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式與秩序:王陽明《南贛鄉約》的文化解讀

2018-01-03 09:01溫小興
尋根 2017年6期
關鍵詞:鄉約社會秩序王陽明

□溫小興

儀式與秩序:王陽明《南贛鄉約》的文化解讀

□溫小興

鄉約制度是明代基層社會治理的主要手段。特別是王陽明及其弟子的倡導與實踐,有力地促進了鄉約制度的普及,王陽明的《南贛鄉約》遂成為各地推行鄉約的藍本,具有典范的意義?!赌馅M鄉約》的具體內容由“鄉約的組織、具體的問題條款以及約會的儀式”三部分組成。當前學界對“鄉約的組織建設、鄉約的具體問題條款”有較為深入的考察,對鄉約實施的儀式活動則缺乏必要的關注。本文通過考察《南贛鄉約》中的儀式,主要探討約會儀式對鄉約執行以及鄉村社會秩序建構的意義與啟示。

明代《南贛鄉約》的儀式制度

南贛是江西贛州、南安兩府的簡稱,但明代南贛巡撫管轄的范圍不只是贛州、南安兩府,還包括福建的汀州府、漳州府,廣東的南雄府、韶州府、潮州府、惠州府,湖南的郴州,即贛閩粵湘四省交界區域的八府一州。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陽明巡撫南贛,鑒于南贛汀漳四省交界區域寇亂頻繁、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的現實,為了更有效地管理社區秩序,推行教化,王陽明在平定寇亂之后,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推行了鄉約制度,即《南贛鄉約》。鄉約制度并非王陽明的首創,學界認為鄉約制度最早可以追溯至宋代藍田的《呂氏鄉約》,經過朱熹的重新勘定發展為《增損呂氏鄉約》。在此基礎上,王陽明制定了《南贛鄉約》。

《南贛鄉約》是明代鄉約的集大成者,也標志著明代鄉約制度的成熟和最終確立。經過王陽明改造后的《南贛鄉約》共計15條,其中1~5條主要講鄉約的組織制度,6~14條是鄉約的具體規約文告,也是鄉約為重建社會秩序要解決的具體問題。第15條為約會的儀式,篇幅占了整個鄉約的二分之一,足見儀式的重要性。

◇ 位于贛州市大余縣的落星亭

《南贛鄉約》第15條主要講儀式的程序。儀式的程序分為四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讀諭,“眾皆詣香案前序立,背面跪聽約正讀告諭”,之后所有人盟誓:“若有二三其心,陽善陰惡者,神明誅殛?!弊x諭是宣讀圣諭,即明初朱元璋頒布全國的《圣諭六言》,內容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二十四個字。第二個步驟是“讀約”,聽約正讀約,讀約應該讀的是《南贛鄉約》的第二部分“具體的鄉約條款”即第6~14條,之后再次盟誓“凡我同盟,務遵鄉約”。與讀諭向神明盟誓不同,讀約的盟誓較為隨意,沒有具體的宣誓對象。第三個步驟是“彰善”,由約史舉善,陳述某人有某善,并請在場的約眾監督評價,如果沒有異議則記錄在彰善簿中作為獎勵。第四個步驟是“糾過”,糾過的儀式和彰善的儀式一樣,也是由約史就某人的過錯進行宣告,之后征求大家的意見,如果所言屬實,則由約史寫在糾過簿上,之后與有過之人進行互動,給有過之人表明態度、改過自新的機會。約正副史同時承擔連帶責任,“某等不能早勸諭,使子陷于此,亦安得無罪”,酌酒自罰。第五個步驟是申戒。申戒在飯后舉行,約正站在中堂,對彰善糾過和舉行約會的目的、意義進行申明,同時勉勵所有人存善去惡。最后大家一起宣誓、交拜之后,儀式結束。簡而言之,整個儀式的主體程序包括讀諭、讀約、彰善、糾過、申戒、宣誓六個步驟。

