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韓端午異同之比較研究

2018-01-12 11:51張淑晴何文清
智富時代 2018年12期

張淑晴 何文清

【摘 要】端午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文化內涵。韓國江陵端午祭是韓國江陵地區的傳統祭祀節日,端午文化傳入韓國后,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在韓國進行了本土化改造,最終成為江陵的一大文化特色。這兩個節日名稱相似,有著部分關聯,同時又彼此不同,相互分離。本文從歷史起源、節日習俗以及當下發展等方面來比較兩國端午節的異同,力求呈現一個全景式、立體式的中韓端午異同之比較的研究報告,同時針對性地提出關于中國的端午節如何在新時代下繼續發展下去的建議。比較中韓兩國端午節現階段的保護傳承舉措,對我們今后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端午節;端午祭;異同比較

一、中國端午節起源與習俗

(一)中國端午節起源

在我國,古之盛節,首推春清秋端,即春節、清明、中秋、端午。由于端午節起源較早,在學術界并沒有確切的起源結論,在眾多不同的說法中,比較有影響的是以下四種:

1、紀念屈原:屈原,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文學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愛國詩人。他為政以德,政績顯著,缺因遭到小人讒言而被流放,但他仍舊心系祖國,得知楚國滅亡之時,他痛心疾首,投江自盡。世人對屈原的離世感到痛心,為紀念他,就把屈原逝世的日子,即五月五日固定為一個節日即端午節。

2、紀念伍子胥:在江浙地區,更多人信奉端午是紀念伍子胥的。伍子胥父兄因讒冤而死,他便攜少主歸吳,助吳破楚,入郢復仇。伍子胥為吳國鞠躬盡瘁,卻因受人讒言,而被逼自盡。他不畏死亡,留下越寇滅吳的預言而得罪吳王,其尸首被扔入江。世人為紀念伍子胥,便將其尸首投江之日,即五月五固定為端午節。

3、紀念孝女曹娥:東漢據傳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記于《曹娥碑》,孝感世人,人們以此編纂神話,傳至縣令度尚耳中,度尚命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五月五日曹娥抱父而出,人們便將此日定為端午節,并在江中投放飯團等供奉曹娥之靈。

4、古越民族圖騰祭:在古代,曾有個百越族,自稱是龍的子孫,他們將每年的五月五日當做祭祖之日。但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融合到漢族中,少部分人成為南方少數民族,他們將此節日推廣開來,由此端午節便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二)中國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屬我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廣受中華兒女喜愛,全世界中華兒女于每年農歷五月五日都會舉行盛大的慶?;顒?。端午節習俗眾多,因地而異,因文化而易,各地端過法也不盡相同。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賽龍舟、食粽子、掛艾草與菖蒲、聚午宴、端午?。ㄔ√m)、放紙鳶、蕩秋千等。除此之外,不同的地域還有不同特色,比如:"系百索子、贈香扇、曬百日姜、掛黃葛藤、畫額、佩香囊等"。此處僅介紹流傳較廣的習俗。

1、賽龍舟: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之一,廣泛流行于我國南方地區。按古例,龍舟競渡之前,需先請龍、祭神,舉行祭祀儀式,以圖去邪、攘災異、五谷豐登、風調雨順。而今賽龍舟演變成民間體育競技活動,以中華龍舟大賽為代表。

2、吃粽子:吃粽子是我國流傳最廣的端午習俗。粽子,又稱"角黍"、"粽籺",由來久遠,花樣繁多,呈現出“南咸北甜”之勢。北方粽子多以豆沙紅棗為餡,南方粽子多用火腿、熏肉、蛋黃為餡。

3、掛艾草與菖蒲:民間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家家都要掃除,懸掛艾草與菖蒲,艾草寓意斬千邪,艾草寓意招百福、身體健康。

4、飲雄黃酒:雄黃是一種藥材,傳說能殺百毒,民間有句話叫,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此習俗在長江流域極為盛行。

