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平市蜂產業發展概況

2018-01-20 03:59王宗壽
中國蜂業 2018年2期
關鍵詞:南平市中蜂蜂產品

王宗壽│文

福建省南平市畜牧站,353000

一、南平市蜂產業發展現狀

南平市地處福建北部,與浙江、江西交界,俗稱“閩北”,是閩江源頭,區域面積2.63萬km2。養蜂業是南平市的傳統產業,養殖歷史悠久。經調查,2016年全市共有養蜂戶2970戶(100箱以上專業大戶只有291戶),養蜂數量8.05萬箱(群),以飼養“中華蜜蜂”為主,占蜜蜂養殖總量的95%以上。年產蜂蜜1003.35噸(其中100箱以上專業大戶417.94噸),產值1.01億元;全市有養蜂專業合作社58家,帶動養殖戶1099戶;有蜂蜜酒廠1家,民營蜜蜂研究所2家,主要加工蜂王漿、蜂花粉、蜂蜜酒等9類蜂產品。光澤縣杉城農民養蜂專業合作社,從最初的11戶社員,發展到本省和江西15個周邊縣市161戶蜂農加盟的跨省、跨縣市的養蜂專業合作社,年產蜂蜜超過2萬kg,每年出售種蜂200多箱,產值達1800萬元。浦城縣蜜蜂協會作為南平市唯一代表,參加了2016年海峽兩岸現代生態農業研討會,與臺灣企業簽訂協議,共同發展蜜蜂與林下經濟。政和縣蜜蜂協會目前已發展會員100多人,蜂業養殖專業合作社20家,社員150戶,注冊蜂蜜商標10個,產值1000萬元,在當地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效應。此外,南平市蜜蜂協會與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學院有著長期合作關系,蜂學學院每年派出專家教授到現場為養殖戶開展技術服務,每個養蜂合作社都擁有2~3名技術骨干,在組織培訓、技術指導和研發新產品方面具有一定的技術基礎。

總體來看,南平市養蜂業總量少、規模小、產值低,加上政策扶持不足,養蜂業的發展比較緩慢。主要表現在:

1.規模不夠大

全市蜂農多為普通農戶,大中專畢業回鄉創業人員缺失,100箱以上專業大戶只有291戶,占全部養蜂戶的9.7%。產值4200萬元,而且多以銷售蜂蜜為主,缺少后期研發和產品精深加工。

2.龍頭不夠強

全市缺乏蜂產業龍頭企業,蜂產業發展仍是各自為陣,養殖與加工生產聯系不夠緊密,生產企業也主要以小養殖場、小加工廠為主,現有的4家加工企業規模小、檔次低,不能形成帶動作用和品牌效應。

3.銷售不夠暢

目前多數養殖戶還是依靠“朋友圈”進行銷售。一些假蜂蜜不時擾亂市場,對蜂農尤其是部分100箱以上的養殖大戶的產品銷售造成沖擊。而大型超市進貨門檻較高、上架費用較高,生產與流通中間環節多,互相脫節問題比較嚴重。

4.質量不夠穩

技術推廣和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養蜂技術基本依賴于歷年的經驗積累,“靠天吃飯”現象仍然比較突出,好的年份收成就多,反之則少,每年病蟲害發生率較為集中。蜂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尚未建立,飼養環境監管體系尚不健全。亂砍濫伐、使用農藥以及外來蜂種沖擊問題仍然突出,容易造成蜜蜂死亡,蜜源利用不充分。

5.環境不夠優

各地對養蜂業發展重視不夠,缺乏對蜂產業的科學規劃和引導,組織推動力度不大,特別是政策支持、服務保障、品牌打造、市場營銷等方面比較薄弱。

二、加快蜂產業發展的對策

南平市生態優勢得天獨厚,全市有植物1790多種,森林覆蓋率達76.46%,糧食產量居全省第1位,耕地面積、林地面積占全省1/4,林木蓄積量占全省1/3,毛竹林面積占全國1/10。其生態植被良好,自然環境獨特,生物資源珍貴集中,是中蜂生息繁衍的“生態樂園”。據調研了解,南平市主要蜜源和零星蜜源有油菜、油桐、烏柏、山蒼籽、紫云英、板栗、枇杷、柑橘、南瓜、西瓜等1300余種,可以生產藥用特種蜜和花粉的植物有水稻、梨、桃、澤瀉、厚樸等700多種,為中蜂養殖和生產特種藥用蜜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加上冬暖夏涼的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非常適合中蜂生長和繁衍。在當今人們追求優質綠色食品的市場環境下,發展蜂產業正當其時,大有可為。

