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捍衛還是曲解?

2018-01-09 20:26宋玉玉
中國圖書評論 2018年12期
關鍵詞:萊文洞見麥克

宋玉玉

隨著互聯網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滲透,人類正在進入麥克盧漢預言下的數字時代,而萊文森筆下的《數字麥克盧漢》正是謀求證明麥克盧漢思想隱而不顯的準確性?!稊底蛀溈吮R漢》一書既是麥克盧漢的評傳,同時又是萊文森的個人媒介專著,因此這本著作對于解讀同屬媒介環境學派的麥氏和萊氏的媒介思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傳播學之所以能夠發展迅速且逐漸成為社會科學中的顯學,這不得不歸功于一批傳播學大師的開創之功,而媒介環境學派的開山祖師馬歇爾·麥克盧漢就是其中一位。從20世紀60年代到21世紀初的半個多世紀中,世界著名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的學術地位和名聲曾大起大落,其中經歷了三次熱潮,與此同時也實現了三次飛躍。然而,在學界對于麥克盧漢研究的三次熱潮和三次飛躍中,美國學者保羅·萊文森于1999年所著的《數字麥克盧漢》這本書從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堪稱麥克盧漢研究史上的一座豐碑?!稊底蛀溈吮R漢》這本書不僅推動了第二次麥克盧漢熱的興起,同時也實現了麥克盧漢研究的第一次飛躍?!稊底蛀溈吮R漢》這本書采用雙重結構:一方面是作者萊文森在詮釋和張揚麥克盧漢的思想;另一方面則是萊文森在寫自己的媒介洞見。因此,筆者認為深入品讀《數字麥克盧漢》這本著作對于解讀麥氏和萊氏的媒介思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問題的提出

對于個體的研究,總也免不了對其所從屬的派系做一個關照,即在這個系統內給所要研究的對象找一個思想的坐標。因此,對于麥克盧漢和萊文森的媒介思想研究也不例外。要想科學、全面和系統地了解麥氏和萊氏的媒介思想,需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視角進行多層次解析。從宏觀角度分析,本研究應將麥氏和萊氏的媒介思想放在媒介環境學這個大背景中進行考量;從微觀角度看分析,《數字麥克盧漢》這本書則是本文研究麥氏和萊氏媒介思想的核心和出發點。

首先,“媒介環境學”這個術語最早由麥克盧漢所創造。此后,波斯曼公開使用這一術語并于1970年首創媒介環境學博士點。到20世紀70年代,媒介環境學派日趨活躍并逐漸發展成為與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相鼎立的第三學派。麥克盧漢和萊文森同屬于媒介環境學派,雖然麥氏和萊氏在不同的時期都曾對媒介與人類的社會關系進行了關注和研究,那么二者之間是否構建起傳承延續的理論視角?這正是本研究所需要回應的問題。其次,麥克盧漢思想超前且語言風格晦澀。學者何道寬認為:“有了《數字麥克盧漢》之后,麥克盧漢就容易讀了?!盵1]的確,正因為有了萊文森的詳盡解讀,使得難懂的麥克盧漢的媒介思想更加容易理解,這也正是大部分學者所持有的觀點。但是有一點往往容易被研究者們所忽視,萊文森對麥克盧漢天啟般富有洞察力的媒介思想進行解讀時,他使得麥氏的思想通俗化且重歸于常識的做法是在捍衛傳承麥氏的思想抑或曲解誤讀?這正是本研究接下來試圖探究和商榷的問題。

二、麥氏的研究方法:天啟般的求索

1.麥氏詩性文風溯源

一般而言,學者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理性型,這也是絕大多數學者的狀態;還有一種是激情型,麥克盧漢就屬于此列。[2]麥克盧漢之所以被稱為是激情型的學者,這與他長期以來所接受的文學教育背景密切相關。

