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展特色“種養”培訓 助力農業特色產業扶貧

2017-10-18 07:45王獻志
安徽農學通報 2017年18期
關鍵詞:鳳臺縣扶貧種養

王獻志

摘 要:該文介紹了鳳臺縣開展特色種養業扶貧培訓的主要措施,并提出了進一步開展特色種養業扶貧技術培訓的建議。主要包括:加大扶貧培訓投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考核機制等。

關鍵詞:特色種養業;扶貧;培訓;鳳臺縣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8-0001-03

為了扎實推進特色“種養”業脫貧工程進程,提升扶貧戶的脫貧致富本領,提高農業科技扶貧實效,2017年7月以來,鳳臺縣根據《安徽省農業委員會關于印發特色種養業扶貧專項整改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皖農辦函[2017]467號)精神,縣產業扶貧領導小組辦公室決定在全縣有扶貧任務的鄉鎮開展特色種養業扶貧培訓。經鄉鎮與縣農業部門的通力合作,順利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培訓任務。

1 主要措施

1.1 明確培訓目標 組織“三師”上陣 針對我縣農村的貧困村與貧困戶現狀,選擇了2014年以來有產業發展意向的貧困戶為培訓對象。以生產型、經營型、技能服務型的貧困人群為重點,在全縣7713戶貧困戶,18680人的貧困人口中,第一階段選擇千戶貧困戶,培訓貧困人口1000人。由縣農委牽頭,以特色種養業為重點,將本階段的產業扶貧培訓任務分解到所屬的縣農廣校、縣蔬菜辦、縣畜牧局、縣水產中心、縣農技中心、縣植保站等6個二級機構,從縣農委、縣扶貧辦及其相關涉農部門選派糧食、蔬菜、畜禽、水產、水果等20名專業技術人員為培訓“講師團”,組織高級農藝(工程)師、 農藝(工程)師、助理農藝(工程)師“三師”上陣,在鄉鎮確定的培訓地點及時為參訓貧困戶提供培訓服務。截至8月11日,全縣已培訓貧困戶1288戶,貧困人口1305人。并發放優質糧食、精細蔬菜、特色畜牧與水產養殖和經果林等技術明白紙5000余份。

1.2 剖解特色內涵 拓展脫貧思路 現階段一些貧困戶對特色種養業概念模糊,對發展特色農業認識不足。培訓老師圍繞特色種養及其產業,系統傳授了特色農業的定義與其內涵等知識。并通過淮南八公山豆腐、鳳臺縣“淮王魚”等具有特定的區域性、獨有性和無法競爭性的特色種養業實例增強貧困戶對特色種養的理解,強化發展特色農業對優化農業結構、提高種養效益和提高區域農產品競爭力重要性的認識,拓展產業脫貧思路,調動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業的積極性。古店鄉東林村的扶貧戶聽課后,咨詢水生植物類的中藥材“芡實”栽培法,并產生對本地水生植物開發的構想。大興鎮針對全鎮的1.5萬hm2中藥材——蛇床子(別名野胡蘿卜子)種植情況,與縣講課老師座談分析市場行情,在給予145戶貧困戶種植的51.56hm2蛇床子落實產業扶貧資金的同時,引領貧困戶直接與相關企業簽訂產銷合同,提高貧困戶的種植效益。

1.3 大講資源優勢 引導“造血”脫貧 實施特色產業脫貧,只有立足貧困群眾自身特點,尤其是當地優勢,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把制約發展的“劣勢”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優勢,才能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增強貧困村與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實現由“輸血”救濟到“造血”自救的根本性轉變,以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確保貧困戶與大眾一道共建小康社會,享受小康生活。我們抓住全縣特色農業主體,在全面講解縣域特色產品生產的同時,突出上規模、高效益的產業,大講鳳臺縣食用菌和綠色糯稻產業優勢,增強全縣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

