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交融

2017-10-21 23:11孫德慧
西江文藝 2017年19期
關鍵詞:古箏技術音樂

孫德慧

【摘要】:古箏這一古老樂器深受人們的喜愛,并且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其教學以及其藝術實踐活動。它對于發展學生個性、擴展知識結構、提升綜合素質、活躍校園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繼承和發揚了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國內各級院校的藝術專業相繼開設了古箏專業課和選修課,目前在古箏教學中存在著技術與藝術的失衡,根據古箏教學的現狀,就如何進行演奏技術訓練和音樂表現方面談幾點體會。

【關鍵詞】:古箏;技術;音樂

一、古箏教學存在的現實問題

技術與藝術可以說是身與心的關系,前者是音樂表演形式的體現,后者是音樂之靈魂所在,是藝術家風格、個性的具體表現。目前,古箏教學的重點放在技巧的提高上,使得古箏專業學生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技術訓練上,期望通過“規范”練習去掌握演奏方法,這雖達到了演奏音樂的技術要求,卻對于演奏音樂的文化內涵知之甚少,不能準確地把握音樂的風格特點,不能在文化的層面駕馭演奏技術使之為具體的音樂要求所用。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藝術方面知識結構和藝術修養的缺失,將影響對音樂文化內涵的體會。因此,古箏教學中“音樂”與“技術”的交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二、如何更好地推進古箏教學

針對古箏專業教學的現狀,本文認為今后需著重考慮一下兩方面的問題。

(一)首先要有堅實的技術基礎

任何一首優秀的作品都需要嫻熟的技巧來展現,技巧是音樂流暢進行的前提和根本保證。古箏演奏藝術進入專業院校后,其傳承方式逐漸地發生了變化。傳統的演奏傳承方式是口傳心授,演奏追求韻味把握,而當代的演奏教學更注重速度、力度、耐力等外在的技巧訓練,大力發掘新作品。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多樣性古箏創作樂曲的出現,越來越多新的演奏技法的產生,使得傳統的技術訓練方式已不能滿足諸多新技法訓練的要求,于是,古箏專項練習曲和節選于樂曲中的技術練習片斷就成了具備新技法訓練功能的載體。它們針對性地解決了樂曲中的各種難點,對演奏者系統地訓練演奏技術,提高技術水平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與傳統技法的訓練應互相補充,相輔相成,但我們一定要清楚,技術是一種手段,必須植根于音樂,若沒有明確的音樂內容,技術訓練也就失去了方向。那么,根據實踐經驗,本文認為要注重以下兩點技巧。

1.從肢體訓練入手進行演奏技術的練習。古箏彈奏的本身需要手指、手臂、身體等肢體進行一定的動作,彈奏動作的訓練就是對這些肢體控制能力的訓練。實際上彈琴所需要的動作,只要是正常人都可以不用經過訓練就可以做到。抬、落手動作就像平時我們懶懶地坐下時手自然垂落的動作,唯一的差別是我們平時是無意之中做的,現在有意的做動作時會有一些不自然。在速度練習方面也是如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有明顯的感受,學生彈奏越快時效果反倒越差,因為快速的練習會使手變得很僵硬。如果進行一定時間的慢速練習,反而可以取得前所未有的速度。彈奏的大部分技術難點可以通過慢練的方式來改善,學生在練習前,應先研究曲目中哪些地方在快速演奏時可能會出現困難,根據快速的情況進行慢練,在這樣快速反應的慢速練習中,大腦的高速運轉與手指緊密配合,就能高效率地完成慢練階段而盡快進入快速階段。所以,動腦的慢練其實是曲子速度慢,但腦快手快。只有這樣練琴,才可以事半功倍。所以,肢體訓練的基本原則就是:“有意的自然”。

2.運用聆聽與思考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演奏技巧與表現能力。音樂是從人心靈深處發出來的,在琴弦上振動中獲得的回響,只有在嫻熟的技術基礎上,用心靈去歌唱,用激情去展現,用身心去體驗,才能對音樂意象做出完美的詮釋。教學中要注重訓練學生的聽覺能力和思維能力,并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加強、啟發學生的音樂想像力。

