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版“戰狼”:孤軍深入活捉印度王

2017-11-07 13:38劉永加
文史博覽·文史 2017年10期
關鍵詞:阿羅貞觀吐蕃

劉永加

近來印度在我邊境屢屢挑釁滋事,引來國內一片激憤之聲。許多人咬牙切切,恨不能沖鋒上陣,揚我國威。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還真有這么一個人,幾乎憑一己之力,絕地反擊滅了中印度,這個人就叫王玄策。王玄策,唐代洛陽人,是當時的著名外交家、軍事家。

當時的古印度分東西南北中五部分,分別稱為東、西、南、北、中印度。唐初,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印度統一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國,并很快與唐朝建立了友好關系。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印度摩揭陀國國王曷利失詩羅迭多(即戒日王)在玄奘到該國取經之后,專門致書唐朝廷表達謝意,唐政府則下令讓云騎尉梁懷璥赴該國回訪,詩羅迭多趁機遣使隨梁懷璥來中國訪問。貞觀十七年(643)三月,唐政府派衛尉寺丞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隨同印度使節再赴印度報聘。貞觀十九年(645)正月,王玄策一行抵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西南拉杰吉爾)訪問。在完成一系列活動后,王玄策隨同一起于次年回國,這是王玄策第一次出訪印度。

出訪被辱,一人滅一國

貞觀二十一年(647),唐太宗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遠赴印度。這次的使命是:出使印度、拜會吐蕃王松贊干布,加強睦鄰友好,同時去看望文成公主。當時中印交通很艱難,萬古高原,皚皚雪域,人跡罕至。使團一行臥冰嘗雪,艱苦卓絕,總算平安到達印度。但是此時印度發生了政變,國王詩羅迭多逝世,其臣阿羅順那上位。篡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已經入境,不但不以國家禮節接待,反而派出2000人馬半路伏擊。除了王玄策、蔣師仁外,隨從人等全都遇難,王玄策、蔣師仁被擒獲遭到扣押。

原來,阿羅順那自知得位不正,擔心周邊的強國以此為名干涉,尤其害怕北邊吐蕃的松贊干布。吐蕃已經收服尼泊爾了,也就是說吐蕃的勢力已經進入印度半島北部,這對于阿羅順那政權確實是現實的威脅,而吐蕃和唐朝的關系很好,松贊干布娶了唐文成公主為妻,阿羅順那對突然來到印度的唐朝使團自然猜忌萬分。他懷疑唐、蕃兩國要來粗暴干涉自己的內政。所以阿羅順那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派兵襲擊了唐朝使團。

后來,王玄策、蔣師仁尋找機會逃脫。王玄策精明強干,性格剛烈,他覺得身為大唐使臣被異國叛臣所虜,是人格和國格的雙重羞辱,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于是和蔣師仁商量,一路向北,渡過甘地斯河,穿越辛都斯坦平原,翻過喜馬拉雅山脈,九死一生來到尼泊爾?!皩⒃谕饩兴皇堋?,王玄策來不及給朝廷回報,當即立斷,到尼泊爾借兵復仇。王玄策與尼泊爾國王進行了正式談判,并以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名義,因為松贊干布分別迎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和大唐的文成公主為皇后,所以向尼泊爾借兵就順理成章。尼泊爾國王很大方,立即點起7000騎兵,交給王玄策;王玄策又命蔣師仁入吐蕃,向松贊干布借兵1200兵馬。同時還檄召近處大唐各藩屬國,湊齊了總數接近一萬的人馬。王玄策自命為總管,命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印度,決心滅掉印度,以雪前恥。

王玄策率領友情加入的多國部隊組成的唐朝大軍揮師南下。在北印度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碰到了印度數萬大象軍。印度很早就開始訓練“象兵”,群象沖來,黑壓壓的一片,刀槍不入,勢不可擋。這次,在甘地斯河畔,阿羅順那又試圖以象兵的強大威力,消滅王玄策的“聯合國軍團”。為攻克象陣,王玄策想到了戰國時田單的“火牛陣”,就拿來主義,果然一仗擊潰印度數萬象軍。

阿羅順那看到自己的王牌部隊覆滅了,嚇得城門緊閉,再也不敢出來挑戰。王玄策一心想拿下城池,滅掉阿羅順那,為死難的同胞報仇,他拿出唐軍的渾身解數,把攻城的各種手段一一用上,云梯、拋石車、火攻,猛攻了一個多月,終于,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王玄策揮兵一路追殺,斬殺印度兵將3000余人,印度兵將落水溺死者超過萬余,被俘11000余人,阿羅順那則逃回了中印度。

“宜將剩勇追窮寇”,王玄策一路追擊,乘勢攻入中印度,并發誓要滅盡各印度。中印度的兵將也是不堪一擊,一觸即潰,阿羅順那又棄中印度,投奔了東印度,懇求東印度王施鳩摩出兵援救,又把散兵殘將收攏起來,準備反攻唐軍。王玄策、蔣師仁將計就計,分兵兩路,一路用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路設伏兵包抄,結果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阿羅順那的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托衛城也被蔣師仁部攻破,印度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印度滅亡!

因為東印度曾經援助過阿羅順那,王玄策準備順勢再消滅東印度。其國王施鳩摩聞聽王玄策領導的唐軍所向披靡,早已嚇得魂飛魄散,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并表示臣服大唐帝國,王玄策這才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

凱旋回朝,名垂千古

貞觀二十二年(648),王玄策回到長安。太宗大悅,命有司告宗廟,而謂群臣曰:“夫人耳目玩于聲色,口鼻耽于臭味,此乃敗德之源。若婆羅門不劫掠我使人,豈為俘虜耶?昔中山以貪寶取弊,蜀侯以金牛致滅,莫不由之?!?/p>

顯然,唐太宗看到天上掉下來的勝利,能不高興嗎,不僅沒有責怪王玄策擅自行動,反而對他大加封賞,晉升為朝散大夫,并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押阿羅那順獻俘于太廟。

唐高宗顯慶三年(658),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抵達婆栗阇國(今印度達班加北部),到該國各地訪問,并前往摩河菩提寺參拜,禮佛而歸。

王玄策三次訪問印度,帶回了釋教文物,對中印文明的溝通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回國后,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十卷,圖三卷,但是已經散佚,現在僅存片斷文字,分散于《法苑珠林》《諸經要集》《釋迦方志》等典籍中。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洛陽龍門石窟發現了王玄策的造佛像題記,這些遺存和記載,記錄了王玄策三次出訪印度的輝煌歷史,給今人留下了寶貴的中印外交史資料。endprint

猜你喜歡
阿羅貞觀吐蕃
心胸
唐德宗時期唐蕃關系探析
淺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分析唐朝貞觀之治的當代啟示
小小數迷澤西之阿羅的糊涂賬
大唐VS吐蕃:談判拼實力
大唐“孔明”:平定西南,開拓萬里
阿羅的好朋友
不可能的阿羅
阿羅有支彩色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