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論民國時期河南美棉的引種與推廣

2017-11-01 10:27王志軍
社會科學研究 2017年5期
關鍵詞:三農

王志軍

〔摘要〕 民國時期河南引進美棉品種,經過不斷改良、推廣,美棉取代傳統中棉成為棉花種植的主體。河南引進美棉品種是為適應近代棉紡織工業發展的需要,地方農政機關大力倡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鐵路開通等多種因素也為美棉的引進、推廣起到推動作用。美棉的種植,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改變了農作物的種植結構,提高了棉花生產的商品化。但美棉的推廣也使糧食作物種植受到擠壓,造成區域農業畸形發展。

〔關鍵詞〕 近代河南;美棉;中棉;三農

〔中圖分類號〕K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7)05-0193-04

河南植棉業歷史悠久,但在農業結構中始終不占重要地位。清末民初政府開始引進棉花新品種,經過試種,美棉適宜河南種植并適應近代棉紡織業的要求,經過數十年的改良、推廣,美棉取代了傳統中棉,河南成為全國植棉大省。近年來,學界對民國時期河南美棉的引種問題關注較多,如徐有禮、程淑英的《河南植棉業發展考略》(《中州今古》2001年第3期)、劉暉的《略論鐵路與民國時期河南植棉業的現代轉型》(《歷史教學》2009年第16期)、馬義平的《鐵路與近代河南的棉業發展(1906-1937)》(《中國歷史地理叢論》2010年第1期)、黃正林的《制度創新、技術變革與農業發展——以1927-1937年河南為中心的研究》(《史學月刊》2010年第5期)等,都從不同角度論及民國時期河南美棉的引種問題,但缺乏系統的論證,尤其是美棉引種對農民、農業的影響鮮見論述。筆者通過對大量相關史料的搜集,理清河南引進、改良、推廣美棉的來龍去脈,并對民國時期河南引進、改良、推廣美棉對三農的影響展開探討,以彌補此領域研究之不足。

一、 美棉的引進、改良與推廣

河南地處中原,絕大部分地區處于暖溫帶,光照充足,溫度適宜,土質疏松,土壤深厚、肥沃,適宜棉花種植。宋元時期,棉花傳入河南,在豫北平原開始種植。明代政府極力鼓勵種植棉花,河南植棉區域、范圍迅速擴展,到明代中后期,除豫南外,其他各地都有棉花種植的記載。清代河南植棉情況更為普遍,全省八府一州均有種植。至民國前,安陽、鄧縣、洛陽、孟縣、通許等地為河南省產棉最多的縣,內黃、獲嘉、靈寶、閿鄉、偃師、商丘、虞城、蘭封、項城、西華、尉氏、汜水、滎陽、鄢陵、淅川、汝陽、新野、羅山、商水等縣都已較大面積植棉?!?〕長期以來,河南各地種植的棉花屬于亞洲棉(中棉),重復播種,棉種嚴重退化,棉花纖維短、品質差、產量低,不宜于紗廠紡紗之用,近代棉紡織業的興起和快速發展,對棉花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進優良品種,提高棉花質量勢在必行。

河南引進美棉品種肇始于清末。1904年清政府農工商部從美國購回大量美棉種子,部分分配給河南,轉發給農民試種。1907年,河南農工商局從山東購買美棉種子,分給各縣推廣種植。1910年,河南農政機關在鄭州對金字棉、愛字棉、脫字棉、杜蘭果棉、哥倫比亞棉、隆字棉及海島棉等品種進行試驗,選出了早熟豐產、適合在河南種植的脫字棉作為推廣的良種。由于美棉的種植需要精耕細作,在勞動時間、肥料等投入上高于傳統中棉,加之棉種不純等原因,農民對種植美棉有所抵制,因此,河南早期引種美棉效果甚微。

