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進展

2018-01-16 12:37趙青春崔力元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肺部腫瘤外科天津300052
轉化醫學電子雜志 2018年11期
關鍵詞:吉非???/a>靶點

趙青春,崔力元,陳 軍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肺部腫瘤外科,天津300052)

0 引言

肺癌是全球最常見、導致死亡人數最多的呼吸系統惡性腫瘤。據統計,2015年中國肺癌發病例數共73.33萬例,其中男性50.93萬例、女性22.40萬例;同年,中國死亡的肺癌病例數共61.02萬例[1]。由于化療藥物療效逐漸進入一個平臺期,且藥物毒副作用較大,被冠以“精準治療”標簽的靶向藥物則以高效、副作用小的優點被人們所接受。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基因靶點被發現,相應的靶向抗腫瘤藥物也在肺癌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下將針對近年來熱點基因及相應靶向藥物的最新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1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藥(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

EGFR是原癌基因C-ErbB的表達產物,是細胞存活、生長、分化及癌細胞轉移的調控因子。EGFR突變會引起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TK)活化異常,可抑制細胞凋亡,并加速血管形成,增強細胞黏附性,最終導致腫瘤細胞的增殖,是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最常見的驅動基因之一[2]。

1.1 第一代EGFR-TKI研究[3]顯示西方和亞洲晚期NSCLC患者中分別有10%~15%和40%存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并且在亞裔不吸煙的女性腺癌患者中突變率高達60%。EGFR-TKI是針對酪氨酸激酶位點19外顯子缺失和21外顯子突變的可逆抑制劑,以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颂婺釣榇淼囊淮鶨GFR-TKI相繼問世,并且有臨床研究證實第一代EGFR-TKI一線治療EGFR突變的晚期NSCLC顯著優于傳統含鉑類化療方案[4]。

1.1.1 吉非替尼(gefitinib) 吉非替尼是首個獲準上市的EGFR-TKI藥物,最初用于治療化療失敗的晚期NSCLC,一部分患者病情獲得緩解和停止進展,后續研究發現不吸煙的亞裔女性腺癌患者,使用EGFRTKI效果更優[5]。 IPASS 實驗[4]隨機篩選了 1000 多例未經治療的Ⅳ期NSCLC患者,觀察單用吉非替尼(實驗組)與卡鉑+紫杉醇聯用(對照組)的治療效果差異。結果發現,吉非替尼組患者與兩藥聯用組(卡鉑+紫杉醇)患者的12個月無進展生存率分別為24.9%和6.7%,而對于EGFR基因陽性,尤其是在亞洲非吸煙或輕度吸煙的女性肺腺癌患者的治療中,吉非替尼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傳統化療手段。

1.1.2 ??颂婺幔╥cotinib) ??颂婺崾俏覈灾餮邪l并上市的小分子EGFR靶向藥物,CONVINCE研究[6]公布,隨機抽取285例EGFR外顯子19和(或)21突變的Ⅲb期/IV期肺腺癌患者,比較??颂婺崤c對照化療組(培美曲塞聯合順鉑)的治療效果,客觀緩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分別為64.8%和33.8%(P<0.001),??颂婺釋嶒灲M顯著高于培美曲塞+順鉑化療組;而且??颂婺釋嶒灲M和培美曲塞+順鉑化療組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別為296天和219天,??颂婺釋嶒灲M也同樣長于化療組。??颂婺峤M與化療組相比,不良反應事件、3級以上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均顯著降低。

吳一龍教授團隊[7]針對EGFR突變伴腦轉移的NSCLC患者進行了??颂婺?、全腦放療聯合化療(WBI+Chemotherapy)的Ⅲ期臨床比較研究,結果顯示:??颂婺峤M、全腦放療聯合化療組的中位PFS分別為10.0個月和4.8個月,P=0.014;且兩組顱內病變的ORR分別為67.1%和34.9%。此外在藥物不良反應方面,??颂婺峤M的發生率為8.2%(N=7),全腦放療聯合化療組的發生率為26.2%(N=28),充分證明了對于EGFR突變的NSCLC腦轉移患者,應用??颂婺醿炗谌X放療聯合化療的方案。另外,在一項395例患者參與的臨床試驗[8]中,對比了??颂婺崤c吉非替尼治療晚期NSCLC的效果;在PFS方面,??颂婺岵⒉涣佑诩翘婺?;??颂婺峤M和吉非替尼組的中位PFS分別為4.6個月和3.4個月;并且與吉非替尼組的患者相比,接受??颂婺峄颊叩乃幬锵嚓P不良反應減少:[121例(61%)vs140例(70%)];P=0.046)。結果證明??颂婺嶂委熗砥贜SCLC效果并不比吉非替尼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其藥物不良反應優于吉非替尼。