麥克盧漢出生于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頓市的一個偏僻小鎮。在上大學前,麥克盧漢就已研讀了大量的詩歌,這為麥克盧漢后來精警深邃又玄妙如謎的寫作風格埋下了啟蒙的種子。1934年,麥克盧漢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拿到了文學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麥克盧漢對文化和文學詩歌研究始終充滿濃厚的興趣。此后,麥克盧漢離開曼尼托巴大學只身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繼續文學方面的研究,而這一時期極大地提高了麥克盧漢的文人學養。麥克盧漢在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師從的老師群星璀璨,其中既包括新批評的奠基人理查茲,又包括媒體文化批評家波斯曼、文學與社會評論家利維斯以及未來學家托夫勒等。其中在《文化與環境》一書中,利維斯曾鮮明地指出:“批評家的分析能力既可以用來批評文學,也可以用來批評社會環境?!崩S斯的洞見啟發引導了麥克盧漢媒介環境意識的形成,并推動麥氏擴展文學研究路徑至其他領域。[3]麥克盧漢從當時學界名流身上學到了思想上的自信,與此同時他的思想體系也在不斷地完善,使其成為具有驚人預見能力的文人。湯姆·沃爾夫曾宣稱:“就文化意義而言,麥克盧漢的研究工作和達爾文、弗洛伊德一樣重要?!盵4]

作為一位文學學者,麥克盧漢并不接受現成的教條,而是以詩人的想象力來探索語言的極限。[5]文學中詩歌所具有的韻律聲調與妙語連珠在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余韻無窮的麥克盧漢》《媒介即按摩》等著作中得以生動體現。美國未來學家丹尼爾·貝爾認為麥克盧漢之所以重用和珍視類比暗喻法,其目的是為了給受眾提供更多理解的空間,進而形成新的洞見。的確如此,在麥克盧漢的那些讓人捕捉不清且充滿激情的語言中流露出他對現實的深刻洞察。例如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麥克盧漢曾運用大量的類比暗喻法提出了一些激進的媒介理論,他曾生動形象地將服裝比作延伸的皮膚,認為皮膚既是一種能量控制機制,同時又是社會生活中自我界定的手段。[6]因此,文學上所具有的類比暗喻法使得麥克盧漢在媒介研究領域游刃有余,多重含義是麥克盧漢刻意追求的方法,因此人們在不斷對麥氏思想進行解讀引起學界熱潮的同時麥克盧漢也招致了批評者的嘲諷。

2.非實證的哲學思想

2011年,學者何道寬教授在為《數字麥克盧漢》一書寫譯者序時曾指出:“‘我不解釋,我只探索,說的是麥克盧漢的非實證的哲學思想和研究方法?!盵1]5的確如此,麥克盧漢的媒介思想并非在實證研究基礎上得出的結論,相反它是建立在洞察基礎上的一種思辨性的推論。[7]麥克盧漢所采用的非實證的研究方法顯然是與當時的傳統學術期待視野針鋒相對。因此,麥克盧漢非邏輯論證性的媒介觀點招致了眾多的批評者。其中批評者包括美國資深社會學家默頓、小說家喬治·艾略特、評論家克里斯托弗·里克斯以及布里斯特和麥克唐納等人。批評者往往嘲笑麥克盧漢對藝術只知皮毛,抑或對技術的信仰幼稚可笑,更有甚者把麥克盧漢具有洞見性的觀點稱為麥克盧漢的“咒語”。麥克盧漢面對批評者的攻擊,并不喜歡辯論,他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探索者。

實證研究者往往是以“存在一個客觀世界”的世界觀為前提,研究者需要不斷地去收集資料進行研究,去接近這個客觀的世界。然而,麥克盧漢是一個超越時代的人,他的思想超前且具有預言和啟發意義。麥克盧漢所關注的不僅僅是客觀的世界,更多的是對未來數字時代的預言。因為前數字時代的社會實踐和技術發展,并未給麥克盧漢提供實證的客觀條件,他的許多預言,還要等待一個時代,還要等待一代新人,才能得到證實。[8]在此情境下,對于未來世界的預測顯然需要全新的思維方式,而麥克盧漢非實證的哲學思辨思維則是一種新的研究方法。麥克盧漢的隱喻和研究是供他人建構理性闡釋的原材料和構件。[9]其中,麥克盧漢對于“地球村”的浪漫情境的預測,不僅讓當代人興奮不已,而且成了當代眾多的科技工作者不斷奮斗的目標。

三、萊氏的重歸常識:捍衛還是曲解?

1.重歸常識是否使麥氏的洞見平庸化?

