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汲取“干貨”后關鍵在于行動

2017-12-23 02:51文/庾
北方人 2017年24期
關鍵詞:干貨實用性獨立思考

文/庾 里

汲取“干貨”后關鍵在于行動

文/庾 里

“干貨”,也就是高度濃縮的“方法論”,由于實用性較強受到很多人追捧,熱衷干貨的人總是希望能從干貨中找到快速解決問題的答案,巴不得一下子就修煉出某種技能。

但現實情況是人們看了許多干貨,卻依然沒有改變,其實并不是干貨沒有用,而是大部分人學習干貨的方式不對。

在當下的快捷時代,很多人都在追求“快餐式”的生活,對于知識的獲取,也往往只求便捷。

所以書名或者文章名中只要出現:五分鐘讀懂×××,幾張圖告訴你×××,或者在標題里加上“干貨”兩個 字,好像就會讓實用性提升。

這種“實用性”是信息時代的福利,但也映襯了當下社會的“知識焦慮癥”。這種“知識焦慮”往往還伴隨著成長焦慮、財富焦慮、權利焦慮、吸引力焦慮等等。

人們求“知”若渴,卻往往囫圇吞棗。

干貨有一個明顯的共同特征:把一些知識、經驗類的東西,省略詳細論證過程,直接把結論擺到你面前。

比如: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十分鐘就能學會,但終生受用的技能?》

《堅持這10個習慣,我徹底告別又窮又懶,從失業到年薪百萬》

《學會這招只要 35天,卻能讓親子關系受益一生》

《做到這5點,小白也能變成PPT大神》

這些標題熟不熟悉?想不想點?

所有的標題黨,都是對我們內心欲望的回答;所有的營銷,都基于對人性的洞察。

對于提高自身能力方面,干貨可能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有用。

生活中,人人手機不離手。一個人每天在屏幕上接收的信息實在是太多了,你看過一篇干貨,可能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你就忘記是在哪里看到的了。

于是很多人看到不錯的干貨文章,往往會收藏了告訴自己以后再看。不要高估自己的毅力和執行力。以后往往不會找到對應的時機,原設想的上下班路上看、蹲馬桶上看、休假的時候看,基本不存在的。

收藏干貨的過程,就是遺忘的過程。你以為你收藏的是知識,其實收藏的是“知道”,以為掌握了知識,其實是積壓了一堆“知道”。

“干貨”常常用夸張的標題告訴你,“讀完你就學會了”。把聽過等同于了解,把了解等同于熟練,或許是干貨閱讀者最常見的一種幻覺。

為此有人說,學習資料找太多,就會有已經學了的錯覺;運動裝備買太好,就會有已經瘦了的錯覺。

在閱讀干貨的時候,你以為你是在獨立思考,但其實你只是對別人的思考成果提出了認同。

就像是看一場辯論賽,正反方都有各自的依據,你聽了覺得雙方說的都很有道理,于是你的觀點也隨著辯手的觀點而不斷左右搖擺。

可怕的是,這可能會讓你很難進行深度的長期的思考,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網絡時代,知識點可以隨意抓取,只要在網絡上一搜,各種海量知識和資訊,屏幕一關,你的大腦好像依然如舊。

你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看到的都是表面,就像解數學題一樣,光知道答案沒用,得知道推算過程才能得分。

顯然,碎片的、零散的、孤立的知識點并沒什么意義,短期集中地接受信息與長期接受碎片化知識都會令你只看到知識的片面,且快速遺忘。

比如你在網上看到關于《PS修圖的一些小技巧》《PS修圖的快捷鍵》,如果不去了解PS的整體操作,就算看了也沒用。

知識必須能夠在你大腦中自如運行,有一套完整的思維邏輯體系,才能成為你的工具。

干貨并非無用,它或許能給你開啟一扇新領域的大門。

然而光知道方法和訣竅,不去做又有什么用?

所有干貨都只是幫助學習的工具,遠不能等同于學習本身。真正去做了,你才會發現自己對它的理解是否完整、嚴密,有沒有哪些障礙沒有被發現。

聽了xx作家的寫作課,把十幾條寫作技巧銘記在心,就能寫好文章了嗎?只有親自去寫一篇故事,把那些技巧運用到你的故事當中,才能真正掌握技巧。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就是這個道理。知識必須能夠用以指導人的實踐,才有價值與意義。反復地有意地練習,才能讓知識成為你的技能,練習的過程就是改造大腦的過程。

只愛看干貨不行動即是偷懶,只愛看干貨不行動即是膚淺。

歌德說過:“要想讓別人反復思考的智慧真正成為我們自己的,一定要經過自己再三思考,直至它們在我們個人經驗中生根為止?!?/p>

猜你喜歡
干貨實用性獨立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獨立思考的培養
“早春魚瘟”、黃顙魚“過春”、病害一線快速精準診斷……實戰干貨來啦
醫學論文實用性的判斷
醫學論文實用性的判斷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干貨滿滿
醫學論文實用性的判斷
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新修訂的黨紀處分條例干貨全在這里
滿滿的干貨分享THX、HAA、ISF、CEDIA同學會成功舉辦
談獨立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