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獨的荒原與仁義的廢墟
——《百年孤獨》與《白鹿原》比較之初探

2017-11-25 06:17李婧妍
長江叢刊 2017年3期
關鍵詞:馬孔多百年孤獨仁義

李婧妍

孤獨的荒原與仁義的廢墟
——《百年孤獨》與《白鹿原》比較之初探

李婧妍

文章將從《百年孤獨》中的“孤獨”與《白鹿原》中的“仁義”入手探索兩部小說由此引發的異同。本文將闡釋“孤獨”與“仁義”的歷史環境以及各自在文中所表現出的內涵,對比兩個概念所蘊涵的傳統理念對馬孔多與白鹿原影響之異同,在對比中以“孤獨”和“仁義”的角度初探兩部小說宿命式結局背后的必然性。

百年孤獨 白鹿原 比較 孤獨 仁義 傳統

陳忠實的《白鹿原》與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都有著龐大的敘事視角,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以及蘊含其中的深厚文化內涵——尤其是《白鹿原》貫穿始終的仁義之心與《百年孤獨》綿亙幾代人的孤獨之感如同兩道無形的紐帶牽連著讀者的心。

兩位作家對不同民族生存環境、思維方式以及其審美蘊藉的獨特闡釋帶來了許多令人深思的新思考和新追求,那么本文便從兩部小說最為突出的主題“孤獨”與“仁義”入手,對兩部小說中的歷史環境、文化內涵、社會環境、民族精神等層面作出微探。

一、“孤獨”與“仁義”之歷史環境

兩部作品均以一個典型家族作為文化的濃縮,并于各自經歷的歷史文化事件中揭露深埋其中的民族意識與民族文化精神,并在此過程中反思總結出民族文化的歸復之路與前行之路。

馬爾克斯將視角鎖定在一塊初看來與世無爭之地——馬孔多,而陳忠實將心中的舞臺設定在關中平原——白鹿原之上,在歷史車輪的前行中,都由最初“世外桃源”般的避世之地逐漸為外來文化浸入,出現了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或是多種文化并存所導致的混亂局面。

與印第安相差巨大的西方文化入侵馬孔多,使馬孔多布恩迪亞家族一代代人在迷惘與孤獨中循環往復地飄蕩直至整個家族消逝在無盡的歷史洪流之中。主體文化的流失與新舊文化的沖突,使他們演繹各自歷史的大背景。在缺少文化歸屬感和依附感的文化迷失之中,拉丁美洲人雖然經歷了諸多的時間階段,仍然貧窮孤獨如舊,演繹著散漫、苦難的歷史。

總體來說,馬孔多小鎮是拉丁美洲百年來孤獨而又多難的象征,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復雜環境。它包容著土著的、外來的民族的認知方式、和生活態度,交織著封閉與開放、落后與進步、傳統意識與現代意識的糾葛與沖突,匯集著人性中的善與惡,集合著豐富的意蘊。

《白鹿原》作為一部文化小說,白、鹿兩族的故事發生在關中地區,這里曾是多代封建王朝的古都,凝聚著深厚的文化土壤,而生于斯長于斯的白、鹿兩家則生動地反射出民族文化的廣博內涵?!叭柿x”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對白、鹿兩家的影響以及“民主科學”為核心的新文化對白鹿原的洗滌無一不展示出豐厚的文化底蘊。所以學者雷達認為《白鹿原》不失為“民族靈魂的一面鏡子”。

在從清末民元到建國之初的半個世紀里,社會歷史的演進推進著人物不同命運的走向,從而映射出傳統文化的興亡。人、社會歷史、文化向度三者相互碰撞,演繹出一幅恢弘壯闊的現實主義畫卷。

“在形形色色的故事背后,隱藏著作者一種更為深沉的文化思索,是在更深層次的文化寓言中開啟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沖突的本源秘訣?!边@為朱水涌先生對《白鹿原》相當精當的評價,于《百年孤獨》也是非常適合的。

二、“孤獨”與“仁義”之內涵影響

兩部小說都是從人的角度對歷史做出重新審視和重新地選擇,分別展現了兩片大陸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沖突之中痛苦的心靈抉擇?!肮陋殹迸c“仁義”分別是纏繞在馬孔多與白鹿原上群體意識的枷鎖,難以輕易掙脫。

馬爾克斯眼中的孤獨,既包含了民族的苦難與屈辱,又包含了民族的愚昧與落后,更有人生的艱難和無奈的生存狀態。孤獨的第一個層面正如馬爾克斯所說,“最大的挑戰是缺乏能使生活變得令人可信而必需的常規財富?!崩涝跀[脫了西班牙、葡萄牙統治之后,卻又不幸進入了一個瘋狂的專制統治時代,專制加深了貧困,貧困又助長了專制,因此這種惡性循環使拉美長期處于貧困而原始的生存狀態。對于獨裁和極權,馬爾克斯曾非常深刻地指出;“極權是人們創造的最高級、最復雜的成果,因此,它同時兼有人的一切顯赫權勢以及人的一切苦難和不幸?!?/p>

孤獨的第二個層面是為物質與地理上同西方文明越來越近的拉丁美洲,在精神上卻在逐漸遠離。馬孔多接納了其他民族先進的技術,確以失去往日寧靜生活為代價:內戰的爆發,跨國公司的剝削,政府的獨裁統治......因此,如上文所述,在人類經歷了童年階段、少年階段最后至成年階段,拉美仍未擺脫最原始的孤獨。

