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社會保障的收入分配調節

2017-12-12 01:20蔣莉莉
科學與財富 2017年31期
關鍵詞:社會保障差距公平

摘 要:社會保障屬于國民收入體系,其目標與國民收入的最終分配目標具有一致性。社會保障基金主要來源于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并以國家強制力和公共權力,通過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制度安排"提低""控高",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社會保障既受整個收入分配格局的影響,又直接影響國家收入分配格局。社會保障制度運行至今,得到了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普遍關注,尤其是在十八大提出的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實行"全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可見在社會保障制度運行的今天首要強調的任務就是增強社會保障的公平性,本文就是從社會保障對我國收入分配調節的角度出發,結合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特征,指出社會保障制度運行的缺陷,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力求為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獻計獻策。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實行"全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首次將"全覆蓋"做為社會保障事業的首要目標,并強調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經濟與社會發展成果。接著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核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十三五"時期要加快建設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讓全面小康真正造福于全體人民,因此近期各地區的社會保障建設將聚焦于"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方面。

一、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收入分配過程中的職能定位表現

從社會保障的本質特征來看,社會保障是以政府為主體,旨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維護社會公平、穩定的一項制度安排。在初次分配中,國民收入劃分為國家、企業和個人,國家利用財政撥款形成獨立的社?;?,以支持社會保障的實施;再分配時,國家利用稅收、保險等方式進一步籌集社?;饋砭S持社會公平。即社會保障為金錢由富人流向貧困者架起橋梁,所以社會保障實質是國民收入分配與再分配。社會保障的基本目標是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社會保障的根本目的是增進和改善國民福利,實現共同富裕。再分配是社會保障的重要表現形式,更能體現公平性。由于長時期的利益積累和影響因素的復雜性,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作用的發揮不可能一步到位,決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緊密結合并適應我國當前階段的經濟社會背景,積極穩妥地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當前我國社會保障不公平和不均等的現象并存且廣泛存在,收入差距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出現這種收入差距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與不公平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國際經驗表明,社會保障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要大于其它措施。有關研究表明,發達國家社會保障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要大于稅收。我國社會養老保險的整體參與率還不高,由于種種原因,相當一部分城鎮企業職工、農民工、城鄉居民還游離于制度之外,享受不到這項制度帶來的養老保障。在社會保障均等性方面,我國居民社會保障收入在量上的不均等是廣泛存在的。既存在同一制度內由于繳費年限不一、繳費檔次不同、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原因導致的差距,也存在不同制度間養老金待遇的差距,如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之間養老金待遇的差距問題,還存在中央財政對于城鎮和農村社會保障的補助標準差距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都嚴重影響了社會保障的公平和可持續,而社會保障的性質和功能又決定了其對于公平和可持續的不懈追求?;仡?十二五"時期,我國社會保障建設有很多特色和亮點,但是與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目標相比,仍然存在著差距,社會保障的公平和可持續發展丞待加強。隨著人們認識的加深以及對社會保障需求的增大,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已經無法滿足所有社會成員的需求,尤其是在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的發展上問題重重,上至黨中央國務院、地方政府,下至企業單位以及普通公民都感到目前社會保障的發展無法滿足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的要求。破解社會保障制度公平和可持續難題,需要走出社會保障的現行困境,對推動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也具有十分明顯的現實意義。本文從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的角度,對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分析,找出影響社會保障公平可持續發展的病因,并提出可行性意見建議。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成功地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經濟的快速增長,也帶來了收入分配不均衡的問題,貧富差距進一步擴人,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在擴大。作為社會"穩定器"的社會保障制度,在調節收入分配和縮小貧困差距中承擔著極其重要的責任,是調節社會財富合理分配的基本杠桿,發揮著促進經濟體制改革、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基本民生等多方面的作用。我國社會保障制度調節收入分配的效果還不理想,需要進行深刻研究。

二、國內外研究綜述

在國內關于社會保障的收入分配現有的研究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類觀點:

第一,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李實認為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的基尼系數只有0.16,2000年上升到0.44,2008年高達0.49左右。

