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信息集錦

2017-11-02 05:29
大眾考古 2017年5期
關鍵詞:考古

考古信息集錦

書訊

《族屬的考古:構件古今的身份》

【英】希安·瓊斯著;陳淳、沈辛成譯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4月

本書從理論、方法與實踐的維度全面考察了“族屬”考古的歷史與現實,將考古學研究帶入到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的范疇,對于長期以來困擾我國學者的有關考古學文化與族群對應關系的問題,提供了比較全面的剖析,有助于重新審視我們已經和正在從事的研究工作。

《2016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國家文物局 編

文物出版社,2017年4月

本書收入2016年全國較為重要的考古發現38項,如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洞穴遺址、陜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洛陽寇店西朱村曹魏墓、新疆吐魯番吐峪溝石窟溝西區高臺窟群、上海青浦青龍鎮遺址等,時代上起舊石器時代下至明清,地域遍布大江南北,內容翔實,圖文并茂。

《大美之佛像:犍陀羅藝術》

栗田功 著,唐啟山、周昀 譯

文物出版社,2017年3月

本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犍陀羅藝術的發生、發展、藝術特點以及反映佛陀一生的佛傳故事等,生動形象地將犍陀羅藝術之美分享給了讀者。作者將有關犍陀羅藝術的一些饒有趣味的話題、疑問、有爭論的觀點等盡數擺出,并不妄加定論,只是提出自己的想法。

《歐亞草原東部的金屬之路:絲綢之路與匈奴聯盟的孕育過程》

楊建華、邵會秋、潘玲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3月

本書梳理了中國北方與歐亞草原交往的相關考古學文化,討論了青銅器和金器等金屬器的傳播與影響,展示了絲綢之路之前的草原金屬之路,描繪了一幅從公元前2千紀到公元前后長達2000年的中國北方與歐亞草原以金屬為代表的文化交往的歷史畫卷,強調了傳播者與接受者的互動。

《漫畫絲綢之路:畫說敦煌》

于忠正、曹昌光 編

新世界出版社,2017年4月

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敦煌見證了西域各國與漢民族王朝驚心動魄的政治角逐,記錄了將士們可歌可泣的壯舉,聆聽過商旅途經時的悅耳駝鈴聲,孕育了享譽世界的壁畫藝術。敦煌,就是這樣一片神奇的寶地。本書以漫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為讀者講述敦煌在王朝興衰中的繁榮與衰落。

《洞庭之時光》

柴煥波 著

岳麓書社,2017年5月

本書講述的是一個考古學家“我”在洞庭湖畔一個封閉的村莊的往事。通過不同時期的考古遺存和“我”的行跡,將歷史事件、社會生活、個人記憶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在城鎮和鄉村、古老的遺址和青春的欲望之間,演繹出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窮物理

尼安德特人的祖先

在葡萄牙南部的阿羅埃拉洞穴深處,葡萄牙考古學家Joo Zilho和賓厄姆頓大學人類學家Rolf Quam帶領的聯合考古隊發現了葡萄牙目前出土最古老的古人類頭骨化石,距今年代40萬年左右。頭骨形態與海德堡人非常相似,但在具體細節上又有所不同,Quam認為他們都是直立人的后代,可能是尼安德特人的祖先。這個頭骨的發現很有可能改變古人類線性進化的舊有觀點,代之以“多路進化”的非線性進化推論,無論是新發現頭骨所屬的族群是海德堡人,甚至于尼安德特人和智人,都不過是進化之樹上的枝干而已。冰河時期的嚴寒讓這些原始人部落逐漸孤立,天氣轉暖后這些人再相遇并可能繁育后代,使基因組互相交叉傳播開來,也讓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得以流傳到了現代人的身上。(韓少華編譯,中國文物報社微信公眾號“在線文博”)

1.5萬年前老鼠就與人“共舞”

以色列法海大學的Lior Weissbrod聯合法國國家科學院的Thomas Cucchi及同事,從以色列的14個考古遺址收集了272個老鼠臼齒,時間約為20萬年前至1萬年前。他們從這些臼齒中鑒別出2種老鼠物種:家鼠及其野生近親馬其頓鼠,并發現了它們如何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進行分布。研究揭示,家鼠最早出現在1.5萬年前的納圖夫人的家中,并立刻取代了短尾的馬其頓鼠,這個時間早于農業出現時間。(張章,《中國科學報》2017年3月29日)

古代青銅器研究新進展

近幾年,牛津大學考古與藝術史實驗室摸索出一套系統的方法,即通過利用銅器的微量元素、合金元素及鉛同位素來探究金屬的流通。結合牛津研究體系與已有的商周青銅器微量元素及鉛同位素數據,可以獲得商周時期銅鉛資源流通網絡與合金技術的新信息,對進一步探究商周時期不同地區的青銅生產與流通有著深遠影響。(馬克·波拉德、彼得·布睿、徐友剛等,《考古》2017年第1期)

原始牧業加速撒哈拉地區荒漠化

韓國首爾大學大衛· 賴特博士的團隊對距今6000年前后一段時期撒哈拉古代湖泊湖床的沉積物進行了研究。當時撒哈拉地區遍布湖泊,湖床中沉積的植物性成分說明了當時植被的分布情況。根據掌握的沉積物數據,賴特等繪制了當時撒哈拉地區植被分布的變化圖,發現這一時期低矮灌木生長旺盛。賴特認為這是沙漠化的前兆,也是當時人們放牧的佐證。隨著植被的減少,地表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逐漸增加,這改變了撒哈拉地區的大氣環境,造成了降雨量的減少。但放牧并不是造成了撒哈拉地區的荒漠化的根本原因,可能只是促成沙漠化的“催化劑”。(閆勇編譯,《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3月20日)

