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國俗數字詞分析

2017-10-11 17:11宋海蟾譚占海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 2017年9期

宋海蟾++譚占海

摘 要:《唐詩三百首》是人們了解中國國俗的經典作品?!皵底秩朐姟笔翘圃娮珜懙囊淮筇厣?。本文以李白詩歌中的數字詞為例,對國俗數字詞的語用及語義特征進行了深入分析,對國俗數字詞的心理認知機制和英譯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國俗詞 數字詞 《唐詩三百首》

數字是語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記錄歷史不可或缺的符號系統?!皵底秩朐姟笔翘圃娮珜懙囊淮筇厣?。本文以國俗數字詞為例,通過對《唐詩三百首》(以下簡稱《唐》)中李白筆下數字詞的語用、語義、心理認知機制及國俗數字詞的英譯等進行分析,探討數字背后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國俗特征。

一、國俗語義的概念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德春教授認為,“國俗語義”是“語義民族性的一種表現,它反映使用該語言的國家的歷史文化和民情風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盵1]也就是說,語義在反映概念的基礎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離開民族文化背景,難以準確理解詞語的含義[2]。

二、李白詩中的數字

李白(701年-762年)是唐代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現存詩歌近千首,《唐》中收錄了他的45首詩歌,這些詩歌用詞精煉,意義深刻,韻味無窮。在《唐》中,以李白為代表的唐代詩人偏好使用數字來表達景色的瑰麗、距離的長短、感情的厚薄和數目的多寡。詩人有時用數字托物言志,有時用數字借景抒懷,精妙數字的運用為其恢宏的氣勢,波瀾壯闊的感情的表達起著重要的渲染作用。在這45首詩歌里,使用數字最為突出的是《長干行》和《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在前一首詩中,詩人使用了“一、二、三、五、八、十四、十五、十六、千”九個數字詞,在后一首詩中,詩人用了“一、二、三、五、九、萬”六個數字詞,其中“三”出現了兩次,“九”出現了三次。在眾多數字中,李白偏好使用高數位詞“萬”“千”和奇數詞“一”“三”“九”。

(一)李白詩中的高數位詞

在27首李白詩里,“萬”出現了12次?!扒А背霈F了3次,另有“四萬八千”兩次,“十千”兩次,“三千”兩次。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將進酒》);“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行路難》);“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送孟浩然之廣陵》);“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保ā抖汕G門送別》);“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千里江陵一日還”“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聽蜀僧浚彈琴》)等。

在使用“萬”來形容路途之遠、時間之長、難度之大、氣勢之磅礴時,李白常常將“萬”與“千”搭配使用,如:“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蜀道難》);“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習慣將低數位詞“一”“二”與高數位詞“千”“萬”用在同一首詩中,如在《早發白帝城》中,詩人將數字意義相反的四個數“一、千、兩、萬”巧妙地融進同一首詩后,用“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形象地將詩人急欲東歸的心情洋溢于詩的明快的節奏之中,向世人展示了一幅輕快飄逸的畫卷。

(二)李白詩中的奇數詞

在《唐》錄入的27首李白詩里,奇數詞出現的頻率遠遠高出其他數字。李白尤其偏愛“一”和“三”的倍數,“一”共出現14次,“三”出現了8次,“九”出現了6次。如:“一枝紅艷露凝香”(《清平調詞三首·其二》);“與君歌一曲”(《將進酒》);“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子夜吳歌》);“一夜飛渡鏡湖月”(《夢游天姥吟留別》);“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送孟浩然之廣陵》);“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送孟浩然之廣陵》);“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古朗月行》);“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蜀道難》);“屏風九疊云錦張”“白波九道流雪山”“先期汗漫九垓上”(《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等。

三、國俗數字詞的心理認知機制

在漢文化中,“一”最簡單,又最復雜。道家思想認為,天生有一,一生萬物,因而“一”有“本源、整體、統括”的含義,因此《唐》中有很多詩句反映這一點。如:“千里江陵一日還”(《早發白帝城》);“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聽蜀僧浚彈琴》);“一枝紅艷露凝香”(《清平調詞三首·其二》);“與君歌一曲”(《將進酒》);“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子夜吳歌》);“一夜飛渡鏡湖月”(《夢游天姥吟留別》);“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送孟浩然之廣陵》);“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等。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數字“三”表示“量多”。古代人最早習慣以“三”為多,后來才以“十”“百”“千”“萬”等整數為多?!短啤分杏泻芏嘣娋浞从吵鰸h民族對數字“三”的這種心理認知。如:“銀河倒掛三石梁”“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送孟浩然之廣陵》)等。

數字“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端匚摹分姓f:“凡數指其極者,皆得稱之為九”。因此,人們用“九霄云外”“九重天”表達“極高”;用“九州方圓”表達“寬廣”;用“數九寒天”表達“極冷”。漢民族對數字“九”的這種認知在《唐》中屢有體現: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痹娋渲械摹熬袍颉敝浮熬盘熘狻??!短啤分辛碛腥舾稍娋溆谩熬拧北硎尽皹O多?!比纾骸包S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蜀道難》)。