正如麻省理工學院的路易斯·H.拉潘姆在給《理解媒介》一書所寫的序言中所提及的,他認為麥克盧漢的詞匯要花一點時間才能習慣。路易斯·H.拉潘姆說得很恰當。正如前文所論述的,因麥克盧漢長期受到的文學教育的影響,因此在他的寫作和演講中多運用具有多重含義的暗喻,語言風格具有“文學思維”和詩人的想象力,同時研究方法則采用非實證的哲學思辨方法。這一切使得麥克盧漢即使經歷了聲名顯赫的巔峰之后,在詮釋麥克盧漢媒介思想的學者中,大多數的研究者僅是猜想麥克盧漢的思想撞擊出了什么重要的東西,然而多半的時候他們只是把他解釋成傳播理論的兜售者,而且把他的語言變為適合自己使用的東西。[6]3[10]除此之外,就連麥克盧漢本人也曾承認他的那些思想晦澀難懂。由此可見,要想完全正確地解讀麥克盧漢具有洞見性的思想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萊文森是媒介環境學派的第三代旗手,他與麥克盧漢余生期間有著短暫的思想交誼,被稱為是“數字時代的麥克盧漢”。萊文森所寫的《數字麥克盧漢》一書中,他用平實的語言翔實地對麥克盧漢思想的精華進行了解讀。特倫斯·戈登在對《數字麥克盧漢》一書進行評價時指出:“萊文森手握麥克盧漢大師的畫筆,得心應手地給我們勾勒出一幅引人入勝、明麗奪目的圖畫,他始終把握著麥克盧漢的神韻?!盵1]4對于學者戈登而言,他認為萊文森很好地把握了麥克盧漢思想的精髓。但是筆者認為戈登所言有待進一步的商榷。那么問題在于萊文森用平實的語言對麥克盧漢思想進行解讀是否使麥氏的思想黯然失色重歸于常識?萊氏重歸常識的解讀是否使得麥氏富有洞見性的見解平庸化?

首先,萊氏用平實的語言對麥氏思想的解讀使麥氏思想黯然失色重歸于常識。1999年《數字麥克盧漢》一書問世后,當時迎來了好評如潮的局面。在此之前,人們都覺得麥克盧漢的思想晦澀難懂,甚至將麥克盧漢稱為是難解的“斯芬克斯之謎”。不容置疑,萊文森所寫的《數字麥克盧漢》一書的確使麥克盧漢容易讀了,萊文森相對平實未經雕琢的語言與麥克盧漢富有“文學思維”的天啟般的晦澀語言相比更接近普通受眾的口味。但是,有一點卻往往使受眾所忽略,那就是萊氏對麥氏思想的解讀使麥氏思想黯然失色重歸于常識。麥克盧漢常常將馬拉梅的一句名言掛在嘴邊,即“定義就是殺戮,暗示就是創造?!丙溈吮R漢經常用非邏輯性的神喻來暗示和表達麥氏思想的洞見,他是想通過暗喻讓受眾一起參與到知識的創造中,通過暗喻使受眾不斷對其解釋。而萊文森的一家解說之言并非能夠精準地解讀麥氏的思想。萊文森往往通過調和的語言將麥克盧漢的洞見重歸于常識,而這直接導致麥克盧漢的先知般的洞見黯然失色。其中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斷言就曾被萊文森扣上了一頂“媒介決定論”的帽子。麥克盧漢本人對此都表示不滿。麥克盧漢曾主動找到萊文森,并表達了對其反駁的觀點:“我喜歡你的論文,但是你的表達有誤。你把伊尼斯和我說成是‘媒介決定論者,是不妥當的……”[1]259由此可見,萊氏用平實的語言對麥氏思想進行解讀不僅僅使麥氏思想黯然失色重歸于常識,甚至存在某種程度的誤讀與背離。