知文明

早期“人蛇”主題研究

新石器時代至西周時期,考古材料中所見“人蛇”主題大致包括“神人操蛇”和“半人半蛇”兩種類型,可能主要反映了古代宗教祭祀等活動中巫覡操蛇作法的情形,展示了巫覡借助蛇來與神靈、祖先溝通的能力。其中“半人半蛇”類型又分為“人首蛇身”和“人身蛇臂”兩種形式,分別是對巫覡下肢盤蛇和上肢操蛇的象征。(韓鼎,《考古》2017年第3期)

西夏制陶業

西夏瓷器具有較高的制作水平,在寧夏、甘肅、內蒙古等地出土大量西夏陶瓷器,其中不少是帶有民族特色的精品。如瓷扁壺,一面或兩面有圈足,便于游牧外出穿繩攜帶。西夏建筑構件中的琉璃瓦、瓦當和滴水,上綠色彩釉,晶瑩光亮。琉璃大鴟吻,龍頭蛇尾,形態兇猛,裝飾在建筑上會增添威嚴肅穆、金碧輝煌的色彩。西夏陵園中的脊飾迦陵頻伽、琉璃海獅和四足獸等都為精品。(史金波,《文史知識》2017年第3期)

明代女子之“妙”

明代女性墓志銘多不提及死者名字,一般只用“姓氏”代稱,或冠以“夫人”“淑人”等稱謂,作者所收集到的近20個記載有確切姓名的明代女性墓志資料中,名字中間用“妙”者多達13處。而在當時“妙”字在佛門之中使用也很廣泛,所以“妙”字的頻繁使用可能與當時對佛教的崇尚有關。(何文競、吳玲,《中國文物報》2017年3月10日)

考古學視野下的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人們借助季風與洋流,利用傳統航海技術開展東西方交流的海上通道,也是東西方不同文明板塊之間經濟、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傳輸的紐帶。參與“海絲”貿易活動的主要有古代中國人、波斯—阿拉伯人、印度人、馬來人以及大航海時代以后的西方殖民貿易者。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研究古代“海絲”最重要的遺存是港口、沉船和貿易品。港口遺址包括碼頭遺跡、導航設施(航標塔)、海洋貿易設施(市舶司)、宗教與祭祀遺跡、造船廠以及窯址、絲綢作坊等生產設施等。中國境內的主要海港遺址有廣州港、泉州港等。海外的港口主要有越南的占城、印度尼西亞的巨港(舊港)、馬來西亞的滿剌加(馬六甲)等。西方殖民貿易時期形成的港口則主要有里斯本、開普敦、霍爾木茲等。從事海洋貿易的古典時代帆船,最典型的有中國帆船、阿拉伯帆船和西班牙大帆船。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板塊,參與“海絲”的貿易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鐵器、銅錢等;東南亞板塊有名貴木材、香料等;印度—斯里蘭卡板塊有寶石、棉布等;波斯—阿拉伯板塊有香料、寶石、玻璃器、伊斯蘭陶器等;地中海板塊有金銀器、玻璃等;東非板塊有象牙、犀牛角等(殖民貿易時代甚至“黑奴”也成為貿易品)。大航海時代以后,美洲的白銀、歐洲的羊毛制品等也成為重要的貿易貨物。(姜波,《中國文化報》2017年5月16日)

“鎏金銅蠶”見證古絲路開拓歷程

近日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鎏金銅蠶”受到關注。這一見證2000多年前先輩開辟絲綢之路歷史的國寶級文物日前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東展廳展出?!蚌探疸~蠶”1984年出土于陜西石泉縣,是漢代養蠶繅絲業興盛的代表性文物,通長5.6厘米,胸圍1.9厘米,胸高1.8厘米,全身首尾共計9個腹節,胸腳、腹腳、尾腳均完整,體態為仰頭或吐絲狀,制作精致,造型逼真?!蚌探疸~蠶”的出土,將石泉縣這一養蠶圣地的養蠶歷史推前到漢代。這種“鎏金銅蠶”是迄今國內唯一發現,可謂是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紐帶作用的標志,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養蠶繅絲技術和絲織品貿易在漢代中西貿易交流中的重要地位。(韓宏,文匯網)

讀天下

儒學遺產保護利用專題研討會召開

國家文物局于4月27日在北京組織召開儒學遺產保護利用專題研討會,研究“十三五”期間儒學遺產保護利用的工作思路和總體目標。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總結講話中表示,下一步還要繼續做好四項工作:一是完善規劃綱要,做好頂層設計。二是抓好研究、保護和利用工作,彰顯傳統文化價值。按照分類指導、分步推進的原則,在做好搶救性保護工作的同時,大力推進已開放單位的展示提升。三是啟動遺產線路、研學游、展示提升、國學講堂等一批示范性項目,指導各地做好文廟、書院申遺研究工作。四是加強部門協作,立足國家戰略,成立有關部門、專家學者和社會人士共同參與的項目實施協調小組,切實將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文冰,國家文物局網站)

“考古青龍鎮”APP上線

剛剛獲得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稱號的上海青龍鎮遺址,在公眾考古方面一直走在前面。在考古成果發布的3個月后,就立刻舉辦了展覽,還出版了相關的通俗讀物。4月13日,“考古青龍鎮”APP正式在蘋果的應用商店上線,用戶可以在互動中全面了解該遺址的考古發掘過程和成果。(盛逸心,上海博物館公眾號)

猜你喜歡
考古
這一重大考古發現是否意味著對Fairies所示的神仙不應小覷?
2021 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上)
令人啼笑皆非的考古烏龍
十大考古發現
考古出乎意料的幾件事
考古簡史
在仙女湖考古(組詩)
三星堆考古解謎
考古發掘類展覽策劃的觀察與思考
“考古”測一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