1.1.3 厄洛替尼(erlotinib) Lim 等[9]的一項研究對比了厄洛替尼與吉非替尼的療效,研究對象為375例復發或轉移的ⅢB/Ⅳ期NSCLC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EGFR外顯子19缺失或外顯子21突變;吉非替尼組治療周期的中位數為12.7個月,厄洛替尼組為10.8個月;結果顯示:對于接受EGFR-TKI作為一線治療的患者中,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治療組的有效率為76.9%vs74.4%,疾病控制率為90.1%vs86.8%;兩個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76.7%vs90.0%,中位PFS分別是11.7個月vs14.5個月,證明在 EGFR突變的NSCLC患者中,兩種藥物的治療效果沒有顯著統計學差異;研究還提示暫時不能將EGFR外顯子19缺失與外顯子21 L858R突變歸為同一類疾病,其發病機制可能存在著差異,這也為EGFR突變患者的精準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雖然上述研究最終得到一個陰性結果,但是國內的一項試驗[10]證明,在針對肺鱗癌的二線藥物治療中,厄洛替尼組的患者生存期較吉非替尼組延長,并且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厄洛替尼對于晚期非小細胞性肺鱗癌患者的療效優于吉非替尼。

1.2 第二代EGFR-TKI

1.2.1 達克替尼(dacomitinib) 達克替尼是第二代不可逆的 EGFR-TKI。 ARCHER1050 研究[11]顯示,在EGFR突變陽性的NSCLC患者一線治療中,將達克替尼與可逆EGFR-TKI吉非替尼的療效和安全性進行對比。結果顯示,中位PFS:達克替尼組為14.7個月,高于吉非替尼組的9.2個月。最常見的3或4級藥物不良反應為:痤瘡[達克替尼組31例(14%),吉非替尼組0例],腹瀉[19例(8%)vs2例[(1%)],丙氨酸轉氨酶水平升高[2例(1%)vs19例(8%)]。此外達克替尼組有2例與治療有關的死亡,吉非替尼組有1例。最新成果表明,達克替尼治療NSCLC可以使疾病進展風險下降41%,但其在緩解病情方面與吉非替尼相仿;此外,其毒性較大,藥物不良反應較多,需要我們注意,應確保藥物使用的劑量安全。

1.2.2 阿法替尼(afatinib) 阿法替尼是第二代不可逆的EGFR-TKI,作用于EGFR和ErbB2,來自LUXLung3[12]和 LUX-Lung6[13]的研究分別比較了阿法替尼與培美曲塞+順鉑,阿法替尼和吉西他濱+順鉑聯合化療作為一線治療的效果,EGFR突變患者的中位PFS顯示分別為:13.6個月(阿法替尼)vs6.9個月(培美曲塞+順鉑),11.0個月(阿法替尼)vs5.6個月(吉西他濱+順鉑);ORR分別是阿法替尼組56%vs培美曲塞+順鉑組23%,阿法替尼組66.9%vs吉西他濱+順鉑組23.0%;從而證明了阿法替尼可以作為EGFR突變肺腺癌一線治療的合理選擇。2016年的一項研究[14]表明,在腦轉移患者中,阿法替尼與化療相比較均有改善PFS的趨勢,進一步聯合分析顯示,阿法替尼治療肺癌腦轉移患者的PFS較培美曲塞+順鉑聯合化療顯著改善(8.2個月vs5.4個月;P=0.0297)。此外,對化療失敗的鱗癌患者也有幫助,LUX-Lung8研究[15]對比了阿法替尼與厄洛替尼用于含鉑化療失敗后晚期鱗癌患者二線治療的效果,研究結果提示阿法替尼相比厄洛替尼更適合作為晚期鱗癌患者的二線治療方案。2017年,Tamiya等[16]的研究發現,阿法替尼的中位血腦屏障穿透率比其他TKI藥物明顯升高,表明阿法替尼可能對于軟腦膜轉移癌有效,因此,對于攜帶EGFR突變的NSCLC患者,尤其是伴有腦轉移患者的治療,考慮到藥物穿透血腦屏障的能力,阿法替尼可作為首選藥物。

