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攝影術的誕生追溯與中西方視覺思維方式探究

2018-01-02 01:55馮帆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17年11期

馮帆

摘 要:縱觀攝影術誕生至今,攝影的每一次發展、變革都與當時的藝術、文化、科技、社會思潮緊緊相關。發生在歐洲的新航路的開辟和文藝復興二者都為焦點透視的誕生奠定了基礎,焦點透視的誕生又為攝影術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攝影術的誕生; 新航路的開辟; 透視法

中圖分類號:K854;J4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3-0052-02

攝影術自誕生至今幾經更新,從材料到介質,發生了幾次革命性變革,但是人類借助機器認知世界的目的和本質沒有改變。攝影術發明的初衷是要變成人的視覺記憶的載體。早在2500年前,中國人就發現了攝影的成像原理,戰國時期《墨子》一書敘述了針孔成像的原理,但是中國人沒有制造出相機,也沒有發明攝影術。攝影術的誕生地為何在歐洲?這其中又有怎樣的原因?面對這樣的困惑,筆者認為對攝影術誕生的地理、歷史、社會、經濟、科技、文化背景進行歷史追溯以及對中西方視覺思維方式進行研究顯得十分必要。

一、中西方地緣環境的差異性

中西方地緣環境的差異導致了古代人生存環境的兩極化。中國古代文明主要以農耕文明為載體。中華文明以黃河流域為發祥地,國土內地理環境相對封閉,內陸廣闊,水利資源發達。古代中國人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生存繁衍,精細耕作,不必出去冒險、闖蕩就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生存下來。并且也因地理環境的限制,古代中國人想要走出國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古代中國人在黃河與長江這兩河文明流域內生存,再加上歷代農耕產生方式的影響,形成了注重傳承和服從的性格。

攝影的發源地是歐洲。歐洲的地緣政治是海洋文明,同時也是西方文明的搖籃。海洋文明其實質是商業文明,恰與中國的農耕文明相對應。歐洲文明起源于克里特島,這個小島上盛產橄欖與葡萄,當地人把吃剩下的大量的橄欖、葡萄制作成橄欖油與葡萄油并用于對外交換,這樣的情況導致了當地人必須要向家園以外的世界探索,往外走的越遠就可能交換的更多。如此的生存環境催生了歐洲的商業文明。因為商業文明的前提是公平,商業文明孕育出的性格是注重平等與信任,所以處在商業文明環境中的歐洲誕生了民主、法制的社會背景。

二、新航路的開辟是攝影術誕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新航路的開辟從15世紀開始到17世紀末結束,也被世人譽為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辟有以下兩個主要原因。1500年前后,被諸多歷史學家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歐洲大陸告別了古老的神權時代,一種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意識形態——資本主義出露萌芽,西方從此進入到現代社會。當時歐洲的黃金嚴重匱乏,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大量的黃金被用來修建教堂。當時的歐洲人受馬可波羅所描述的“中國的見聞”的影響,激起了他們對于東方的熱烈向往,新航路開辟的重要原因,其一就是歐洲人要到中國去尋找黃金,其二是為了尋找香料。在地理大發現的時代,歐洲船隊的身影出沒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它們不斷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與貿易伙伴,以發展歐洲新興的資本主義。新航路的開辟需要用地圖去丈量這個世界。在當時如果無法準確測量經緯度,那么遠洋航行意味著冒險。大航海時代地圖的測量需要精確地觀看,要求地圖的繪制必須剝去所有的幻想與宗教信仰的元素,因此在這個時期誕生了一個與攝影相關的一個名詞——透視法。透視法的空間意識率先通過地圖所體現出來。

1492年當哥倫布從西班牙的海岸出發,一路西行尋找遙遠東方的時候,他帶了三艘帆船,87名水手,以及一本由克羅狄斯·托勒密編寫的《地理學》,這本《地理學》對于當時的歐洲人來講是對已知世界地理情況的最佳指南?!兜乩韺W》這本書集齊了托勒密費盡心思收集的8000多個地方的經緯度坐標,以及其收集或繪制的26幅歐洲、非洲、亞洲等地的地圖。歐洲人航海夢的涌動在沒有望遠鏡、電腦、衛星的時代主要依靠的就是托勒密所編輯的航海地圖。

三、焦點透視的誕生為攝影術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運用透視的方法觀察世界,使人們對于空間有了重新的深入,無窮的世界變得可以度量和把握。透視法發明的目的是把現實中一切三維立體的形象歸納到一個二維平面上。

透視法本身是一個從主觀到客觀觀看的過程,也是觀看方式的一次視覺重建。通過透視法,世界的觀看帶有征服和控制的欲望,無限的世界在透視的世界變得有限。透視法在航海地圖上的應用,使得茫茫未知的世界被一寸一寸進行測量。透視法中所形成的固定視點的觀看方式,帶著一種嚴肅、冷漠感,超出了人的感覺之所能及的范圍,其產生的是一種幾何學的、有規則的空間感。透視通過理性的,有規則的空間感去構建表象世界。

西方的透視法興起于15世紀,經過近4個世紀的發展,在18世紀成熟,其觀察方法開始固定到焦點透視上。透視法成熟以后,攝影術也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誕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透視法與攝影術之間相當于“母子”關系。通過透視法空間變成真實的、可測量的、可征服的以及有章可循的。