進入民國后,河南省實業廳響應北京政府“改良棉種,宜選取埃及及美洲之棉種”〔2〕的號召,大力倡導引種美棉。1916年豫北彰德設立植棉試驗場,聘請美國人喬勃生為顧問,著手引種美棉及改進植棉方法。豫東杞縣美棉試驗場進行的中美棉品種比較試驗結果表明,美棉“一棵之桃共結一百上下,好棵至一百二十個,其次者八九十個,最次者也七十余個”〔3〕,較之土棉“統計不過十余桃”,優勢非常明顯。1919年,實業廳向安陽等83個植棉縣派發美棉種子1,500斤,進行大范圍試種推廣。經過一年的試種,河南成為美棉品種“最為相宜”的種植地區。這之后,實業廳“每年春季散發種子,并不取價,農民請領者,為數甚眾”〔4〕,至20世紀20年代“孟津、澠池、陜縣、閿鄉等縣,所有棉田概行改種,本地土棉幾無形消失矣”〔5〕,安陽縣“粗絨棉田,漸改種細絨”?!?〕美棉推廣成效顯著。

由于美棉種子未經馴化,即行散布于棉農種植,20年代初,河南各地所種之美棉均已開始退化。為了改良棉種,河南省實業廳在開封和洛陽設模范棉場,從事美棉的馴化、選種保純等工作,但后來由于經費不足停辦。至20年代后半期,美棉畝產量、市場價格和中棉相差無幾,很多棉農放棄種植美棉,美棉的推廣一度受到很大影響。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河南棉花品種的改良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設立專門負責美棉品種改良和推廣的棉作改良推廣委員會,推廣委員會從中央大學農科所購買脫字棉種子600擔供各縣棉場培育改良之用。1933年,第四農林局培育出適合豫西種植的脫字棉和靈寶棉,在洛陽、新安、偃師、伊川、孟津、鞏縣、汜水、靈寶、登封等地大力推廣。退化的脫字棉有所更新,培育的新的美棉品種也得到推廣,如豫西、豫中推廣脫字棉和隆字棉,輝縣及附近推廣愛字棉,湯陰一帶推廣金字棉,靈寶、鄭州、陜縣推廣斯字棉。1936年,河南棉產改進所在全省22個縣推廣最新培育的美棉品種,據統計,共發放棉種820,695,5斤,領種14,726戶,推廣棉田141,001,5畝?!?〕經過數十年的引種、改良、推廣,河南美棉種植區域不斷擴展,由最初的小塊試種地至1936年全省已普遍種植。下表是1922年至1936年河南中棉、美棉種植面積的變化情況。

表中顯示,1922年至1936年,美棉種植面積在河南棉田總面積中所占比例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而土棉所占比例逐年減少?!?〕河南省棉花種植結構已發生了重大變化,美棉成為棉花種植的主要品種,傳統中棉逐漸被美棉所取代。

二、美棉引進推廣的原因與條件

民國時期河南引種美棉,是近代棉紡織工業發展的產物,地方政府積極倡導以及社會力量的大力推動,交通條件的改善等都為美棉的引進、改良、推廣提供了條件。

甲午戰后,國內棉紡織工業蓬勃興起和快速發展,原棉需求量驟增。民國前后,河南省境內共有廣益、華新、豫豐、成興四家棉紡織企業。1903年河南第一家機器紡織企業——廣益紗廠開機生產,有紗錠25,000枚,1919年開工的成興紗廠紗錠2,880枚,1920年鄭州豫豐紗廠開機生產,有紗錠56,448枚,1923年竣工的衛輝華新紗廠有紗錠22,800枚。1933年,四家紗廠共有紗錠108,408枚,到1936年,全省擁有棉紗錠11萬多枚。四家紗廠每年需要大量優質棉,主要來自于本省,1933年,廣益紗廠用棉57,794擔,豫豐紗廠用棉145,525擔,華新紗廠用棉79,600擔,共計282,919擔。棉紡織工業的發展為河南植棉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

河南各地種植的中棉,“色澤尚稱潔白,惟纖維概粗而短”〔10〕,“以之紡紗僅能紡十支至十二支之粗紗”〔11〕,很難達到當時紗廠紡細紗的要求。新的市場需求與傳統農業結構之間的矛盾,促使棉花種植結構發生變動——引進新的品種。與中棉相比,美棉產量高、纖維細長、品質優良,適合機器生產的要求。經過改良的美棉品種其對比優勢更加突出,如經過改良的靈寶、洛陽之棉花,絲質細堅,名馳遐邇,為紡四十二支紗之最好原料,素為各紗廠特別歡迎?!?2〕

