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埔軍校為全民族抗戰做出了重要貢獻

2017-12-28 10:30歐陽維
黃埔 2017年6期
關鍵詞:黃埔軍校黃埔抗日戰爭

歐陽維

黃埔軍校在我國革命史和戰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梳理思考黃埔軍校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性貢獻,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民族凝心聚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黃埔軍校為形成民族抗戰精神發揮了凝聚作用

抗日戰爭是火與血的洗禮。非有民族抗戰精神的凝聚,決不可能驅除日寇,還我河山。黃埔軍校自建校起,始終以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為指引,為全民族進入抗敵御侮的精神動員狀態做出重要貢獻。

首先,培育鍛造了盡忠報國的核心價值理念。價值理念引領行為、認定事物、辯明是非。當一個民族抵抗另一個民族入侵和奴役時,必以盡忠報國理念為指導,才能激勵軍民,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形成穩定、持久的精神力量。黃埔軍校始終唾棄“升官發財、貪生畏死”的價值觀,以革命精神為認同,以奉獻精神為價值,遂以產生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不怕犧牲、為國盡忠的頑強意志。這是一種特有的黃埔價值觀,它引領動員了國家精英和全民族的家國認同和忘我情懷,激勵鞭策了黃埔軍人在抗日戰爭中展現出英雄本色。在這種價值理念的指引下,黃埔健兒前仆后繼,在正面戰場、敵后游擊戰場和全面抗戰的各個領域屢建功勛。

第二,孕育展現了親愛精誠的精神力量。建校初期,孫中山先生親自為軍校題寫校訓,不斷激勵莘莘學子。親愛精誠的校訓,源于信仰,望軍校師生成為頂天立地、繼往開來的堂堂正正革命軍人。家國之深情,同志之厚愛,孕育民族血脈之魂、戰友相親相愛之誼;誠心同德,精誠團結,孕育國家、人民和軍隊凝聚力和提振抗日將士的勇氣。面對中華民族面臨的嚴峻生存挑戰,黃埔軍人以民族抗戰為己任,以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戰場上和艱苦環境中前仆后繼、奮勇殺敵、浴血疆場,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實踐著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為全民族抗戰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以視死如歸軍人魂激勵民族抗戰。在抗日戰爭歷次重大戰役、會戰中,黃埔師生拋頭顱,灑熱血,救國救民,視死如歸,為國捐軀的黃埔將領就達200多人。黃埔1期的蔡炳炎、左權、鄭作民將軍,3期的戴安瀾、王潤波、胡義賓、張本禹將軍,4期的謝晉元、官惠民、彭士量、羅芳珪將軍,5期的趙尚志總指揮,6期的趙一曼政委、孫明瑾將軍等黃埔英烈都在抗日戰爭中壯烈殉國,他們是抗戰的中堅力量和民族魂??箲鹬悬S埔師生流血犧牲,血薦軒轅,對敵人以死相拼,激發了全民抗戰的昂揚斗志。黃埔精神與抗戰精神同根同源,也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民族精神的傳承。

黃埔軍校為形成國共合作共同抗戰發揮了核心作用

黃埔軍校的建立和發展,為國共兩黨兩軍聯合抗戰打下了堅實基礎??梢哉f,沒有國共在黃埔軍校建設過程中的合作,就會缺失抗日戰爭中國共政治、軍事合作的基礎。

第一,黃埔軍校以全民族武力抗擊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勢力壓迫為政治背景,為抗戰中兩黨兩軍合作提供了歷史前提。黃埔軍校的建立,反映了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和變革的迫切需求。在這個大的歷史背景下,國共兩黨選擇合作以推進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這是兩黨政治路線的軍事體現,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成功的產物。

第二,兩黨通力共同籌辦、共建軍校的政治軍事實踐,為抗日戰爭中兩黨兩軍合作提供了基本模式。孫中山先生站在時代潮頭,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定下了創辦軍官學校,作為建立革命軍隊基礎的決策。共產黨人積極參與,為軍校建設出策出力。國共兩黨共同進行籌備工作,共同選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職,共同形成黃埔軍校人員的基礎。兩黨協商確定了培養造就軍事政治人才的教育方針,共同確認“親愛精誠”的校訓。兩黨共同組建教學骨干隊伍,由國民黨精英形成軍事教學骨干,由共產黨精英構成政治教育骨干,體現了黃埔軍校的革命本色和政治建軍本質,展現出兩黨聯合共建的先進軍事教育模式。國共兩黨在“三大政策”背景下,共建、共管、共事、共教、共學,互為師生,在創建和運行黃埔軍校中獲得了經驗、友誼和互信。黃埔軍校建立時兩黨的共同努力在抗日戰爭中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第三,國共黃埔師生密切協作,英勇抗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核心作用。在抗日戰爭的歷次重大會戰中,都有國共兩黨所屬黃埔師生的身影。他們互為師長,互為同學。1938年,葉劍英就曾任南岳游擊干部訓練班副主任,為軍隊骨干講授游擊戰略。他們在作戰中相互支持,取長補短,協同配合,成為抗日戰爭中政治和軍事指揮的領導骨干。他們參與和指揮了絕大多數會戰和戰役,在長城會戰、平津血戰、淞滬抗戰、忻口會戰、武漢會戰、南京保衛戰等早期作戰中奮勇御敵,給敵人以重大殺傷;在平型關、昆侖關、臺兒莊、百團大戰、長沙會戰、遠征印緬等正面戰場和敵后游擊戰中痛殲日寇。李默庵將軍說:“我一生歷戰無數,唯有忻口一戰,不同以往,感受最深的就是,只要是中國人,只有一個敵人?!眹矁牲h雖分分合合,但大敵當前卻能合為一體,形成統一戰線,共同作戰,實為兩黨和黃埔前輩之大義和智慧。

