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迭代

2017-11-07 06:32李瑾
中國工人 2017年10期
關鍵詞:換人工人機器

本刊記者 | 李瑾

工人迭代

本刊記者 | 李瑾

安徽省合肥市,巨一自動化裝配車間內。視覺中國 / 供圖

3000平方米的車間里,看不見一個工人的身影。流水線上,只有模樣相異的機器人正在不知疲倦地操作。

無論是酷夏還是寒冬,這里永遠保持著24℃恒溫和52%恒濕。由電子程序控制的這種精度,保證著國內首家手機制造業“無人工廠”的超穩定運行。

沒有粗心,沒有情緒化,不需要上崗培訓,不需要技能積累,更不存在人為差錯……從按下電鈕的那一刻開始,機器人流水線24小時持續運作,有條不紊。

這里是上海青浦工業園區。曾經被視為未來幻像的“無人工廠”,已經在晨訊科技集團的手機和通訊模塊制造基地變成現實。

相伴而來的是,勞動者正在從傳統的崗位上逐漸消失——自動加料、送料的機器人小車,替代了三個班組的30位工人,不知疲倦地沿著地板上的軌跡線移動,遇到障礙物可以自行避開;每一套企業自主研發的機器人生產線,直接替代的是32個“兩班倒”的工位。

以“機器換人”為標志,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顛覆中國制造業的巨變已經開始。即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的人工智能,更會為這場巨變推波助瀾。

毫無疑問,工人迭代——這已經是億萬生產線上勞動者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沖擊

整整29個月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訪問中國。

在接受中國的互聯網媒體采訪時,這位曾經客串美劇《生活大爆炸》的世界級學者直言,人工智能將取代大量人類工作,簡單性人力工作將在10年內消失,復雜的工作也將會在40年內消失。

“100年前,美國有1.6億農民。20年前,中國也有大量的農民。但是,現在的農業領域里,大量機器取代了人工?!眴讨巍に鼓绿卣f,“人工智能對每項工作改變的時間和尺度都有變化。改變會持續發生,并且速度越來越快?!?/p>

喬治·斯穆特所預測的變化,正在中國制造業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發生著。

廣東,東莞。

工廠交接班的時刻,人流潮水般涌進涌出,轉眼間恢復寧靜。

這個珠三角重鎮,被稱為“世界工廠”。流水線上,幾百萬外來務工者辛苦勞作,努力實現自己微小的人生夢想。

然而,伴隨革命式的“機器換人”席卷而來,那些曾經可以“用腳投票”的打工崗位,正在一個接一個地被五顏六色的機器人所代替。

在地方政府制定的“東莞制造2025”戰略里,加速開啟“機器換人”時代已成定局?!皺C器換人工”——“自動換機械”——“成套換單臺”——“智能換數字”,企業發展進程的布局如此鮮明,再加上數額不菲的財政補貼支持,“無人工廠”和“智能工廠”蜂擁而生。

廣東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是東莞第一家“無人化”的智能工廠。前來采訪的《南方都市報》記者驚訝地發現,工人竟然為自動拋光機器人打起了下手。

在這個安裝了10條生產線的車間里,共有60臺黃色的機械手。每6臺機械手和3名工人組成一條生產線,機械手負責打磨拋光,工人分別負責卸夾、取料、裝夾。生產線外,還有40多臺機械手負責點膠和點焊工藝。

對于企業經營者來說,“機器換人”帶來的是成倍的效益增加——

這家工廠原本需要650個工人負責手工打磨拋光,下一步則只需要不到20個工人輔助機械手操作。

手工打磨人均月產能為8599個,平均不良品率為25.2%;機器打磨人均月產能21511個,平均不良品率為4.5%。這意味著在效率增長250%的同時,總不良品率降低20.7%。

然而,難免讓人有些傷感的另一個數字是,100多臺機械手的應用,直接使得600多個人工崗位消失了。要知道,這家工廠“機器換人”的目標,是要使用1000臺機械手。

同樣的場景,正在越來越多的工業廠區里出現。

江蘇,張家港。

銀河電子有限公司的鈑金車間,機器人熟練地折彎、點焊、壓鉚,僅用五六分鐘,就可以完成過去需要四五個工人超過半小時才能完成的機箱加工。企業投資3000多萬元從日本引進40多臺機器人后,用工減少了700多人。