在進行六個步驟的同時,還穿插著“鳴鼓、唱贊、盟誓、飲酒、聚餐、交拜”等輔助程序。鳴鼓標志著儀式的開始,宣告人們從日常生活進入到儀式活動的組織生活中;唱贊是大家隨聲應和,表示贊同,既活躍氣氛,也增加儀式的莊嚴性;盟誓是儀式中的宣誓活動,表明遵守鄉約的態度和決心;飲酒、聚餐、交拜是明代鄉飲酒禮中儀式的借用,以一種集體參與的形式增加儀式的神圣性和對參與者的約束力。這些主體程序和輔助程序一起構成了《南贛鄉約》的儀式。

明代《南贛鄉約》的儀式敘事

王陽明設計鄉約儀式是為了檢驗和監督鄉約制度的順利推行,以避免鄉約流于形式。每月一次的鄉約集會,所有的約眾在約正的組織下,一起對上一個月執行鄉約的情況進行回顧、檢查和總結。儀式之所以能產生這些作用,跟儀式本身的敘事邏輯密不可分。儀式通過敘事的形式產生權力和能量。儀式的“權力”和“能量”除了借助社會和文化系統所賦予和規定的意義、價值,形式本身也起到重要的作用。鄉約中事先設想的社會文化意義、秩序建構的理想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不是通過閱讀文本的方式來貫徹執行,而是通過參與儀式的敘事過程來表達。

田兆元在研究神話和儀式的過程中提出神話由語言、民俗行為及物象三種敘事形態構成。鄉約的儀式也是一個多元敘事體系,包含語言、民俗行為、物象等敘事單元。

◇ 位于贛州市崇義縣的《平茶寮碑》

儀式的語言敘事包括儀式的文本和儀式的口頭敘述?!赌馅M鄉約》是實踐性的文本,在鄉約的儀式中,既有文本的表述,也有口頭表演。一方面通過設置告諭牌、彰善簿、糾過簿等書面形式把共同遵守的鄉約規定文本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在文本的學習和省悟之外,還設置了“口頭示范”教育。前文所述,鄉約的儀式過程包括五個主體程序以及“鳴鼓、唱贊、盟誓”等輔助程序,這些儀式的展現過程也是口頭敘事的過程,特別是“鳴鼓、唱贊、盟誓”使“讀諭、讀約、彰善、糾過、申戒”的儀式充滿了宗教式的神圣氣氛,也使整個儀式內容連為一體。讀諭是“國家在場”,彰顯皇權,增強權威性。而“陽善陰惡者,神明誅殛”的盟誓通過借助民間對神明的信仰,強化了儀式的神圣性,也使民眾對違約產生“禁忌”心理,增強了鄉約的約束效果。權威性和神圣性通過儀式的語言敘事得到彰顯,這一過程又與社會教化過程同步,僅僅靠文本的傳播,對民眾教化作用較為有限。儀式口頭的展演活動突破了文本傳播的限制,它的可聽可感和強烈的視覺效果,對于地方秩序的貫徹、民眾日常規范的養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俗行為敘事指《南贛鄉約》對組織者與參與者在儀式中各種行為的規定。這些行為不是毫無意義的、隨意存在,而是被社會和文化系統賦予了特殊規定?!皟x式屬于社會化的,群體認可的重復行為和活動,它對社會秩序的穩定和道德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其他許多社會活動無法替代的作用?!薄赌馅M鄉約》對約正、約副、約史等17人在儀式中的角色行為和動作都有詳細規定。

在彰善和糾過的儀式中,突出了飲酒的行為,這是借鑒了鄉飲酒禮的制度,是為了突出儀式的階段性和象征性,也有融洽氣氛的作用。從儀式的角度出發,飲酒儀式充當了“安全閥”的作用。善者被舉善后,要酌酒酬謝,過者被糾過后,要酌酒跪飲,約正、約副、約史亦要酌酒自罰,之后過者再酌酒自罰?!吧啤薄皭骸敝g的對立被飲酒的行為消解,兩者都重新回到日常的社會關系中,社會秩序得以恢復和重建。這一點王陽明在諭民文告中也予以了說明:“爾等父老子弟毋念新民之舊惡而不與其善,彼一念而善,即善人矣;毋自恃為良民而不修其身,爾一念而惡,即惡人矣?!?/p>

