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應用型專業課程雙語教學探析

2017-10-19 08:50蔣菡芙
消費導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雙語教學專業課程應用型

蔣菡芙

摘要: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趨勢的加強進一步提高了高校雙語教學要求,尤其是對專業課雙語教學的要求、標準都在進一步提升。作為高校雙語教學實施者,在高校雙語教學的實踐中遇到許多困惑和兩難。該文以教師的視角,剖析了如下問題:在教學中語言學習與專業學習該如何的定位、教學模式該如何設計、教師應當充當何種角色,教學效果應該如何評估、教學資源應該如何甄選等,希望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反思提高雙語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關鍵詞:雙語教學 CLIL 應用型 專業課程

現代的雙語教學始于20世紀初,迄今美國與加拿大等國雙語教育的發展已近一個世紀,相關課堂實踐和理論研究已是一個比較系統和完善體系。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推進,全球資源、文化的交流與共享也推動了中國高校雙語教學的發展。所謂“雙語教學”,即能在學校里使用第二種語言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但也有另一種觀點即雙語教學是以兩種語言為教學媒介的系統,且其中一種語言常常是但不一定是學生的第一語言。其實仔細分析會發現這兩個定義恰好給出了“雙語教學”的狹義和廣義定論。教育部的定義是:將母語外的另一種外語(主要指英語)直接應用于非語言類課程教學,即專業教學,使得外語與學科知識同步獲得。在這兩種基本的雙語教育類型上又衍生了十多種雙語教學的定義。在我國的教學實踐中,它們都有一個共同基本點:在充分關注我國的文化背景和母語環境條件下,在一定學科、一定范圍內開展實驗性教學。強調使用外語進行專業教育(但對母語使用不排斥),內容學習與語言學習相互融合。

首先,雙語教學資源的選擇

雙語教學要兼顧專業學習與語言學習的雙重目標,在教學資源選擇上面臨的艱難選擇是:國外原版的專業類英文教材還是國內改編的翻譯加編輯版本。原版教材的專業內容是比較與國際接軌的,語言表達是比較地道、原汁原味的。尤其是一些成熟而經典的被國外著名大學廣泛使用的。同時還有一些國外著名學者撰寫的反映學科最新發展方向的著作。但不足在于,其專業內容的設置,尤其是應用型專業內容的設置與中國的實際情況并非完全吻合;同時語言要求的難度對于中國學生相對較高,在實踐中容易讓專業雙語課抽取了其內核,學生專注于學習語法、詞匯等語言難點,成為一門單純的“外語課”。國內自編的某些教材在內容上有些陳舊,在語言上有些過于本土化。結合我校的實際和個人教學實踐,本人認為,教學資源的多樣性至關重要。一定比例的原版英文教材能保持語言的原創性,同時在專業上保持與國際水平的同步。而在此基礎上加入必要的中英文注釋與講解對于我校學生的實際水平而言是比較切合實際的。因此注重加強英文原版教材的改編是十分重要的。既可以吸收國外先進學科知識,又增加了符合本大學教學大綱的內容。同時可以重新組編國外教材,選擇多套原版教材為藍本,本著規范表達、內容相對完整的原則進行節選和整合。此種教材既能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又能促進外語學習技能、思維技能的形成與提高。同時MOOCs的興起也為雙語教學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多媒介教學資源。多種感官交替使用與同時并用已被大腦科學家證明是實現信息有效傳達的重要方法。因而教學材料的多種感官呈現方式就顯得尤為必要。特別要提到的是,在視覺材料中,圖像化的資料應得到更多的重視,因為“成像”不僅是大腦認知過程的重要構成,也與學習中的情感記憶密切相關。同時在MOOC浪潮下,線上線下學習資源的整合也是雙語教學面臨的新挑戰。

其二,雙語課程中兩個比重的確立與把握

首先是語言知識與學科專業的位置與比重。我校作為地方普通商科類本科院校,雙語教學的主要目標定位將英語直接應用于語言學科之外的其他學科(如國貿、金融、工商管理等)的教學,在獲取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外語的能力。即更接近雙語教學理論中的“語言與內容的融合式學習”模式。此模式源于歐洲的一體化進程,并迅速在全球傳播。在這種類型雙語教學過程中,雙重任務的設置對于教師和學生的挑戰都是巨大的。語言學習本身就不易,而其學習效果還直接制約了雙語課堂上專業的學習;同時有些專業課的難度哪怕使用母語講授也不是很容易讓學生理解。教師如果過多注重語言講解,雙語課很容易變成外語課;但如果投入精力不足以掃清語言障礙,那專業學習又成為“紙上談兵。其二對教師而言,如何確定母語與外語使用比例,合適選擇語言的轉換,是在雙語教學中的一個重大挑戰?!半p語共用”,即“在教育過程中,有計劃、有系統的使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體,使學生在整體學識、兩種語言能力以及兩種語言所代表的為文化學習及成長同步進行”。由此可見,僅用時間區分兩種語言在課堂的使用比例是不夠科學的。對于教師而言,何時轉換、轉換什么、轉換多少、轉換形式都需要結合多重因素來進行“課堂語言的戰略管理”,更重要的還有語言背后的兩種語言代表的文化背景等信息的轉換。