2 EGFR-TKI耐藥后治療

雖然第一、二代EGFR-TKI有較高的初始反應率,但獲得性耐藥仍是必經階段,其耐藥的原因主要包括 T790M突變、C-Met擴增、BIM多態性缺失、BRAF基因突變[17](通過介導Ras與MAPK相結合,調節腫瘤細胞的增殖、分化和程序性死亡),甚至還可能轉化為小細胞肺癌(zakowski等[18]曾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報道了NSCLC經TKI治療失敗后轉化為小細胞肺癌的病例)。其中T790M突變是EGFR-TKI獲得性耐藥最常見的機制,其他二次突變如D761Y和L747突變也有報道,但發生率遠遠低于T790M突變,約近60%病例的耐藥是由于出現了T790M二次突變[19]。近年來,第三代EGFR-TKI異軍突起,成為研究熱點和耐藥后治療的主力;目前主要有AZD9291、CO1686、WZ4002 等,第三代 EGFR-TKI是不可逆的突變特異性藥物,用于T790M突變耐藥后的治療,可以有效地阻斷EGFR-T790M,同時對EGFR敏感突變也具有抑制作用[20]。

2.1 T790M突變引起的獲得性耐藥奧希替尼(AZD9291)針對既往接受過EGFR-TKI治療并且出現病情進展的亞裔和西方晚期NSCLC患者的Ⅰ期臨床試驗顯示了其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被美國FDA提前批準上市,因此,在一代EGFR-TKI治療后,發生進展患者,應行二次活檢,如繼發T790M突變,可選用奧希替尼治療。

奧希替尼的Ⅱ期AURA2臨床試驗[21]顯示,199例患者應用奧希替尼進行治療,其中有140例(70%)獲得客觀緩解:6例(3%)患者被證實完全緩解,134例(67%)患者部分緩解。最常見的3或4級不良事件是肺栓塞[7例(3%)]、心電圖QT間期延長[5例(2%)]、中性粒細胞減少[4例(2%)],還有貧血、呼吸困難、低鈉血癥和血小板減少[各3例(1%)]。52例(25%)患者發生嚴重不良事件,其中11例(5%)接受評估考慮可能與奧希替尼治療相關。試驗期間有7例患者死于不良事件,死亡的原因被多數研究者歸咎于間質性肺疾病。

2017年WCLC公布了奧希替尼Ⅲ期臨床試驗AURA3[22]的數據,對比了奧希替尼和含鉑類雙藥聯合化療的效果,經一線EGFR-TKI治療后病情進展的NSCLC的隨機Ⅲ期臨床研究顯示,奧希替尼組較含鉑類雙藥化療組PFS分別為10.1個月和4.4個月,ORR也明顯優于化療組,分別為71%和31%,而且奧希替尼組的中位緩解持續時間達到了9.7個月,而化療組僅為4.1個月。EGFR-T790M陽性晚期NSCLC患者EGFR-TKI治療進展后,奧希替尼表現出優于培美曲塞+鉑類的臨床療效,使疾病進展風險降低約70%。以上研究均顯示出了奧希替尼在治療T790M突變的耐藥患者中的優越性。