黃埔軍校為培養抗戰指揮人才發揮了骨干作用

黃埔軍校創建之后,持續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全民族抗戰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準備。在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后的十余年間,為中國軍隊培養了大批軍政人才,形成了戰前具有較高軍事素養的領導指揮群體,為抗日戰爭提供了領導指揮的保證,一些師生在抗日戰爭爆發時已經成長為中國軍隊指揮系統的基本力量。在抗日戰爭的全過程中,黃埔軍校在艱苦的條件下,采取分散辦學的方式,陸續培養了約20萬畢業生,源源不斷奔赴抗戰前線,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主力軍??谷諔馉幹?,在國共兩軍中黃埔軍校出身的團以上軍事指揮官約有3000多人,擔任師長以上職務的有300多名,其中10多個軍的軍長、30多個師的師長是黃埔軍校畢業生??箲鹬?,產生了衛立煌、鄭洞國、杜聿明、關麟征、李默庵、宋希濂、戴安瀾,葉劍英、聶榮臻、陳毅、左權、徐向前、陳賡、周士第、林彪、李運昌、程子華、陳伯鈞等一大批聲蜚內外的黃埔抗日名將。在抗日戰爭中,敵對雙方戰場博弈的重要資源是“將熟有能”。經過系統培訓的黃埔師生,其領導指揮能力受到了實戰檢驗,也受到作戰對手的敬畏。endprint

黃埔軍校為形成現代軍校體系發揮了奠基作用

第一,在抗日戰爭中逐步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軍校體系。黃埔軍校建校時軍校專業相對簡單,主要以步科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以抗日戰爭需求為牽引,逐步派生和形成了綜合配套的現代化軍校體系。從國民黨方面看,隨著對近代戰爭和軍事教育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1932年前后,在黃埔軍校建校后不到十年的時間里,以黃埔軍校辦校經驗和領導管理體系為基礎,根據戰爭需要,陸續創辦了陸軍步兵學校、陸軍炮兵學校、陸軍騎兵學校、陸軍工兵學校、陸軍輜重兵學校、陸軍通信兵學校、防空學校、兵工學校、陸軍機械學校等,在空、海軍教育訓練和外派留學體系建設上也有突破。這些軍校在教育體制、教育方法方面繼承效法了黃埔一脈,而且軍校的領導和教學骨干也大都來自黃埔軍校師生。從共產黨方面看,秋收起義后創辦了教導隊、紅軍學校、紅軍大學,創辦了步兵學校、通訊學校、供給學校。1936年6月,中共在延安成立了抗日軍政大學。同樣,黃埔辦學模式也成為共產黨軍隊軍事教育體系的重要參考模式,黃埔軍校師生也在中共軍事院校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骨干作用。陳伯鈞、陳奇涵、楊至誠、葉劍英、郭化若、張宗遜、陳賡、王諍、周昆、袁國平、馮達飛、林彪、羅瑞卿、許光達、倪志亮、譚希林、周士第、陳毅等黃埔師生都先后在紅軍大學和抗日軍政大學任領導職務。

第二,形成和完善了獨特的教育和組織管理模式。黃埔軍校與舊式軍校,如陸軍行營武備學堂、云南講武堂等舊式軍校主要側重于軍事教育不同,在教育方針上實行軍事教育與政治教育兼容。要求在軍事教育基礎上,強調按照教育目標要求,培養學生的革命意識和反帝反封建斗志,要求學生愛國、愛民、不要錢,不要命。在教學管理上,與舊式軍校顯著不同的是,黃埔軍校為實現軍事、政治教育相結合,在管理層增設了軍校政治部。在分工上,黨代表指導學校黨務,監察行政事務,并負責政治教育和教學。政治部制度對于國共兩黨都是全新的,它首次在軍校建立了負責黨務和政治教育的組織機關。黃埔軍校的領導和管理模式,貫徹于抗日戰爭的全過程,對提高抗日戰爭指揮人才的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國共兩黨軍事教育體系的形成產生了直接影響。在抗日戰爭中的黃埔軍校各分校、延安的抗日軍政大學,包括在當今中國大陸和臺灣的軍校體系結構中,都能找到當年黃埔軍校模式的系統傳承。