天貓超市天津倉的一位分揀員,正在用佩戴的智能手表掃描商品條碼,這個穿戴式揀選設備,可以幫助分揀員確定商品類別、名稱以及存儲位置。 視覺中國 / 供圖

安徽,合肥。

永升機械有限公司的操作現場,火花四濺。18臺焊接機器人正在和工人們一起趕制大型挖掘機。這些七軸機械手具有類似人類手臂和手腕的能力,每一臺相當于3個熟練工人,更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不會疲憊,沒有怨言?!?/p>

湖北,武漢。

智慧空調數字化工廠的空調外機裝配線,幾十個工業機器人與30名工人各司其職,共同完成70余道工序,平均每18秒鐘就有一臺空調外機下線。每臺機器人都安裝了傳感器,可以在操作現場自主識別不同零件配套的機型,更可以及時通過數據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

……

從珠三角、長三角等制造業發達地區向外輻射蔓延,福建、重慶、河北等地的“機器換人”戰略相繼出臺。

福建省明確提出,機械、船舶、汽車、輕工、紡織、食品、電子等省級重點工業行業逐步實現“機器換工”,到2020年全省累計實施“機器換工”1萬臺(套)以上。

與此相似,河北省提出,到2020年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1萬臺。重慶市則啟動智能制造工程,力爭到2020年建成10個數字化工廠、100個數字化車間和1000個智能生產單元。

進入2017年,浙江省更是成為全國率先公布“機器人+”方案的省份。

7月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印發《浙江省“機器人+”行動計劃》,明確要求大力推進機器人應用,每年組織實施百項“機器換人”智能化改造省級示范項目,實現在役工業機器人擁有量達到10萬臺,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超過120臺/萬人。

“互聯網+”的快車尚在轟鳴,“機器人+”的概念已經悄然而生。

2017年8月,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舉行。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聯袂亮相,打開了更大的“機器人+”顛覆社會生活的想象空間。

中華全國總工會兼職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許振超提醒說,“在‘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全面轉型的背景下,受到人口紅利消退、產業升級倒逼的影響,中國已經連續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的需求,呈現出井噴式增長趨勢?!?/p>

所有正在發生的這一切,最后都將影響和改變那些被機器替代崗位的工人。

這種改變發生的速度,也許將要超過喬治·斯穆特的預判。

趨勢

回望世界工業革命的歷史,機器替代工人的生產崗位堪稱一場沒有休止的戰爭。

350多年前,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的過渡拉開帷幕,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

技術升級和工人就業的沖突,一直是全總勞動和經濟部副巡視員姜文良高度關注的問題。2004年,他在國家圖書館讀到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科技巨著《技術史》。從那一刻開始,他便深切意識到,“冰冷的機器注定會再一次改變工人的未來”。

姜文良所說的“再一次”,是因為類似的情景曾經在英倫三島充滿悲愴地上演過。當時,生產效率因為機器被無數倍放大,傳統的紡織工人被迫把自己的工作崗位讓給機器。

1829年,卡萊爾在著名的《愛丁堡評論》上曾經做過這樣的描述——“梭子從織工的手指間掉落”“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趕出作坊,讓位給一個速度更快的、沒有生命的工匠”。

那個年代,發明飛梭的鐘表匠約翰·凱伊成為全民公敵,被迫藏在羊毛袋子里逃出曼徹斯特,像同樣被迫離開英國的織襪機發明者威廉·李一樣,悄無聲息地死在法國。憤怒的紡織工人還沖進珍妮紡紗機發明者哈格里夫斯的家里,搗毀機器進行報復。

同樣是在那個年代,英國工人沖進萊姆斯豪斯的機器鋸木廠,搗毀了所有的鋸木機。在阿爾薩姆開設的印花織品廠,被打碎的機器甚至被扔到河里。

“當然,與300余年前的破壞性反抗相比,人與機器的戰爭在今天已經不再是劇烈的沖突?!苯牧嫉牧硪粋€身份是中國職工技術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這讓他可以站在更客觀的視角去看待技術、機器和工人的沖突與融合。

“慢慢地,工人們開始習慣在生產崗位上駕馭機器,并把機器視為降低自己勞動強度的工具?!苯牧颊f,“然而,假如崗位上只有機器,又該是一個什么樣的圖景呢?”

