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要國防科大的學生去抗洪

2017-12-05 10:23柯大俠
軍營文化天地 2017年10期
關鍵詞:桃江抗洪學生

文/柯大俠

為什么要國防科大的學生去抗洪

文/柯大俠

2017年7月11日下午,抗洪紀念品終于發放到桃江180名勇士手中。感謝旅里組織了一個小小的儀式。

說是儀式,其實很簡單,旅長講話,慰問方發言,抗洪現場的總指揮講話,然后和學員代表合影。就不放現場照片了,大家都穿著制服,按照紀律,不能隨便曬照片。

他們要我發言。我起身先敬禮:這不是慰問,我們是代表不能親臨現場的同志們來表達敬意。一刀,取意“寶刀贈英雄”;一杯,希望同學們一輩子帶著校友們的關懷勇闖天涯。

聽他們講了抗洪的整個過程,個人感覺挺受教育的,盡管這話聽起來像套話。

記得網上有很多人質疑——

為什么要國防科大的學生去?

你們學校故意造噱頭嗎?

為什么非得讓畢業班的學生去?

為什么去一天就回來了?

為什么過去20年了,抗洪還是要靠人背肩扛?

為什么要國防科大的學生去抗洪?學校故意造噱頭嗎?

國防科大的學生一直在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的梯隊名單里。在1999年前,工程兵學院尚未合并到國防科大前,工院的學生是防指的第一梯隊,科大本部的學生是第三梯隊。工程兵,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救災搶險是他們的天職,跟是不是學生沒有多大關系。當踏進這個校門,大家就有這樣的信念:我首先是一個兵,然后才是大學生、準軍官,最后才是父母的兒子。自2002年起,防指一直沒有調過國防科大的學員,直到今年,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今年的汛情有多嚴峻。

也沒有學校主動請纓制造噱頭一說,所有人員的調動都是在防指的安排下,并且報南部批準。6月30日下午3點,接到防指的電話,要求派出150人赴益陽桃江資水段執行搶筑子堤、加固堤防任務。原本計劃下午4點出發,因為兵力調動要報南部批準,最后出發時間是下午6點。

為什么非得讓畢業班的學生去?

原因特別簡單,因為大一、大二、大三那幾天都有考試,大三當天晚上就有考試。防指要150人,大四的恰好夠這個數。

為什么去一天就回來了?

以下是受很多當事人認可的答案,盡管我們并未親見。那段時間,每天省里都要開會通報各地的汛情,據說7月1日的會上,提到國防科大的學員赴桃江抗洪的事情,書記和省長當即發話無論如何要把學生撤下來,科大學生太寶貴不能有失。于是,當天學生們完成任務就撤回了,而第一批學生接到撤回命令的同時,他們的師弟們300人已經集結了好幾個小時,等待隨時奔赴一線。后來,防指繼續從省軍區和武警調了450人去補缺。

為什么過去20年了,抗洪還是要靠人背肩扛?

這個問題得問地方政府,未雨綢繆是他們的任務。

還有其他問題嗎?

大家看到照片里,學生們一晚上就累成那個熊樣,如實反映了現場情況。大家抵達的時候是夜里9點,麻袋、沙土尚未準備好,同志們硬是眼巴巴地看著水一點一點往上漲,直到夜里11點才開始干活。到凌晨1點,就有人出現了虛脫的現象。不要說22歲的小伙子正是體力最好的時候,讓你冒著中雨,在凌晨扛兩個小時沙包試試?幸虧現場指揮部預案做得好,沒有直接把150人全撒到大堤上,第一批先派了100人,在凌晨2點左右,換上第二批50人,大概在早上6點,終于把500米長、1米高的子堤砌好,并成功抵御了兩次洪峰。

也不要說只去了一天云云。去之前,沒有人知道這雨要下多久,沒有人知道要待多久。就像上戰場之前,沒有人知道哪天可以回還一樣。

前天我們去送紀念品的時候,恰好趕上學生們宣布命令。今年因為軍改的緣故,大三的同學們提前一年“被”畢業了,從4+1,變成了3+1。一個即將遠行的小伙子,趁著集合前的空當,匆忙沖過來跟我合了張影,又再匆忙回到隊伍里,像陣風一樣。

待我回過神來,隊伍已經站好,一樣的氣宇軒昂,一樣的面容堅毅,根本分不清誰是誰。他們整整齊齊地站在那里,點一個名,答一聲“到”,然后是宣布繼續學習的院校。陪我們的干事小聲地說:從今年起,工程兵專業不再招生了。

心里咯噔一下。

不止是工程兵專業,這輪改革,學校的各個專業被打得七零八落。

對于上面的人,這樣合,那樣撤,總有他們的理由,就像搭積木一樣自由。對于下面的人而言,卻是面對著一大段無處追憶的青春,卻是人到中年,變專業、找方向,再次起步。

到晚上,學生們紛紛開始在朋友圈曬自己收到禮物后的開心。我把截圖轉到“女神群”里。一位師姐動情地說:希望同學們帶著師姐們的關懷在這個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著。

這句話說到很多人的心坎里了。

從答應收款,到被趕著寫稿,再到算賬、挑禮物、一個商家接一個商家的談,我們為什么執著地要做這件事?難道就是為了一份紀念品嗎?

其實我也不能給出一個清晰的答案,只是隱約覺得:人這一生,在某些時候,需要一些儀式感。

這個世界,本質上對人是沒有道理講的。你一輩子努力,可能處處碰壁,永不出頭;你好事做盡,可能飛來橫禍,連遺言都未曾留下。

人生于世,就像在一條黑暗的河上漂流,不知去向,也不知什么時候會被一股暗流卷走。而所謂儀式感,大概是這條暗河上一座座的小燈塔吧。

當你在這河里或力拼上游或隨波逐流的時候,抬頭看見它們,一瞬間,可以清醒地標定自己的存在,也可以找到那么一些些自己如此堅持的意義。

就像一位小兄弟的留言:身為nudter,倍感榮幸和自豪,也有一絲欣慰。我更加堅定了自己扎根邊疆的信念。不管國家和人民會不會記得我,我會一直相信nudter一直在。

一直在的,當然一直在的!盡管這身制服有諸多限制,很多話我們在明面兒上不敢講,怕被人說是拉幫結派,但那份情誼一直在的,仿佛堅硬的地殼下滾燙的巖漿,在某個時候、某個地點,必然噴涌而出。

“同袍,格物,鐵血,報國”這八個字,我們寫給別人,也留給自己。也許我們的名字一輩子都無法刻在國家的功勞簿里,也無法寫在教科書中,但愿以這八個字為天上的明星,多年后,我們再次抬頭仰望蒼穹,可以問心無愧于NUDTer這樣一個稱謂!問心無愧于這樣一段烈火青春!

謹以此文祝剛剛離校、即將離校的師弟師妹們一路順風,前程似錦?!?/p>

責任編輯:邢玉婧

猜你喜歡
桃江抗洪學生
本期主題:鄭州抗洪
桃江鳳凰山:屈原發出《天問》絕唱
《告別愛人》
————獻給抗洪烈士
抗洪大堤上的“最美鏡頭”
趕不走的學生
桃江竹筍的種植管理技術
學生寫話
另類抗洪大軍——細數國產抗洪新“神器”
河東·河西
聰明的學生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