儀式的物象敘事指與儀式有關的物理空間,通過空間的營造為儀式的舉行設置“記憶之場”。在《南贛鄉約》的儀式條文中,儀式的空間布置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話,但為我們展示了明代鄉約舉行的一個基本陳設以及空間結構?!赌馅M鄉約》規定“當會前一日,知約預于約所灑掃張具于堂,設告諭牌及香案南面”,另外“置文簿三扇:其一扇備寫同約姓名,及日逐出入所為,知約司之;其二扇一書彰善,一書糾過,約長司之”。鄉約所的設施主要有告諭牌和香案,位于南面。告諭牌和讀諭的內容一樣,都是明代朱元璋頒行全國的“圣諭六條”,常建華認為《南贛鄉約》在“儀式上對《增損呂氏鄉約》進行了重新改造,將在先圣、先師像下坐聽讀約改為設告諭牌,約內之人跪聽約正讀諭,突出了皇權,增加了讀諭”,這樣有利于增加鄉約儀式的權威性,讓整個聚會有一種儀式感和莊重感。這一物象敘事使鄉約的儀式具有里社祭祀儀式和學校教育儀式的雙重性質,不但營造宗教般的場景,還將鄉村規范移植到儀式過程中,為民間社會的日常生活樹立正式制度,為無法接受學校教育的下層民眾提供社會教育的熏陶。這種組織化的儀式活動,對促進鄉村社會秩序的建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明代《南贛鄉約》的秩序建構

鄉約儀式是一種象征性的活動,它表現了一定的觀念和社會秩序理想。通過語言的、行為的、物象的敘事邏輯,儀式表達了圣諭的神圣、儒家倫理道德的莊重以及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蕶?、儒家倫理道德、封建等級制度在儀式敘事中得到進一步的確認。

跟以往的鄉約相比,《南贛鄉約》具有官辦的色彩,而且強制參加。這種官方主導的鄉約,儀式程序被官方控制。不管是設置告諭牌、約正讀諭,還是民眾跪聽、盟誓都表明皇權在國家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對皇權的張揚,既是鄉約合法性的來源,也是對國家秩序的認同,體現了南贛從寇亂之地重新回歸王朝統治的秩序認定。

另外,鄉約制度的內部組織結構也體現了士紳的權力場域,構成一系列的符號和象征。在《南贛鄉約》中,約正、約副、約贊、約史、知約的責任重大。鄉約第6~14條既是約眾要遵循的具體規定,也是約正等主事者要監管和解決的具體問題,包括約中互相幫助,協助官府辦公、辦案、維護地方安定等。他們的政治地位通過組織“讀諭、讀約、彰善、糾過、申戒”的儀式得以彰顯和確認,成為皇權和國家治理的代理人。儀式的組織者亦成為社會的管理者,起著維護皇權和國家統治的作用。

《南贛鄉約》之所以能夠誘掖獎勸,奉行忠厚之道,是由鄉約儀式中重齒敬老的等級秩序達成的。儀式中封建等級序列不言而明,主要包括官位等級、年齡齒序、德行操守等?!捌鋵嵸|是一個年齡的等級制,即人人皆可以憑年齡的增長而獲得社會尊重的等級次序,這種等級次序以期機會均等且含有人倫美德而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可和贊美?!钡莾H僅因為年高,還不足以使人產生敬意,還必須年高有德,即是“年高有德為眾所敬服者”“公直果斷者”為約正。從社會秩序的維護角度出發,具有一定道德權威的權勢人物主持鄉約儀式,更能推進鄉約傳導的道德價值在民間貫徹。

鄉約體現封建等級制度,同時佐以儒家的倫理道德為控制手段,維護社區內的穩定。鄉約第6~14條的內容為約會具體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以恢復儒家倫理秩序為導向,強調“孝爾父母,敬爾兄長,教訓爾子孫,和順爾鄉里,死喪相助,患難相恤,善相勸勉,惡相告誡,息訟罷爭,講信修睦”的道德約束。約正讀諭和讀約的過程具備宗教般的勸說效果,從抽象化進入具體的實踐操作過程,通過彰善糾過的儀式展演,使儒家倫理道德實踐和社會秩序建構得到有機統一。

