析了感知控制威脅的中介作用。實驗一探究透明包裝和不透明包裝的大小尺寸對人們在放縱型產品消費中購買意愿的影響,結果發現對于透明包裝而言,消費者對大包裝的購買意愿更強;而對于不透明包裝而言,消費者對小包裝的購買意愿更強。實驗二和實驗三則分別在不透明包裝和透明包裝情況下分析了感知控制威脅的中介作用,構建了完整的內部機制模型。本文為企業如何有效采用包裝尺寸影響人們的放縱消費行為提供了可操作化的建議。endprint

本文的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本文拓展了關于自我控制的研究,首次探討了包裝尺寸對消費者放縱消費行為的影響。過去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包裝尺寸對消費者購買后的消費行為的影響,更多的關注于消費量。第二,除了展示包裝尺寸對消費者放縱消費購買意愿的影響結果,本文還證明了感知控制威脅是這一影響的內在原因,增加了我們對消費者自我控制內在心理機制的了解。

本文對指導企業的包裝策略具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

本文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未來研究可能。首先,本文沒有涉及不具備長期目標的消費者的購買意愿,這些不具備長期目標的消費者在進行購買決策時考慮因素主要是什么?還有,如果消費者在看到詳細的價格信息后,價格信息和包裝尺寸是否會對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同時造成影響?未來的研究可以在這些方面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 Jain S. Marketing of Vice Goods: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the Package Size Decision[J].Marketing Science, 2012, 31(1):36-51.

[2] Sharpe K M, Staelin R, Huber J. Using extremeness aversion to fight obesity: policy implications of context dependent demand[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8,35:406-422.

[3] Salerno, Anthony, Juliano Laran, et al. Hedonic Eating Goals and Emotion: When Sadness Decreases the Desire to Indulge[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14,41(6):51-135.

[4] Kahn, Wansink B. The Influence of Assortment Structure on Perceived Variety and Consumption Quantitie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4,30(3):519-533.

[5] Cochran W, Tesser A. The “what the hell” effect: Some effects of goal proximity and goal framing on performance. In L. L. Martin & A. Tesser (Eds.)[M].Striving and feeling: Interactions among goals, affect, and self-regulation,1996:99-120.

[6] Fedoroff, Ingrid C, Janet P, et al. The Effect of Pre-exposure to Food Cues on the Eating Behavior of Restrained and Unrestrained Eaters[J].Appetite, 1997,28(1):33-47.

[7] Giner S, Roger. Guilty Pleasures and Grim Necessities: Affective Attitudes in Dilemmas of Self-Contro[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1, 80(2):21-206.

[8] Hoch S J, Loewenstein G F. Time-Inconsistent Preferences and Consumer Self-Control[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91,17(3):492-507.

[9]Chae B, Zhu R. Environmental disorder leads to self-regulatory failure[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14, 40(6):1203-1218.

[10]Fishbach A, Shan J Y. Self-control in action: Implicit dispositions toward goals and away from tempt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6, 90:820-832.

[11]Dhar R, Wertenbroch K. Consumer choice between hedonic and utilitarian good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0,37(1):60-71.

[12]Sharpe K M, Staelin R, Huber J. Using extremeness aversion to fight obesity: policy implications of context dependent demand[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8,35:406-422.

[13]Carver, Charles S. Impulse and Constraint: Perspectives from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nvergence with Theory in Other Areas, and Potential for Integration[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5,9(4):33-312.endprint

[14]Botvinick, Matthew M, Todd S B, et al. Conflict Monitoring and Cognitive Control[J].Psychological Review, 2001,108(3):52-624.

[15]Fishbach A, Friedman R S, Kruglanski A W. Leading us not into temptation: Momentary allurements elicit overriding goal activ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4:296-309.

[16]Raghubir, Priya, Krishna A. Vital Dimensions in Volume Perception: Can the Eye Fool the Stomach? [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9,36(8):26-313.

[17]Coelho DO Vale R, Pieters R, & Zeelenberg M. Flying under the radar: Perverse package size effects on consumption self-regulation[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8,35:380-390.

[18]SchüRmann J. Trend Towards Transparency[J].Cup & Co, 2008.

[19]Zhu M, Ratner R. Scarcity Polarizes Preferences: The Impact on Choice Among Multiple Items in a Product Clas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15, 52(1):13-26.

[20]Wansink B. Can Package Size Accelerate Usage Volume? [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6, 60(7):1-14.

[21]Wansink B, Painter J E, North J. Bottomless bowls: Why visual cues of portion size may influence food intake[J].Obesity Research, 2005,13:93-100.

[22]Deng X, Srinivisan R. When do transparent packages increase (or decrease) food consumption? [J].Journal of Marketing,2013,77(4):104-117.

[23] Chen, Haiping, Akshay R R. Close Encounters of Two Kinds: False Alarms and Dashed Hopes[J].Marketing Science, 2002, 21(2):178-196.

[24] Vanittersum K, Wansink B. Plate size and color suggestibility: the Delboeuf illusions bias on serving and eating behavior[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ch, 2012, 39:215-228.

[25] Nisbett R E. Taste, Deprivation, and Weight Determinants of Eating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8, 10(2):16-107.

Influence of Package Size on Indulgent Consumption: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elf-control

ZHANG Guang-ling,CONG Ding,SHOU Zhi-g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concept of health,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the self-control of consumption, especially the self-control of indulgent consump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package sizes on consumer′s indulgent behavior through three experiments. Among them, by manipulating the packaging size in the case of opaque packaging and transparent packaging products, Experiment 1 finds that in the case of opaque package, smaller package size can improve consumer′s desire for indulgent consumption, and transparent larger package size can improve consumer′s willingness of indulgent consumption; Experiment 2 and Experiment 3 demonstrate that perceived control threat is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this effec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not only show the influence of packaging size on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consume, but also demonstrate that perceived control threat is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this effect, adding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consumer self-control.

Key words:package size;perceived control threat;indulgent consumption;transparent;opaque

(責任編輯:李江)endprin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