其三,雙語教學模式的選擇

雙語教育分強勢雙語教育和弱勢雙語教育。前者的最低標準是教學對象是雙語學生,通常以一種語言或有限雙語能力為目標,而非以完全平衡雙語能力為目標。強勢雙語教育則以培養熟練掌握兩種語言,具有雙文化能力的人才為目的,營造雙元文化或多元文化的社會氛圍。在此基礎上柯林貝克(1993)總結了雙語教育的多種變體,將其歸納為十種類型:浸沒式雙語教育、過渡性雙語教育、沉浸式雙語教育、保留性雙語教育、雙向雙語教育等。而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使用的是沉浸式雙語教育的模式。其以第二語言作為教學語言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沉浸”(Immerse)到第二語言環境中,教師不但用第二語言教授第二語言本身,還用第二語言講授專業課程。語言既是學習內容又是學習工具,它遵循了人類認知的一個基本規律:習得的過程本身就是語言與認知內容的結合。此模式下相應的教學策略可安排如下:1、課堂教學初期目標是使得學生在聽力理解上掌握對所要學習專業知識的了解,最重要是不要讓學生產生畏懼等消極心理反應。2、教師對所講專業主題進行主旨發言,最重要是要有強烈的主題針對性。3、在主旨發言之中或之后對專業的術語、概念及語言上的難點進行講解。這既是掃清學生專業學習的障礙,也是增強學生語言理解能力的重要環節。4、教學從聽力、教師講授過渡到學生口語訓練階段。該階段,老師可運用提問、討論等教學技巧,鼓勵、引導學生大膽運用第二語言來完成對專業主題的學習,同時達到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5、課程結束階段的評價與課后作業的安排。及時對學生的表現做出反饋是雙語教學不可或缺的環節。尤其是如何對待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語言錯誤。教師無須對學生犯的語言錯誤過度糾正,以免影響課堂交流和內容學習。但如果錯誤出現在多個同學身上,而且頻率較高,那及時糾正就十分必要了。endprint

其四,雙語課程測評方式的選擇

“真實評價”理念對雙語測評設計有重大意義:評價不要求學生的答案符合唯一正確的標準,而是看學生是否能在復雜的任務中,進行思考、辨析、梳理和證實自己的結論。評價的目的不只是對過去學習情況的檢測,更重要是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提供支持性信息,明確方向改進不足。這一對測評的定位也應是雙語課測評的目標。其考核了學生用英語表達專業知識的能力,也通過對英語寫作能力的考查來檢查學生綜合運用學科知識的能力。在實踐中單一化考核標準往往難以實現“真實評價”的目標,因而考試方式多樣化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課堂測評(課堂提問、課堂練習等)顯得尤為關鍵。期末測評也不要拘泥于閉卷書面考試一種方式,開卷、“一頁小抄”、口試、論文(答辯)都可以按比例搭配使用。雙語教學測評區別于外語教學測評的重要標志是前者利用學科載體培養學生的外語思維。在考核內容中加入思維能力考核不但引導學生會用外語思維,有助于它們精通第二語言,還有助于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

其五,雙語課教師角色的定位

雙語課對教師的挑戰是巨大的,語言、專業知識的要求、語言教授與專業教授的時間比重安排、外語與母語的交替轉換等等都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一直都在致力于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但從小學到中學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加之學生運用第二語言的能力與意識明顯不足,在現實的雙語課堂還是形成了以教師的講授為中心的模式。如何改善這種狀況,從而在實踐中,真正建立起以“學生、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模式呢?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新定位師生關系,平衡學生個體的認知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并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構建知識。教師從傳統的知識權威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知識構建的促進者和引導者。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營造理想學習環境。建構主義認為理想的學習環境包括情景、任務、合作交流和知識構建四個部分。教師利用情景、協作、會話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此教學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教材不再是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多媒體不再是傳授手段,而是營造情景的工具。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心理變化的敏銳認知。語言能力的不足使得學生在心理和行為上與教師信息與情感交流時有障礙,為了鼓勵學生的參與,保障課堂教學的質量,按語言水平對學生實行分班進行分類教學也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在雙語教學中,教師要更多承擔激勵者的角色。毫無疑問教師的角色是多重而復雜的,教師既是語言知識又是專業學科知識的傳授者,同時還是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管理者,更是及時把握學生心理變化并作出有效應對的鼓勵者,還是有效監控學生完成課堂課后學習任務的管理者。

如何具備擔任上述各種角色的質素還能在各種角色中靈活轉化是對雙語教師的最大挑戰。在雙語課教學中,教師首先是講授者(lecturer),然后要轉換為傳授者(teacher),即在表達了教學內容后要將知識有效傳遞給學生,但最終教師要成為教育者(educator),即在知識傳遞的過程中觀察幫助學生的認知與情緒體驗,使學生在知識獲得的同時完成作為人的個體的智力和情緒健全。endprint

猜你喜歡
雙語教學專業課程應用型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5-2-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電大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探討——以福建電大為例
第8講 “應用型問題”復習精講
Seminar教學法在護理學基礎雙語教學中的實踐
中美綜合大學在音樂專業課程上的比較與啟示
中俄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與思考
基于應用型的成本會計教學改革
專業課程群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