2.2 C-Met基因擴增引起的獲得性耐藥間質表皮轉化因子(C-Met)是通過擴增從而激活其配體肝細胞生長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誘導腫瘤細胞的增殖。當C-Met在體內過度表達時,就會導致腫瘤的侵襲和轉移。在EGFR-TKI獲得性耐藥患者中,有超過13%患者檢測到C-Met基因擴增,尤其在EGFR-TKI耐藥的肺腺癌患者中有超過21%患者出現C-Met基因擴增[23]。C-Met擴增的生物學效應主要是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號通路,將細胞信號向下游傳遞,并且即使在EGFR-TKI治療期間,該通路依然可以發揮信號傳遞作用,逐漸出現患者對EGFR-TKI的耐藥現象;并且當EGFR突變和C-Met過度表達同時發生時,其中一種的表達可能有助于Met和 EGFR 信號通路的激活[24]。 有研究[25]顯示,11例C-Met過度表達的EGFR繼發性耐藥的患者增加克唑替尼治療,有效率(response rate,RR)為45.5%,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為54.5%,并且對于C-Met過度表達且無T790M突變的患者的DCR為100%;提示克唑替尼也可用于C-Met擴增的耐藥患者。能夠阻斷C-Met信號通路的相關抑制劑多種多樣,其中ASC0公布的C-Met抑制劑XL-184聯合厄洛替尼治療晚期NSCLC患者的Ⅰ-Ⅱ期臨床研究結果提示,XL-184可能對C-Met擴增和T790M 突變患者均有效[26]。

除上述機制外,2017年的一項研究[27]對比了一、二代EGFR-TKI耐藥的細胞和攜帶EGFR基因擴增的親代HCC827細胞,耐藥亞系顯示多種EGFR家族蛋白的水平降低,并且EGFR無法擴增。使用多激酶抑制劑處理或小干擾RNA轉染后,可以更大程度上抑制耐藥亞系中的細胞存活和磷酸化。這些發現表明,當多種EGFR家族蛋白的表達被抑制時,Src家族激酶(src family kinase,SFK)和粘附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代償激活,促進了耐藥細胞的存活和遷移。這意味著能夠靶向抑制SFK和FAK激活的藥物,也可能對肺癌細胞的耐藥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為抑制腫瘤耐藥提供了新的思路。

3 其他少見基因突變的治療進展

3.1 EML4-ALK基因融合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最早是在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上發現,其名稱也是由此而來。后來研究發現ALK是強力癌癥相關基因,包括NSCLC、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等多種腫瘤中存在的ALK基因重排,其中EML4-ALK融合基因在NSCLC發生過程中有重要作用,并且其在動物體內外均有致瘤活性。有試驗研究[28]報道,在篩選的141例晚期肺癌患者中,EML4-ALK突變的有19例(13%),與EGFR突變相比,EML4-ALK突變的患者普遍年輕,以男性未吸煙或者輕度吸煙者居多(P<0.001),并且其中18例患者是印戒細胞亞型的腺癌;目前研究認為ALK基因重排后與EML4形成融合基因,會引起酪氨酸激酶異常表達,促進腫瘤細胞增殖,并且影響TKI治療效果。

3.1.1 克唑替尼(crizotinib) 克唑替尼是口服的MET/ALK抑制劑,其通過選擇性競爭三磷酸腺苷(ATP)阻斷激酶蛋白來發揮作用,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和誘導凋亡,是治療攜帶 ALK重排的晚期NSCLC的有效治療藥物。2011年,美國FDA批準克唑替尼治療ALK基因表達異常的晚期NSCLC,而且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然而,腫瘤細胞對ALK抑制劑的反應是短暫的,由于肺癌不斷產生新的基因亞型,通過ALK中的繼發性耐藥突變或疾病進展而對第一代ALK-TKI克唑替尼產生耐藥性,通?;颊咴谝荒陜劝l生藥物耐受反應[29],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ALK激酶區二次突變,這些突變促進ALK活化,阻礙了克唑替尼和靶點的結合,使其優先結合無效的構象[30]。ALK基因的擴增也是耐藥突變的重要因素,當ALK激酶區發生基因拷貝數擴增時,可阻礙與靶向藥物的結合,促進腫瘤的增殖和生長[31];此外,當信號旁路激活時,信號傳導會繞過抑制劑作用的原始靶點,通過旁路激活下游信號,使克唑替尼失效,出現耐藥反應[31]。隨著人們對耐藥機制的研究,第二、三代ALK-TKI藥物相繼問世,其中艾樂替尼、Brigatinib和Lorlatinib等藥物在克唑替尼耐藥或ALK突變合并腦轉移患者的序貫治療中發揮著不俗的效果。

