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國傳統寺廟中木建筑結構

2017-10-21 20:11殷麗婷
西江文藝 2017年19期
關鍵詞:斗拱基座榫卯

殷麗婷

談起中國傳統建筑,它的發展年齡距今差不多有7000年的歷史了,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運用榫卯結構制造生產與生活的工具。隨著時間的流勢,經過漫長的實踐與發展,建筑中的榫卯結構開始逐步走向系統化,才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復雜又精湛的工藝結構。

榫卯結構發展到明代的時期達到了頂峰,隨著海外硬木的引入,中國的工匠們利用他們豐富的經驗使得這些構件之間完全脫離任何釘子與膠的使用,還能達到天衣無縫的結構。榫卯結構的復雜是為了實用,雖然每個構件看起來都很單薄,但是它整體上卻能承受巨大的壓力,因此在建筑中復雜的榫卯結構還有極強的抗震能力,復雜又不失美觀是榫卯結構享譽中外的原因,是實用與美觀的高度統一體。因此中國古代還有句話叫做“墻倒屋不塌”。

正文

1中國傳統寺廟木建筑廟殿類型

傳統的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它的建筑布局是遵循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寺廟中的空間關系從入口后的山門殿到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以及最后的藏經樓,保持著嚴禁的對稱關系。沿著這條中軸線,使得前后建筑之間起承轉合、前后呼應、仿若優美動人的詩歌畫卷。例如山西平遙的雙林寺,占地面積約為一萬五千平方米,內分東西兩大部分。西部是廟院,沿中軸線坐落著三進院落,由十座殿堂組成。中軸線上的第一進院落有釋迦殿、羅漢殿、武圣殿、土地殿、閻羅殿和天王殿;中院是中軸線上第二進院落為正北的大雄寶殿和東西廂的千佛、菩薩二殿,布局較為寬敞;后院是為全寺中軸線上最后一座建筑娘娘殿還有貞義祠。

大雄寶殿在中國寺廟建筑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幾乎每一座寺廟都會有一座大雄寶殿。中國寺廟的建筑之美就響應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所以,大雄寶殿只有在配殿與山林的烘托下,才顯得既典雅莊重又富有深幽意境。

2中國傳統木結構寺廟建筑的特點

大多數建筑完整,宏大氣勢恢宏并且能夠保存至今的寺廟都是皇家寺院。因此中國的寺院建筑樣式與宮殿相似,更多地融會了中國宮殿建筑的美學特征,在時間進程和空間的形式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屋頂的形狀和裝飾占重要地位,屋頂總是呈現著向上的曲線和微翹張力。搭配上寬厚的屋身、廓大的臺基,主次分明,升降有致,嚴謹對稱的結構布局使整個寺廟建筑群顯得莊嚴渾厚,行觀其間,讓游客不由自主的升起莊嚴肅穆的情緒。五臺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每年有許多僧、人前來觀賞超拜,這里大多數的寺廟都是屬于這種有著宮廷美學建筑風格的寺院。

寺廟建筑的底座稱為基座,一般都會分為普通基座與高級基座;以顯示建筑寺廟的等級和風格。普通基座一般用在天王殿、金剛殿或是文殊殿,不同院落會根據不同廟殿來加高基座,越往寺廟之內深入,就越是寺廟佛像等級的升高,因此,建筑基座也逐漸升高。大雄寶殿的基座,人們常稱為須彌座,大雄寶殿便置于須彌座上,臺基高隆,再加上周圍建筑群體的烘托,佛殿的宏偉莊嚴立現,由此可見須彌座的地位。

寺院建筑中屋頂是寺廟建筑的體身部分,體型龐大笨拙的屋檐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獨特之處,古人利用木結構的特點把屋頂做成平滑的曲面形。這些寺院屋頂造型有底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廡殿、歇山屋頂等。這其中飛檐是屋頂最獨特的風格造型之一,從頂部彎曲的屋面起始,向外和向上起翹一直延伸到屋角,這樣的巧妙設計,讓龐大高聳的屋頂增加了一絲生動與靈巧,除了屋面是凹曲外,屋檐、屋角和屋頂的飛脊都是彎曲的,彼此相形相映。傳統的中國建筑屋頂的正脊、垂脊、檐角上都會置有多種琉璃瓦飾,其中鴟吻是最常見的一種寺廟屋頂裝飾,幾乎每座廟殿都會有形狀各異的鴟吻,鴟的原型是大海中的鯨,因此最早的鴟尾呈魚尾形,佛經上記載鴟是雨神的座物,能滅火,所以造形以魚尾為基礎,通過此次的考察研究發現,每個時代的鴟吻也會獨具特色。例如永安寺建筑上的鴟吻是符合元代審美特點,采用流暢的線條雕刻的彩色琉璃鴟吻;而善化寺建筑頂端的鴟吻則受遼代審美影響,線條剛硬的線條和單一的顏色。

