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傳統文化中提煉為官之道(討論)

2018-01-10 06:16謝茂松
環球時報 2018-01-10
關鍵詞:修己士大夫世俗

謝茂松

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塑造了古代官員的為政之道,而中西文化對官員的塑造又有何不同?要回答這些問題,最好先回到作為中國文化核心的儒家及其開創者孔子那里。

孔子長年周游列國,欲實現“行道而再興東周之治”的政治抱負。雖然孔子的入世并不被所有人理解,反遭誤解、詆毀,但他不忍出世、離群,強調“鳥獸不可與同群”,而要與天下人同群。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政治,因此他也就不能離開政治??鬃硬坏换乇軐W習求仕,還鼓勵弟子從政。

學與政、學與仕的關系,也在最見孔子精神的《論語》中得到體現。首篇“學而”篇言學,次篇“為政”篇言政,學與政結為一體。即便是專門言學的“學而”篇也出現為政的問題,比如第十章言孔子每到一國“必聞其政”,第五章則專門說如何“道千乘之國”,即如何治理國家尤其是大國。

國家該如何治理?“為政篇”首章說:“為政以德”,即為政者的德性成關鍵與根本。為政以德更具體為“敬”,即“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等。這就是孔子及其儒家影響后世最為深遠的修己治人之道、內圣外王之道。修身之內圣只是起點,從政而“治國平天下”才是終點。

修己以敬是為政以德的起點,而后有擴展,這就是《論語》中所言:“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敝袊拿鲝囊婚_始就是大國治理,不同于只有幾萬公民的古希臘雅典城邦。歸為一點,孔子所謂大國治理之要,全在一心、全在一個“敬”字,即面對萬民、處理萬事要慎重盡心,要慎始,尤其要善終。另外,政事大多繁雜容易使人生倦甚至懶于政事,因此孔子又進一步對為政者提出“無倦”的告誡。

將“敬事”與“無倦”結合起來,可以體會政治的意義所在,也能體會政治家的安身立命所在。修己治人的最終目的是行大道,這樣我們就能理解中國歷代賢臣的鞠躬盡瘁以及漢武、康熙等帝王勤政的意義何在,就能理解為何中國傳統中幾乎所有一流精英盡數投身政治實踐。

修己治人之道在于為政者的德性、心性,但同時也制度化為一整套外在的士大夫官僚制度,其價值理念是“設官分職,任賢使能”。這是中國政治傳統的實質所在,即官之為官,不只是表面的政治權力問題,更在于賢能。修己治人的制度化,促使中國形成了世界文明史上獨有的士大夫階層。以修己治人為基礎的士大夫精神,更是成為理解中國政治傳統的關鍵所在。

作為對比,再來看西方文化下的官員。西方沒有士大夫階層,西方文化在政與教,即基督教的神權與世俗政權之間構成矛盾沖突。最初,神權強調人的得救在于上帝而不在世俗政治,因而對世俗政治、政府不信任。到了近代,西方雖然出現對神權政治的批判,主張政教分離,但又轉向了對世俗政治權力的極度強調,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霍布斯的《利維坦》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見,西方傳統上并不像中國這樣強調“政者,正也”,不像中國傳統上就有“好官”的觀念。西方世俗政治雖然經歷了擺脫宗教的獨立過程,但西方社會基于基督教傳統而不完全信任世俗權力的情況仍然存在。相反,中國歷史上的政治與教化一直合而為一地掌握在士大夫階層手里,不存在對政治、政府的不信任問題。

另外,西方近代社會演進為資本主義社會。這種社會形態是以工、商以及資本為中心,政治實質上是圍繞工、商、資本的利益而存在,而不是像中國這樣一直處在社會中心位置。

西方中世紀是封建社會,政治、軍事由世襲的國王、領主、騎士掌控,文化卻掌握在基督教教士那里,再下面則是農民與農奴,這就形成了不同階級,出現代表不同階級的三級會議。三級會議到近代發展出多黨制,西方社會對政治的理解,也更強調多黨之間的競爭和權力之間的制衡。

多黨制競爭以競選執政為目的,注重演講、辯論及許諾,以打動和爭取選民。但中國傳統卻不一樣?!墩撜Z》中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實際關涉到識人、用人問題,要求官員謹言慎行、行在言先??鬃訌娬{的“敬事而信”的“信”,其實也與這種言行邏輯有所聯系。西方政客競選時的許諾與當選后的兌現往往是兩碼事,所以競選之“信”大打折扣。

初步比較了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化下的官員后,再來看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塑造力,對今天的官員又有怎樣的影響。當代中國延續了幾千年來的大國政治,政治和政府仍是社會主軸,這集中體現在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上。與黨的重大責任擔當相對應的,是對黨員干部較之普通百姓更為嚴格的自我約束要求。

中國共產黨始終強調黨員的修養、作風建設,強調黨紀嚴于國法,這些在深層次上都是對士大夫精神、對中國傳統內圣外王之道的繼承與更新。除了黨員的嚴以修身,全世界政黨中唯有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設“學習型政黨”,并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黨校,這也是對“仕而優則學”的繼承與現代轉化。

如上,我們看到“內圣外王”“修齊治平”的傳統對今日中國官員的深刻塑造。中國原生道路文明深厚的精神傳統使官員不需要宗教,而能在政治實踐中明大道、行大道?!?/p>

(作者是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資深研究員)

國際論壇版文章除社評外,均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讀者參與討論。電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

猜你喜歡
修己士大夫世俗
蘇州傳世家訓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對區域文化的影響
孔子的“修己”思想與當代大學生孤獨感關系的研究
中山君有感于禮
閱讀拙著需要回到歷史現場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淺談魏晉時期士大夫階層服飾的演變
別去問值不值得
論語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雜文選刊》2013年10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薦
世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