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禧一代并不如“雪花一樣脆弱”

2017-11-29 17:39阿曼達·魯杰里
海外星云 2017年21期
關鍵詞:幾代人千禧年齡段

阿曼達·魯杰里

我認識一個超級千禧一代。她用自行車來代替汽車,她每周至少上兩次瑜伽課,她還會自己發豆芽,她沒有全職工作,只是四處打打零工——她放棄了經濟學家這份剛剛嶄露頭角的職業,夢想著成為一名喜劇演員。

問題是,她其實不是千禧一代,而是嬰兒潮一代,現在已經快60歲了。

沒錯,每一代人都會因為人口狀況、歷史事件和經濟環境被賦予不同的特質。例如大蕭條:從全球范圍來看,現在年輕成年人的收入最多比其他年齡段人口少20%;而在30年前,年輕成年人的收入反而高于平均水平。再比如教育趨勢:在美國,Y世代上大學的比例更高,但隨著大學教育費用飆升,他們的學生貸款債務也大幅增加。

不過,針對千禧一代的分析往往雜亂無章。轉眼之間,我們已經不再探討某些趨勢對整個社會的擠壓作用,以及對某些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的差異,而是討論千禧一代是如何懶惰,如何沒有教養,認為他們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但令人困惑的是,他們其實也是工作狂)。

千禧一代指的是1980年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他們經常成為人們憎恨的對象。無論是關于千禧一代不愿使用門鈴的愚蠢分析,還是更加充滿鄙視意味的“雪花一代”的剖析文章,往往都會遵循一套既定模式。

第一步:列舉一些不良數據(或者根本不用數據)。但他們卻忘記了一件事情:你所找到的數據通常只是孤立地看待當今的年輕人,而沒有把他們與前幾代人年輕的時候進行對比。第二步:忽視或弱化可能對你發現的任何差異產生影響的外部因素和人口變化。第三步:摻雜成見。第四步:刻意扭曲。

例如,千禧一代真的比上幾輩人更愛買盆栽植物嗎?即便如此,他們買的真的比他們的祖父年輕時候還多嗎?如果真像那篇文章所說,城市化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那會不會是因為城市里的戶外花園減少,所以只能把植物種到室內?還是因為住在城市里的千禧一代真的感覺無所寄托,內心空虛,“需要種點東西?”

關于社會趨勢的報道確實影響惡劣(我們其實都深受其害)。但在各種各樣關于Y世代和千禧一代的批評和擔憂之中,這其實是最無害的一種。從美國到澳大利亞,這些內容隨處可見。1980年到1995年之間出生的人可能很聰明(除了他們愚蠢的時候),而且秉承數字時代的思維方式(除了他們不這樣思考的時候)。但有更多的理論認為,千禧一代也在扼殺從鉆石到餐巾紙在內的每個行業,摧毀宗教和大學校園,毀滅日本經濟,破壞美國,甚至給中國制造混亂。更不用說他們給所有人帶來的煩惱了。

結果:我們自以為自己很了解千禧一代,了解他們與前幾代人的區別。我們憑借這些自以為是的了解認定他們糟糕透頂,并因此對他們憎恨有加。

問題在于,我們所了解的很多事情都很片面。

老掉牙的成見

很多成見和研究都來自美國,美國千禧一代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另一方面,歐洲的千禧一代只是成年人中的少數群體)。即便是在美國,人們對千禧一代的典型印象也只能片面反映這個群體:想想莉娜·杜漢姆出演的美劇《衰姐們》是如何對Y世代的各種傾向展開嘲諷的吧,盡管它的主人公只是那些享受特權、漫無目標的布魯克林移民,而且幾乎都是白人。

雖然皮尤和蓋洛普這樣的美國大型研究公司往往熱衷于研究代際差異,但即便是在這樣的國家,數據所蘊含的意義也不像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以生活安排為例。美國2014年的數據表明,在18~34歲的人群中,跟父母同住比跟配偶或愛人同居更加普遍,這是130年來第一次出現這種狀況。失業、懶惰、沒教養,統計數據完全符合這些成見。

但數據表明,跟父母一起居住的美國千禧一代人數并沒有創紀錄。有趣的是,最高峰發生在1940年(當年的那些年輕人如今在美國被稱作“最偉大的一代”)。雖然經濟因素是原因之一,但跟父母同住的人有3/4都不是“無所事事”:他們都有自己的工作,或者正在進行深造。