人類空間意識覺醒的同時也意味著自我意識的蘇醒??臻g切入到現實層面帶來了現實豐富的面貌,這種面貌也同樣體現在繪畫上。透視法以自我為中心的觀看方式在文藝復興時期即突破了宗教的束縛也解放了人性。

透視法的建立過程是一個去神圣化的過程。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開始變得強調寫實,焦點透視法的確立去掉了神的權威,神的形象通過透視變成了人的面貌。透視法作為一種視覺觀看的客觀規律,構建起了人人平等的視錯覺,這種錯覺也證實了人的觀看的缺陷。當時歐洲的藝術家認為人體是最美的東西,藝術家的本能就是把這種美忠實地記錄下來,為了能夠忠實地記錄,在客觀上要求焦點透視的出現。焦點透視的誕生導致了之后攝影術的出現。

文藝復興時期的很多畫家采用暗箱作為創作時的輔助工具,特別在17世紀,暗箱的使用很普遍。畫家們通過使用暗箱作畫,能夠準確獲取景物的正確透視和比例。桌型暗箱被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作為高級的機密所保留和隱藏,導致人們在觀看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時很難發現使用桌型暗箱的證據或即使發現也無人敢說。此秘密最終被大衛·霍克尼所揭開,并且他還通過科學實驗進行論證。大衛·霍克尼堅信,從安格爾、卡拉瓦喬以來,直到凡戴克及其15世紀30年代布魯日圈子里的畫家,無不借助于透視儀器來創作。

雖然早在2500年前,中國的墨子就已經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針孔成像原理。西方人在11世紀才發現小孔成像原理,但是到了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提出了暗箱的理論,此理論奠定了西方觀看方式的理論基礎。

這種西方的觀看方式在繪畫與攝影之間找到了聯系的根源,即通過小孔成像加上暗箱形成了一個客觀的影像,這種成像原理為攝影術的發明鋪墊了道路。時至今日攝影術依然在不斷地發展變革,但是小孔成像加暗箱這個基本原理沒有改變。

四、“焦點透視”與“散點透視”

透視法發明的目的是把一切立體的形象歸納到一個平面上,按照人類的生理視覺去觀看世界。人的生理視覺既有焦點透視,也有散點透視(又稱多點透視)。焦點透視與散點透視是兩套截然不同的視覺思維方式。

“焦點透視為單元式的透視法,有一個視點、一個視域、一條視平線、一組滅點;散點透視為復元式的透視法,有多個視點、多個視域、多條視平線、多組滅點?!雹?/p>

焦點透視是西方人的發明,從西方的繪畫中引申而來。中國人沒有發明焦點透視的原理。中國的傳統繪畫所運用的是散點透視。散點透視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而焦點透視的時空是特定、特指的。雖然中國人最早發現了小孔成像的光學原理,但是古代中國人并沒有焦點透視的思維方式。

五、“人機合一”與“天人合一”

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人機合一”,這也是西方人的生存方式。從文藝復興到工業革命,西方的文明是在自覺地進行著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和改造,在天人相爭的過程中利用、改造、征服自然。例如攝影術的發明是要相機變成對人眼的替代,汽車的發明是對人腿的替代。在“人機合一”的思維方式下,西方畫家始終在尋找一種可以代替手工寫實繪畫的方式。

從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的繪畫一直與透視、光線、客觀等詞匯緊密相連,這也為之后的日光蝕刻法、銀版攝影法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也為相機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天人合一”,人與天地萬物都是有機的整體,彼此息息相通,渾然一體,帶有“寫意”的特性。而西方人的“人機合一”的思路是寫實、焦點透視,其中蘊含紀實本性,是一種科學的、客觀的去構建視覺觀看體系的思維方式。照相機的發明證明了西方人對眼睛的理解是停留在觀看的視覺物理階段,而中國人的觀看方式是通過眼睛進入內心,是關乎心理表達層面?!疤烊撕弦弧彼季S下的成像方式是與人的情緒相連的視覺感知系統,而不會停留在影像只與人的視網膜成像一致的階段?!疤烊撕弦弧钡乃季S方式也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精神內涵和思想核心,這也是中國哲學迥異于西方哲學最顯著的一個特征。

六、結語

縱觀攝影術誕生至今,攝影的每一次發展、變革都與當時的藝術、文化、科技、社會思潮緊緊相關。中西方視覺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性,其本質上是兩個民族的文化差異,特別是哲學觀差異的體現。中西方不同的地緣政治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兩個民族不同的性格、生產方式、社會環境以及思維方式。發生在歐洲的新航路的開辟和文藝復興二者都為焦點透視的誕生奠定了基礎,焦點透視的誕生又為攝影術的發明奠定了基礎。中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視覺思維方式是在不同地緣、社會、文化背景下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構成了中西方不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攝影術在歐洲的誕生也可被視作為一種歷史必然的水到渠成。隨著現代文明不斷向前發展,新的理念會催生出新的技術,新的技術也會激發出新的理念。攝影這種自誕生就被視作能夠復制“現實”的工具,期待它會有更大的飛躍與更新奇的變革!

注釋:

①王小窕.中西方傳統繪畫中的透視法比較[J].美術理論研究,2016(02):14.

參考文獻:

[1](英)維多利亞.D.亞歷山大.藝術社會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5.

[2](匈)阿諾爾德·豪澤爾,黃燎宇(譯).藝術社會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3]顧錚.世界攝影史[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3.

[4](英)喬治·威爾斯,(美)卡爾頓·海斯,李云哲(譯).全球通史[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