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錯覺在雕塑中的運用

2017-10-21 17:41吳敏愈
西江文藝 2017年19期
關鍵詞:空間

吳敏愈

【摘要】:在當代雕塑藝術發展過程中,各式各樣的表現方式應運而生,視錯覺在藝術中被成功運用于M.C.埃舍爾的思維版畫,之后在越來越多藝術家的作品中被運用,給觀看者以意想不到的視覺體驗。本文通過闡釋視錯覺這一現象,分析視錯覺產生的條件。通過對視錯覺運用方式的概述,對其運用方式歸類整理,為在創作中

【關鍵詞】:視錯覺;當代雕塑;空間

視錯覺是指當人觀察物體時,基于經驗主義或不正確的參照物形成錯誤的判斷和感知。視錯覺不應是視覺觀察上的問題它是在一般條件下必然產生的普遍效應是在特有條件下固有的扭曲和變異現象。

一、視錯覺產生的條件

產生視錯覺最重要的條件是參照物,其次是觀察的主體物象。環境與主體物象本身具備形狀,顏色,質地,肌理等等條件。要想觀察一個事物沒有光是不行的,特定的光會導致特定的環境,這樣的環境就形成了參照系。主體物象處于參照系之中,人處于特性的觀察點就會發生視錯覺現象。

二、藝術作品中視錯覺的分類

藝術作品中視錯覺被廣泛運用,但創造目的有所不同,目的趨向大致分為兩類——平面錯覺與空間錯覺。平面錯覺因其參照系人為容易操控,故在創作形式上具有更多的空間。比如,畫家通過形體遠近的不同視覺效果產生的錯覺來進行繪畫,增強了藝術作品的視覺表現力,觀念,營造出假象與真實之間的強烈沖突。如視覺錯覺在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雷內·馬格麗特的作品中也多有使用。馬格利特的作品《強暴》,這幅作品遠看好像是一個女人頭像,近看面部是用女人的裸體組成,胸部是眼睛,陰部是嘴唇等。

空間錯覺的作品,在立體空間中,通過特定手法將常人的對真實的空間感知進行壓縮,延伸,和變形。比如穆罕默德·阿里的錯覺立體雕塑(圖1),這件裝置雕塑,從側向上,由不銹鋼纜索,黑色沖壓包,鋁管形成了紛亂的空間造型,但是從正面看,變成了穆罕默德·阿里的平面形象。運用創作客體所處空間對創作形成影響的例子在早期已經被熟練地使用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大教堂天頂壁畫中所做的,將建筑拱廊與天頂壁畫結合,在真實拱廊后面制造了一個假拱廊,以此產生了空間延伸,從視覺上擴大了教堂的空間,當唱詩聲響起,恢宏的教堂墻壁將彌撒者的視線引向教堂的天頂處米開朗基羅營造出的悠遠廣茫的天堂景象,給朝圣者以靜穆深沉的宗教體驗。

三、視錯覺在雕塑中的運用

雕塑作為運用空間的藝術表現形式,雕塑與繪畫一直都相伴發展,繪畫對于雕塑的影響不容小覷。介于圓雕與繪畫之間的浮雕便是視錯覺應用于雕塑最多的表現方式。浮雕一方面運用繪畫的平面空間透視,另一方面凸起部分將所要表現的的事物進行主觀的取舍壓縮,再配合平面背板的透視表現,從而呈現出立體空間。比起繪畫來說,浮雕所產生的陰影相較于傳統繪畫繪制的陰影更具有真實感,在顏料無法長久保存的前提下,采用刻在石木上的浮雕進行敘事性表現,無疑是最好的方式。法國浪漫主義雕塑家弗朗索瓦·呂德的作品《馬賽曲》,作品由《出發》、《歸還》、《防衛》、《和平》四部分組成,表現了1792年奧國軍隊武裝干涉法國革命時,法國人民奮起抵抗奧國侵略的雄偉篇章??鋸埖臉媹D,典型的敘事性表達都將浮雕的優點發揮了出來。這種主要來源于雕塑本身的視錯覺,與繪畫關系更加緊密。當圖像,肌理,陰影附著于雕塑形體上,使雕塑中的空間縱深在視錯覺的影響下發生變化,這種空間變化甚至可以使某一些觀察點上的空間前后發生置換,許多作品就是利用視差使作品產生藝術表現力的。類似的雕塑視錯覺來自于雕塑本身形式感的營造,所謂形式感,即由形狀,材質,顏色三方面形成的結合體。首先是形狀,在形體的平衡與不平橫對比運用產生的動感錯覺 在藝術作品中,如一個三角形或是正方形,正放時感覺是穩定的,稍微傾斜便產生不穩定的動感。這種現象在一些對稱的藝術形象,如車,船、飛機,則是物體(藝術形象)所存在的環境的改變便會產生運動感或安靜感,形成不同的視覺感受,如畫面上的同樣的飛機畫在天空是飛行的動感,作品中藝術形象的靜止與運動感是視覺錯覺的運用形成的。形體的虛實對比與模糊化產生的動感錯覺,一件藝術作品中,藝術形象的虛與實的對比運用,或者說形象的模糊化,都會產生視覺上的運動感,這也是一直視覺錯覺的運用。特別是在攝影作品中運用較多,背景的模糊化或是主體物的模糊化都會產生運動感。虛實對比產生的動感視覺錯覺在當代藝術作品中的運用。韓國雕塑家KangDuck-Bong 用蟲膠將切割的不同長短的PVC管粘貼在一起,塑造一種奔跑、行使中的模糊感,用PVC管詮釋出來速度。

