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歷史上飛蝗與環境之互動關系

2018-01-09 00:23季旭
新農業 2017年9期
關鍵詞:蝗災互動環境

季旭

摘要:縱觀我國2000多年的歷史,蝗災作為我國古代三大自然災害之一,其發生面積之廣,危害農作物之嚴重,甚至超過水旱災害。通過研究發現蝗災的發生也是受到一定的自然環境支配的,反過來蝗災的發生和人們治蝗的行為又會對自然環境加以改造,本文即致力于探討蝗災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這種互動關系。

關鍵詞:蝗災;環境;互動

1我國歷史上的蝗災

在我國主要有三個蝗蟲亞種,即東亞飛蝗、亞洲飛蝗和西藏飛蝗。其中東亞飛蝗分布面積最廣危害最大,歷史文獻之中記載的蝗蟲也主要為東亞飛蝗。

水旱蝗災并稱為我國古代三大自然災害,然而蝗災對農業的危害較之于水旱災害更甚。正如徐光啟的《除蝗疏》所言:兇饑之因有三,日水日旱日蝗,地有高卑雨澤有偏被,水旱為災尚多幸免之處,唯旱極而蝗,數千里間草木皆盡或牛馬毛幡幟皆盡,其害尤慘過雨水旱也。據章義和《中國蝗災史》的統計,自公元前707~1949年的2657年中蝗災發生年至少有822個,其中大蝗災和特大蝗災發生年有279個,即我國歷史上平均9~10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蝗災或特大蝗災。而鄧云特《中國救荒史》的統計則更為具體一些,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范圍和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蝗災的發生所造成的損失是非常嚴重的,飛蝗過境,農作物被吞噬殆盡,導致糧價上漲,釀成嚴重的饑荒,甚至是人相食的慘狀?!渡轿魍ㄖ尽份d:“(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飛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時饑民嘯聚山林?!备鶕歉E的估計,在抗戰以前全國常年受害田地以700萬畝計,約損失糧食作物2100萬市石,值銀約1.57億元,而抗戰期間,由于戰亂的原因,蝗災所造成的損失較以前更為擴大了。

2蝗災的發生與環境的互動

蝗災的發生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地形地質條件復雜,氣候多樣,不同的氣候與地形地質的組合形成了大面積適宜蝗蟲滋生的地區,同時呈三級階梯狀的整體地勢分布,階梯內部大部分相對平坦的地況又為蝗蟲的擴散減少了障礙。

2.1蝗災的發生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鄒鐘琳、道家信道和郭守桂等人通過調查分析得出我國飛蝗的產生基地主要由以下6個:(1)以軍糧城為中心,沿薊運下游入海處一帶。(2)冀南滏陽河上游各小支流之寧晉泊大陸澤及永年大名兩縣的低濕地和沙堿荒地。(3)山東渤海區利津一帶的鹽堿地。(4)魯南的微山湖獨山湖四周。(5)蘇北皖北的洪澤湖高郵湖四周。(6)河南皖北之黃泛區??梢?,飛蝗的產生基地多分布于華北平原且多為海拔50米以下的平地以及低洼鹽堿地帶,同時對以上6個飛蝗產生基地進行綜合分析,可以將其歸納為四類:河川沿岸、湖沼沿岸、大川大海的三角洲以及沿海岸的臨墾地,其有利于飛蝗產生之環境因素分別論述如下。

河川沿岸。華北平原地勢西高東低,河流多發源于西部為黃土高原,上游植被覆蓋率較低,且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集中分布于7、8月份,導致河流流量變化極大,流量大的季節河水對黃土高原的沖刷能力極強,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而下游地帶地勢平緩,使得上游所流失的泥沙淤積于此,河床逐漸抬高,甚至形成地上河流,沿岸低地也成了洪災的多發地帶,一旦河流改道,舊河床及附近則形成了沼澤,通過自然蒸發,沼澤逐漸干涸,而土壤中則殘留下來多余的鹽分,形成鹽堿地。一遇降雨,則又成為低洼積水地帶,如此反復,則最適宜飛蝗產卵與發育。而其土壤所含堿性較高,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若不經改良,只能生長水旱皆宜且抗堿性強的蘆葦等植物,而此類植物恰恰為蝗蟲所喜食。因此,此類地區成了飛蝗的爆發地。

湖沼沿岸、大川大海三角洲及沿海的臨墾地也是同樣的道理,由于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同時蒸發量大,易于形成適宜飛蝗產卵與發育的蘆葦茂盛的鹽堿地帶。

2.2蝗災的發生與溫度的關系

溫度對蝗蟲的生長和發育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已認識到了這一點,徐光啟《農政全書》統計了歷史上蝗災發生于每月的次數并總結道蝗災:“最盛于夏秋之間,與百谷長養成熟之時,正相值也,故為害最廣?!边@一結論與現代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當代學者的研究結論表明,在一定的溫度范圍之內,蝗蟲的活動是有規律可循的。就進食而言,一般在17~36℃的范圍之內,蝗蟲的進食量與氣溫呈正相關關系,溫度越高,蝗蟲的進食量越大。根據馬世俊先生的研究,東亞飛蝗的起點發育溫度為15℃,蝗蝻的起點發育溫度為20℃,成蟲的適宜發育溫度為25~40℃,最適宜發育溫度為28~34℃,由此,馬世俊先生推出我國東亞飛蝗發生代數達到一代的最北地點為承德(40°N附近),而從文獻記載來看,歷史上飛蝗活動曾數次超過這一緯度,如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月,松花江以南之呼蘭(46°N)有飛蝗為害,這是當時的氣候溫暖所致。