事實上,技術的進步正在飛快地把“無人工廠”從夢想變成現實。

1952年,世界上第一個生產發動機的全自動工廠在美國克里夫蘭建成。

寬大的廠房里,42部自動機器進行500種不同的操作和加工,把生鐵和其他原料制造成產品,同時把不合格的產品檢查出來。

當然,以今天的視角來看,這還算不上是真正的“無人工廠”。

1984年4月9日,日本,筑波科學城。

世界上第一座實驗用的“無人工廠”開始進行試運轉。實驗結果顯示,以往需要近百名熟練工人花兩周時間才能制造出來的機械設備,現在只需要4名工人花一天時間就能夠完成。

廣東心怡科技物流位于菜鳥網絡天津物流園區的運營中心的自動分揀貨物智能機器人。 視覺中國 / 供圖

回望這段歷史,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盛明富直言,工業技術的持續進步,會讓“無人工廠”成為未來制造業的主角,同時深刻影響著流水線上的工人與機器的伴生關系——生產狀態時,工人是發出電子指令的“指揮員”;故障狀態時,工人是維修機器的“醫生”。

“但是,即便這樣,或許依然無法長久?!遍L期研究美國、德國現代工業變革的姜文良提醒說,“正在蓬勃興起的人工智能技術,還將要徹底顛覆工人與機器的關系,工人的崗位將再一次面臨自動化的挑戰?!?/p>

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報告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為全球經濟貢獻15.7萬億美元,其中超過50%的增長將源于勞動生產率的提升。

2017年春天,BCG波士頓咨詢公司發布報告,描繪出2030年的工業藍圖——未來的工廠里,產品將被放在無人駕駛運輸系統上,在移動中完成整個裝配流程。越來越多的公司引入更智能的自動化生產,使用機器人執行工人無法執行的復雜任務。

在德國工業4.0的未來構架里,“機器之間的互聯和溝通”即將實現。比如,在冰箱貼的自動加工環節,機械臂會根據系統指令從立體倉庫的不同位置選擇合適的部件放入研磨機進行加工。研磨機工作時,機械臂會被系統分配其他工作。研磨機完成冰箱貼的加工后,機械臂立刻會停下手中的活,到研磨機中取出冰箱貼送入下一個加工環節。

“每一個技術大變革的時代,都是工人技能遭遇重大挑戰的時代?!笔⒚鞲辉诮邮堋吨袊と恕酚浾卟稍L時,用溫度計的發明歷程印證自己的這一個觀點。

1593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只溫度計。這根玻璃管一端敞口,另一端帶有核桃大的玻璃泡,測量精度只能用“大概”來形容。

但是,技術應用的趨勢一旦顯現,精度便是一個遲早不是問題的問題。

1659年,法國人布利奧把溫度計的測溫物質改為水銀,測量結果變得更加精確。

“當足夠精度的溫度計投入社會應用時,一個釀酒師終其一生才掌握的區分65℃與67℃細微差別的技能,驟然變得毫無價值?!笔⒚鞲徽f。

那么,“機器換人”的趨勢又將怎樣改變工人的未來?

樂觀

“同樣一個生產崗位,機器人來了,工人就要走了?!边@一幕場景帶來的焦慮問題是,那些被機器替換下來的工人,會不會陷入失業的危機?

在發展經濟學的理論里,“盧德謬論”曾經廣泛影響過學者們對于工人未來的判斷。它悲觀地認為,在生產中應用節省人力的技術,必然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進而導致工人失業率增加。

“即便是很多西方的大牌學者,一直都在唱衰工作崗位的消失,比如《工作的終結》?!苯牧颊f。

姜文良所提及的這部未來學著作出版于1995年。作者杰里米·里夫金大膽預測,人類社會正在步入一個新的時期,負責生產、提供服務的人越來越少,更加先進的軟件技術將帶領文明進入一個幾乎不需要工作的世界。

里夫金的觀點影響深遠,甚至可以在14年后出版的《未來之光:自動化、技術發展和未來的經濟》中找到影子。這部由美國人馬丁·福特撰寫的著作判斷說,盡管技術變革帶來網絡程序員、風力渦輪機技師這樣的新工種,但新的工作不足以抵頂快速消失的傳統崗位。

福特甚至沮喪地認為,經濟體系中大量過時的舊工作無法得到更新,超過 5000 萬個美國就業崗位,或多或少都能夠由一個運行在計算機上的軟件代替。這些被替代的工人所要邁過的門檻,比我們想象的要低很多。

這是工業自動化替代人工的一個典型縮影。在西門子的“未來工廠”里,生產設備和電腦可以自主處理75%的工序,只有剩余25%的工作需要人工完成。更加令人瞠目結舌的是,由于機器人或機械手的操作超級穩定,它的產品質量合格率竟然高達99.9985%!

