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討厭的勇氣

2018-01-03 01:59陳文茜
視野 2018年24期
關鍵詞:阿德勒眾人心理學家

陳文茜

我想多數人均非常害怕“被討厭”。正是這樣的恐懼,讓另外一項廣為人知的人生座右銘“做自己”(Be Yourself)成為空中樓閣。于是眾人皆是,我亦是;眾人皆非,我亦非。無論你偽裝成多么獨立思考的模樣,多半時刻,你只是人海叢林中的一片葉子。

近日閱讀一本書籍:《被討厭的勇氣》,作者為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及撰稿人古賀史健。岸見一郎是維也納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信徒,書頁封面上寫著一段小小的話語:“所謂的自由,就是不怕被別人討厭?!薄坝腥擞憛捘?,正是你行事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p>

阿德勒學派相信所有人生的煩惱皆來自人際關系,割舍別人的認同是一個人獲得自由的重大功課。

人為什么需要他人的認同?或者更直接一點挑明,人為什么害怕被討厭?岸見一郎的解釋非常無情:因為多數人沒有能力把“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分離。從某個角度看,站在潮流一方或者符合父母的社會期望,是件“很過癮”的事。但這是一個陷阱,當你小心翼翼保護瓷娃娃般非常易碎的“人生形象”時,你其實正在失去你自己,你過的是別人的人生。

這一生,你不過是為了滿足他人期望而活的傀儡。

在社群網絡牢牢包圍眾人的年代,阿德勒的思想非常值得被重新閱讀。

阿德勒誕生于1870年,在1937年二次大戰爆發時過世。他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者,與弗洛伊德、榮格并列三大心理學家。

他的許多研究往往能提出不同于一般人成見的解釋,例如一個不斷強調創傷經驗的人,是因為他知道借由反覆訴說創傷,可以得到周遭朋友、家人的同情,因而獲得某種“特別待遇”,逃避責任。因此創傷不是重點,想要獲得“特別待遇”才是目的,否則如何解釋有相同創傷經歷的人,有的處之泰然,有的卻好似“永遠走不出去”?

身為心理學醫師的阿德勒面對病人,常常先挑明“逃避”的目的,而不讓對方膠著于往事敘述。

對阿德勒而言,“過去”已經過去,在時間軸里早已消失,只存在人的記憶中。選擇讓它“長期”活下來,或者選擇讓它“消失”,不過一念之間,而轉念的旋軸是他的創傷目的,不想以此為借口的人,就會選擇漸漸遺忘。

阿德勒的年代沒有電腦,當然更沒有什么社群網絡、Facebook、按贊。如果他晚生一百年,他可能可以對我們現在不只被家人、同輩,而是社群網絡高度包圍的人際關系提出更杰出的言論,甚至他可能會設計一個網頁,不只可以按“贊”,還可以按“討厭”……然后告訴眾人,當你的“贊”愈多,你愈危險;如果你得到的“討厭”愈多,不用傷心,可能僅僅代表你比別人活得自由。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真正大成功者”如喬布斯,或者歷史可以留名的胡適、邱吉爾等,都是出名的“不從眾”“不在乎被討厭”“堅持自己”并“正向思考”。喬布斯把死亡當禮物,每日醒來問自己:“如果明天我就要死了,我今天要做的事還該做嗎?”即使明知如此,當自己面對可能被討厭時,許多人欠缺正向心理的態度,仍不免選擇犧牲自己的思辯及價值,以“負面”“從眾”的方式逃避自己的難題。

快樂取決于我們的心態,而非“贊、自尊、社經認同”,甚至后者愈多,有時候愈失去自我。這一生你不曾“成功”,可能代表你好好地為自己活了一生;如果“成功”,小心檢視,你的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討厭而換來的。若是如此,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為他人活了一輩子”。

(王海文摘自中信出版集團《愉悅哲學》)

猜你喜歡
阿德勒眾人心理學家
Not afraid of incompleteness,living wonderfully
走出孤獨:阿德勒孤獨十五講
把童年還給童年
人生什么最重要
美國心理學家:讓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下)
美國心理學家:讓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上)
開會傷不起啊
海爾磁懸浮,敢為眾人先
Sounds of the Summe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