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曾國藩“掰手腕”的咸豐畢竟不是崇禎

2017-10-26 06:57吳敏文
領導文萃 2017年19期
關鍵詞:太平軍崇禎咸豐

吳敏文

明朝的后繼者清朝,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傳到咸豐一代,已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曾國藩是咸豐朝平定太平天國的第一功臣,在事關軍政大局的問題上,對咸豐的瞎指揮從不盲目聽從;無論在朝還是在外帶兵,與咸豐之間的爭執所在多有,比較突出的與咸豐“掰手腕”就有三次。

1850年3月,道光歿,咸豐登基。為體現新朝新氣象,3月20日,咸豐登基的第11天,便由內閣明發上諭求言:

凡九卿科道,有奏事之責者,于用人行政一切事務,皆得據實直陳,封章密奏,俾庶務不致失理,而民隱得以上聞。

7天后的3月27日,咸豐接著由內閣明詔求賢,令各省督撫保舉“才德兼優、誠信任事”之人。曾國藩飽讀圣賢之書,以天下為己任,為新皇帝的求言求賢令所鼓舞,連上數道奏章,卻久等不見回音。既無皇上召見,亦無下旨施行。曾國藩于是在咸豐二年四月,向咸豐上了一道《敬陳圣德三端預防流弊疏》,奏疏核心的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自矜”,把臣下的意見不當回事,“誠恐一念自矜,則直言日覺其可憎,佞諛日覺其可親,流弊將靡所底止”。雖措辭委婉,但明白無誤地指責了咸豐的行為。這還了得!故“咸豐帝覽奏大怒,捽諸地,立召見軍機大臣,欲罪之,祁寯藻叩頭稱‘主圣臣直者再,季芝昌亦請恕其愚直,帝意乃解,且深嘉國藩之敢言,命署刑部侍郎”。

這可以算是曾國藩與咸豐的第一次“掰手腕”。曾國藩能夠在惹怒咸豐之后不僅全身而退,而且加官,祁寯藻的“主圣臣直”起了關鍵作用。祁寯藻的四字看起來是“順毛捋”,實則綿里藏針?!俺贾薄倍?,表明祁寯藻是認同曾國藩見解的,只不過直言說出的是曾國藩而已。而“主圣臣直”四字,可以解釋為“有圣主,才有直臣”,也可以解釋為“容得下直臣,才是圣主”;咸豐“深嘉國藩之敢言”未必為真,但祁寯藻確實抓住了咸豐想做圣君、明君的心理,如果連臣下的直言都容不下,咸豐不就有昏君之嫌了嗎?

此后不久,曾國藩就因母親去世而回湖南湘鄉老家丁憂守孝了。而咸豐的麻煩,卻才開頭。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楊秀清等在廣西金田村宣布起義,組成一支兩萬之眾的太平軍。1853年3月28日,太平天王洪秀全在萬軍簇擁下進入南京,定南京為太平天國首都,改名天京,與清朝成南北對峙之勢。

按照傳統禮制,曾國藩為父守孝須期滿三年。但咸豐深知前線軍事離不開曾國藩,只給曾國藩賞假三月。三月期滿,咸豐命曾國藩趕快赴任。此時的曾國藩,為了蕩平太平軍的大志得以伸展,為了取得地方官的財政權力以便于湘軍籌餉,打定主意要向咸豐爭一個名位了。

于是,曾國藩于1857年6月16日上奏,以盡孝道之名請求在家守孝期滿,奏折中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江西軍務“添臣一人,未必有益,少臣一人,不見其損”。這話當然不是實情,真正含義是要咸豐掂量掂量他曾國藩的分量。而愚鈍的咸豐竟然真的以為曾國藩一心為了盡孝,將曾國藩的兵部侍郎由實缺改為署理,以順應其孝子之心,然后一再催促他盡快出山。

咸豐一再催促,曾國藩以為火候已到,7月26日上奏亮出底牌,“以臣細察今日局勢,非位任巡撫,有察吏之權者,決不能以治軍??v能治軍,決不能兼及籌餉。臣處客寄虛懸之位,又無圓通濟變之才,恐終不免貽誤大局?!?/p>