其一,聽教師示范演奏和錄音。聽教師的范奏和錄音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承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一般挑選一些淺顯、優美、短小的作品錄音讓學生聽,并且以一些經典作品為主。例如《漁舟唱晚》、《豐收鑼鼓》等等,讓學生隨著音樂在腦海中產生一些畫面和想象,甚至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欣賞水平。

其二,聽自己彈琴。通過“聽”自己彈琴來逐漸強化、提高內心的聽覺感受。音樂是情感藝術,用心靈去表現音樂又是嫻熟技巧的最終歸宿。聆聽是人類最基本的音樂活動,但是演奏,只有通過自己親身的、手指可以觸摸到的演奏,才能夠將全部心靈浸透到音樂之中,才能夠在演奏(up表現)音樂的過程中,將心靈和音樂融匯一體。這種幸福感,這種陶醉感,只有親自體驗才能夠獲得。只有感染自己,才能感染別人。

其三,反向思維的訓練。古箏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需要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掌握一種科學的練琴方法。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反向思維去尋找適合自已的練琴方法很有效果。反向思維法是在思維路線上,與正向思維方法相反的一種創造性思維方法。它是指人們在思考問題時,跳出常規,改變思考對象的空間排列順序,從反方向尋找解決辦法。如從A事物與B事物的聯系中,反推出B事物與A事物的另一種聯系。古箏演奏也是如此。學會反向思維的具體應用,就是要從最終幻想性的音樂畫面出發,倒回來尋找合適的途徑達到音樂場景,由虛到實,由實踐來檢驗所選擇的演奏方法,最后再回到音樂中衡量、比較。

(二)要從傳統音樂中吸收營養

古箏的演奏是一門表演藝術。對一個古箏演奏者來說,他們是通過聲音來表達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各種愿望和情感。音樂通過旋律、節奏、節拍、力度、速度、和聲等等音樂語言來表達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情感。我們對學生不應只注意技術練習,而忽略了音樂。技術最終是為完美表現音樂服務的。為了加強學生在音樂方面的修養以及更深入地理解音樂,我們嘗試性地在實踐中把將音樂和舞蹈結合起來,共同帶進古箏教學課堂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我國古代,音樂和舞蹈屬于一種藝術形式,稱為樂舞。其中的舞,實際上就是樂的形化,也可以理解為有形的音樂,舞蹈實質上是音樂意境。人們平時都說音樂,其實,音跟樂是不同的,音是聲音,把音美化并讓人感受到其中的美,才成為樂。由此可見,音為樂之本,樂為音之魂,而樂只能感受。在教學中,學生往往只注意代表聲音的符號而忽略聲音的含義,就成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音通過音符便成了能聽見、看見的實物,學起來當然容易。而樂是聽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理解起來更費勁。針對這一難題,根據藝術專業教學的特點,我們便嘗試把舞蹈融進古箏彈奏里,讓無形的音樂用有形的舞蹈動作表現出來。最簡單的做法,便是讓學生根據曲子的音樂形象編成舞蹈。如:樂曲《洞庭新歌》描寫千里洞庭碧波蕩漾,稻谷飄香魚蝦滿艙的景象,熱情謳歌了洞庭湖畔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我們便要求學生通過自編舞蹈來表現,收到很好的效果??偠灾?,在教學的過程中,技術為輔,感覺為主。

結語

古箏演奏藝術發展是一條曲線,它從追求高度的熟練與復雜的技術到快速的演奏最后發展到樂感與適當的技巧相結合。以情帶聲,融聲以情。音樂與技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技術是基礎,音樂表現是最終方向。古箏教師的全部工作,實際是培養學生有激情地演奏作品、表現音樂,通過演奏把情感表達出來,做到人琴合一。

參考文獻:

[1]馬歡.關于高校師范專業古箏教學思路拓展問題的探

討c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8,(6).

[2]周耘著.古箏音樂[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古箏技術音樂
探討電力系統中配網自動化技術
移動應用系統開發
北京市中小企業優化升級
音樂
第一次彈古箏
我愛古箏
音樂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