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分工理論研究述評

2017-11-01 22:08朱燕
經濟研究導刊 2017年25期
關鍵詞:斯密分工馬克思

朱燕

摘 要:馬克思的分工理論在政治經濟學及哲學理論體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分工理論作為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的基礎范疇,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很多研究:有的學者進行純文本的討論;有的學者探討分工理論對現實的指導意義;還有的學者研究分工的子課題,如企業內部分工、地域分工、國際分工、產業分工等。在經濟全球化的21世紀,在跨國公司主導的國際分工不斷發展的國際格局下,中國經濟要想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贏得主動權,馬克思的分工理論可以提供非常好的理論指導。因此,將國內學者對馬克思分工理論的研究進行述評,歸納為五個不同的視角來梳理其研究重點和趨勢。

關鍵詞:馬克思分工理論;二重性分析;國際產品內分工;地域分工

中圖分類號:A81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5-0001-04

馬克思的分工理論在政治經濟學及哲學理論體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同角度的經典表述貫穿于《德意志意識形態》《哲學的貧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資本論》等哲學及經濟學著作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馬克思分工理論體系。分工理論在政治經濟學中的基礎性地位尤為突出,馬克思在《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中指出,它“是政治經濟學的一切范疇的范疇”。馬克思批判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并有了創新性的發展,如區分了不同類型的分工并闡明分工和交換的關系等。在政治經濟學巨著《資本論》中馬克思對分工的論述已經非常成熟,辯證地分析“分工一般”以及“分工特殊”的二重性,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雙重視角來分析勞動分工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作用力。分工作為一種生產組織方式產生巨大的生產力優勢,但是在資本主義特定生產關系下異化成生產剩余價值的手段。馬克思在分工理論二重性分析基礎之上,發展了國際分工理論,分析了因為技術的創新、機器的發明促進了一種與機器生產中心相適應的新的國際分工的產生和發展。

分工理論作為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的基礎范疇,受到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重視,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很多研究:有的學者進行純文本的討論;有的學者探討分工理論對現實的指導意義;還有的研究分工的子課題,如企業內部分工、地域分工、國際分工、產業分工等。

在經濟全球化的21世紀,在跨國公司主導的國際分工不斷發展的國際格局下,在全球性金融危機后的經濟復蘇階段,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要想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贏得主動權,馬克思的分工理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筆者將國內學者對馬克思分工理論的研究做了論述,并歸納為五個不同的視角來梳理其研究重點和趨勢。

一、運用對比分析方法全面介紹和解讀馬克思分工理論

王磊(2013)詳細敘述了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思想來源、形成軌跡和發展脈絡,真實還原了馬克思唯物主義視角的分工思想。文章指出,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思想來源是古典政治經濟學家、近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和空想社會主義學家的分工思想,這些思想對馬克思分工理論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色諾芬和柏拉圖的社會分工理論對馬克思的啟發作用;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舊式分工理論對馬克思的直接影響;近代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分工思想包括“和諧的分工制度”“消滅分工”等,對馬克思分工理論給予了直接的借鑒和現實的啟示。文章在對比分析不同流派的分工理論的同時,總結出馬克思的創新性發展:第一,馬克思分工理論是對斯密分工理論的繼承及批判,馬克思認為斯密在分工與交換的關系上是混亂的,他不僅沒有區分工場手工業內部的分工與社會分工的差別,更沒有看到資本主義分工的特殊性。第二,馬克思發現,分工的確促進了勞動生產力的發展,也促進了社會財富的增長,但同時也導致人的“異化”,使得“工人陷于貧困直到變為機器”??傊?,文章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展現了馬克思分工理論的基本內容,較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的創新觀點和視角。

楊永華(2007)對比分析了馬克思和列寧的分工理論與斯密定理的異同,分別總結了馬克思和列寧對斯密定理的批判和繼承。文章指出,馬克思分工理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清晰地論述社會分工和技術分工(工場內部的分工)的異同點,并且運用分工理論論證了經濟增長。列寧在其分工理論的論述中同樣批判了俄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犯的斯密錯誤——沒有理解社會分工和手工業工場分工最起碼的差別。文章作者從總體上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以斯密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進行了比較,指出兩種理論范式盡管在意識形態方面是對立的,但是就分工理論、資源配置理論和經濟發展理論等經濟學科的科學內容來說,兩者具有很多相同點。