二、韓國端午祭

(一)韓國端午祭的起源

1.祭祀神靈:江陵背山向水的地理環境讓當地民眾自古就有對山神、龍神、城隍的崇拜之情,他們祭祀的神靈有“大關嶺山神”、洞城隍,以及大關嶺國師女城隍鄭家女等十二位被神化的人物。

2.歷史傳承:韓國最早在“新羅時代”就有了“端午祭”,以農業為主的韓國比較重視“端午”這一農事節氣,這場全民性的祭祀慶典因此而盛。隨社會經濟發展,唯江陵地區保存了完整端午習俗。

3.部落祭:目前,有不少韓國學者認同“江陵端午祭是部落祭的一種”這一說法。韓國學者認為,能找到的最早關于部落祭的記載是晉朝陳壽撰寫的《三國志》[1]。根據《三國志》中的記錄,巫祭是部落祭最原始的形式,書中提及的“群聚歌舞”跟現在韓國巫祭上唱巫歌、跳巫舞的形式相似,除此之外,還有多處顯示這是韓國古代的巫祭。

4.中國的影響:韓國的很多文獻古籍中對“端午”這個詞的詮釋和中國人對于端午節的觀念大致相同,例如韓國也稱端午為“端陽”、“重陽”、“重五”等。區別在于,韓國的端午祭僅僅借鑒了中國端午節的稱謂和日期,而實質上它將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節日??梢哉f,“江陵端午祭是中國重要節日流入韓國后本土化的結果?!?[2]

(二)韓國端午祭習俗

江陵端午祭,并不像中國的端午節一樣特指某一天,它是韓國江陵地區的農民在端午節氣這段時令里特有的一種巫俗祭祀活動,為期二十天到一個月。端午祭的主要祭拜對象是大關嶺山神、大關嶺國師城隍神和國師女城隍神。它是韓國現存鄉土神祭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習俗。[3]

江陵端午祭內容豐富,主要包含祭祀、演戲、游藝(游戲)等。

1.祭祀:在江陵地區,端午祭有著十分復雜的祭祀流程。首先是釀制“神酒”。農歷四月初五,人們會在“七士堂”(古時衙門所在地)接受官府象征性發的大米和米曲,釀制米酒,以供端午祭時敬神和飲用。四月十五日,會舉行“大關嶺山神祭”和“國師城隍祭”。[4]農歷五月初三傍晚,大家會前往江陵國師女城隍祠,進行端午祭的“前夜祭”——“奉安祭”。祭奠儀式結束之后,人們會護送國師城隍和大關嶺山神的牌位,直至露天祭場。之后便是“朝奠祭”,它會在之后初四到初七每天的早上舉行。

2.演戲:這期間還會有各式各樣的民俗活動,其中比較有名的有官奴假面舞劇。官奴假面劇以舞蹈和動作為主,來進行假面啞劇表演。除此之外,這期間還會進行巫俗表演、農樂表演和假面制作等活動。

3.游藝:民俗游藝在這期間也十分常見,包括拔河、摔跤、投壺、射箭、民謠演唱比賽、蕩秋千,將朱砂天中赤符、端午符等貼在門上以辟邪,互贈端午扇等。

4.其他活動:端午祭期間,婦女會菖蒲洗發,將菖蒲根作發簪,用菖蒲露畫“端午妝”;吃艾子糕或車輪餅等。

三、中韓端午之異同

(一)相同點

1、舉行時間接近:中國端午節在農歷五月五日,韓國端午祭從農歷四月五日的釀酒開始,到五月七日“送神祭”結束。兩者的舉行時間較為接近。

2、同為祈福的傳統民俗節日:中韓端午均為傳統民俗節日,兩者均為自古傳承下來的民俗節日,都有著相對較長的歷史,且節日目的均為祛災祈福。

3、都已形成文化產業

中國:(1)與端午相關的文化產品層出不窮,粽子、雄黃酒、艾草、五彩繩等相關產品不再是一家一戶自行滿足的狀態,已變成商業生產銷售模式。(2)文化旅游產業,許多地方舉辦端午文化展、龍舟大賽等傳統文化游項目。