第二,社會保障加劇了收入分配不均等。宋曉梧認為目前我國社會保障調節收入分配的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現了對收入分配的"逆向調節"作用,存在著大量的累退效應;陶紀坤認為由于我國城鄉分割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進一步加劇了城鄉的不平等,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社會保障轉移性收入為農村居民的10.04倍,2003年這一比例為15.45倍,2005年為13.37倍。

第三,社會保障緩解了收入分配差距。楊震林養老金財產對中國城鎮地區企業職工家庭的財產分布產生了較大的再分配效應,它使得家庭財產分布的基尼系數下降了8個百分點,使得家庭財產分布的不平等程度下降了20%。

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主要體現在發達國家:

Jesuit根據LIS數據對13個發達國家從1980-2000年的財政再分配進行對比研究后,發現發達國家社會保障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要大于稅收,作為福利國家的瑞典,社會保障調節收入分配所起的作用高達80%以上,而稅收所起的作用只占10%左右。Erivik發現美國的基尼系數下降的過程中,社會保障的貢獻高達40%以上。endprint

關于完善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措施方面,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韓克慶(2016)認為增強社會保障公平和可持續的措施主要有:完善個人賬戶制度;適時推出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發展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制度。目前該領域的研究偏重于探討社會保障制度公平和可持續的表現,但是國內關于國外經驗介紹的文獻較多,未能真正將國外經驗本土化,尤其是對四川南充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可持續的現狀、影響、原因分析及其應對策略討論幾乎沒有,以相關政府政策為對象的實證研究也相對缺乏。

三、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公平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社會保障做為現代市場經濟制度下的一項制度安排,是每一個公民都應當平等享受的基本權利。社會保障的公平性主要有以下體現:社會保障權意味著每位公民在遇到社會風險時都有權利尋求社會保障的幫助。隨著政府對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社會保障的重視,在城市和農村建立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已成為未來社會保障發展的新趨勢。在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逐漸上升到政策層面時,筆者對在制度實施上如何做到公平性進行了思考,如何既能充分保證社會保障制度現今發展的優勢,又能從長遠的角度發展的更好,為建立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貢獻力量。因此,無論從理論創新還是現實需求來看,開展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的研究都十分必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實踐中,社會保障既可能促進收入再分配,縮小收入差距,也可能出現負向調節,擴大收入差距。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正負作用取決于制度模式、覆蓋范圍、制度設計、制度轉軌、管理服務等相關影響因素。對基本社會保障收入效應的分析有助于中央在宏觀層面審視基本社會保障這一公共資源的層級配置情況,從而做出適當的政策調整以推進基本社會保障均等化發展,讓利益調配的實惠均衡地落實到不同區域、不同收入水平的每位居民身上。社會保障的目標是促進社會公平,增加國民福利,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為實現上述目標,社會保障綜合按勞分配與按需分配兩種分配方式,參與收入的初次分配,通過再分配彌補初次分配的不足,甚至于假慈善等形式之手,參與第三次分配,以實現全社會更好的收入分配格局,從而到達促公平、增福利,維和諧的目的??梢哉f,離開了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社會保障便失去了其意義,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收入差距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出現收入差距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與不公平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國際經驗表明,社會保障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要大于其它措施。有關研究表明,發達國家社會保障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要大于稅收。作為福利國家的瑞典,其調節收入分配的措施主要是社會保障,其所起的作用高達80%以上,而稅收所起的作用只占10%左右。德國社會保障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要比稅收顯著。美國調節收入分配差距更多地依賴于稅收,當然社會保障所起的作用也非常突出,美國的基尼系數下降的過程中社會保障的貢獻高達40%以上。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對調節收入分配差距中起發揮了關鍵作用,日本政府通過對各項社會保險制度的調整與改革,改善了初次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狀況。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國社會保障制度調節收入分配的效果還不理想。一是政策宣傳不到位,覆蓋面不足。對社會保障的認知與了解程度是影響城鄉居民參與社會保障(主要是社會保險)的重要因素。一些民眾對社會保險制度并不十分了解,尤其是一些中低收入群體和文化程度較低者、農村居民。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還沒有參加社會保險,一些貧困人口沒有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中來,更有大量的人口沒有享受到應得的社會福利。二是社會保障發展不均衡。針對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發展不足,有限的財政投入偏向于社會保險而導致對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投入的不足,自然影響到社會保障整體的收入再分配效果。長期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主要面向城市人口,農村社會保障的發展仍然滯后,不利于發揮社會保障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公職人員由于其職業的優越性而獲得較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待遇,一些低收入群體、非正規就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狀況不理想。三是社會保障制度設計不完善?,F行許多社會保障項目是為部分人員"量身定做",相互分割,缺乏共享性,影響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在籌資方面,責任分擔機制不合理不利于調節收入分配,政府財政投入機制的不完善也不利于收入再分配。在待遇方面,目前社會保障的待遇以繳費確定模式為主,待遇享受與繳費的關聯性較大,不利于貧困人口提高收入。