但是,流傳至今的一段經典對話——對話的一方是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的孫子亨利·福特二世,另一方是汽車工人工會領導人沃爾特·魯瑟——依然可以讓人們在開心一笑的同時,對工人的未來抱以足夠的樂觀。

福特二世一邊炫耀剛剛建成的全自動化汽車工廠,一邊挖苦工會領導人:“沃爾特,這家工廠里全都是機器人,你要怎么讓‘它們’交工會會費?”

魯瑟甚至連想都沒想,干脆利落地回敬了企業老板的挑釁:“亨利,你怎么讓它們買你的汽車呢?”

這一段對話到底有沒有發生,一直受到工業研究學者的質疑。然而,不需要質疑的一點是,任何一點生產力的增長都需要相應的購買力提升。這意味著,生產力的提高將使商品價格下降,進而刺激需求上漲,帶來工作崗位增加,最終拉動經濟增長。

盛明富和姜文良都同時注意到,倫敦經濟學院進行的工業機器人如何影響制造業的研究結果表明,盡管機器人取代了很多低技能的工種,但更明顯的影響是大大提升了的工廠生產效率,進一步擴大了企業規模,為更多的員工創造了新的工作崗位。

《中國工人》記者在廣東采訪時也發現,那些受困于人力成本上升和質量要求嚴苛的企業經營者們,爭先恐后地對“無人工廠”與“機器換人”表現出歡迎的姿態,同時也毫不掩飾借此機會擴大企業規模的急切愿望。

“企業擴張中,必然需要新員工。和過去的制造方式相比,只是員工在企業不同部門的配比有所變化?!币晃恢圃鞓I董事長這樣說。

遠在德國的西門子“未來工廠”也印證了這一事實。高度的數字化和自動化下,工人依然不可或缺。1200 名工人實行三班輪換制,每班大約有300~400 名員工負責走動巡查生產車間,比如手工連接上某些原材料以及查看數據。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埃里克·布瑞恩卓夫森和安德魯·麥克菲說,智能技術對勞動力市場和技術工人而言,更像是一個契機。畢竟,工人有想象力、能感受、會學習,還有更多的能力是機器無論如何都難以復制的。

前途

但是,“機器換人”浪潮帶來的工作崗位流失的壓力,最終依然還會存在。

11年前,《福布斯》雜志曾經預言:當工業機器人價格降到2萬美元左右,并且性能趨于成熟穩定時,就會出現制造類企業引進工業機器人代替工人的浪潮。

今天,進口工業機器人的價格正在逼近這個節點,工人與機器關系的未來大考即將開始。

2015年至2017年,廣東強力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甚至宣布給予使用機器人生產的企業一定比例的“事后獎補”。

廣東東莞,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 視覺中國 / 供圖

受此影響,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制造業大市分別推出不同的機器人產業發展新政,頻頻釋放利好,刺激用工企業盡快實施“機器換人”。

在東莞,越來越多的工人開始學習和機器人做同事。置身于令人焦灼的企業轉型風口,他們試圖積極改變自己的定位,在“機器換人”的逼迫下,勇敢地尋找充滿未知的前途。

24歲的楊威是一名精雕機前段設備車間的主管,供職于東莞首家擁有“無人車間”的民營企業。走進車間,信號燈閃爍的機器人在安靜作業,開料、精雕、清洗等系列工序在機械手有條不紊的操作中迅速完成。在這里,一個工人同時管理18臺機器人,楊威和他的同事們負責查看確認機器人的工作狀態。

“剛進廠的時候,我在車間是一名設備維修工。后來工廠更換了機械手機器人,我就成為了一名前段的操作員。當時,我特別擔心會在設備的技術升級中被機器人淘汰。沒想到,隨著效率的提高和產量的增加,企業規模越來越大。作為最早一批操控機器人的技術工,我也從一線工人變成了管理者?!睏钔@樣告訴前來采訪的《中國青年報》記者。

毫無疑問,“機器換人”并非是完全不要工人,而是由機器代替工人承擔簡單重復、作業環境差的工作,讓工人學會操作機器或者管理生產。比如,拋光工人的崗位被拋光機器人替代,經過培訓可以成為拋光質量檢測員。一些特定的高精工序,更是無法用機器替代人工。

與機器相伴——這是未來的工人最有前途的崗位。無論是后續保養還是調試安裝,無論是調整減速器的細小軸承還是調整機械關節臂的間隙,每一臺工業機器人的高效運轉,都離不開技術工人的操作、維修和保養。

今天,能夠熟練駕馭機器設備的技術工人普遍缺乏,成為現代工業的“香餑餑”。

在南海一汽大眾工廠,與機器人“打交道”的技術工人被分為兩類——普通操作工和機電技工。至少需要經過兩年以上的實操和理論積累,普通操作工才有可能晉升為機電技工。如果嫻熟掌握維修機器人的技能,機電技工就可以在整個自動化行業里如魚得水。