其次,萊氏重歸常識的解讀使得麥氏富有洞見性的見解平庸化。麥克盧漢在為斯特恩所寫的《麥克盧漢:冷與熱》一書寫序文時曾提及:“我不解釋,我只探索?!敝?,麥克盧漢在多次演講和接受記者采訪時都坦言將“我不解釋,我只探索”視為自己的研究方法。麥克盧漢“我不解釋,我只探索”的研究方法為洞察媒介與社會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視角。萊文森卻用“勉說其理”來評價麥克盧漢的研究方法。因為大多數學者并未真正弄懂麥克盧漢思想的精髓,對此一知半解,因此他們也往往會默認萊文森“勉說其理”的評價是正確妥當的。其實,萊文森“勉說其理”的評價是將麥克盧漢具有洞見性的研究方法平庸化,甚至存在某種程度的曲解。換一種角度思考,“勉說其理”其實是研究者對麥克盧漢研究方法不解的一種表現。麥克盧漢所關注的點往往是未來世界的事物,現實世界并不給麥克盧漢提供實證的客觀條件,因此傳統以實證方法為主的研究方法是無法解決麥克盧漢的問題。其實,麥克盧漢看似是在用暗喻和非邏輯的論證去做研究,但實則是用哲學思辨性的研究方法去詮釋媒介與社會的關系。

2.麥氏和萊氏哲學基層的割裂

麥克盧漢和萊文森同屬于媒介環境學派,分別為媒介環境學派的第一代旗手和第三代旗手。就一般邏輯而言,萊文森應該是繼承和推進了麥克盧漢的思想。那么,同屬媒介環境學派的麥氏和萊氏二人之間是否已構建起傳承延續的理論視角?西北大學的學者張媛認為:“萊文森并沒有從麥克盧漢天啟般的求索中注意到真正的思想價值所在?!盵11]追根溯源發現,麥克盧漢和萊文森在技術哲學層面的深層結構上存在根本性的差異。

從人、媒介技術與社會文化三者之間相互影響關系的角度分析,大部分學者將媒介環境學派的麥克盧漢稱為“硬決定論”者,把萊文森稱為“軟決定論”者。他們往往認為麥克盧漢強調媒介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力;萊文森的人性化趨勢理論中透露出人是駕馭媒介的主人,人是決定媒介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這種類型區分化的二分法并不能夠從根本上回答麥氏和萊氏是否構建起傳承延續的理論視角這一問題。若想回答這一問題,需要從哲學基層去分析二人對于媒介技術的理解。

《思想無羈》是萊文森所寫的一本帶有濃厚哲學思辨色彩的書,萊文森將媒介技術觀引向哲學領域,進而拓寬了傳播學研究的視野,這一點是值得肯定和褒獎的。萊文森在剖析了康德哲學中的心智互動論和馬克思哲學體系中的物質決定論之后[12],萊氏指出技術融合了物質和精神,使二者得以互動平衡,他將歷史的和具體的勞動視為人與外部世界的聯系,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的哲學思想。[11]129西北大學的學者張媛認為,萊文森對于人與技術的認知這一問題上仍然堅守著嚴格的主客體二元邊界,停留在功能主義的媒介觀層面。[11]130實際上,萊文森是一位功能主義技術中性論者。如果說從哲學深層次角度分析,萊文森對于媒介技術的認知停留在功能主義層面,那么麥克盧漢對于技術的認知又是怎樣呢?實際上,麥克盧漢是超越二元論和功能主義的技術邏輯。麥氏認為媒介研究的最新方法不光是考慮“內容”,而且還考慮媒介及其賴以運轉的文化母體。[6]37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的學者所關注的是媒介內容對社會的影響作用,而往往會忽略技術本身所具有的強大作用力。以麥克盧漢為首的媒介環境學派則為研究媒介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野,他們更關注的是媒介技術對社會的影響。麥克盧漢把媒介技術看作人類歷史的內在動因,認為媒介與它所建構的世界是同一的,媒介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決定著世界的面貌。[11]130由此可見,麥克盧漢對于媒介的認知并未局限在西方哲學主客二元的對立范圍內。萊氏認為技術的發展與人的需求二者之間存在鮮明的因果關系,然而麥克盧漢卻已突破了這一因果關系的限定,而從更高的哲學層面重新審視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實際上,麥氏是超越了萊氏的功能主義的技術中性觀,二者在哲學基層上存在割裂。從而更進一步折射出,麥氏和萊式雖然同為媒介環境學派不同時期的領軍人物且都對媒介技術給予持續的關注,但這并不意味著麥氏和萊氏建立起了媒介環境學派傳承延續的理論視角,因為二者在哲學基底層面存在矛盾。