河南農政機構和農事試驗場在不同時期,對美棉品種的引進、改良和推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19年河南省實業廳為推廣美棉,制定了獎勵植棉的政策,“凡增加本地棉田一畝,獎銀二角,用美國棉改良植棉者,獎銀三角,并購買美國棉種發給各縣農會轉給農人”。時“美棉每畝約收皮花四十斤,原產棉皮花三十五斤左右” 〔13〕,農民收益增多,因此,植棉各縣美棉日見推廣。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河南省實業廳改為建設廳,美棉的改良、推廣由省建設廳主持。下設七個農事試驗場,專門負責農業試驗、改良和推廣。后又將農事試驗場改組為5個農林局,其中第四農林局側重于棉花改良,培育改良的脫字棉、斯字棉、金字棉、愛字棉等品種被很好地推廣。1934年,河南省棉產改進所成立后,“即在彰德、太康、鄭州、開封、靈寶設棉花育種場,又在太康、彰德、鄭州、洛陽、靈寶、商丘、禹縣、汝南等地分設棉花指導所”〔14〕,進行棉種改良和推廣,在洛陽推廣脫字棉,輝縣推廣愛字棉,太康推廣斯字棉3號。1936年,棉產改進所在彰德棉作試驗總場繁殖斯字棉第4號1100畝,太康棉場繁殖斯字棉第3號400畝,洛陽棉場繁殖斯字棉第3號193畝,鄭州棉場繁殖斯字棉298畝,開封棉場繁殖斯字棉第4號20畝、脫字棉30畝,靈寶棉場繁殖斯字棉第4號1127畝、第3號593畝、脫字棉328畝、德字棉731號37畝、靈寶棉40畝,合計繁殖棉田2125畝?!?5〕1936年,河南農村合作社推廣改良棉種200,549斤,其中輝縣8,200斤、閿鄉27,840斤、澠池80,000斤、靈寶6,500斤、鄭縣50,000斤、滑縣28,009斤?!?6〕

社會力量對河南引進、改良及推廣美棉起到了推動作用。1919年,鄭州豫豐紗廠的創辦人穆藕初從紗廠撥款在鄭州設棉場試種美棉,并散發美棉種子與各鄉農種植;1920年,由穆藕初主持的上海華商紗廠聯合會從美國購進脫字棉和隆字棉10噸,運往河南、陜西棉區推廣;1921-1923年,豫豐紗廠在產棉縣設置棉場30處,種子由紗廠提供并補助其經費推廣脫字棉;1931年,從美國購買脫字棉種子二萬斤,在鄭州附近推廣。衛輝華新紗廠主要創辦人王錫彤成立華北美棉培植研究所,引進愛字棉、脫字棉、斯字棉、德字棉四個優良品種,進行培育實驗,確定生長最佳的斯字棉、脫字棉作為推廣良種,1920年,研究所以汲縣、延津、新鄉、安陽等地作為推廣基地。

鐵路的興建把農村引向市場,進而影響到農民種植作物品種的選擇〔17〕,民國前后河南境內平漢、隴海鐵路的開通對美棉的推廣起到了助推作用。河南引種美棉,由豫西隴海鐵路兩側的農民率先開始,然后在鐵路沿線地區逐步推廣。安陽、新鄉、鄭州、洛陽、偃師、靈寶、閿鄉、陜縣等因位于平漢鐵路和隴海鐵路沿線,成為美棉種植最為集中的區域。鐵路提高了河南棉花的商品化,推動了種植結構的變化,也為美棉種植面積的進一步擴張提供了動力。