于秋華(2007)從人類社會經濟增長的原動力的角度來分析亞當·斯密和馬克思的勞動分工理論的異同。文章指出,斯密的分工理論的核心在于強調了勞動分工是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根源,要增加國民財富就必須加強勞動分工。馬克思繼承了斯密關于“分工的優越性及其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分工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等方面的思想,同時主要從兩個方面對其進行了批判和發展:第一,鑒于斯密將工場手工業內部的分工和社會內部的分工混淆在一起,馬克思界定了兩者在本質上的差別,彌補了斯密分工理論的缺陷;第二,馬克思認為斯密顛倒了分工和交換的關系,犯了因果錯誤,斯密認為交換導致分工,而馬克思卻認為分工導致了交換。

徐丹(2015)在馬克思與斯密分工理論的對比中,厘清了馬克思分工理論的演變邏輯,文章的創新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作者不僅指出馬克思關于社會分工和生產內部分工的區別,最重要的是論述了馬克思能夠區分這兩種分工的原因是馬克思的理論視域中已經能將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區分開:在流通過程中看到的是社會分工,在生產過程中看到的是生產內部分工。第二,作者認識到馬克思區分了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后,深入到生產過程中來分析工場手工業分工和機器大工業分工的不同。endprint

孟捷(2004)主要從對《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的分析中提煉出馬克思的分工思想,馬克思區分了兩類分工,把勞動的社會分工稱作“第一類分工”,把工廠內部的分工稱作“第二類分工”。作者為我們介紹了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兩類分工相互促進、協同演進的思想,區別于從對立的角度對兩類分工的考察,從而可以讓讀者更加全面地了解馬克思的分工理論。

這部分主要研究運用的是比較分析法,通過解讀馬克思關于分工理論的文本,為讀者客觀全面地呈現出馬克思分工理論。運用對比分析方法,介紹馬克思分工理論的思想來源,比較馬克思和在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分工理論的異同點,論述馬克思在勞動分工理論建設上的創新和發展,深化對馬克思分工理論的歷史唯物主義視角的認識。這部分研究都認為馬克思對社會分工和工場手工業內部分工的明確劃分是重要的創新,是對斯密定理的補充和發展,部分研究者還找到了形成這種科學劃分的原因是馬克思對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的區分。

二、運用唯物主義辯證法論述馬克思分工理論的二重性邏輯

徐丹(2015)認識到馬克思以歷史唯物主義視角辯證地分析分工帶來的生產方式的變化,深刻地指出勞動從屬于資本的條件下,盡管分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分工提高的是資本的生產力”,分工導致勞動異化。

趙黎明、趙鳴翠(2013)指出社會分工的二重性,分工是生產力進步的杠桿,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積極的意義;另一方面,分工也會制約發展,因此分工要不斷動態發展。

張振偉、林海燕(2009)全面分析了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二重邏輯:具體體現為抽象性和現實性、自然性和社會性、肯定性和批判性。第一,抽象性和現實性主要體現在既對社會分工的具體歷史形態進行了考察,也對社會分工所反映的社會關系進行了闡述,實現抽象性分工和現實性分工的辯證統一。第二,馬克思分工理論的自然性和社會性體現在分工具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二重屬性,生產力表現為人與物之間關系的自然特性,生產關系表現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特性。第三,馬克思不僅指出了分工對生產力、社會財富、歷史發展的積極作用,最重要的是,馬克思重點論述了分工導致的勞動異化、分配不平等、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矛盾、造成人的畸形和片面化發展等消極的社會作用。

李維安(1987)論述馬克思分工理論的二重性,分工既有生產力屬性,又有生產關系屬性。分工體現生產力的屬性表現在三個方面:分工體現著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勞動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形成巨大的集體力;分工體現著生產資料相互之間的關系;分工還體現著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之間的關系,它形成社會生產力和自然力之間的合力。分工的生產關系屬性表現在:生產條件的所有關系和人們在生產中的分工關系。分工使人們局限于某一特定范圍的活動,各自執行不同的職能,產生不同的地位。

這部分研究主要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法。辯證分析馬克思分工理論的二重性,既認識分工的生產力屬性,又認識到分工的生產關系屬性。但是,這類研究并不是特別多,很多研究者主要是分析勞動分工對生產力的積極影響,對社會財富增長和歷史進步的推動作用,但是沒有在具體的社會制度下進行分析。分工的優越性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主導下,將變成生產剩余價值,促進資本增殖的手段。當今的世界經濟分工格局是發達資本主義主導的,如果不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分工的優越性所帶來的成果將主要被資本所有者占有,導致利潤分享不平衡。因此,這類勞動分工的二重性分析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三、以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分析范式分析國際分工

