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識教育背景下民辦高校向應用技術類轉型的現狀與出路
——以武昌工學院為例

2017-12-24 15:29姚中秀李勇
環球市場信息導報 2017年36期
關鍵詞:通識生源民辦高校

◎姚中秀 李勇

通識教育背景下民辦高校向應用技術類轉型的現狀與出路
——以武昌工學院為例

◎姚中秀 李勇

當前,民辦高校在向應用技術類轉型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本文從當今大學生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和民辦高校通過通識教育培養“完整人”的思想兩個方面,以武昌工學院的教育改革為例,探討了通識教育背景下民辦高校轉型與改革的一種思路。

民辦高校的轉型過程中困難重重、弊端凸顯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存在嚴重的“重學術輕技術、重理論輕應用、重知識輕能力”的價值取向,使培養的人才與市場脫節。教育部在2014年年度工作總結中明確指出,要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轉型。當前,高校普遍對此加強了重視。民辦高校的生源素質相對較差,普片居于公立高校和高職院校之間,民辦高校也因此立于“文不能文、武不能武”的尷尬境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為民辦高校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讓民辦高校既能與理論掛鉤,又能與應用接軌。

在知識大爆炸、社會瞬息萬變的當今時代,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具復雜性、艱巨性和緊迫性。幾年來,民辦高校的轉型與改革實踐出發點是革除弊端,而實際過程卻極容易矯枉過正,顧此失彼。具體而言,民辦高校的生源壓力和生源質量等諸多方面因素很容易誘導其教育改革朝著過于功利化方向發展,使民辦高校過于逢迎市場暫時的需求,甚至媚俗地隨波逐流。這使得民辦高校在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等各方面都過于偏重于關注當下已經存在的職業和崗位需求以及相應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而弱化了對理論基礎的嚴格要求,從而一味裁減學生理論課課時數,尤其是基礎課和通識教育課程的課時數。民辦高校改革過于盲從世俗,迎合大眾口味,這種“快餐式”的人才培養方式是嚴重的急功近利、飲鴆止渴的短視行為,將會導致民辦高校日漸發展的原動力和核心競爭力,淪為單純的“服務站”。而民辦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勢必逐漸淪為低成本勞動力。這種功利化發展趨勢無異于殺雞取卵,不可持續。

高校理所應當順應國家教育政策,與政府保持密切聯系,與社會保持互動關系。但高校也要保持自我精神與思想的獨立與自由。我國高等教育目前更加強調“重技重能”,但應用型高校首先是本科高校,培養的應該是綜合型高素質人才而非單純的技工,應用型是其特色而非核心。民辦高校的教育改革如果僅僅把培養“動手能力”作為核心,而弱化理論學習,淡化“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可謂舍本逐末。民辦高校在改革的重重挑戰與困難面前,應保持冷靜的思考和對自身使命的理性認識,在改革中兼收并蓄而非斷章取義、顧此失彼;在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和人類社會飛速發展變化的進程中,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變,有所不變。

通識教育和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

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內涵。應用型人才的概念是以大眾化教育為取向,是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相對于專門的學術研究型人才提出的。一個合格的應用型人才需要具備多方面綜合素質,但簡而言之,就是要具備做人所需的“厚德”和做事所需的“精技”。應用型人才培養并不一味追求精深的理論知識,而更強調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更寬廣和跨學科的知識視野以及創新精神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作為以應用型為特征的本科院校來講,其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指向也完全不同于職業院校。與職業院校培養的技術操作型應用人才和技能型應用人才相比,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更加注重應用技術教育與厚基礎、寬口徑的大學教育相結合,彰顯“本科水平、技術特征”。本科應用型創新人才要比職業院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有更寬的知識結構和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具有勝任某種職業的技能,而且具有應用知識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開發的能力,即在應用中創新、在創新中應用的能力。在社會飛速發展、世界瞬息萬變的今天,培養綜合素質、完善知識結構、發展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也是當今大學生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

武昌工學院向應用技術型轉型過程中關于通識教育的改革探索。相對于公立本科高校而言,民辦本科高校更具靈活自主的辦學機制,改革阻力更小。但民辦高校生源的理論基礎、思維能力、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自律能力、自信心、主動性方面都相對薄弱。我校生源也具備其它民辦高校生源的共同特點,他們高考分數普遍不高,接受能力偏低。此外,很多學生單科跛腿嚴重,從而造成有些學科兩級分化嚴重,有些學生心理素質差,人格和性格發展不完善。

我校的生源現狀決定了在轉型和改革中會遇到諸多挑戰和困難,但我校堅定不移地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完整人”為出發點,以通識教育為基礎,構建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寬厚的知識基礎,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以能力培養為本位,構建學生應用知識和技術解決生產、服務、管理等方面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

以學生為本,從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到課程設置都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德育和培養學生獨立人格為根本;教學模式、考核方式盡量做到分層次、多樣化以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通識教育課程不僅有量的保證,更重要的是質的提高;學校集思廣益進行教學創新,教學方式和手段與時俱進,以符合新時期學生特點,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興趣,培養能力;積極推進班主任和輔導員的現代化、個性化管理;組織各類各項學科競賽,推進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建設和各級各類校企合作。從而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教育教學體系。在整個教育體系中,通過多樣化的方式盡量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熱情,讓他們忙碌和充實起來。整個教學過程,不是減少通識教育課和專業理論課的課時數,而是在教學中靈動穿插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因素,注重實驗實訓實習教學,有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圍繞著工程應用和科技創新培養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人才。

(作者單位:武昌工學院,李勇系通訊作者)

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獨立學院通識教育研究——基于博雅教育理念和應用性人才培養”(項目編號:2012A039)

猜你喜歡
通識生源民辦高校
長洲怡生源記貨單考論
農村生源不是“搖錢樹”
簡述大學通識課教學改革
通識少年“種”石油
通識少年小課堂 血液之旅
通識少年·拿破侖
關于民辦高校人才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研究
淺談民辦高校中的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與職業(2014年4期)2014-04-17
高校生源危機:“狼真來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