四、國俗數字詞的英譯endprint

國俗數字詞的意義分為兩種類型:一種表示數字的精確語義,一種表示數字的模糊語義。翻譯時分別采用漢英對譯和意譯兩種方式。

(一)語義精確的國俗數字詞的英譯

語義精確的國俗數字詞英譯時通常采用直譯法,或稱為對等譯法,即漢語中的數字翻譯為英語中的對應數字,有時英漢兩種語言中不僅擁有相同的數字來體現相同的內容,且能產生同樣的表達效果。如:“一”譯為“a”或“one”或“single”;“二”“兩、倆”“雙”譯為“two”或“double”等。在《唐》中,這樣的實例很多。如:“千里江陵一日還”可以譯為“And returned to the one-thousand–li away Jiangling city in a glimpse of one day.”[3]詩中的“一日”為精確語義,所以譯者直接譯為“one day”。在翻譯“三山半落青天外”時,唐一鶴先生的譯文為“The three mountains southwest of Jinglin City are half-hung beyond the blue sky.”[3]詩中的“三山”的精確語義為“The three mountains”。

(二)語義模糊的國俗數字詞的英譯

唐詩中含有模糊語義的數字詞通常表現為兩種情況:第一,用精確的數字來夸張地表達數量上具有的模糊性。如:“千里”“三千尺”“萬戶”等是表模糊概念的“絕對完整數字”,它們能夠被“五”和“十”整除。這些詞是用精確的數字來對涉及到的數目進行夸大,形成夸張。第二,用特殊國俗語義詞表示數量上具有的模糊性。這類數字集中在零到十這十個數字。如“九天”中的“九”“四?!敝械摹八摹?,“三春”中的“三”,“三軍”中的“三”等。

在很多情況下,英語與漢語并非擁有相同的數字來體現相同的內容,更談不上產生同樣的表達效果,因此,語義模糊的國俗數字詞英譯時更多地采用意譯法。

例如,唐一鶴先生將“霜葉紅于二月花”翻譯為“The red color of the maple leaves with frost was deeper than that of “Second Moon flowers.”[3]詩中的“二月”未翻譯成“February”也未簡單譯為“Second Month”,而是按照譯者的理解,將其譯成“Second Moon.”

又如,在翻譯李白的“一水中分白鷺洲”(《登金陵鳳凰臺》)時,唐一鶴先生的譯文為“The Yangtze River is separated into two currents in the middle where the Egret Sand Bar lies.”[3]譯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將詩中的“一水”譯為“The Yangtze River”。在準確傳達原文的內容的同時,盡可能使譯文符合英語國家語言的表達習慣。

在翻譯李白的“愁倚兩三松”(《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時,唐一鶴先生的譯文為“I leaned against the pines disappointed (at his absence) feeling.”[3]譯者在充分理解原文的模糊語義的同時,將詩中的“兩三松”譯為符合英語表達習慣的“the pines”。

此外,《唐》里表示“數量大”這一模糊概念的“百”“千”“萬”等往往被意譯。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保ɡ畎住秾⑦M酒》),許淵沖譯:“A thousand gold coins spent,more will turn up again.”[4]“千金”在詩中指代“大量的錢財”,所以譯者用“a thousand gold coins”把原作中的隱含意義表達出來。

再以李白的“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聽蜀僧浚彈琴》)為例,許淵沖先生譯本為“He sweeps his fingers oer its strings,I hear the wind through pine-trees sough.”[4]詩中將僧人一揮手彈出的琴聲形容成萬壑松聲,“一”和“萬”形成強烈的對比,譯文將模糊數字“一”和“萬”省略不譯,用“wind from pine-trees sough”表達“萬壑松聲”,使譯文形象生動且符合英語表達習慣。

五、結語

唐詩中的國俗數字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探索唐詩中數字詞的國俗語義、了解其常見的語用規律、厘清這些數字詞的心理認知機制,并從詞匯的來源、文化意象等角度斟酌每一個數字詞,才有可能翻譯出最為恰當的譯文,展現出原詩的美。

(本文為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2013年規劃課題:《唐詩三百首》國俗詞語的語用及認知研究[課題編號:13GZYB49];遵義醫學院外國語學院2015年度科研課題:漢語吉祥語的國俗語義研究[課題編號:KY2015-1]。)

參考文獻:

[1]王德春.多角度研究語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宋海蟾,譚占海.《唐詩三百首》國俗詞語的語義分析——

以“紅”為例[J].語文學刊,2014,(11).

[3]唐一鶴.英譯唐詩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4]許淵沖譯.(中英文對照)唐詩三百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

出版公司,2007.

(宋海蟾 譚占海 貴州遵義 遵義醫學院外國語學院 563003)endprin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