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俠文化中的“隱逸”之道

2017-12-06 14:29
小說月刊 2017年21期
關鍵詞:隱逸俠士俠義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41)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笨鬃痈锌谵静竦睦碇枪?,并認為這才是君子所應有的模樣——這其實也是儒家思想里的待時之隱,個人的或仕或隱,是與國家政治命運息息相關的?;蛘呖梢赃@樣說,儒生們的隱,是身不由己的。而與儒生們的身不由己不同,另一類人的隱則是遵從自己內心真實意愿的,這就是俠士。

事實上,俠士的歸宿也無非只有兩種:出或隱。而俠士的出,則又有生或死兩種結局。俠士出而生的典型代表,應該算是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里的郭靖黃蓉夫婦了。他們的俠義是大家公認的,是稱為“大俠”的典型,是以誠信、責任、民族大義為基礎的,是能為國、為民、為正義而舍身成仁的大俠,是寬容、憨厚、尊重人的生命的大英雄。文中的郭靖生性單純剛直、重孝義、愛國。黃蓉冰雪聰明、多才多藝、博古通今,處處保護郭靖,兩人都心甘情愿為抵抗大金而同生共死。金庸先生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恐怕更多的說的是這二人了吧。但是,郭靖黃蓉二人在出仕之后的變化,也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黃蓉,在與郭靖結為夫婦共同為朝廷效力之前,古靈精怪冰雪聰明的俠女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在此之后,整個人變得比老實木訥的郭靖還要保守甚至有些愚蠢。而且,郭黃二人在為朝廷效力之后,就連行俠仗義都要有所顧忌,實在與當初行走江湖之時的灑脫有著天壤之別。從某些方面來說,我們甚至可以認為,正是郭黃二人的出仕,導致了他們自身俠義之氣的消磨乃至喪失。

俠士出而死,則應該分開來看。有自愿赴死的俠士,也有為朝廷所戕害的壯士。自愿赴死的俠士自古以來數不勝數,單單是在太史公的《史記》里,典型的就有刺秦王荊軻和刺趙王的豫讓。雖然這二者都是刺客出身,但是他們都是在明知自身性命不保的情況下,依然選擇行刺國君,這也是俠義的一種表現。因此,二人愿意為知己者去做幾乎不可能的事,繼而慷慨赴死的大義凜然,也就最為太史公所欽佩。出而死的另一類代表,就顯得讓人忍不住扼腕嘆息了。這就是《水滸傳》里以宋江為代表的被朝廷招安的一眾俠士。不管是被賜死還是主動自縊,這個悲壯的結局也恰恰說明了政治之于俠士,是一個不可觸碰的禁地,至于原因,筆者隨后也會說到。

在筆者看來,俠義之士最好的歸宿莫過于隱逸了。因為正如前文所說,選擇出仕的俠士們,不管是生是死,最終都是與俠的本意相背離并且漸行漸遠的。而說到俠士之隱,就不得不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墨家巨子墨子。雖然墨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一樣,在主流上都屬于入世思想。但是由墨子所開創的墨家學派,也對隱逸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墨家人物任俠使氣,仗義執言,因此“墨子之門多勇士”,注定了墨家門人的崇俠尚武。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則注明了墨家幻想人格的俠肝義膽。墨家思想直接影響并形成了后世的俠士與俠文化,并進而影響到隱士文化,形成了許多亦俠亦隱者。作為墨家的首任“巨子”,墨子在后人心目中是一個具有大俠風范的人物。但是,在諸侯紛爭的亂世,他“兼愛”“非攻”的社會理想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在為那個時代付出了自己的所能之后,墨子最終選擇了隱退。墨子,既是一個興利除害的有著仁愛之心的俠士,又是一個淡泊名利、不求聞達的隱者,堪稱俠隱之祖。思之至今,我們不難發現,金庸小說里的俠士,更多的也是選擇隱退為自己的最終歸宿,如《倚天屠龍記》里,把明教拱手讓給朱元璋的張無忌,《笑傲江湖》里,手握眾生性命卻甘愿居陋巷鼓瑟彈琴平淡生活的任盈盈令狐沖。