真正的變化是什么?其實是因為千禧一代結婚的年齡比父輩和祖輩更晚,這一趨勢從1970年就開始在美國抬頭,而且從冰島到韓國,幾乎所有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也都存在這種現象。但問題不僅僅源自婚姻。雖然同居的現象越發普遍,但無論結婚與否,千禧一代跟愛人住在一起的比例還是低于前幾代人。

雖然很容易通過這組數據得出一番關于婚姻承諾的解釋(或者寫出類似于《美國年輕人正在扼殺婚姻》這樣的標題),但別忘了,嬰兒潮一代才是當今美國離婚率最高的人群,他們在二三十歲的時候離婚的數量也曾經創造了空前的記錄。

單身率增加并非唯一影響美國人生活方式的人口變化因素。另外一項因素則是亞裔和拉丁裔人口的增加,他們更喜歡幾世同堂。事實上,“根據人口變化進行調節后,2015年跟父母同住的年輕成年人比例反而比20世紀90年代泡沫破裂前有所降低。換句話說,與20年前具備相同的人口統計學特征的年輕人相比,當今的年輕人跟父母同住的比例反而更低?!苯洕鷮W家杰德·柯爾克寫道。

當今的年輕人

我們貼給年輕人的很多標簽或許并非這代人獨有,而是每一代年輕人共同的特征。如果能通過某種方式了解歷代年長人士對同時代的年輕人作何評價該有多好。

幸運的是,的確可以找到這樣的渠道?!洞笪餮笤驴穾啄昵暗囊粋€文章標題就很說明問題:《每一代人都曾經是“自我的一代”》。這種比喻方式極受媒體歡迎,甚至不惜把兩個單詞來回顛倒地表達相同的意思:嬰兒潮一代被稱作“me‘generation”,千禧一代則變成了“Generation Me”。

但《大西洋月刊》的文章其實并不深刻。所有歷史記錄都顯示,老一輩人始終在批評年輕人,這其實并不出人意料。但令人意外的是,起碼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幾十年前的很多擔憂竟然與現在完全一樣。

“這是一幫完美的父母養育的特殊孩子,他們在面對失敗或拒絕時沒有多少應對經驗?!泵绹骷姨K珊·利特溫對《多倫多星報》說,“但命運把這些出身高貴的中產階級貴族推入了粗魯而吝嗇的世界。他們嘗試過獨立,但沒有成功,這削弱了他們的信心,只能回家哭泣?!?/p>

是不是聽起來很像雪花一樣脆弱的千禧一代,好吧……但她說這話的時候其實是1989年,而她描述的對象則是X世代(也可以按照當時的文章標題來稱呼他們:“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無名一代”。)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這里只是小舉幾例。

這種趨勢其實可以追溯到古代?!读_馬帝國的年輕人》的作者表示,羅馬人二三十歲的時候也經常遭到負面評價,這些內容都來自較為年長的羅馬人。但并不僅限于批評?!八麄兒懿辉敢獍炎鹳F的公職和禮拜儀式交給年輕人——甚至比交給女人還不情愿。雖然當時的法律嚴格禁止給女人賦予正式公職,但實際上,她們還是經常能獲得公職委任?!边@些歷史學家寫道。

家庭規劃

備受非議的千禧一代究竟怎么樣呢?(我當然也是其中的一員。畢竟,我也很敏感,而且也喜歡室內盆栽?。┧麄兊奶攸c中有沒有跟年齡無關的時代烙???

想要找到答案,就應該觀察一個現象:隨著千禧一代的年齡增長,這些特點是否依然存在?,F在,年齡較大的Y一代已經35歲左右了,他們的所作所為跟前幾代人非常相似。

他們組建家庭的時間的確比前幾代人晚一些,這種趨勢在很多國家都持續了好幾十年(例如,美國從1976年就開始出現這種現象)。盡管美國的千禧一代擁有住房的比例低于處在同一年齡段的前幾代人(部分原因在于房價上漲和貸款標準提高),但他們卻是今年最大的買房群體。他們也紛紛搬到郊區,也在購買汽車,他們存的養老錢甚至比X一代或嬰兒潮一代還多,盡管他們手頭的錢沒有前幾代人那么多。