四、麥氏和萊氏思想的交鋒

雖然在《數字麥克盧漢》這本書中,萊文森所選取的視角是:麥克盧漢是對的,至少麥克盧漢所提供的框架是對的。[1]2但是,萊文森對麥克盧漢的媒介思想并非一味地捍衛與褒獎。在《數字麥克盧漢》這本書中,萊文森曾在多處對于麥克盧漢的媒介思想提出了異議,進而批判了麥克盧漢的媒介思想,從而自成一家。因此,接下來筆者將從萊文森與麥克盧漢對于技術本質的認知、媒介演化的規律和媒介運作的原則三個方面入手,詳細闡釋二人在思想上所進行的交鋒。

1.技術本質的認知:“媒介即訊息”與“網絡內容”

《數字麥克盧漢》一書實際上采用了二元雙重結構,即每個章節題目之前的名言是麥克盧漢的思想與洞見,每個章節的題目則點明萊文森的觀點與理解。在《數字麥克盧漢》這本書的第三章中,“媒介即訊息”是麥克盧漢的洞見,這是麥氏對媒介在人類社會中地位的高度概括;而“網絡內容”則是萊文森的觀點,萊氏指出因特網是一切媒介的媒介。

“媒介即訊息”最早出現在麥克盧漢為“全美教育廣播者協會”起草的題為《理解新媒介研究報告》的文件中。隨后,在1964年麥克盧漢所寫的《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媒介即訊息”成為該著作第一章的標題,而該書的出版問世確立了麥克盧漢作為20世紀杰出的媒介思想家的地位。對此,許多學者在并未深刻理解麥克盧漢對于媒介的洞察的推理前提下就已給麥克盧漢扣上了一頂帽子,即“媒介決定論”。麥克盧漢推理的前提是:“我們自身變成我們觀察的東西。我們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們?!盵6]4麥克盧漢推理的前提并未被受眾所理解。麥克盧漢闡釋出人與工具(媒介技術)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未忽略人這一重要角色。然而,萊文森摒棄并批判了麥克盧漢所謂的“媒介決定論”,進而提出了與之相左的“人性化趨勢論”。

關于技術本質的認知,最早的論述來自亞里士多德,他將技術定義為人類活動的技能。[13]對于針對媒介技術本質的認知這一問題上,麥克盧漢是超越二元論的技術邏輯,而萊文森所秉持的則是功能主義的媒介技術觀。麥克盧漢曾在《理解媒介》一書中對于“媒介即是訊息”進行解釋:“每一種媒介都創造一種自然。媒介是一種‘使事情所以然的動因,而不是‘使人知其然的動因?!币酝拿浇檠芯客鶅H考慮媒介內容,而忽略了媒介這個本體。例如,印刷的“內容”是言語,但是讀者幾乎完全沒有意識到印刷這個媒介形式,也未意識到言語這個媒介。[6]45-46在此語境下,麥克盧漢提出了洞察媒介的一種新視角,他所強調的是“技術本位”思想。麥氏認為技術能夠達到影響人對環境的感知。對此,萊文森卻明確表明他反對麥氏的這一觀點,認為麥氏貶低了人對技術的控制力。萊文森始終張揚人在媒介技術發展和演進中的創造力。萊文森進而指出,“不僅過去的一切媒介是因特網的內容,而且使用因特網的人也是其內容,因為上網的人在創造內容,無論他們在網上做什么?!盵1]53

2.媒介演化的規律:“媒介四定律”與“媒介演進三階段論”

媒介是在人類傳播活動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的,而媒介進化規律則是對媒介生存策略的探索,它對于我們理解媒介有重要的價值。針對媒介技術演變的規律這一問題,麥克盧漢和萊文森對此有不同的洞見和解讀:麥克盧漢提出了四元說,即“媒介四定律”;而萊文森則提出了三元說,即“媒介演進三階段論”。除此之外,麥氏和萊氏二人都曾對對方的觀點提出質疑。