楊慧玲、張偉(2011)提煉出馬克思分工理論的兩個重要特點:第一,分工中的“協作”創造了社會生產力,協作是分工效率的源泉。第二,以協作—效率互動機制為基礎,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的分工做了深入分析,分析“人的異化”的根源不是分工本身,而是私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的矛盾。文章的創新點在于看到了“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馬克思分工理論體系”在經濟全球化下的分析價值,由資本國際化推動的分工國際化,滲透著資本追逐剩余價值最大化的本性,體現著國際分工的不平等性。

陸穎、王曉磊(2010)運用馬克思分工理論的歷史性和實踐性的辯證統一關系論述20世紀末出現的新的國際分工形式——產品內分工。文章指出,國際產品內分工是國際分工形式和資本主義企業制度的結合體,是一種資本主義企業制度的高級分工形式,是馬克思主義分工理論分析軌跡中的一部分。作者認為,國際產品內分工是由于技術進步而產生并隨著資本主義企業制度發展的,不同的是,它將工場手工業分工的外部背景擴展到了國際范圍,而中國在國際產品內分工中卻被低端定位。

錢書法(2010)用馬克思分工理論為分析工具,研究在國際分工體系下,產品內分工陷阱的原因以及對策建議。在資本主義跨國公司主導的國際分工體系中,本土企業被固化在國際產品價值鏈上,被束縛在低附加值的裝配、加工和簡單制造環節上,這種產品內分工陷阱是勞動異化現象在企業層面的表現。

這類研究以馬克思的勞動分工理論為分析工具,分析經濟全球化、資本國際化和勞動分工國際化的趨勢下,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全球價值鏈中,我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被低端定位,并掉入產品內分工陷阱。這類研究的現實意義非常強,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中國的經濟發展非???,但經濟總量在穩步提升的同時,由于核心技術缺失以及品牌經營能力不足,被動地被鎖定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及生產環節,產品附加值非常低。在中國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攻堅期,通過這類研究可以為中國產業鏈的優化升級找到行之有效的對策。

四、以企業組織的視角分析馬克思分工理論

繆匡華(2005)認為,馬克思分工理論的閃光點在于將勞動分工與生產組織結合起來。馬克思沒有孤立地談分工,而是在手工工場特定的生產組織中分析分工的意義。文章的創新點在于提出生產組織的分化與整合是一般社會分工與手工工場內部分工互動的結果,而這種分化與整合對理解企業組織的歷史演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endprint

侯風云(2005)在馬克思分工理論與斯密分工理論和現代分配理論的對比中,考察馬克思分工理論在經濟分析史中的地位。文章分析馬克思關于分工與市場(交換)的互動性論述,指出馬克思的相關論述即是現代分工理論的基礎。另外,馬克思對分工形態的劃分——工場手工業內部的分工和社會分工(企業組織內部分工和社會內部分工),對理解現代分工理論具有重要理論意義,指出現代的縱向一體化理論實際上是馬克思所區分的社會分工向內部分工的轉化,從而可以帶來“一體化的效率”。

喬榛(2005)指出,要以馬克思的分工理論為分析范式來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用分工理論來解釋社會經濟制度與體制的形成和發展、企業的產生等問題。作者指出,國內一些學者在研究企業理論時,從馬克思的理論中發現了關于企業的起源、本質、規模和治理結構等一套較為系統的企業理論。同時,作者用馬克思分工理論對企業產生的特殊條件,企業和市場之間的關系做了系統論述。

趙黎明、趙鳴翠(2013)用馬克思的分工理論來論述金融服務外包發展的合理性,形成對企業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創新。文章指出,金融外包的企業發展模式是社會及企業內部分工不斷深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的產物。

此類研究主要是提煉出馬克思分工理論中與企業組織相關的論述,分析其對現代企業組織發展的借鑒和啟示。

五、用馬克思地域分工理論分析區域經濟和城鄉協調等問題

丁任重、李標(2012)指出,馬克思的勞動地域分工理論蘊含了生產力均衡布局、工農結合、城鄉結合等理論原則,勞動分工是導致社會分工、產業分工、區域分工的本源所在。文章指出,我國在馬克思勞動地域分工理論的指導下,區域經濟格局不斷變遷,形成現在的多極格局,但多級格局卻加劇了競爭。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區域分工、強化區域協作、弱化區域競爭,這也是馬克思分工理論中協作所帶來的正面效應對我們的指導。