如果你想知道這些愛喝紅菌茶、熱衷自拍的千禧一代如何突然之間變成有責任心的男女族長,那千萬不要忘記一件事情: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變化之大不容小覷。最近的一項長期研究顯示,由于我們的變化極大,導致77歲的人與他們十幾歲的時候幾乎判若兩人。

不良數據

當然,有的時候不是千禧一代逐漸成熟,而是沒有太切實的證據來入手。畢竟,如果你想關注千禧一代的趨勢,就需要找到一些研究報告,然后把千禧一代與其他幾代人進行對比,最好是能跟其他幾代人處在同一年齡段時的狀態進行對比。

以下是這些類型的研究發現的一些結論:

這些被寵壞的年輕人其實……并不富裕。在英國,千禧一代20多歲時的收入比X一代少8000英鎊。在澳大利亞,65~74歲的家庭比8年前的這一群體的財富高出20萬美元,而25~34歲家庭的真實財富反而有所退步。

在美國,X一代和Y一代積累的財富都比不上相同年齡段的父輩,而且比前幾代人更有可能低于美國的貧困線。

這三個國家都害怕千禧一代會成為第一代不如自己父輩的人,雖然他們并非唯一一代。

正如前文所說,盡管出現了零工經濟(和經濟衰退),但千禧一代跳槽的頻率反而低于上幾代人,也低于上幾代人年輕的時候。在英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生的勞動者換工作的速度還不及20世紀7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處在相同年紀時的一半。美國的千禧一代不比同年齡段的X一代跳槽率高;如果非說二者有什么差別,那么千禧一代為雇主服務的時間反而更長。

一項國際調查發現,等到他們真的換工作時,也是出于跟X一代和嬰兒潮一代同樣務實的理由——例如想多賺點錢或多肩負一些責任。只有1/5的千禧一代(21%)表示他們會為了追求刺激而離職,高于嬰兒潮一代(16%),但低于X一代(24%)。

與老一代相比,美國千禧一代用光假期配額的比例較低(盡管作為級別較低的職場人士,他們的假期最少)

在美國,Y一代對職場的滿意度高于其他幾代人——例如培訓和技能發展,或者晉升機會。

在世界各地,千禧一代都更有可能遵守管理者的指示:對22個國家的2.5萬人進行的研究發現,30%的嬰兒潮一代和30%的X一代都認同一個說法:“即便不了解背后的原因,員工也應該遵守管理者的命令?!鼻ъ淮谋壤齽t達到41%。

談到領導的鼓勵,IBM的一份全球調查顯示,不到1/3的千禧一代把“認可我的成就”作為他們喜歡的老板的三大特質之一。略高于X一代(26%)和嬰兒潮一代(23%)。但嬰兒潮一代與千禧一代一樣渴望親身指導和反饋,而且比千禧一代更渴望管理者向他們尋求建議。

與此同時,對20多項與該主題有關的研究進行的分析發現,職場中“可能并不存在真正的差異”。

話雖如此,千禧一代究竟有沒有跟其他幾代人不同的地方呢?當然有。這張美國各代人的信息圖顯示,城市化率、教育水平和人種多樣性都在逐代提高,而結婚率和參軍率則逐代減少。其他值得注意的發現是,千禧一代的性生活少于同年齡段的上幾代人;世界各地的千禧一代都擁有更加國際化的視野;他們較少參與有組織的宗教活動,但更有可能跟配偶同居。但就連這些趨勢也并非千禧一代獨有。以同居為例:50歲以上的美國成年人同居的人數在過去10年增長75%。

所以,從根本上講,千禧一代與同年齡段的其他幾代人基本相同,只是略有差異。他們或許更加國際化,更加多元化,更有上進心,當然也更窮。但他們真的是一群前所未有的搗蛋鬼嗎?我不太確定。等我多自拍幾張照片之后再來告訴你答案。?笏(摘自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編輯/萊西)

猜你喜歡
幾代人千禧年齡段
兒童不同年齡段呼吸疾病與中醫體質關系
各年齡段人群對網上健康教育的認知和期望的調查報告
皮影
石磨
珍惜現在的年齡
KIDSTODAY
七律·臺澎望月
放膽來一點“別出心裁”
哪國青年愛買房?
“千禧一代”購房意愿亞洲第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