這話意思再明白不過了,咸豐你要我出山,就得給我巡撫實缺,否則拒不從命。我已經受氣受夠了,不再奉陪了。

這下咸豐明白了,曾國藩鬧來鬧去,原來是爭巡撫之位。專制統治者對威脅自己的人和事是最為敏感的,絕不手下留情。你曾國藩不是要做孝子嗎?那好,就按照守制的規矩,連曾國藩的兵部侍郎也開去。曾國藩雖身在原籍,心思無一日不牽掛前線軍情,咸豐假戲真做,讓曾國藩有苦難言。但到咸豐八年( 1858),江西、浙江、福建的局勢大變,太平軍經天京內訌所造成的低迷之后,由于起用陳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年輕將領,再次攻城略地聲威大振。咸豐只得再請曾國藩出山,但在職權上毫不讓步,讓曾以“前任兵部侍郎”的空銜領兵征戰,1860年,清軍用于鎮壓太平軍的唯一主力部隊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殲滅,咸豐手中再無可用的國家軍隊,權衡輕重,滅太平軍重過防湘軍,于是給曾國藩加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不久即改實授,并任命其為欽差大臣,節制大江南北水陸各軍。

這是曾國藩與咸豐的第二次“掰手腕”,歷時三年有余,曾國藩先輸后贏??偟膩碚f,咸豐還算識時務,最終選擇了信任曾國藩。作為一代帝王,咸豐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曾國藩雖非為私,但伸手要權是明白無誤的,咸豐的讓步,是需要一定心胸的。

正當曾國藩率領湘軍在皖南萬山叢中與太平軍苦戰之時,咸豐因為在與英法列強的交涉上舉措失當,導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居心叵測的勝保于咸豐十年(1860)八月十一日上奏進言,“若能假奴才川、楚勇數千,奴才督之,刀砍矛刺,直進橫沖,即不能殺盡逆夷,亦必大加懲創”。咸豐是病急亂投醫,當即諭令曾國藩“各選川、楚勇二三千名,即令鮑超、張德勝管帶,兼程前進,剋日赴京,交勝保調遣”。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凡是老道的統兵將帥,都深知其理。曾國藩以自己或胡林翼帶兵勤王為名,婉拒了將鮑超交勝保統帶的欽命。

這是曾國藩與咸豐的第三次“掰手腕”。作為以忠君保國為己任的封建士大夫,曾國藩深知,在國難關頭,作為大臣有扶危定傾之責,必要時只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在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所向無敵一路掃蕩直至定鼎南京,并派出勁旅由林鳳翔、李開芳統帶北伐直抵京津一帶時,咸豐備極憂惶,頗有末日將臨之感,曾對朝中近臣感嘆說:“天啟當亡國而弗亡,崇禎不當亡而亡。今豫南北皆殘破,賊已渡河,明代事行見矣。設有不幸,朕亦如崇禎不當亡而亡耳?!?/p>

但從曾國藩與咸豐三次“掰手腕”的過程和結果來看,咸豐不是崇禎:與崇禎的剛愎自用相比,咸豐還算能聽進人言;與崇禎無論是在與清朝議和、給李自成封王,還是遷都南京上都不敢擔當相比,咸豐雖愚至與英法列強構釁,但還不至于委過于人,并在兵臨城下之前果斷避走熱河;與崇禎用人多疑以致戕害良將自毀長城相比,咸豐最后還是信任了屢屢與他較勁的曾國藩……歷史是公平的,咸豐強過崇禎,清朝就沒有亡于咸豐。

(摘自《博覽群書》)endprint

猜你喜歡
太平軍崇禎咸豐
浙江圖書館藏崇禎刻本《萍社詩選》述介
太平軍余部參戰在南美
十里荷香賞荷歸來
咸豐妙解寫錯字
“有君無臣”論:明清之際崇禎君臣的歷史評價與君臣觀流變
科學謀劃 精準扶貧——“咸豐路徑”的探索與實踐
履職盡責鑄造咸豐“人社品牌”
崇禎朝“欽定逆案”三題
略論明末天啟、崇禎兩朝對蒙古的策略與效果
太平軍所使用的兵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