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純粹的文學中度過一生是什么樣的?

2017-12-05 21:17思郁
讀讀書 2017年3期
關鍵詞:文學批評伊朗文學

思郁

我腦中首先出現的一個形象是約翰·威廉筆下的《斯通納》。斯通納,一生獻身于學院,沒有什么經典著作存世,死后的名字只出現捐獻給圖書館手稿的紀念獻詞中。度過這樣的一生,幾乎可以斷定,去世之后,已經沒有幾個人記住這個名字。因為他不是名作家,沒有代表作,不是名教授,沒有任何名垂青史的學術專著,也不是一名好老師,沒有學生會對其感恩戴德,一次次感謝他醍醐灌頂似的教授文學的方式。這大概就是從事文學需要接受的現狀。

伊朗裔美國女作家阿扎爾·納菲西也可看作是一種典型。一生投身于文學批評,成為一名教授。我在想,如果她不是一名來自伊朗的流亡者,她的著作會受到同樣的熱議和關注嗎?她會不會是另一個默默無聞的斯通納?當然,著作本身也是如此,如果她不是來自伊朗的流亡者,如果她不是寫作了《在德黑蘭讀<洛麗塔>》用文學的方式抗爭專制,她解讀文學的方式是否有所不同。在她講述家族往事的自傳《我所緘默的事》中,她提到過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她早已是伊朗著名的文學批評家,但是日復一日地寫作文學批評很很容易就陷入到一種學院化的批評模式中,日益地疏離現實,喪失生活的激情,成為越老越小的文化生產圈子的認同產物。

這個時候,她開始意識到光做一個文學批評家還不夠,她渴望新的創作,渴望從小閱讀到的波斯文學和伊朗文學重新煥發生命力,“我在當代小說和詩歌中,尋找我們面對和逃避現實的線索,了解我們如何用文字記述我們的經歷,不是為了揭露自己而是為了隱藏自己。從當時到現在,我一直確信,通過研讀當代的伊朗小說,我可以認識了解到政治和社會的真相?!边@是寫作《在德黑蘭讀<洛麗塔>》的精神源頭,她把文學批評的解讀與講述她的現實故事纏繞在了一起,就仿佛那些遙遠的時間和地點中發生的虛構的故事成為現實事件發生的宏大背景,我們在小說中看到了想象中的我們是什么樣子,我們在現實中抽離出一刻鐘神游萬仞,把自己幻想成一個虛構的角色,可以脫離肉體的羈絆,翱翔于無邊無際的時空中。這就是熱愛文學的方式,成為文學中的一部分。

要知道文學史上靠寫作成名的作看似家數不勝數,但相對于漫長的歷史中被淹沒的無名的寫作者,他們的數量也就是每本教科書中反復提及的幾百位。更反諷是,很多經典作家,在每個時代中都有不同的境遇,有的只有名字常被人提及,但已經無人閱讀,有的是曇花一現,在某個時代中大放異彩,但在后世中再無人提及。那些永恒的經典作家,每個時代都被反復重讀,重新煥發生命力的作家和作品,少之又少。

因為任何經典,如果沒有人閱讀和解讀,他們的生命只能封存在記憶的圖書館里,只有通過這樣在不同的時代中,為其注入新的活力,我們才能發現這些角色又復活過來,成為我們的陪伴對象。這是文學批評存在的目的,即要征服存在于經典所屬的時代與我們時代的疏遠與距離。只有通過文學批評的解讀才能克服這種距離,使自己與經典的時代合而為一,才能夠使意義為自己所有,使陌生成為熟悉,使他者屬于我們。閱讀文學就是理解不同的他者,透過理解他者而收獲自己的成長。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斯通納和納菲西這樣投身于文學的傳道者角色。尤其是斯通納,他看似是一個文學失敗者的縮影,但恰好是這種失敗的人生,讓我感受到了他對文學的真正熱愛。當然,你也許有疑問,難道我們時代,不正是一個崇拜成功者的時代嗎?為什么還能從這樣一個失敗者身上發現文學的魅力?我記得我閱讀《斯通納》的時候,十分驚訝于威廉·威廉斯為這樣一個文學小人物立傳。這樣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學院派人物,一生做過最驚天動地的偉業不是寫出了多么經典的著作,而是給一個旁聽的學生不及格的分數,還為此不惜得罪自己的同行和領導。從任何一方面看,他的人生都是失敗的,無論是事業、婚姻和家庭,甚至婚外情都是失敗的——當他的愛情來了,他退縮了。但是我們唯一不能否認的是,斯通納主動選擇了自己的文學生涯,并為此付出了一生的熱情和努力,他對文學的熱愛體現在從他自我意識覺醒的那一剎那,放棄了自己在農學院的學習,投身于文學的那一刻,他的巨大熱情表現在只花了一年時間就學會了拉丁文和希臘文。

斯通納剛成為教師開始教授文學的的時候,有段話說明了在他身上文學發生的影響和變化:“當他的思想關注到思想的主題,當他與他所學過的文學的力量互博,并試著理解它的本質時,他意識到自己身上發生了一種永遠的改變;當他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他將目光從自己轉向容納著他的世界,他因而知道,他所讀的彌爾頓的詩歌、培根的散文,或者本?瓊森的戲劇雖都是以世界為題,但都反過來改變了世界,而它們改變了世界,是因為它們獨立于世界?!?/p>

我在閱讀納菲西《想象共和國》中,注意到了她也引用了《斯通納》中的這段話,用她的話說,這是不朽的句子。我并不把這個簡單的形容視作恭維,因為這里所謂“不朽”,任何一個真正的閱讀者都深信不疑。文學的魅力就在于,我們所讀的書籍是虛構的,但是書籍中的人物所代表的形象,所傳遞的情感,所代表的力量卻都是真實無比的。endprint

猜你喜歡
文學批評伊朗文學
“文學批評的理論化與歷史化”筆談
街頭“詛咒”文學是如何出現的
英國文學批評的歷史軌跡探索
想象一部另類文學批評史
文學小說
過于逼真
投 緣
自產自銷——原載“伊朗漫畫網” ▲
掉了一個
文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