3中國傳統寺廟木建筑結構發展的意義以及對建筑的影響

中國傳統的木質結構是我們祖先創造出的莊嚴美麗而堅固耐久的建筑,是充滿了我們先祖對結構、材料、力學等等方面的有了很深入的研究,并且建筑的在實用與審美上也達到了相當的水平,看似單薄的木質結構同時具有很高的抗爭能力和水平,也是令世界都驚嘆。這種結構與藝術、結構與技術的高度統一,是中國傳統建筑榫卯結構的一個偉大舉措。純熟的技巧,嚴謹的結構,復雜的組合形式滿足了人們的視覺美感的同時還具有科學的合理性,使建筑長久耐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榫卯結構也從當初的承載建筑屋頂的重量到后期承擔少部分重量,而起到裝飾作用。在唐代以前的榫卯結構多數起到很大的承重作用,因此觀看唐代以前的寺廟建筑,多數建筑的斗拱都非常的大,并且比較笨重,線條不那么優美好看,典型代表是山西平遙的鎮國寺中萬佛殿的斗拱結構,有著寬厚笨重的屋頂,因此屋內的柱子比較少;唐以后人的審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從簡單笨拙,發展到小巧繁雜,研究唐代以后大多的廟宇,會發現越發展到后期,斗拱就越復雜,斗和拱這兩個部件逐漸縮小,但是斗拱的堆疊層次增多,造型開始變得優美,甚至可以感覺到,斗拱的形狀成蓮花狀一般,這時期斗拱不在是承重的結構,而是起裝飾作用,斗拱不再分擔力量,所以建筑內部立柱增加,立柱就成為主要的承重基礎。

中國古代建筑中斗拱結構之所以文明中外,有兩個主要的原因,斗拱結構的兩種特性:第一是科學性,各部位的組合簡單明確,合乎力學原理,美觀與實用并駕;第二就是實用性,中國傳統建筑中斗拱結構最主要的是在實用性,可以吸收橫向水平沖擊,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許多現代建筑還會學習古代榫卯結構的原理,增加現代建筑良好的抗震能力。

結論

中國建筑中的榫卯結構是具有科學設計意義的語言,在我們民族文明發展史上源遠流長、自成體系?,F代設計中的很多優秀設計作品,也有著傳統建筑木結構的縮影。傳統建筑的精華是以它精妙絕倫的榫卯斗拱設計而應運而生。這其中濃縮的是建筑中的精華,在現代的建筑中,也很少能有抗震達到十級的建筑出現,而中國傳統的建筑卻能達到這種驚人的抗震能力,這讓我們更加佩服先民們的智慧。從此次考察中我體會到,榫卯結構所體現的和諧、節約、平衡的內在氣質和涵養,榫卯帶給我們的和諧觀、生態觀以及實用觀等等,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一種及精神、系統、關系的集中體現。

參考文獻:

[1]《普陀山寺廟建筑的藝術特色》[J]吳蓓

[2]《都市觀音文化與寺廟園林——以上海東海新觀音寺為例》[J]王愛民

[3]《榫卯構造在產品設計中的啟示》[J]羅芬

[4]《淺析中國傳統寺廟建筑與西方哥特式教堂的異同》[J]徐雯君

[5]《嶺南佛教女眾道場建筑研究》[D]姜艷華

[6]《論建筑藝術的文化精神及審美顯現》[D]王彬彬

[7]《山西廣勝寺的建筑裝飾及雕塑藝術研究》[D]陳家瑞

[8]《榫卯構造在產品設計中的研究與應用 》[D]羅芬

猜你喜歡
斗拱基座榫卯
榫 卯
猴子優先
說不完的斗拱
猴子優先
猴子優先
猴子優先
Master carpenter becomes a YouTube sensation 阿木爺爺成“油管”網紅
說不完的斗拱
斗拱
斗拱系列燈具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