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與冠心病的相關性

2017-10-13 09:19張艷敏
關鍵詞:中層頸動脈總分

劉 永,張艷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1.心內科;2.醫務部;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淺析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與冠心病的相關性

劉 永1,張艷敏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1.心內科;2.醫務部;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目的 探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與冠心病間存在的相關性。方法 選取我院心內科2016年6月~2017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4例(CHD組)及同期于我院體檢的非冠心病者64例(非CHD組),檢測兩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探討其與冠心病存在的關聯。結果 CHD組IMT及Gensini總分均高于非CHD組,CHD組中病變數量越多其IMT越厚且Gensini總分越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IMT厚度正相關于冠心病嚴重程度,即IMT越厚,冠心病病變越嚴重。

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冠心??;相關性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其對人類健康有著嚴重威脅。近年來我國冠心病患病人數逐年提升,2008年調查結果表明農村發生率為0.48%,城市為1.59%,因此臨床一定要采取簡單有效及安全無創的方法預測冠心病高危人群,便于臨床盡早治療。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發現動脈粥樣硬化不僅對冠狀動脈產生累及,還對周圍動脈產生累及,IMT可將冠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反映出來,因此臨床逐漸重視將IMT作為預測冠心病的主要因子?,F選取冠心病患者與同期健康體檢者各64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IMT與冠心病的關聯。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心內科2016年6月~2017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4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5例,年齡為42~79歲,平均年齡為(57.8±8.4)歲;心電圖改變與心絞痛病史典型,經冠脈造影檢查顯示1支以上冠脈管腔狹窄不低于50%。選取同期于我院體檢的非冠心病者64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齡為40~77歲,平均年齡為(56.3±7.2)歲,排除胸痛、冠心病史、糖尿病史、運動心電圖檢測心肌缺血改變及心電圖改變者。

1.2 檢測方法

應用超聲心動圖儀檢測兩組IMT,線陣探頭頻率為6.0~10.0 MHz。受檢者仰臥、放松,頸部向對側偏,將受檢測頸部充分暴露,在胸鎖乳突肌前緣放置探頭,行縱橫面切面檢查,開始于鎖骨上窩頸總動脈起始部,從頸總動脈分叉掃描至頸內動脈入顱處至無法清晰顯示處。二維對血管內徑、走向、內膜光滑度、管壁厚度、是否形成斑塊及連續性等動脈硬化狀況予以觀察,將IMT測量出來,并明確病變數量是單支點、雙支還是多支。應用Gensini積分評定冠脈狹窄程度病變情況,1分即狹窄程度不超過25%,2分即26%~50%,4分即51%~75%,8分即76%~90%,16分即91%~99%,32分即100%,并與相應節段系數相乘。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開展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各組IMT及Gensini總分比較,見表1。

表1 各組IMT及Gensini總分比較(±s)

表1 各組IMT及Gensini總分比較(±s)

注:#代表與非CHD組比較P<0.05:*代表與單支病變組比較P<0.05;%代表與雙支病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單支病變(n=25) 0.9±0.3# 25.9±2.6#雙支病變(n=20) 1.1±0.3#* 39.2±3.0#*多支病變(n=19) 1.4±0.4#*% 58.9±4.3#*%組別 IMT(mm) Gensini總分(分)非CHD組(n=64) 0.7±0.2 0.5±0.1 CHD組(n=64)

3 討 論

冠心病即冠脈粥樣硬化后致使血管管腔狹窄、痙攣或阻塞等,致使心肌處于缺氧、缺血狀態后誘發的心臟病,亦被稱作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患者均存在程度不一的心肌缺血癥狀,誘發心肌細胞能量代謝障礙、炎癥因子表達上調、鈣超載及再灌注損傷等,心肌細胞凋亡、損傷、萎縮及壞死后纖維組織會增生,導致心腔擴張等。動脈粥樣硬化可對多處血管床產生影響,盡管特定個體某處動脈粥樣硬化嚴重程度無法將另一處反映出來,但諸多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超聲頸動脈斑塊現象較多且嚴重,頸動脈IMT增厚明顯。

臨床將IMT作為對動脈粥樣硬化予以反映和對冠心病進行預測的良好指標,密切關聯于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等。資料稱IMT每增加0.1 mm便會增加10%~15%的冠心病危險性,且IMT明顯關聯于冠脈受損嚴重程度[1]。另有研究稱IMT正相關于老年冠心病病變程度,臨床可將其作為獨立預測因子,為對心血管危險因素予以完善,臨床建議在傳統心血管疾病預測因素中納入IMT這一指標,其關聯于冠狀動脈疾病的復雜性,可預測急性冠狀動脈事件[2]。本組結果表明CHD組IMT及Gensini總分均高于非CHD組,CHD組中病變數量越多其IMT越厚且Gensini總分越高,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IMT厚度正相關于冠心病嚴重程度,即IMT越厚,冠心病病變越嚴重,因此臨床可將IMT作為獨立預測因子診斷冠心病及評估其嚴重程度。

[1] 洪澍彬,鄭艷玲,曹筱佩,等.最大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對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的預測作用[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3,34(5):739-743.

[2] 權曉慧,王聰霞,李毓杰,等.內皮微粒CD31+/CD42b-水平、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1):2650-2652.

本文編輯:李 豆

R541.4

B

ISSN.2095-6681.2017.13.142.02

猜你喜歡
中層頸動脈總分
MTHFR C677T基因多態性與頸動脈狹窄及其側支循環形成的關系
基于深度學習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成分識別
北緯30°中層頂區域鈉與鐵原子層的結構和年際變化
超聲評價頸動脈支架植入術后支架貼壁不良的價值
超聲對頸動脈蹼的識別意義探討
雙麥克斯韋分布下極區中層塵埃粒子帶電研究
第59屆IMO團體總分前十名的代表隊及總分
企業中層管理團隊在運營中的困境與作用
一年級下冊期末考試
一年級下冊期末復習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