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對策

2018-01-19 13:34楊建蘋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2期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楊建蘋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大量農村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只有把孩子留在了農村,托付給其他人代為照看,留守兒童由此而產生。這些留守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嚴重缺失。在日常行為上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軌現象,出現一系列的“留守中學生綜合癥”。解決“農村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迫在眉睫。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留守兒童綜合癥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現狀

(一)監護現狀

一是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只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對“留守兒童”采用這種監護的方式比較多。對于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而且由于天然的血緣、親緣關系,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由于祖孫輩年齡差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

二是上代監護,即“留守兒童”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留學生自己在家的監護方式。由于監護對象并非己子,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于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

(二)教育現狀

盡管“留守兒童”家庭這種親子之間的交往在時間上的長期間斷,但父母“打工”對留守學生的影響則是顯而易見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掙了錢,增長了見識,深刻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他們對子女的要求一般較高,隨時關心著子女健康成長和學業成績,會經常與教師或監護人取得聯系。他們的思想和情緒也會引起其“留守孩子”積極要求進步,勤奮學習,這種影響是良性互動的。另一種情況卻是,因機遇掙了錢,或者認為自己下苦力掙的錢比文化較高的人掙錢還多的“打工”父母,在他們心目中滋長著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于是對子女沒有明確的要求,順其自然,從而“能讀書就讀,讀不好去打工也能賺錢”的觀念在農村兒童思想中普遍存在。

(三)學習現狀

由于一些鄉村學校的條件較差,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加之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大部分“留守學生”覺得升學無望而產生厭學情緒。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天高皇帝遠”,你想管也“鞭長莫及”。于是他們便更加肆無忌憚,反正老師也不能把他怎么樣,打不得,罵不得,一副“君子動口不動手”的架勢,指一指,轉一轉,一旦老師稍有放松,便當起了“坐家”,把學校當成自己的“養老院”,吃飽、喝足、混天黑。繼續學習者只是其中少數。據統計顯示,在“留守兒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讀職業技術高中或中專,多達70%的孩子則在中考前便走上打工之路。雖然完成了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進一步學習深造,他們將會不適應社會迅猛發展的要求,從而影響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

(四)健康現狀

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中學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為隱性,是不容易發覺的問題,如:性格孤僻內向、有自卑心理情緒、產生反抗或逆反心理,產生怨恨父母心理等,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遠父母,產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無情。他們在情緒情感方面主要的心理問題有:抑郁、焦慮、易怒、羞怯、嫉妒、恐懼、逆反等心理問題。在行為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過失行為、說謊行為、偷竊行為、攻擊行為、破壞行為、逃學行為等等。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家長:承擔起教子之責

家庭是個體最初的生活環境,是個體接受“人之初”教育的場所?!案改甘呛⒆拥牡谝蝗卫蠋煛?,同時父母也應該是對孩子教育時間最長久的老師。發揮父母的教育職能,就要求父母應與孩子經常保持聯系,除了生活、身體、學習方面外,還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另一方面,監護人要樹立角色意識,真正擔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對留守兒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嬌寵溺愛,做到嚴與愛的結合;同時要定期同留守學生進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狀況,并及時與其父母和學校聯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進其健康成長。

(二)學校:發揮教育的主陣地作用

第一,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心理輔導和咨詢老師,為全校教師和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

第二,利用學科教育進行相互滲透,對留守學生進行心理教育。正確處理好各學科之間、心理教育和德、智、美育的關系,側重于學生的心理過程和個性特點,如思維的廣度、深度、靈活性、邏輯性等;記憶的持久性、正確性等;意志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自制性等。在此基礎上加強學生的學習成績的提高。在進行學科教育時,要有意識地將意志品質的培養、良好個性的形成、思維能力的鍛煉與學科學習緊密聯系,相互滲透,在學科教學中使學生受到心理教育的熏陶。

第三,進行學習和生活輔導相結合的方法。幫助留守學生了解自己的潛能,認識自己身體上、智力上、人格上的有利和不利方面,揚長避短,確立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目標,同時還注重“學習方法的學習,”指導他們在學科學習中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和學習的策略,逐步形成適合于自己的獨特的學習方法和策略。

(三)教師:正確的引導教育

作為老師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學習進步的引導者,生活的保護者。能否做到“三多”、“二知”、“一溝通”很重要?!叭唷?,即多與“留守兒童”談心,彌補“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多鼓勵支持他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多進行家訪,了解孩子在家活動和學習情況;“二知”即知道留守兒童的個人基本情況和家庭情況;“一溝通”即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電話交流溝通,并采取針對措施,提供必要的幫助。

(四)留守學生:學會自我約束

唯物辯證法也認為,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內因是根本,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留守兒童人格的健康成長過程中更需要留守學生自身的積極努力。留守學生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和煩惱,其實都可以認為是缺乏對現實的正確的態度和內心不平衡所致。我們要讓留守學生知道和理解父母的選擇、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要認為自己是被父母拋棄了。要積極與父母聯系,教育留守兒童認識到,父母不在身邊這一現實是對自己的鍛煉和考驗,是培養自己獨立、堅強、富有責任感的大好時機,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財富,從而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

總之,農村留守學生是我們的未來,是我們的希望。孩子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不僅僅關系一個家庭的和諧,社會的安寧,影響的是整個下一代,最深層次地危害到一個民族的興衰,一個國家的命運和前途。關注留守學生,關愛留守學生,已成為社會熱點,成為我們緊迫的社會責任,一種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留守學生成長和教育,牽動著每一個農民工家庭的心。只有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共同尋求新捷徑、新方法,確?!傲羰貙W生”留而不亂、留而得樂、留而好學、留而有德,才能不至于耽誤一代人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劉麗麗.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13):10-12.

[2]青永紅.“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環球時報,2001(02):18-21

[3]周林.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之探究.現代交際,2011(01):43-45endprint

猜你喜歡
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問題及其對策研究
真誠激勵,關愛相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