根據近年鳳臺縣食用菌產業的品種、效益與市場占有優勢,在培訓互動和調查摸底的基礎上,縣產業扶貧領導小組應扶貧戶需求,組織縣農委、縣扶貧辦與安徽坤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鳳臺縣公證處簽訂了《食用菌扶貧幫扶建設協議》,縣財政投資697.5萬元為38個貧困村在坤霖公司桂集鎮境內集中新建了93個食用菌扶貧車間,其中出列貧困村每村2個,未出列貧困村每村3個,每個食用菌扶貧車間每年固定分紅1.5萬元,連續分紅6a,且將扶貧車間的資產劃歸貧困村所有。食用菌產業開發信息講解吸引了相關貧困戶的關注,激發了參與意識。

鳳臺縣糯稻產業,是“綠色糯稻種植‘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以朱馬店鎮為中心的13333hm2“馬店糯米”產品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糯稻生產是優勢產業。發展綠色糯稻產業,提升稻米質量水平,對全縣農業增效和貧困戶脫貧致富影響較大?,F階段,全縣有4個糯稻專業村實現“一村一品”達標,通過實施產業扶貧項目、農業整合項目、龍頭企業基地訂單等帶動貧困戶5579戶,帶動比例72.3%。綠色糯稻產業優勢知識的傳授為貧困戶開展產業脫貧大開了方便之門。

1.4 突出實用技術 傳授脫貧技能 隨著社會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在糧油作物生產成本越來越高,糧食生產效益相對低下的狀況下,農村人口不斷轉移,貧困戶的一些青壯勞力也外出務工。如何通過特色產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提升貧困戶的脫貧技能乃是特色產業扶貧培訓的重要課題。在培訓中注重農業生產實際有針對性的傳授特色種養技術,不但傳授優質專用稻米生產技術、淮王魚開發技術、特色畜禽養殖技術、食用菌生產和大棚蔬菜生產技術、稻蝦共作技術和“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技術,同時傳授社會化服務增收技術。通過當地特色種養業及服務業的技術傳授,拓寬扶貧濟困思路,提升貧困戶脫貧技能。古店鄉東林村貧困戶童樹凍養殖黃牛4頭,經過培訓后改變飼養方法,既減少了成本,又規范了健康養殖技術。桂集鎮王圩村是典型的貧困村,在多次接受作物秸稈還田和農田機耕技術培訓后,積極向扶貧幫扶單位—縣財政局申請產業扶貧服務支持,爭取項目資金56萬元,購置大型農業機械3臺套,采取與專業合作社合作和聘用本村農機手的形式為本村和鄰村農戶代為機耕,既為群眾解決了秸稈還田的實際問題,又使秸稈禁燒工作和生態環境得到了保障,同時又增加了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

1.5 宣傳扶貧政策 激勵“我要脫貧” 培訓扶貧技術與宣傳扶貧政策結合是本次種養業扶貧培訓的顯著特點。只有良策與良技結合,才能更進一步提高產業扶貧效果??h扶貧辦副主任朱峰同志為貧困戶講解國家產業扶貧政策,解讀鳳臺縣出臺的產業扶貧文件和相關扶持貧困戶發展農業產業辦法。從7個層面闡述了扶持貧困戶發展農業產業的具體鼓勵措施。鼓勵“貧困戶以土地、水面、林地等資源經營權等入股實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分配方式”參與產業化發展,貧困戶優先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簽訂長期農產品購銷合同,實行“市場價+一定比例上浮”等保護收購;支持效益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返利的方式讓貧困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的收益;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服務聯結,為貧困戶提供農機作業、優良品種技術、疫病防治、烘干加工和倉儲物流等服務,優惠或免收服務費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貧困戶開展勞務聯結服務,保障貧困戶工資收入;劃出基地或園區部分片區、設施設備分包給貧困戶管理,實行“保底工資+超產分成”的分配方式;農業經營主體對貧困戶開展租賃聯結業務,貧困戶所用有的資產、資源優先進行流轉,確保貧困戶及時足額得到穩定收益。經扶貧政策的詳細解讀,相關參訓貧困戶結合自身實際,對照扶貧政策,謀劃特色產業,尋找合作對象,增強了依靠產業脫貧的積極性。激勵廣大貧困戶在用足用好扶貧惠民政策的基礎上,以感恩之心擔當起責任,從“要我脫貧”變為“我要脫貧”,通過辛勤耕耘實現脫貧致富。endprint