三、美棉的引進對三農的影響

(一)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與中棉相比,美棉每畝產量高,品質優良,更符合機器紡織企業的需要,因此,在市場價格及畝產收益上明顯高于中棉。30年代初,就產棉各縣普遍而言,大約每畝中棉可產一百斤,美棉可產百二三十斤。湯陰、輝縣、獲嘉、新鄉、鄭縣、偃師、洛陽等處,每畝中棉可收百二三十斤,美棉可收百四五十斤。安陽、太康等縣,每畝中棉可收百四五十斤;美棉可收至二百斤。其產量最大者為靈寶縣種植之美棉,每畝可產至二百三四十斤?!?8〕正陽縣于民國二十五年洋棉每畝產籽棉一百七十斤,中棉每畝產籽棉八十斤,相差竟達九十斤之多?!?9〕 洛陽美棉一畝純收益9.03元,中棉5.96元〔20〕,新鄉縣每畝中棉可獲得7.5元,洋棉為10.5元,安陽縣美棉專植區,農民種植美棉的收入更高,每畝洋棉可得13元,中棉為9.1元〔21〕,農戶因收益差距而改種美棉呈風行之勢。

與糧食作物相比,農民種植美棉獲得的收益也遠高于糧食作物。在河南境內平漢鐵路沿線地區,棉花平均價格約為14.4元/每市擔,高粱2.4元、小米4.4元、小麥4.2元、玉米2.4元〔22〕,棉花平均價格是高粱、玉米的六倍,是小米、小麥的三倍強。據統計,1935年河南每百制市斤小麥4.34元,大麥2.89元,大米7.04元,小米3.66元、高粱2.09元、玉蜀黍2.92元、豆價3.33元,糧食作物“每畝平均收入數,僅為3.54元”,而棉花“每畝平均收益為5.61元”〔23〕,畝產值比糧食作物高出2.07元。這僅僅是中棉與美棉的平均收益,單純美棉的畝產值還要高。不可否認,美棉的種植需要精耕細作,在人工、肥料等投入上要高于糧食作物。以1932年靈寶為例,每畝棉花需投入種子0.3元,肥料1.2元,人工5元,稅收2元,成本共8.5元,當年純收益為7.4元?!?4〕成本中人工占費用較大,但在當時家庭勞動力絕對過剩的情況下,農戶通常不計算個人投入的人工成本,更多注重經濟利益。正因為“種棉恒較其他作物為有利”,更多農民愿意將耕地改種美棉。

(二)提高了棉花生產的商品化

在美棉品種引進前,河南農民種植棉花基本上是自家使用,有剩余才進入市場,運銷省內外,商品率并不高,流通的范圍和數量也相當有限。近代機器棉紡織工業的發展,使得國內外市場大量需求長纖維優質棉,農民種植美棉,棉花的種植結構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美棉的大面積種植,使河南棉花生產的商品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河南四大紗廠均在棉產區,所用棉花主要來自本省供應,但也僅占河南棉花商品率的20%左右,絕大部分美棉通過平漢、隴海鐵路被運往漢口、上海、天津等口岸,然后被運往國內其他紗廠或海外市場。1936年河南棉花產總量130余萬擔,本省四大紗廠用棉25萬擔,80萬擔左右輸出境外〔25〕,棉花的商品率高達70%,而美棉的外銷份額占絕對優勢。豫北棉花大宗由彰德站運赴天津,部分以畜力東運至直魯、西運山西,供民間銷用,豫西棉花由黃河載船汜水轉口鄭州,或經由隴海路運至鄭州,再由鄭州分運津、滬、漢等處,南陽區由襄河船運湖北境內或直達漢口 ?!?6〕豫東太康等地所產棉花,先運到許昌、鄭州、開封,然后經鐵路運到青島、上海、天津、漢口等地。洛陽周邊棉花銷售之市場即漢口與天津兩處,至漢口則自洛陽由汴洛鐵路運至鄭州,再由京漢鐵路運至漢口、天津。由此可見,在引進美棉后棉花生產的商品化程度得到了極大提高。

(三)改變了農作物種植結構

在利益驅動下,植棉區越來越多的農民把棉花作為首要的農作物,棉花種植面積所占耕地的比重不斷增加,從而改變了當地原有的農業種植結構。1932年,豫西陜縣棉田面積已達“七萬七千余畝,約占全縣耕地面積三分之一”,靈寶棉田面積也“約占全縣耕地面積三分之一”?!?7〕隨著美棉的推廣,棉田所占耕地面積達到驚人的地步,到了1934年,一些縣的棉田面積已占到全縣耕地面積二分之一以上,“陜縣為55%,閿鄉為60%,偃師為70%,禹縣為70%,靈寶為75%”〔28〕,在美棉主產區安陽,1936年棉田幾占該縣耕地三分之二〔29〕,基本上放棄了糧食生產。很顯然,由于植棉的高利潤回報,農民面向市場將原來種植糧食的耕地改種了棉花。