3.1.2 艾樂替尼(alectinib) 艾樂替尼是第二代ALK抑制劑的代表藥物,在一項聯合Ⅲ期試驗研究中[32],比較了艾樂替尼和克唑替尼在晚期ALK陽性NSCLC患者中的療效和副作用;結果顯示,艾樂替尼組PFS為17.7個月,明顯長于克唑替尼組的11.1個月,雖然整體生存率還無法估計,但是,艾樂替尼出現3級或以上的毒副作用僅63例(41%),少于克唑替尼的76例(50%),證明在安全性上,艾樂替尼是優于克唑替尼的,因此,艾樂替尼現在已能夠取代克唑替尼作為ALK陽性NSCLC的首選一線治療藥物。而且,由于艾樂替尼能夠透過血腦屏障,相比克唑替尼能夠更好地治療腫瘤腦部轉移,故對于該類患者,艾樂替尼宜作為首選治療藥物。

3.1.3 布吉替尼(brigatinib) 布吉替尼是一種由ARIAD開發的小分子靶向癌癥治療藥物,不僅是ALK基因抑制劑,同時也是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通過對腫瘤細胞上的ALK受體作用,減緩或阻止癌細胞生長。布吉替尼能夠有效抑制ALK和ROS1,并且對250多種激酶具有高度的選擇性。在一組ALK陽性細胞系中,布吉替尼抑制天然ALK的效力比克唑替尼高12倍。在具有皮下或顱內植入的ALK突變腫瘤的小鼠中也觀察到了其優越功效。在臨床上可達到的濃度下,布吉替尼可保證藥物活性,顯示出優越的抑制譜,并且是目前唯一對ALK耐藥突變G1202R具有實質活性的絡氨酸激酶抑制劑[33]。有相關臨床試驗[34]表明,對于晚期ALK融合變異陽性NSCLC,并且之前接受過克唑替尼治療的患者,布吉替尼表現出良好的治療效果,顱內有效率達42%~67%,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9.2~12.9個月。

3.1.4 勞拉替尼(lorlatinib) 盡管第二代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s)的上市已使得廣大患者受益,但ALK基因陽性的NSCLC患者仍然繼續產生耐藥性,并且出現中樞神經系統轉移灶,導致病情進展,變得更難控制。勞拉替尼是一種具有強效的腦滲透特性的第三代ALK-TKI,在ALK突變陽性的NSCLC患者中表現出強大的臨床活性,尤其對具有中樞神經系統轉移的患者效果顯著。有研究[35]提示,勞拉替尼治療克唑替尼耐藥的ALK陽性患者的客觀緩解率是69%,顱內客觀緩解率是68%;治療既往接受過非克唑替尼ALK抑制劑治療的ALK陽性患者的客觀緩解率是33%,顱內客觀緩解率是42%;治療既往接受過2或3種ALK抑制劑治療(伴/不伴化療)的ALK陽性患者的客觀緩解率是39%,顱內客觀緩解率是48%。

3.2 ROS1重排基因突變除了EGFR、ALK,也有不少針對NSCLC罕見突變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最近一項色瑞替尼(ceritinib)治療ROS1重排的NSCLC的Ⅱ期臨床試驗[36]結果顯示,32例既往接受化療的ROS1重排患者入組,其中28例可通過獨立影像學評估,ORR達62%,有1例完全緩解,19例部分緩解。疾病控制率為81%,其中30例未接受克唑替尼治療的患者中位PFS為19.3個月;中位總生存期為24個月。8例腦轉移患者中有5例控制住了顱內疾病進展。所有接受治療的患者最常見的不良事件為腹瀉(78%)、惡心(59%)、厭食(56%)。證明了色瑞替尼在經過多次化療后的ROS1重排患者中表現出了相當可觀的臨床療效。

4 多靶點藥物治療

NSCLC具有高度異質性,腫瘤活化的信號通路復雜多樣,其中也有多重通路同時參與激活;這樣一來,單純抑制某個突變基因或者阻斷單一信號通路并不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對于單靶點藥物而言,其只能選擇性殺傷特定腫瘤細胞,存活的腫瘤細胞通過旁路再次激活,最終產生耐藥性。所以多數存在EGFR突變的患者在使用EGFR-TKI治療后8~16個月,開始產生耐藥[37]。隨著人們對靶向藥物耐藥機制的深入研究,多靶點治療的概念從而被推出,其理論上就是對多個腫瘤靶點起抑制作用,同時抑制多條可能導致腫瘤增殖、轉移的信號通路,并且破壞各靶點之間的協同作用,從而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的目的。多靶點藥物不僅可以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也可通過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信號通路而對腫瘤生長的微環境進行控制。多靶點藥物的雙重作用機制可以避免多種單靶點藥物聯用所可能導致的藥物不良反應疊加風險,安全性較高。

