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需求看社會轉型背景下社會工作的自我發展之路

2018-01-12 11:51張眾磊
智富時代 2018年12期
關鍵詞:社會轉型市場需求

張眾磊

【摘 要】本文從社會轉型核心內容與社會工作的關系出發,探討了在中國發展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的必要性并提出以發機構養老為突破口發展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對策展通過大力發展的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吸引和培養大量專業的社會工作者,擴大社會工作的影響力,最終實現社會工作在中國的大發展。最后,探討了由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向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轉型的可能性。

【關鍵詞】社會轉型;社會工作發展;市場需求;營利性服務

當前,中國社會最為突出的一個特征就是社會轉型,表現為由整體社會向公民社會轉變。在整體社會中,政府是所有社會資源的掌控者,也承擔著全部的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任務;而在公民社會中,社會資源已不再由政府壟斷,有很大一部分資源交由市場進行配置,政府已不能包攬所有的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能。也就是說,在轉型過程中,必然會有一部分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職能從政府手中剝離出來,交由類似NGO、NPO等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來承擔。

一、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與社會工作的聯系

(一)發展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的原因分析

1.市場需求與服務供給失衡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需求的回應是快速迅捷的。然而,在公共福利服務領域,這種需求的滿足則會呈現出滯后性。從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一方面傳統的基于基本物質需求滿足而建立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滯后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能滿足我國民眾日益增長的各種層次的多元福利服務需求。另一方面,我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的發展水平不高,且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只能滿足人民普遍性的服務需求,并不能根據市場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這種需求與供給的失衡將極大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2.社會工作人才流失嚴重

無論是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還是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基礎都是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而當前實際情況卻是:高?;ㄙM大量資源培養出來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畢業后有80%選擇了從事其他行業。我們分析原因:主要是由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中從業人員的待遇低引起的。認同社會工作價值觀的社工學生,由于無法承受較低的薪資和較低的社會職業身份,拋棄了社工行業;一些或認同或不認同社工價值觀的學生,由于就業的無奈,暫時留在社工行業,但是一旦有機會,他們毅然會選擇離開。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我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營利性引進到社會服務機構中去,通過市場化運作來營利性服務機構不得不提高社會工作者的福利待遇,進而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來從事專業社會工作。

(二)發展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策略

1.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在中國的發展方向

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在中國的發展前景是非常廣闊的,可以面向私立教育、文化、社會福利。其中尤以文化產業中的社會咨詢中心和社會福利服務中老年人機構與居家養老服務兩個發展方向為佳。

以機構養老為例,中國的有多少老年人?根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預測數據,中國2012年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94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3%,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突破2億大關,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8%。據估算,目前中國老年人市場需求大約為( 7 ~8) 千億元,而當前每年為老年人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總值不足一千億元。當前,公辦養老院床位不足與老年人對床位需求日益增大的矛盾逐漸凸顯。一床難求的現象十分普遍,有的甚至需要排幾年的隊才能得到一個床位。作為補充的民辦養老院,大部分卻因為價格過高,服務質量不高等原因經營慘淡。

2.以社會工作為依托,提高服務質量

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是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組織,同樣面臨市場競爭。只有保證服務質量的前提下,才能保證機構的正常運轉。區別于一般的服務機構,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以社會工作專業為依托,建立專業的服務理念和實踐體系,這使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二、關于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發展的若干問題探討

(一)發展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面臨的挑戰

1.政策法規不完善

當前,政府針對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的法律法規幾乎空白。將營利性引入社會服務機構是對加快我國社會工作發展速度的一次嘗試,所以并沒有相關政策的支持,也沒有出臺專門的法律。另一層面,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的起步也十分艱難,主要體現在起步資金的缺乏上。我們可以預見,要形成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規模發展效應,需要有大量專業社工參與進來,而以當前我國大多數社會工作者的經濟實力來說,這是非常困難的。這就需要政府在起步上的資金扶持。

2.觀念沖突不可避免

發展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要面對的觀念沖突主要有兩個層面。從文化層面來說,社會工作是舶來品,社會工作的相關價值體系和助人方法都是建立在西方相關的文化基礎上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必然會阻礙社會工作在中國的發展進程,這也要求我們盡快完成社會工作的本土化。

(二)政府在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發展中的作用

1.政府要鼓勵發展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

非營利社會服務機構的產生是為了應對政府和市場雙失靈危機。當前的實際情況卻是新生的非營利機構并不能承擔起這個責任。從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政府可以尋找暫時性的替代品——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扶持等手段倡導相關專業人員專業社會工作者進入到發展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的行列中去,盡快形成民眾需求與服務供給的動態平衡,確保社會穩定。

2.對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嚴格監管

發展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服務需求,是建立在服務機構能夠提供更優質、更專業的服務基礎上的一次嘗試。這種監管可以分為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在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的市場準入上嚴格把關。首先創辦人最低必須擁有助理社會工作師資格,服務機構中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必須占到一定比例;其次在業務內容和收費上也必須經過政府嚴格的審核;第三是在注冊資金上要與其承擔的服務任務相匹配。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對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所提供服務的嚴格評估上,只有達到了最低服務標準,才能繼續營業,否則必須清除出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隊伍。

(三)要提高專業教育與機構需求的契合度

在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發展過程中,一方面需要高校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的培養,并讓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對中國的社會工作發展現狀有一個客觀的認識。為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的轉型打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則是實務能力的培養。這是當前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發展的生命線。

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并不能承擔政府轉移出來的部分管理和服務職能,其自身局限性也注定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福利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營利性引進社會服務機構,以社會工作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紐帶生產服務,填補非營利性服務機構的空白。通過大力發展的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吸引和培養大量專業的社會工作者,擴大社會工作的影響力,最終實現社會工作在中國的大發展。當社會工作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通過完善的政府監管體系將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引導回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的軌道上來。探索一條中國化的社會工作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田奇恒,孟傳慧. 社會管理創新與社會工作發展研究[J]. 社會工作理論新探,2011(12).

[2] 邵金榮.非營利組織與免稅[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 張曙. 需求、供給與我國社會工作制度建構[J].學海,2011(06).

猜你喜歡
社會轉型市場需求
麻紡標準緊貼市場需求
市場需求不旺 紅棗行情暫穩
全球磷肥市場需求減弱
全球磷肥市場需求減少
復合肥市場需求清淡 價格平穩運行
社會轉型時期的大眾傳媒與公共政策
社會轉型時期新疆高校民族民間美術教育的建設性構想
現象級“老炮兒”折射社會轉型之惑
土地改革與農村社會轉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縣為個案
社會轉型環境對“小產權房”購買行為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