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縣的土

2017-12-01 12:02王凱
飛天 2017年11期
關鍵詞:環縣黃土樹木

王凱

我們來到環縣,然后又離開。環縣廣大而時間短促,即使每天晨起出發,馬不停蹄地四處參觀,深夜歸來時,感覺所見仍只是盲人摸象般的些小片斷。這讓我意識到,對于突然從缺乏能見度的城市來到此處的人而言,遼闊本身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它需要變換方式和邏輯去感受空曠與寂寥,而不是像從前一樣總是琢磨著前面的路口向哪邊拐。據同行的當地朋友說,因為黃土丘陵地帶道路難行,過去想從縣城去一些偏遠鄉鎮,常常不得不在途中住宿一晚,第二天才能到達目的地。聽上去仿佛回到了古代,但當我們發現環縣的時光大多都在路上時才明白,抵達從來不是件輕松的事情。不過,當你知道環縣居然有近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當你穿行于高天厚土和丘陵溝壑之間,眼前的一切變得明朗和遼闊時,你又會覺得,這一切都很符合環縣那寬容又深沉的性格了。

在環縣的幾天,我們品嘗了肥美的羊肉和醇香的小雜糧,回來以后再吃的羊肉都像吃柴;參觀了靈武臺公園的宋代磚塔和東老爺山上的古跡,可發思古之幽情;在山城堡戰役紀念園、陜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等革命遺跡中,才知道環縣人物之繁盛;還看到了精準扶貧中受益的莊戶人家,有幸欣賞到了國寶級的道情皮影表演……我們大飽了口福、耳福、眼福,這意外而美好的贈予,讓人豐富了自己的感知與記憶,對此我心懷感激。有意思的是,重新置身于城市的樓宇之中再回想環縣,想到最多的卻并非這些別致之處,而仍是環縣的廣袤,環縣的能見度,特別是環縣那無處不在的黃土。那些起伏于藍天下的,涌入我視野里的,飛揚在滾滾車輪后的,裸露在稀疏植被間的,讓人覺得自己異常渺小的無垠黃土。而這厚實的黃土,構成了我對環縣印象最真切的底色。

記得到環縣的第二天早上,我們乘車沿著山路去環江西岸的文昌閣參觀。路邊樹木很多,而我們從銀川機場前往環縣的路上,很難見到幾棵像樣的樹。這些樹顯然多為人工栽種,但在這干旱之地,我好奇它們如何能被澆灌并茁壯生長。我曾記得自己當年在巴丹吉林沙漠深處的部隊服役時,營區有一排楊樹因樹溝堵塞未能澆上水,不久便全部枯死。那些枯樹表明,樹木的根系有限,它們遠沒有我想象的那么堅強,一旦夠不到水就會很快死去。而環縣覆蓋的黃土厚度少則五六十米,多則一兩百米,這些種植在土丘上的樹木靠自身根本無法存活,它們只能靠人、靠環縣的人才能生存。事實也是如此,這些樹大多由縣里的干部群眾栽種并負責養護,每人若干株,不論你想什么辦法,哪怕是用礦泉水澆灌,總之你必須得讓它們好好地活下去。同行的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勇自己就負責著幾棵樹,他們常會在周末,幾家人帶著孩子一起去給自己養護的樹木澆水。聽他的口氣,這仿佛不再是一項強制性任務,而是一份樂于承擔的責任?;蛟S正因為如此,在環縣,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關系也被這些樹木所確切闡明,于是,這些普通的樹便讓人有了些珍異之感,并讓人生出了由衷的敬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條件是水和土,缺哪個都不行。問題是環縣的年降水量僅300毫米,蒸發量卻是2000毫米,土無比強大,水過于弱小,它們無法分庭抗禮,實力雄厚的黃土在這里掌控著一切。這大概便是環縣綿延千年的現實與命運。當然,水也不是沒有,但不是我們通常想象的大河奔涌或者小橋流水式的圖景,這些顯然不是環縣的風格。事實上整個環縣的風貌都是土色的,帶著一種沉郁的灰黃,甚至讓人覺得有些苦澀。我們去時,流經縣城的環江淺窄如游絲,讓人擔心它隨時都會在某一天停止流動,不能不暗暗地捏一把汗。地上的水不夠用,天上的水則不好用。張勇說,縣城東山因缺少植被,多年來,但凡下雨,雨水便裹挾著山上的土,變作滾滾泥漿涌入縣城——這些水帶來的簡直全是麻煩。然而我們登上與文昌閣隔江相望的東山公園時,山上已種出了數十萬株綠樹,很多休閑健身場所也讓人耳目清新,為此還建起了專門的水利設施用于澆灌。愚公移山只是一個傳說,而環縣人卻真的做到了我們想不出的事。

站在東山上俯瞰版筑而成的殘破老城墻和拔地而起的高層新住宅,我知道自己只是個看客,但即使是作壁上觀,你也無法不感受到厚厚的黃土層上環縣人的轟然心跳。你選擇不了生身之地,但也許你可以有一顆改變它的雄心。至少從種一棵樹開始吧!一棵到數十萬棵,量變就成了質變。也許在環縣,人們才會這么認真地對待每一株植物,抑或在環縣人看來,每一棵樹都是他們挑戰命運的長矛,而他們顯然正在漸漸扭轉著生存的戰局。

當然,生活在此處,環縣人顯然是愛這片黃土的,即使這片土地那么執拗又那么沉默,他們依然愛它。這一片莽原,是存在著他們的祖先、家族和方言的故土,是充滿著陽光、風和晴空的凈土,是埋藏著石油、煤炭和歷史的厚土,是生長著谷物、羊群和藝術的沃土,是孕育著傳奇、熱情和夢想的熱土。在土層中,不僅僅能打出一孔孔窯洞,更能挖掘出一處處寶藏。環縣的土不知存在了多少萬年,也不知還要存在多少萬年,但正如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你也無法兩次走上同一片黃土,每一天的環縣都不是前一天的環縣,而這厚厚的黃土地每天也都是全新的。環縣人正在不停地刷新著環縣的面孔。有時穿行在原野上,我忍不住會懷想:這是千年前大宋與西夏作戰的前線,金戈鐵馬喊殺之聲仍在,而范仲淹曾騎馬從同一條路上經過,但他的身影剛從山路轉彎處消失,迎面便現出一片高大的風力發電機組。有時剛看著路邊廢棄的土窯,再一抬頭,居然是向前延伸著的高鐵建設工地。又或是道路兩側的黃土地,猛然間眼前躍出一片波光,并非海市蜃樓,而是揚黃入環的人工蓄水庫。這種突如其來又隨處可見的穿越之感微妙而撼人,讓人覺得環縣的土正橫亙于歷史與未來之間,大概正是這片支撐與生發精神力量的土地,使得環縣才成為環縣,使得環縣人才成為環縣人。

在環縣的最后一天,我們驅車去了毛井鎮黃寨柯村,又是一個需要走很久才能到達的小山村。在村委會的一間小屋里,我們聽了一會兒村里的戲曲愛好者們演唱的秦腔。其實我一點都聽不懂,但我覺得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聽到了來自于這片土地的聲音。而此前我從未知曉。

猜你喜歡
環縣黃土樹木
某縣黃土崩塌地質災害問題分析
黃土辭
樹木之最
帶著故事看磚塔
陌生的房間(組詩)
行走環縣
黃土高原半干旱區降水量對當地氣候變化的響應
土墳
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研究
樹木之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