作為多靶點藥物的代表之一,舒尼替尼是一類新型口服的EGFR-TKI藥物,其靶點主要以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受體1、2、3,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以及干細胞因子受體(C-Kit)為主。研究[38]顯示,單藥應用舒尼替尼可能是晚期難治性NSCLC患者的潛在有效治療方案。在47名晚期NSCLC患者中進行單藥舒尼替尼治療,結果顯示1例患者確診達到了部分緩解,11例患者病情穩定大于8周,中位PFS達11.9周,并且治療一般耐受良好;隨著BRAF V600E、RET等新的靶點走進臨床,越來越多的靶向藥物以及聯合治療有待臨床試驗去證實,還有其他一些多靶點藥物,例如:索拉菲尼、西地布尼、阿西替尼等也在為肺癌的靶向治療提供著新的思路和方向。

5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抑制劑

任何腫瘤的生長都離不開血液的供應,因此腫瘤血管生成已是眾多抗腫瘤藥物的有效靶點,VEGF通過介導血管內皮細胞增殖、遷移、浸潤等多種機制來參與腫瘤內血管生成。針對腫瘤血管生成的靶向藥物種類繁多,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代表藥物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是一種重組的人類單克隆抗體,通過與VEGFR特異性結合,阻斷腫瘤血管的細胞信號轉導,進而抑制腫瘤血管生長,Lopez-Chacez等[39]的研究顯示,在腫瘤患者的回顧性分析中,經過6個周期的誘導治療后,貝伐珠單抗維持組和單純化療組,患者的PFS分別為4.4個月和2.8個月;誘導后PFS顯著延長;從而證實在標準化療基礎上加用VEGF的人重組單克隆抗體(貝伐珠單抗)可延長晚期非鱗NSCLC患者中位 OS至12.3個月,而 Beyond[40]研究則迸一步證實貝伐珠單抗聯合化療在中國人群中的一線治療地位,使得患者的中位PFS顯著延長至9.2個月,比單純化療提升了2.7個月;ORR也明顯升高(分別為54%和26%);中位OS也有所延長,達到了24.3個月。因此,對非鱗NSCLC,尤其EGFR野生型患者,貝伐珠單抗聯合化療可以是一線治療的優選。

6 結語

就當前肺癌尤其是NSCLC的靶向治療而言,對所有晚期NSCLC患者進行EGFR基因檢測仍是最佳選擇,EGFR-TKI對于伴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來說是一種高效的治療手段;當出現一代EGFR-TKI治療進展,即EGFR-TKI耐藥后,應行二次活檢,如有繼發突變,可選用相應靶點的靶向藥物治療(T790M陽性患者推薦使用奧希替尼治療)。若是其他靶點基因的突變,如ALK陽性的晚期NSCLC患者推薦使用克唑替尼,若伴有腦轉移推薦使用艾樂替尼進行治療,如患者產生耐藥,可嘗試布吉替尼、勞拉替尼作為二、三線治療;ROS1重排患者可以選擇色瑞替尼??梢?現今肺癌治療正迎來新一輪的發展,不僅檢查的方向越來越全面,治療手段也從傳統粗放的統一化治療向個體化精準治療和多學科綜合治療轉變。根據患者機體的耐受能力選擇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這樣才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猜你喜歡
吉非???/a>靶點
抗腫瘤藥物吉非替尼的合成工藝探討
維生素D受體或是糖尿病治療的新靶點
吉非替尼通過促進H3K27甲基化水平抑制惡性周圍神經鞘瘤細胞的增殖
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吉非替尼的含量
腫瘤免疫治療發現新潛在靶點
家庭影院技術(2019年7期)2019-08-27
一鍵開啟智能影音室 ??怂糤MS-C3
心力衰竭的分子重構機制及其潛在的治療靶點
氯胺酮依賴腦內作用靶點的可視化研究
忠實的守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