1.組織化抓產業

把蜂產業作為生態農業、精準扶貧重點項目來抓,有效利用福建農林大學等省內高校資源優勢,在適當范圍內優先培訓以及培育一批養殖大戶和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戶的組織化和養殖水平,改變原有分散、低端的養殖格局。比如在建甌、浦城、松溪、政和等養蜂基礎較好的縣(市),建立以專業合作社和養殖大戶為主體的標準化蜜蜂生產基地,在每個合作社選擇一定的農戶作為示范戶,優先強化培訓和扶持,以示范戶帶動面上發展,形成規模帶動效應。在此基礎上引導有條件的合作社成立企業或公司,形成“企業+專業合作社+養蜂大戶”的發展模式,從而實現蜂產業發展的提質增效。

2.育龍頭鑄鏈條

善于引龍頭,借助大型龍頭企業以及高校在科研、加工、銷售、供種等方面的優勢,在本地設立企業的生產和研發基地,統一提供蜂種、技術和藥物配送,逐步帶動產業的規范發展,培育企業做大做強。比如,可以與省內外蜂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簽訂合作協議,通過“自愿組合、統一經營、保底收購、利益共享、互助合作”等方式,由企業為農戶承擔風險,形成“龍頭企業+協會+合作社+蜂農”的產業模式,先將蜂產業的規模做大。在原材料產量達到一定規模后,鼓勵本地加工企業以及合作社開展生產、精深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提升蜂蜜等原材料的附加值,在此基礎上延伸蜂產業鏈條,拉動交通、餐飲、林業、旅游等相關產業發展,形成產業多維互動發展,打造本地優勢特色蜂產業體系。

3.打品牌促營銷

鼓勵蜜蜂專業合作社、養殖大戶聯合申報各級示范社、示范點、地理標志、知名商標、著名品牌、“三品一標”認證等,加強與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學院的合作,積極開發藥用蜂蜜,大力開展蜂蜜、蜂蠟、蜂王漿、蜂花粉、蜂毒和蜂膠的研發,增加蜂產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南平蜂產品的品牌價值。鼓勵企業、合作社開展線上線下營銷,加大對假冒偽劣蜂產品的打擊力度,適時舉辦“閩北蜂產品展銷會”,通過農超對接,開設展銷超市和實體店面,對一些品牌蜂產品進行電商營銷,加強宣傳和推廣,避免閩北優質蜂蜜“養在深閨人不識”。

4.重規范提品質

完善協會功能,加強行業自律,搞好調查研究和技術交流,做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健全標準體系,加快建立蜂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以及蜂藥統一配送與監管體系。加快技術推廣體系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發揮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學院在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方面的作用。加大對本地蜂種的保護力度,抓緊建立中蜂良種繁育基地和中蜂自然保護區,防止外來蜂種入侵。積極開展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浦城匡山國家森林公園等蜜蜂自然保護區建設,在保護區外,可以適度飼養意蜂,作為蜂膠、蜂蠟、蜂毒、蜂蜜、花粉等產品的補充,避免產品的單一性。

5.優環境重支持

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市、縣兩級農業(畜牧)部門的管理職能,配足配齊相應人員,把養蜂業發展納入工作的重要內容,制定發展規劃,做好中蜂良種繁育、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技術培訓、執法監督等工作。加強經費支持,建立養蜂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用于引種、技術培訓、展示展銷、品牌創建、防疫、協會工作等補貼,對發展中蜂到一定規模的農戶和蜂產品加工企業給予扶持,對帶動農戶脫貧的養殖戶進行補貼,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養殖進行補貼。爭取政策支持,積極培育蜜蜂良種示范基地,把蜜蜂標準化養殖列入畜禽養殖標準化項目予以扶持,以國家啟動蜜蜂良種補貼試點為契機,爭取把蜜蜂養殖列入畜牧良種補貼范圍,促進養蜂產業的健康發展。

猜你喜歡
南平市中蜂蜂產品
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增強蜂產品科普宣傳工作有效性
保護和發展中蜂維護生態平衡
蜂產品認知與消費行為調查研究
蜂產品科普比蜂產品銷售更重要
鄭欣悅作品
湖北省將蜂產品納入農商互聯重點支持農產品范圍
南平市婦聯關愛援鄂醫護人員家屬
中蜂保護與發展
岫巖中蜂業發展前景
南平市樟湖中心小學學生書法作品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