美棉種植盲目擴張,使糧食耕地面積受到擠壓,糧食產量受到很大影響,導致植棉區的農業經濟畸形發展。河南彰德宋村,棉花種植排擠糧食作物,糧食不足,釀成“即使在無災害的平年,該村仍有四成以上的農家必須向外購入谷物”〔30〕的局面。豫西靈寶縣以美棉為特產,“但谷麥等尚不敷本縣需用”。棉花收入是棉農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如果遇到自然災害,棉花收成不好,大量減產,或者豐年時棉價被壓得很低,棉農的生活就難以保障。

民國時期河南引進美棉是近代機器棉紡織工業發展以及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產物,農民種植美棉并作為商品出售,不僅獲得更高的回報,而且提高了棉花種植的商品化程度。但在高利益的驅動下,農民將更多的耕地改種美棉,農作物種植結構發生變化,中棉被取代,糧食作物種植受到擠壓,這種種植的盲目性,又導致了植棉區的農業呈現畸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文治.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一輯〔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426.

〔2〕〔11〕章有義.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二輯:〔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181,392.

〔3〕陳淑英.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河南植棉業〔D〕.河南:鄭州大學,2002.

〔4〕馬義平.近代鐵路與中原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探究〔J〕.鄭州大學學報,2010,(3):132-138.

〔5〕河南省實業廳.河南全省棉業調查報告書〔M〕.開封:河南省實業廳,1925:1.

〔6〕顧裕昌.安陽縣棉業調查〔J〕.國際貿易導報,1933,7(10):76.

〔7〕〔15〕建設要聞選輯·農業〔J〕.中國建設,1936,14(2):135-138,135-138.

〔8〕〔19〕胡竟良,陳灼.河南棉業之鳥瞰〔J〕.農業周刊,1937,6(9):4-13,4-13.

〔9〕〔28〕嚴中平.中國棉紡織史稿〔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300,339.

〔10〕河南棉業調查記〔J〕.農商公報,1922,8(11):146-149.

〔12〕河南改良棉產事業〔J〕.農學月刊,1936,2(2):129-131.

〔13〕豫中棉業之新發展〔J〕.北京銀行周刊,1920,1(28):33-34

〔14〕章楷.中國植棉簡史〔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9:52.

〔16〕河南省政府秘書處.民國二十五年河南省政府年刊〔J〕.1937:472.

〔17〕宓汝成.帝國主義與中國鐵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640.

〔18〕馮翔鳳,孟及人.本科農業推廣部十八年河南全省棉業調查報告〔J〕.河南中山大學農科季刊,1930,1(2):135-137.

〔20〕〔24〕〔27〕河南省政治討論會干事會.豫西五縣棉業調查〔J〕.河南政治月刊,1932,2(7):168-174,168-174,168-174.

〔21〕徐有禮,陳淑英.河南植棉業發展考略〔J〕.中州今古,2001(3):47-51.

〔22〕陳伯莊.平漢沿線農村經濟調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研究所,1936:43.

〔23〕黃正林.制度創新、技術變革與農業發展——以1927-1937年河南為中心的研究〔J〕.史學月刊,2010(5):28-44.

〔25〕河南省棉產改進所.河南棉業〔M〕.開封:河南省棉產改進所,1936:26.

〔26〕〔29〕河南棉業調查報告〔J〕.紡織時報,1928(481):355,27.

〔30〕沈松僑.經濟作物與近代河南農村經濟,1906-1937——以棉花與煙草為中心〔M〕//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327-378.

(責任編輯:許麗梅)

猜你喜歡
三農
掀起學習《論“三農”工作》的熱潮
浣溪沙·人間衣食在三農
贊分鹽鎮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三農”熱點
新階段“三農”工作的新主線
“三農”報道如何“精準”
“三農”信貸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美麗鄉村建設中“三農”媒體的使命與擔當
“三農”宣傳大有可為
2013年度“三農人物”揭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