此外,一地區的冬季氣溫的高低對蝗災的發生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蝗蟲產卵于土壤之中,在一定的溫度范圍之內,蝗卵可以越過冬季,來年發育成蝗蟲為害莊家,但如果冬季氣溫過低,則會凍死土壤中的蝗卵,吳福楨用冬季平均氣溫和冬季最低氣溫兩個指標來分析冬季氣溫與蝗災發生之關聯,得出冬季平均氣溫在-4℃以下,平均最低氣溫在-10℃以下,即沒有飛蝗發生。

2.3蝗災的發生與雨量的關系

蝗災的發生與降雨量的量化關系目前還沒有具體的結論,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一個側面來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古人是蝗蟲為“神蟲”,認為其是由魚蝦之子所變成的。宋陸佃《埤雅》記載:“俗云:春魚遺子如粟,埋於泥中,明年水及故岸,則皆化而為魚,如遇旱干,水縮,不及故岸,則其子久閣為日所暴,乃生飛蝗?!边@其實是由于古人對蝗蟲習性了解不透徹所造成的對蝗蟲產生之原因的誤解。前面已經提到,蝗蟲喜于低洼沼澤鹽堿地帶和河湖沿岸產卵,來年降雨量大的話,低洼地帶由于排水不暢,大量雨水積聚,于是低洼地變為沼澤地,河湖水位上升至洪水水位,蝗卵長時間被水浸泡,于是大量死亡,《農政全書》也有相關的記載:“夏月之子易成,八日內遇雨則爛壞?!狈粗?,降雨量小的年份,河湖水位降至枯水位以下,低洼地帶干涸,于是一遇適宜的溫度,大量的蝗蝻便滋生了。古人早已認識到了干旱與蝗災的關系,于是在各類古籍文獻中,將旱災與蝗災一并而記“旱蝗”之類的記載也屢見不鮮。然而,這種聯系也并不是絕對的,即便是在蝗蟲易于滋生的地區,干旱過后也并不一定會出現蝗災,對此,馬世俊提出的解釋為:“蝗卵初孵化的幼蝻不在低于35%相對濕度中發育,過旱的土表不適宜飛蝗產卵?!奔催m度的干旱有利于飛蝗的發生,而過度的干旱則會不利于飛蝗的發生。endprint

3蝗災的治理

3.1蝗蟲發生地之治理——環境改造

徐光啟《除蝗疏》調查蝗蟲的發生與環境氣候條件的關系有很科學的見解:“聞之老農言,蝗初生如粟米,數日旋大如蠅。能跳躍群行,是名為蝻。又數日,即群飛,是名為蝗。所止之處,喙不停嚙。又數日,孕子于地矣。地下之子,十八日復為蝻,蝻復為蝗,如是傳生,害之所以廣也?;戎?,必于大澤之涯,必也驟涸之處,故涸澤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圖之此其地矣?!奔幢闶窃诋敶幕认x治理過程之中,蝗蟲發生地之治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如2012年農區蝗蟲防控方案就指出:“在土蝗常年重發區可通過墾荒種植、減少撂荒地面積、春秋深耕細耙、耕深10~20厘米等措施,破壞土蝗產卵適生環境,壓低蟲源基數,減輕發生程度?!?/p>

3.2種植結構的變化——農業景觀

對于不同的作物種類而言,蝗蟲的喜食程度不同,古人早已認識到這一規律,對其加以利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文獻記載在棉花種植區,有蝗災發生,蝗蟲不食棉花反而食盡雜草,省去了農民的除草之工,于是發生蝗災的年份,農民反而不愿意去捕蝗。董渭《救荒活民書》記載:“吳遵路知蝗不食豆苗,且慮其遺種為患,故廣收豌豆,教民種食,非惟蝗蟲不食,次年三四月間,民大獲其利?!苯浐笕丝甲C,豌豆實為蠶豆,但是考慮到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人們的飲食結構,大規模種植“豌豆”的做法并不能連年實行,豆類并不能代替米麥成為餐桌上的主食,但這一做法仍不失為古人在生態治蝗道路上的一個成功的探索,為后世改變作物的種植結構來治理蝗災提供了經驗借鑒。

3.3生物治蝗的發展——動物保護觀念

根據已有的文獻來看,后漢乾佑年間,陽武、雍丘、襄邑發生蝗災,人們發現有一種叫襳鵒的鳥類吃蝗蟲,于是政府“敕禁羅弋讖鵒,以其有吞噬之異也?!贝撕?,歷代文獻中都有了政府保護蝗蟲天敵的記載,不止如此,民間還有專門養殖蝗蟲天敵的記錄,清代阮元《兩浙輶軒錄》卷二十六載:“上元縣產蝗,官募哺坊鴨百千群,啖之立盡。古民作鴨捕蝗,和之?!焙髞?,人們又發現青蛙可以捕殺蝗蟲等害蟲。和那些能夠幫助人們消滅蝗蟲等害蟲的鳥、蟲出現與否之不可控制不同,青蛙是常見的,南方農田中到處都有。于是,官府出面,禁止捕殺青蛙。裕謙擔任兩江總督期間,一再發布告示,禁止捕殺青蛙,以防治蟲害。以上也可以說是反映了我國古代的動物保護觀念了。endprint

猜你喜歡
蝗災互動環境
危害中國農業幾千年的蝗災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蝗災降臨東非,氣候變化可能是罪魁禍首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意大利撒丁島遇嚴重蝗災兩千多公頃農田被毀
環境
淺談粉絲經濟與網絡造星的互動關系
基于快樂教學的投擲課教學研究
關注生成,激活學生認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