材質與顏色往往來源于材料本身的顏色和質感,如木材,作為一種生物材料,有著極強的特異性,古人說沒有一片相同的樹葉,用于木材也完全適用。不同的木材紋路有著明顯的區別,木紋作為一種天然圖案,往往能對作品產生一定視錯覺影響,比如韓國雕塑家Cha Jong-Rye的現代木雕藝術(圖2),運用木紋使一個個木刻的錐型仿佛有了生命,在不停的旋轉,扭動。紅色的鐵銹附著于簡單的幾何造型上,往往給人一種宏偉強大,力量感的暗示。

當材料本身顏色有時不能滿足創作意圖,主觀運用顏色成為雕塑創作中的重要一環。每種不同的色彩對于人的心理影響,例如,紅色富于激情,綠色會產生生命力,希望這樣的感覺等等,這里不作贅述。勞倫斯曾經這么說:色彩的功能作用于雕塑,主要在于消除雕塑上光的變化。也就是說盡量利用雕塑上不得不存在的色彩,來增強雕塑本身情感的表達,避免出現色彩與雕塑意思不相符的狀況(當然這里是說一般情況下,除非作者需要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感交錯的效果)。也就是說準確表達作者的創作意圖。在雕塑上的色彩的不同會對視覺空間產生影響,紅,白,黃回來給人膨脹感,藍,黑則是收縮感。

傳統意義上的雕塑是空間中封閉的型,雕塑依舊是雕塑自身,但是由于雕塑具有的空間凹凸,雕塑所處環境的空間凹凸,在這些凹凸上于這個特定視角而連成的類似于繪畫中的點,線,這些點線就會起到與繪畫中點線類似的效果,之所以說是類似,就是由于環境自身的變化對于這種視錯覺有一定影響,所以要想創造出讓人震驚的雕塑視錯覺,就需要對環境進行合理的規劃,甚至是直接調整環境到需要的特定效果。比如,雕塑中的類似錯覺應用,比如Esther Stocker的作品(圖3), 意大利的裝置藝術家,他慣于用最小的物體裝置創造最為震撼的視覺混淆。這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空間,與觀眾進行了有效的互動,這些藝術讓人與空間、環境的聯系被觀眾真切的自查自知,他的裝置藝術作品,可以由觀眾探索其中。每一塊的部件依照一些奇怪的方式放置,結果成就了這樣不尋常的線性模式和平面之間的物理轉換。

結束語:視錯覺被廣泛運用在當代雕塑中,無論是對雕塑本體進行的塑造,還是對其所存在環境的配合或是創造,都為當代雕塑突破傳統雕塑單一的形式提供了一種方式。這種即在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錯覺效果也為廣大觀看者打開了一扇新窗戶,創造了看到不一樣的風景的喜悅。

參考文獻:

[1]Francois Rude: Sculpteur Ses Oeuvres Et Son Temps, 1784-1855 (1904)

[2]Esther Stocker: Verruckte Geometrie / Mad Geometry

猜你喜歡
空間
創享空間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日常
創享空間
游戲空間
靜謐空間
空間碰碰車
QQ空間那點事
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