1977年6月,麥克盧漢在《等等》雜志上發表的文章中透露出他決定提出媒介定律假說的想法,此后麥克盧漢在為此而努力并畫龍點睛般地為世人展現了他的“媒介四定律”的洞見,生動地展示了媒介技術的活力?!懊浇樗亩伞笔躯溈吮R漢在晚年時所提出來的觀點,堪稱麥克盧漢的天鵝絕唱。麥克盧漢“媒介四定律”(又稱“媒介四效應”)具體是指媒介技術會經歷放大、過時、再現和逆轉四個循環往復且漸進展開的發展階段。比如,電視是從廣播“逆轉”而來的新的媒介。電視的出現實際上是“放大”受眾的視覺。與此同時,電視的出現使得廣播“過時”。電視“再現”的是受眾過去視覺與現代電子特征交叉的新型的視覺。麥克盧漢所闡釋的媒介發展的四定律是螺旋形展開前進的過程,而非線性的遞進過程。對于麥克盧漢的媒介四定律的觀點,萊文森對此提出了異議。萊文森認為麥克盧漢用“文學語言”來表述社會科學“定律”,顯然是自討苦吃。[1]268在萊文森看來,麥克盧漢的“媒介四定律”是堅持用麥氏本人已知的東西編織成創新的東西,麥氏不注重邏輯性而且并沒有提供預測未來的深刻的歷史基礎。

鑒于萊文森對麥克盧漢的“媒介四定律”存在分歧,萊文森在《數字麥克盧漢》一書中針對媒介技術發展的階段規律這一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即“媒介演進三階段論”。玩具、鏡子、藝術是萊文森對媒介技術發展階段的概括,這一觀點是萊文森于1977年在題為《玩具、鏡子和藝術》的學術論文中提出的?!懊浇檠葸M三階段論”是指新媒介產生的初期人們往往是將其作為一種“玩具”來玩賞。當人們在玩玩具的過程中尋找到快樂時,人們才會像看“鏡子”中的影像一樣去關注和研究媒介的內容與實用性,當進行到這個階段時最初的“玩具”的商業價值漸漸顯露。而當新的媒介出現時,之前的媒介將慢慢變成一種“藝術”。萊文森認為他所提出的三元說要比麥克盧漢的四元說更加明了且表達方式更加可取。但是,麥克盧漢對此進行了反駁。麥克盧漢曾在寄給萊文森的書信中表示他特別不贊成萊氏的三元說,認為萊氏的三元說在一切情況下都可以改成四元說。顯然,麥氏和萊氏對對方關于媒介演進規律的觀點提出質疑與批判,并試圖去說服對方放棄已有觀點,去認同對方的觀點。但是這一愿望并未實現。筆者認為,針對媒介技術研究規律這一問題,麥氏和萊氏的出發點和側重點是不同的,因此無法很好地達成共識。麥氏所側重關注的是媒介技術螺旋形展開前進的過程;而萊氏所側重關注的是媒介技術非線性的遞進過程。

3.媒介運作的原則:“后視鏡”與“用鏡子看得清”

“后視鏡”是麥克盧漢的一個經典的思想洞見。麥克盧漢認為后視鏡是媒介技術演化及其影響的基本運作原則。那么媒介演化的基本運作原則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呢?麥克盧漢針對這一問題給出了答案。麥克盧漢認為:“我們透過后視鏡看現在,我們倒退走步入未來?!盵1]247后視鏡往往會把人類向前看的注意力倒過來,轉而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剛剛過去的東西。很多時候,麥克盧漢所關注的焦點正是媒介如何從過去走到現在,其中“后視鏡”就是麥克盧漢這一思想洞見的典型呈現。對此,一方面,萊文森對麥克盧漢“后視鏡”的觀點大體持認同態度,并有保留地接受了麥克盧漢的“后視鏡”思想。另一方面,萊文森認為后視鏡也不能盲目地搬用,我們不能看后視鏡的時間過長,若只是一味地看新舊媒介之間的關系,我們就會忽略前方的路,從而產生難以預料的后果。因此,萊文森“用鏡子看得清”的洞見更多的是將關注點放在從現在如何走向未來。