1.6 強化保障措施 提升培訓效果 一是加強領導??h農委成立了鳳臺縣特色種養業扶貧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并研究制定出《鳳臺縣農委2017年脫貧攻堅工作實施方案》,組織編寫了《鳳臺縣特色種養業扶貧產業菜單》,下達了特色種養業扶貧培訓任務,明確了6個培訓機構的培訓職責,確保培訓工作落到實處。二是保障經費??h農委統一申請本次特色種養業扶貧培訓經費30萬元,基本滿足了培訓所需的資料印發、交通費用和配套物資發放等經費,部分培訓機構還從事業經費中列支培訓資金用于本次培訓的應急費用。為培訓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經費保障。三是部門合作。培訓機構不但與縣扶貧辦保持縱向合作,還在農委二級機構間強化橫向合作,在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培訓方式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支持和配合力度,尤其是扶貧辦大力支持,將特色產業扶貧與相關整體扶貧政策相聯接,強化了產業扶貧培訓內容的精確性,提升了培訓效果。四是后勤保障。培訓機構強化辦公室的后勤作用,對產業扶貧培訓所需的車輛、技術資料、配套物資等皆按培訓要求及時到位。并做好與相關扶貧培訓鄉鎮的溝通,為扶貧培訓提供了強有力的后勤服務。

2 幾點建議

鳳臺縣第一階段培訓任務,雖然已完成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也遇到一些困難,主要是(1)貧困人員認識差異。貧困人口由于思想觀念、教育水平、文化技能、身體健康等方面的差異,對培訓的認識不到位,缺乏積極參訓的主動性。同時,由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人口多為老人、婦女,沒有自覺接受培訓的主觀愿望,培訓對象的確定和組織培訓人員的難度加大。(2)培訓任務壓力較大。有些貧困戶沒有產業發展條件,更難接受特色產業扶貧知識。特別是一些體弱病殘者和未成年的貧困人群無法參加培訓。為了今后完成更多貧困人口的培訓指標特提出如下建議:

2.1 加大扶貧培訓投入 充分發揮各類培訓項目的先導性作用,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從行業部門中的產業結構調整、科學技術推廣、扶貧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扶貧培訓。引導和鼓勵企業、民營組織、致富帶頭人、慈善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扶貧培訓。

2.2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完善扶貧培訓師資選聘機制,采取自培、兼職、聘用等途徑,注重從相關職能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扶貧第一線人員中選聘優秀兼職教師,分級建扶貧培訓師資庫。有計劃、有組織地對現有培訓教師進行集中培訓和定期培訓,切實解決基層培訓教員知識老化的問題,增強扶貧培訓工作能力。

2.3 建立健全考評機制 把扶貧培訓作為鄉鎮政府扶貧工作成效考核的重要指標,著力健全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扶貧培訓登記管理制度和扶貧培訓激勵機制,切實加強培訓動態監督管理,并將培訓質量作為評價培訓機構、撥付培訓補助資金的重要依據。

2.4 創新培訓形式 針對貧困群體成員的多樣性,培訓方法也要創新,靈活掌握。即搞集中培訓,也搞對點的分散講解,甚至上門培訓。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每個貧困戶接受一次培訓,掌握一門技能,達到脫貧穩定扎實。

(責編:徐煥斗)endprint

猜你喜歡
鳳臺縣扶貧種養
山西靈石:種養專業合作社助農增收
花椒樹下做文章 生態種養增收入
循環種養 帶富鄉鄰
鄱陽縣富大種養專業合作社
萬物皆可成為我筆下最美的事物——2018年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小升初作文真題解析
TeachingEnglishListeningthroughSongs
證監會“扶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