四、更好發揮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作用的建議

雖然我國社會保障制在運行過程中對調節我國的收入分配還存在很大不足,但是不容置疑的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為促進經濟體制改革、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基本民生等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解收入差距擴大、調解收入分配的作用。但是,調查對象對社會保障制度在縮小居民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及對目前社會保障制度的總體滿意度評價不高,社會保障制度距離公眾的心理預期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并認真解決上述這些問題。

第一,加強社會保障政策宣傳引導,積極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尤其是要通過各種措施支持一些弱勢群體和低收入者、貧困人口擁有社會保障,使社會保障成為這些人的風險化解機制和生活保障機制。社會保障覆蓋面的擴大已進入攻堅階段,需要重點支持的對象包括農村居民、農民工、老少邊窮地區居民、靈活就業人員等群體。這些群體中相當一部分人對社會保險的認識不是特別清晰,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加強宣傳引導,降低其參保顧慮。

第二,打破戶籍壁壘,推進社會保障的城鄉統籌與制度整合。應該以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城鄉統籌為突破口,深入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會救助制度的城鄉統籌發展。未來應該提升基本社會保障的統一性,加強制度整合,縮小群體差距。

第三,強化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屬性。人們對社會保險制度的總體滿意度和緩解收入差距的效果總體評價較低,充分說明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待遇不公平性不斷挑戰人們的忍耐極限,人們更加注重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性與公正性,未來需要進一步強化基本社會保障的公平屬性。

第四,完善社會保障財政投入與轉移支付機制。在保持社會保障財政資金的適度總量的同時,要完善財政投入機制,明確財政投入的重點方向和領域,加強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體系建設,加強對農村社會保障和中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

第五,完善社會保險的制度設計。在籌資方面,應該對中低收入人口和貧困人口給予特別支持,適當降低基本社會保險的繳費率。應該加大社會統籌的成分,適當降低個人賬戶的繳費比例。探索"累進"的繳費方式,收入越高,征繳的比例越高。建立籌資機制與待遇補償機制的有效聯動機制,較好地發揮其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以養老保險為例,可以建立待遇享受與待遇適度關聯的"累退"型待遇享受機制,探索建立適度的最低待遇擔保機制。

參考文獻

1.李實,中國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對修正樣本結構偏差的嘗試[J],經濟研究,2011(4)

2.李布和.陶紀坤,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對行業收入差距的影響及對策[J].經濟縱橫,2009(4)

3.韓克慶.劉喜堂,城市低保制度的研究現狀、問題與對策[J].《社會科學》, 2008 (11)

作者簡介:

蔣莉莉(1981-11--),女,漢族,河南人,西華師范大學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社會保障問題研究。

該論文是四川省南充市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十三五"時期完善南充更加公平可持續社會保障制度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NC16C026"。endprint

猜你喜歡
社會保障差距公平
公平對抗
怎樣才公平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
笨柴兄弟
難分高下,差距越來越小 2017年電影總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預告榜
公平比較
堅持就業優先 推進社會保障全覆蓋
媒體募捐永遠成不了社會保障
縮小急救城鄉差距應入“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