麥克盧漢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稱為是一位歷史學家。究其原因發現,麥克盧漢善于運用歷史的眼光去研究當下的問題,用過去的環境來給人啟示,例如麥克盧漢所提出的地球村的經典洞見正是在對過去的環境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所帶來的啟發。麥克盧漢認為我們看世界的觀點總是落后一步,人人都生活在比當前早一些的日子里。[4]362“后視鏡”的洞見正是麥克盧漢運用歷史的研究方法去探究和思考現在的一種方式。萊文森認為麥克盧漢所提及的“后視鏡”就像暗喻一樣,它有助于我們與新媒介妥協,并感到舒服。[1]250但是,在《數字麥克盧漢》一書中,萊文森也明確地指出麥克盧漢的“后視鏡”并沒有清楚地提供指向未來的指南。雖然估量未來的理性辦法是借用過去,但是后視鏡不應僅僅是記錄人們看不清的現在與未來的速記本,而應成為指向未來的向導和工具。與麥克盧漢“后視鏡”思想不同的是,萊文森卻從后視鏡看到了人類對待媒介理性的控制能力,這種控制力表現在人類對媒介內容的解讀,并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和淘汰媒介,從而決定媒介的未來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14]此外,萊氏指出若一味地將當前的媒介當為后視鏡,過度迷戀于后視鏡則有可能看不清新媒介的沖擊力。

五、余論

如今,人類正在進入麥克盧漢和萊文森所預言下的數字時代,麥氏和萊氏的媒介理論也再次受到學界的關注,而他們超前的思想和全新的思維研究方式,使他們成為現代傳播學研究領域的先知?!稊底蛀溈吮R漢》一書正是萊文森與麥克盧漢之間進行的一場對話與思想的交鋒。萊文森也曾坦誠地承認:“我也有一錘定音的時候,但是占上風的總是他(指麥克盧漢)……”[1]29的確如此,萊文森雖然在竭盡全力地去解讀和捍衛麥克盧漢的媒介思想,但是麥克盧漢對于媒介的認知并未局限在西方哲學主客二元的對立范圍內,是從哲學層面上重新審視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這與萊文森的功能主義的技術中性觀存在哲學基層上的割裂。因此,在對待麥克盧漢那些富有洞察力和多重含義的媒介思想時,萊文森很多時候所采取的不過是一種調和的態度,甚至存在某種程度的曲解。目前,學界正在經歷麥克盧漢研究的第三次熱潮,同時同屬于媒介環境學派的萊文森的媒介思想也受到眾多學者的追捧。麥氏和萊氏的媒介思想固然為數字時代的人類發展探索了新的方向,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更應在研究麥克盧漢和萊文森的思想熱潮中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去審視麥氏和萊氏媒介思想在數字化時代中所存在的不足之處,應立足于當下數字時代的語境中去思考,進而對其思想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批判,從而為未來的時代提出合理的假設。

注釋

[1][美]保羅·萊文森.數字麥克盧漢———信息化新紀元指南[M].何道寬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9.

[2]莊向陽.到麥克盧漢思想的源頭去[J].中國圖書評論,2017(7):119.

[3]張靜.感官空間下的媒介實驗———理解麥克盧漢的媒介環境思想[J].美與時代(下),2017(9):20.

[4][加]埃里克·麥克盧漢,弗蘭克·秦格龍.麥克盧漢精粹[M].何道寬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15.

[5]周長富.麥克盧漢媒介技術哲學評述[D].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6.

[6][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59.

[7]王丹.互聯網真能催生中國公民社會嗎?[J].電子政務,2011:34.

[8][美]保羅·萊文森.數字麥克盧漢———信息化新紀元指南譯者序[M].何道寬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9.

[9]Levinson,P.1981.McLuhanand rationality[J].JournalofCommunication31,187.

[10]湯樹松,張成璞.今天我們該如何研究麥克盧漢?———麥克盧漢傳播學思想的再詮釋[J].山東社會科學,2011:15.

[11]張媛.“數字麥克盧漢”的誤讀———兼論媒介環境學派的技術認識論分歧[J].全球傳媒學刊,2017(2):129.

[12]王鳳棲.保羅·萊文森媒介理論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20.

[13]陳凡.論技術的本質與要素[M].自然辯證法研究,1988:61—67.

[14]楊瑞麗.保羅·萊文森媒介進化論探析[D].甘肅: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2:22.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猜你喜歡
萊文洞見麥克
1/2的魔法
欣賞與評判
小王子
生活很艱難,但你被愛著
好樣的揚波!
單獨中的洞見
單獨中的洞見
單獨中的洞見
單獨中的洞見
2017年西麥克展覽公司展覽計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