韓國:(1)與端午祭相關的文化產品進行商業模式運作,諸如傳統服飾、傳統藝術品售賣等。(2)文化旅游產業,江陵地區有特色的端午祭文化游。

4、政府重視程度高

兩國政府均高度重視端午節,體現在以下方面:

(1)兩國政府均重視端午節作為文化遺產的作用:端午節非僅是我國法定節假日,也榮膺國家文化遺產殊榮,更首占我國在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的席位。韓國端午祭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和重要無形文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并批準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兩國政府均在節日慶典之中投入大量資金、人力支持:中國多地政府投資舉辦地區端午文化展,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參與舉辦中華龍舟大賽等。韓國江陵地區政府在“前夜祭”、“山神祭”、“儒教式祭儀”、“巫俗祭儀”、“送神祭”等系列端午祭活動中提供大量資金、人力等支持。

(3)兩國政府均大力宣傳端午文化:每年的端午活動,均有大量媒體進行新聞報道,地方政府也設有相關專題網站、電視專題節目等進行宣傳,積極鼓勵人民參與歡度端午節。

(二)不同點

1、起源與習俗不同:中韓兩國端午節有著各自不同的起源與習俗,歷史文化不同。

2、慶祝時長不同:中國的端午節僅慶祝一天。韓國端午祭慶祝時間持續較長,包含諸多祭祀活動。

3、舉行目的不同:中國端午節舉行的目的是為了紀念先賢,宣揚先賢身上所具有的偉大民族精神。

韓國端午祭起源于神話傳說,祭祀目的是驅災辟邪、招福平安、身體健康、農漁豐收、禽畜繁盛等。

四、中韓端午發展異同之啟示

1、韓國端午祭與中國端午節是完全不同的節日,不存在抄襲之說

中國端午節在傳入韓國之后,韓國進行了本土化改造,僅借用了“端午”一詞,其節日實質已發生改變。因此兩國端午節是完全不同的節日,不存在抄襲之說。

2、加強雙方有關端午文化的交流

兩國政府與民間積極加強有關端午文化的交流(1)民間可以成立相關組織,雙方定期舉行互訪活動。(2)舉辦端午文化學術交流會議。(3)雙方節日慶典上可進行對方文化展覽,促進兩國人民對對方文化的了解。(4)加強文化產品經濟往來。

3、以端午節文化保護為例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中國作為歷史文化悠久的傳統古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但現階段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不被人重視,已經失傳。我們應以端午節文化的保護為例,加強對我國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諸如一下保護舉措:(1)政府完善相關文化法規(2)中小學設立民俗藝術教學班,邀請民間藝人進行非遺文化教學(3)民間成立相關協會組織,定期舉辦文化展(4)對非遺文化進行產業化建設,帶動地方的文化經濟收入。

4、拒絕過度消費傳統文化

在傳統文化傳承過程中,拒絕過度消費,保留傳統文化精華,剔除傳統糟粕。在進行文化產業建設時,切勿只關注經濟效益,而忽視文化本身,更注重文化的社會效益,對人民進行思想文化教育,還原文化本身,積極宣揚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精神。

五、結論

本文通過介紹巫俗祭儀、風俗飲食等節日事象,展示中韓端午的大致輪廓,并探討其社會功能,同時將中韓端午文化進行異同對比研究,以突出兩國端午的獨特性及同為亞文化的相同性。在本文中可明顯看出中韓端午在文化實質上并不相同,因此不存在抄襲之說。

通過對比中韓兩國端午節的保護與傳承,我國應在其經驗教訓基礎上就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反思,通過對兩國民俗文化交流形式的探索,得出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期能夠促進新時代下我國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陳媛,劉暢.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文化內涵[J].文化遺產, 2015 (3) :26-31

[2]白琳,李妍.從韓國江陵端午祭管窺中國端午節文化現狀[J].群文天地, 2012 (10) :5-5

[3] 黃榴丹.中國端午節與韓國端午祭比較研究——以中國慶陽與韓國江陵為個案[D]. 西北民族大學, 2007.

[4] 宋穎. 端午節研究:傳統、國家與文化表述[D]. 中央民族大學, 200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