“孤獨”宿命般籠罩著布恩迪亞家族,人與人之間應有的溫情被各自的冷漠與懷疑擊碎,就連親人之間也因缺少溝通而豎起無形的藩籬。馬爾克斯視這種閉關自守的性格為家族興旺的障礙,并指出這種性格已經成為拉美民族的精神劣根性,是拉美愚昧落后、與世隔絕的社會境況和精神象征。

與熱帶叢林文化內涵不同的是,《白鹿原》呈現的是千年傳統文化歷史所顯示的厚重。作者在卷首引用了巴爾扎克的一句話:“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痹陉愔覍嵖磥?,民族的秘史不啻為是家族的秘史。而貫穿始終的“仁義”之心便要從家族制度說起。家族,是宗法社會的細胞。他的寫法帶有濃重的“家譜性質”,力求書寫出宗法農民文化的本真形態?!栋茁乖匪宫F的也是這樣一個由小農經濟與儒學經典共同鑄就的文化實體,而“仁義”是儒學的核心內容,是封建社會的重要組成。

“仁義”是一種善良,就如同白稼軒在“麥草事件”中,為鹿三出頭,他極為感動,說道:“三哥,你是人!”這個評價也是他自己心跡表露。人者,仁也,包含著講仁義,重人倫,遵禮法,行天命的復雜內涵??刂瓢准谲幦烁窈诵牡臇|西,是“仁義”二字。他天然疏遠政治,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內省、慎獨、仁愛上去,“做人”是他畢生的追求。

“仁義”也是一種近乎偏執的殘忍與罪惡,為維護自己的生命追求,“恪守祖訓,耕讀傳家”、“教民以禮”、“以正世風”,白稼軒對相愛的黑娃與小娥施以殘暴的打壓;鹿三,這個善良篤信禮教的老農竟然將屠刀揮向了自己的兒媳小娥,也是為了殺“親”成仁;最終小娥為公公鹿三所殺害,究其根源,真正的兇手并非鹿三,而是那“吃人的禮教”。小娥死后,村里蔓延起一場瘟疫,據說是由他怨氣所起,村里人人自危,對其燒香敬拜。那個將“仁義”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白稼軒卻不顧眾怨,說;“我不光不給她修廟還要給她修塔,把她燒成灰壓到塔下,叫她永世不見天日?!边@個最敦厚的長者同時也是最冷血的食人者。這一切都暴露了封建仁義觀念摧殘人性、戕害人精神的一面。

而白稼軒性格中隱含的矛盾,也展示著宗法文化中“仁義”的兩面性:它絕非一味地吃人,也絕非一味地溫情,而是受控于不可解的人性與人情的矛盾——注重人情與泯滅人性的尖銳矛盾。

至于白家的連遭不幸,祠堂內風波迭起,朱先生的飲恨離世,白鹿精靈的消逝......這是仁義最后的慘敗最終導致封建文化象征物——白鹿原的消亡。陳忠實說過;“悲劇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這個民族從衰敗走向復興復壯過程中的必然。這是一個生活演變的過程,也是歷史演進的過程?!笨梢娺@種覆滅如同馬孔多隨颶風而散一樣既是舊時代的結束,也表達著作者對新生的期待。

三、結語

總之,《百年孤獨》和《白鹿原》都是以具體的歷史時空作為切入點,從整體來觀感歷史事件,分別圍繞著各自的主題“孤獨”和“仁義”將許多看似偶然性實際帶著時代局限的必然性事件融入到龐大的敘事體系之中,探討著相似嚴肅的主題:“探索人類苦難命運”,各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吸收西方文化與各自傳統文化的養料,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手法都對當代文學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

[1]劉蓮,朱燕.試比較〈百年孤獨〉〈白鹿原〉的歷史觀念與敘事策略[J].石家莊學院學報(第七卷),2005(1):1.

[2]陳忠實.關于〈白鹿原〉的答問[J].小說評論,1993.

[3]亢西民,李家寶.20世紀西方文學[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雷達.廢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論[J].陳忠實文,雷達論,白鹿原.文化藝術出版社.

[5]朱水涌.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學[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

[6]雷體沛.西方文學的人文印象[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7]鄭萬里.諾貝爾文學之魅——人類的文化記憶與精神守望[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9]劉成友.略論〈白鹿原〉〈百年孤獨〉的歷史觀念和文化視野[J].湖北大學學科報,1994(4).

[11]胡瑩.魔幻的土壤 孤獨的百年——〈百年孤獨〉與〈白鹿原〉之比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6).

[12]姚鑫?。幕母c民族的秘史——〈百年孤獨〉與〈白鹿原〉之比較[J].新余高專學報(第4卷).2.

[13][加西亞]馬爾克斯著,范曄譯.百年孤獨[J].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

李婧妍(1991-),女,漢族,碩士研究生,遼寧大學,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現當代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馬孔多百年孤獨仁義
三軸攪拌樁在仁義排澇站基礎處理中的應用
文學地理視域下地域文學的民族化和世界化研究
久假不歸
《枯枝敗葉》:孤獨的死者大夫形象分析
仁義不過是“客?!??
意外
基于高中生視角解讀《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中夢想與現實的反差
那么,就呈現此時的我們
戍邊老兵魏德友:在無人區堅守“百年孤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