相較于鄉約制度化的文本規范,具有觀賞性、表演性、程序性的儀式對于鄉約制度深入人心、達到重建社會秩序的目標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不管鄉約條款規定得如何嚴厲,總會有“違約之人”,社會秩序總會有被打破的時候,所以這種定時定點舉辦的公共集會儀式,每月一次,鄉村社會秩序也通過儀式展演由“打破”的狀態恢復到“正?!钡臓顟B,社會又從“無序”回到“有序”,國家、社會、人倫之間的秩序得以重建和強化。

◇ 舉行鄉約的申明亭

◇申明亭

明代《南贛鄉約》的啟示

一直以來,對明清鄉約的研究大多聚焦于鄉約的文本制度,強調鄉約的組織建設,約會條文對民眾教化、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而實際上,鄉約的文本制度和儀式過程是一體的。鄉約作為實踐性文本,儀式是鄉約發揮效力的重要保證。如果沒有儀式的檢查監督,沒有民眾在儀式中的教化體驗,鄉約的效力將大打折扣?!赌馅M鄉約》的儀式制度對社會秩序建構的作用無疑對我們今天的鄉村社會治理有許多有益的啟示。

第一,儀式為鄉約提供了組織保障。鄉約首先是一個制度文本,其執行依賴約會組織和約會儀式,約會組織保證了鄉約的強制性和廣泛性。約會的儀式則保證了鄉約的約束性。民眾通過參與約會儀式過程了解和遵守鄉約制度,從而達到約束民眾日常行為的效果,可以說儀式的參與過程也是鄉約的執行過程。鄉約的儀式有“讀諭、讀約、彰善、糾過、申戒、宣誓”的程序,這是一套完整的鄉約教育系統,讓參與儀式的民眾在耳濡目染中完成鄉約的教化、執行和推廣。

(資料來源:《中國歷代鄉約》)

第二,鄉約的執行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約會儀式為鄉約執行提供了時空保障。這個空間是物理的空間,也是一種精神空間?!赌馅M鄉約》的儀式展演有固定的場所,申明亭、鄉約所、宗族祠堂、寺廟都是鄉約執行的物理空間,但是比鄉約的物理空間更為重要的是精神空間。精神空間的形成有賴于鄉約儀式的塑造,像鄉約儀式中的儀式程序源于民間儀式中的活動程式,對于營造神圣、莊嚴、生動、活潑的氛圍具有重要的意義,民眾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到精神上的感染和體驗。同時,鄉約的儀式活動周而復始,每月一次,儀式定時定點舉行,表明儀式對基層社會而言是一項周期性和模式化的活動,這對民眾日常行為的養成有重要意義。

明后期,鄉約制度開始走向衰敗,其根源在于鄉約本質的變化,它由帶有民治性質的基層組織,蛻變成為官治的工具。但這只是一方面,不管是官治還是民治,鄉約不斷忽視約會的儀式,儀式越來越簡化,這使得鄉約從實踐性文本蛻變成為制度性文本,從執行層面上講,這是鄉約本質發生蛻變的根源。

這一時期的鄉約呈現出重文本、輕儀式的趨勢,鄉約在制度文本的規定上越來越詳細,對入約民眾的行為要求越來越細致,但是在體現民眾參與性的約會儀式設計上不斷簡化,最后約會儀式逐漸在鄉約中剔除,鄉約逐漸演變成為只有教條文本,而沒有儀式活動的制度文本。

[本文系江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項目“王陽明與贛南鄉村社會治理研究”(14LS14)階段性研究成果]

華東師范大學

猜你喜歡
鄉約社會秩序王陽明
啟蒙與再啟蒙:塑造社會秩序的實踐理性思維
真正心平氣和
滇西南邊民通婚對社會秩序的影響——以普洱市為例
鄉約“吃了嗎”
“吃了嗎”原來是鄉約
鄉約:給湖北興山縣練瑜伽的姑娘說媒
鄉約:給“彭祖故里”的音樂達人說媒
試論王陽明的孝德觀
刑法中意志自由論之提倡
淺析王陽明“知行合一”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