梁琦、黃利春(2009)在馬克思勞動地域分工理論的視角下,分析了地域分工和產業集聚的關系,揭示產業集聚對城鄉發展的影響,探討城鄉協調發展的戰略。作者認為,馬克思對地域分工內容的經典概括為:“一切發達的、以商品交換為媒介的分工的基礎,都是城鄉的分離??梢哉f,社會的全部經濟史,都概括為這種對立的運動?!瘪R克思提出了在企業組織內部將分工和協作有機統一起來,從而促進經濟協調發展,而產業集聚正是高度分工和協作的勞動組織,既有分工的效率優勢,又避免了因分工而造成的交易成本上升。作者試圖提出深化制度改革等措施為產業集聚提供全方位服務,從而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

馬克思勞動地域分工理論中提出的城鄉分離現象正是我國當前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的映射,因此運用馬克思分工理論中的科學管理、在合理分工基礎上的高效率的協作,以及城鄉差別最終可以消滅的思想,來分析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成因、現狀以及深層次矛盾,期望能提出城鄉協調發展、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綜上所述,學者對馬克思的分工理論研究是隨著我們對馬克思理論的了解程度以及社會的歷史變遷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傮w來說,研究側重點和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重視馬克思分工理論與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現代企業組織理論、現代企業分配理論、發展經濟學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等的比較研究,尤其是對馬克思的分工理論和亞當·斯密分工理論的對比分析,為讀者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財富。

第二,重視對馬克思分工理論的二重性分析,既分析抽象地分工一般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又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分析馬克思所闡述的在資本主義特定生產條件下分工所導致的勞動異化等現象。

第三,重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勞動分工理論及其發展。分析在全球配置資源的條件下,跨國公司主導的資本國際化和生產國際化背景下的全球價值鏈,結合我國低端切入全球價值鏈以及掉入產品內分工陷阱的現狀,利用馬克思的勞動分工理論來解釋和分析并提出解決措施。

參考文獻:

[1] 丁任重,李標.馬克思的勞動地域分工理論與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變遷[J].當代經濟研究,2012,(11).

[2] 梁琦,黃利春.馬克思的地域分工理論、產業集聚與城鄉協調發展戰略[J].經濟前沿,2009,(10).

[3] 錢書法,周紹東.產品內分工陷阱:馬克思分工理論與產品建構理論的解釋及其比較[J].經濟學家,2010,(10).

[4] 陸穎,王曉磊.國際產品內分工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解釋[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0,(11).

[5] 楊慧玲,張偉.馬克思分工理論體系研究[J].經濟學家,2011,(10).

[6] 趙黎明,趙鳴翠.馬克思分工理論研究——以金融服務外包的發展為視角[J].理論學刊,2013,(11).

[7] 喬榛.馬克思分工理論: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種范式[J].經濟學家,2005,(3).

[8] 侯風云.馬克思分工理論及在經濟分析史中的地位考察[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

[9] 繆匡華.馬克思對分工理論的貢獻及其對企業組織研究的意義[J].科學社會主義,2005,(4).

[10] 孟捷.產品創新與馬克思的分工理論[J].當代經濟研究,2004,(9).

[11] 張振偉,林海燕.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二重邏輯[J].湖北社會科學,2009,(1).

[12] 徐丹.馬克思分工理論的演變邏輯及其學術意義[J].江蘇社會科學,2015,(5).

[13] 于秋華.解讀斯密和馬克思的勞動分工理論[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14] 楊永華.馬克思、列寧的分工理論與斯密定理[J].當代經濟研究,2007,(2).endprint

[15] 王磊.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思想來源、形成軌跡與發展脈絡[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

Abstract:Marxs theory of division of labor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philosophy,and it is the basic category of Marxs analysis.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es from different angles:some scholars discuss the pure text; some scholars discuss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y of division of labor to reality; some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sub task of division of labor:such as internal division of labor,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etc.Under the international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dominated b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Marxs theory of division of labor can provide a goo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hinas economy to win the initiative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Therefore,the author makes a study of Marxs theory of division of labor,and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o sort out its research priorities and trends.

Key words:Marxs theory of division of labor;dual analysis;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regional division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

猜你喜歡
斯密分工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分工明確”等十四則
《卡爾·馬克思:世界的精神》
小蜜蜂
國際分工是一個不斷走向深化的過程
亞當·斯密的人力資本思想
嚴復與亞當·斯密稅收思想比較研究
亞當·斯密傳記名著
別開生面的描繪
樺川水利農場的婦女們正在討論分工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