第三,根據戰爭需求不斷完善課程體系。黃埔軍校初期課程主要設軍事課和政治課,而后逐步增加了文化、外語和自然科學課程。軍事課注重急需和基礎課程。學科以戰術、兵器、交通、筑城為主,配套《戰術學》《兵器學》《交通學》《地形學》《軍制學》《筑城學》等教材。還包括制定戰略戰術、作戰計劃、動員計劃等課程。術科突出一線戰術必備,以實彈射擊、馬術、劈刺以及行軍、宿營、戰斗聯絡等為主要內容。此外,還設有課外“軍事演講”制度,定期講授軍事形勢、戰役經過和先進軍事知識。政治課從辦校初期的8門課程增加至成都時期的40余種,包括歷史、革命史、各國政史和政治學、經濟學等課程。把政治教育提到和軍事訓練同等重要的地位是黃埔軍校與舊式軍校的根本區別。清末因洋務運動,西式軍事訓練方式逐步引入中國,但始終沒有建成現代軍校體系。以黃埔軍校建立為標志,經國內革命戰爭,特別是抗日戰爭需求牽引,逐步形成中國現代軍事教育體系的基礎。黃埔軍校的教學體系、課程體系和學科體系基本完善,日臻成熟,基本適應抗敵作戰需求。成為國家防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埔軍校文化是民族抗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黃埔文化源于民族文化。文化是人類的精神活動的產品。毫無疑問,黃埔軍校的運行過程既是政治軍事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從源頭上看,黃埔文化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優秀特征。黃埔文化反映了愛國家、愛百姓,以“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己任,努力建設中華的家國情懷;黃埔文化反映了奮斗犧牲,臥薪嘗膽,死而后已的英雄情懷;黃埔文化反映了不愛錢、不計成敗的奉獻情懷;黃埔文化反映了親愛精誠、同學同道的包容情懷;黃埔文化反映了“不說謊、不欺騙和尊師重道、人類平等的人文情懷”。

第二,黃埔文化是抗戰文化的精華。沒有比用鮮血和生命抗日救國更能體現抗戰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了。黃埔軍人幾乎每役必有壯烈犧牲,他們以自己的生命筑造民族之魂,體現出抗戰文化的精華。沒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愛國意識和犧牲精神,就不可能做到為國盡忠捐軀。在淞滬戰場犧牲的黃埔生朱耀章營長寫道:“踏盡河邊草,灑遍英雄淚。寧碎頭顱,還我河山!”左權將軍在抗戰5年中從未下過戰場,1942年5月被日軍彈片擊中頭部,壯烈殉國。戴安瀾將軍在同古保衛戰中立下遺書,誓與陣地共進退,后遭日軍伏擊,激戰中中彈犧牲。

第三,黃埔文化與抗戰文化相得益彰??傮w抗戰并非只在軍事領域,也在精神文化領域。黃埔軍人在抗日戰爭中的壯舉和英雄事跡,激勵了全民族的抗戰精神和戰斗意志,為抗戰文化傳播和抗戰精神文化動員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以趙尚志、趙一曼等黃埔英雄為代表的東北義勇軍為背景的《義勇軍進行曲》,以謝晉元將軍等黃埔軍人為原型的《八百壯士》等文藝作品,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斗志。在原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教官郭沫若、陽翰生領導下,與黃埔軍校教育副官陳誠相配合,共同組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并以國共合作方式,建立第三廳“名流內閣”,積極合作開展軍隊政治工作,為抗戰建設“有靈魂的軍隊”。在開展抗日文化宣傳工作中,政治部三廳成為領導全國文化抗戰和組織抗日文化工作者共赴國難的組織平臺。

在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之際,回顧和探索黃埔軍校為全民族抗戰做出的重大貢獻,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黃埔軍校的建設和取得民族抗戰勝利密切相關,黃埔精神、抗戰精神和民族精神一脈相承。同宗同族、共同繼承黃埔歷史和精神文化的中華兒女血脈相通、傳承永續。對黃埔價值觀、黃埔精神和文化的認同,是任何分裂主義者、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者所破壞不了的。在祖國統一的道路上,我們要發揚黃埔精神,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以不畏艱險、攻堅克難的勇氣,以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銳氣,不斷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推向前進”。endprint

猜你喜歡
黃埔軍校黃埔抗日戰爭
仿佛在黃埔軍校上課
9月歷史大事記
陳福成:為祖國統一盡力是兩岸黃埔人的天職
黃埔軍校一期師生中的浙江籍中共黨員
孩子們的抗日戰爭
孩子們的抗日戰爭
劉英杰
慶祝黃埔軍校建校九十周年
《同仇敵愾:黃埔將帥浴血抗日記》等56則
抗日戰爭紀念群雕的規劃創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