不管俠士是出還是隱,同樣都是有原因的,尤其是隱。研究者們普遍認為,俠士隱退的原因是源自道家淡泊名利逍遙于天地之外的隱逸思想,“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第九章》)。而事實上,關于隱逸的原因,如果深究起來,我們就會發現不止是俠士們一心向道這么簡單。我們甚至可以認為,俠士這一特殊群體,他們的隱退,正是在社會外力的作用下,自我選擇的歸宿。在筆者看來,使得俠士功成身退從而隱逸江湖的原因主要由三個。

其一,俠士是與正統政治格格不入的一類人。從有記載可追溯的春秋戰國可是,俠士與政治似乎就是一對相反相生的詞——涉足政治的俠士們,下場多半落魄,更有不少人做了政治的犧牲品,如荊軻豫讓。那些全身而退的俠士,多半也是遠離政治紛爭的。其實這一點并不難理解,我們稱之為俠士的那一類人,他們有著與正統政治完全不同的行事方式。他們懲奸除惡不是為了哪個君主、政權或政治集團盡忠,而是出于俠的正義準則。這一點,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家那里,體現的淋漓盡致。墨家在戰國時期是以非政府性武裝集團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墨家團體的行事準則不是出于政治考量,而是出于義。巨子孟勝為陽城君鎮守城池,只為一句許諾,就出現了“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的壯烈場面。另一個代表性事件就是之前所說的,梁山泊諸英雄已經同意了朝廷的招安,卻依然被朝廷戕害的事件。古代的君王寧愿寵信狡詐的奸佞小人,也不愿意重用這些俠士,李逵動不動就大吼的那句:“真不痛快,還不如回梁山去造他娘的反,或者奪了皇帝老兒的座位?!?,這正是身居高位的封建皇帝最見不得的一種人,他們有能力制造動亂,卻又不服從政治規則。本就與全天下為敵的君王,怎么能容忍俠士這類人涉足政治呢!所以,被朝廷招安的梁山好漢們落得如此下場,也就不足為奇了。不得不承認的一點就是,俠士們的坦蕩和自由,是不能適應官場的爾虞我詐和黑暗的。一旦俠士們涉足政治,要么以身殉道義,要么就變得平庸從而失去俠義之氣。因此,俠士們的內在特質是與正統政治格格不入的。

其二,俠士的個人力量有限。依然要從墨子說起。身處戰亂頻繁的時代,墨子縱有“兼相愛、交相利”的崇高社會理想,也無法在亂世之中憑借一己之力改變現狀。其實不止是俠士如此,古代那些隱退的士人們多半都是由于這個原因才選擇出世的。俠士們可以拯救一個人、十個人、百十人的性命,卻無法拯救蒼生。因此,在古代,俠士邊游邊隱也是一種常態。他們往往在懲奸除惡之后,出于種種原因考慮,會離開這個地方前往下一個地方,然后繼續鋤強扶弱,繼續前行。改變社會現狀的都是擅長政治游戲的人,俠士們只是去幫助弱者。

最后,俠士不愿意受名利的羈絆。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俠士們不愿意成為政治的犧牲品,因此才選擇隱退?!兑刑焱例堄洝防?,張無忌把明教交給了朱元璋,自己功成身退。這何嘗不是一個大俠最好的歸宿呢?張無忌深知朱元璋的政治才能,更是明白自己的處境,名利于自己而言更像是一個萬劫不復的深淵,何況伴君如伴虎,最好的結局便是在最巔峰功成身退。

以上三個關于俠士隱退的原因,歸根結底其實只有一個:真正的大俠是與政治保持距離的人。俠士本身就是講求勇、信、義的人,與虛偽狡詐的政治不能共生。因此,功成身退也就成了俠士們最好的歸宿了。

[1] 劉帥池. 儒俠文化——儒學文化與俠文化的結合[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3,29(01):151-152.

[2] 王學振. “武”的退隱和“俠”的張揚:論老舍與俠文化[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5(06):33-37.

[3] 趙言領. 從俠文化到類型小說——武俠小說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

[4] 楊經建. 俠文化探微[J]. 中華文化論壇,2003,(02):73-78.

猜你喜歡
隱逸俠士俠義
郭沫若的俠義觀新論
《紅樓夢》中俠義抒寫述論
唐代俠義小說中的競技活動
展浩然之氣,昭俠義之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