機器自動化升級——工人技能自我提升——再升級——再提升,這種循環不斷的重復反饋過程,每一次都在逼近理想的目標和結果。

毫無疑問,我們正處在又一個工人技能迭代的歷史變革時期。

與上一次迭代不同,由于人工智能讓機器開始擁有了智慧,這使得工人謀得新的崗位的難度明顯加大了,甚至變得不再有退路。

幸運的是,那些真正擁有技術能力的工人,有能力塑造自己的命運。他們開發機器,給機器編程,向機器下指令,與機器友好合作,努力讓自己掌握更多適應未來的能力。

顯然,工人迭代,需要全新的技術能力。單純的機械技能注定失寵,更多的工作崗位需要工人具備計算思維和設計思維。外向的社交能力也是特別重要的,因為未來的工人不再執行重復性的作業,需要不斷學習新的技能,樂于團結合作,勇于承擔責任,去機器人中間解決現場問題。

2016年秋天開始,中華全國總工會相關部門接到起草《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的調研工作。據全程參與起草過程的姜文良回憶,“工匠精神”是一個被頻頻提及的“熱詞”。

“工人迭代,更需要重拾對工匠精神的敬畏?!苯牧颊f,“和冷冰冰的機器截然不同,工匠精神意味著用已存在的事物創造出更新更精致的東西,意味著用創造行為激發人們的激情追求與迷戀,意味著對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完美?!?/p>

同時,姜文良提醒,正在發生的工人迭代,離不開政府這只“無形的手”。

“任何一次經濟轉型,能工巧匠都不會失業?!钡聡{領工人的這份底氣,源自于德國的職業教育讓人力資本和產業資本形成了最佳組合。在黑森州職業培訓中心,工人的培訓費用50%由企業資助,另外50%由聯邦政府勞動局承擔,受訓者個人吃住和培訓費用全免。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苯牧枷<秸嚓P部門能夠加緊出臺政策,為更多的中國產業工人打開通往能工巧匠的大門,為那些被“機器換人”替代的工人規劃未來的出路。

《中國工人》記者采訪時注意到,地方政府正在把產業升級與擴大就業統籌考慮,通過教育培訓提升工人技能,讓被機器人搶走“飯碗”的工人,最終能夠端起新的“飯碗”。

在江蘇昆山,滬光公司實施“機器換人”以后,沒有解聘任何一位員工,而是把替換下來的工人換到后端組裝線。公司表示,一旦后端組裝線也實施“機器換人”,異地工廠則會接收被分流的工人。

盡管未來充滿著不確定性,工人迭代的現實已經無法阻擋。

面對社會進步的歷史趨勢,任何對于工業自動化的擔憂都是錯誤的。我們真正需要擔心的問題,并不是機器人的來臨,而是它沒有來臨。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電視臺發表《新年賀詞》。

細心的人們注意到,在總書記身后的書架上,可以看到七卷《技術史》的淡綠色影子。

毫無疑問,技術、機器與工人的沖突與融合,已經同樣引起最高決策層的深切關注。

每一次技術迭代的開始,就是一次工人迭代的開始。應該說,如果沒有工匠技能的積累,工業革命甚至都不會發生。在工人迭代的背后,則是勞動崗位和勞動者生活的巨變。

未來的工業圖景里,我們也許會為那些逝去的工作崗位感到淡淡的憂傷。

但是,新一次制造業革命的勃興,人工智能對于制造與生產的顛覆,將讓每一位工人重新把自己武裝起來,迎接充滿想象和戲劇化的工業傳奇時代。

過去三十多年,中國制造大省廣東,依靠大量廉價勞動力驅動的傳統制造模式,如今正被工業機器人改寫。

位于廣東佛山的一家家具工廠,車間里人很少,工業機器人已替換掉大部分崗位。而在看不見的地方,工業大數據貫穿于訂單、設計、生產和配送的全流程,進一步將這種“替代效應”發揮到極致。

通過人工智能來實現產業升級的中國工業制造,正在迎來一次全新的變革。

與此相伴,“機器換人”如火如荼,“數據換人”概念又被提出。顯然,智能化、數字化的浪潮席卷而來,工人的技能需要提升,工人自身也需要迭代式提升素質。

猜你喜歡
換人工人機器
機器狗
機器狗
油田工人
酒廠工人
未來機器城
機器換人,技改步伐加快
都是“換人”惹得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