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業、家校群“無辜”家校關系異化待破解

2018-01-21 17:35
云南教育·視界(綜合) 2018年11期
關鍵詞:化名無辜奇葩

“家長代勞孩子作業30天畫同一時間月亮累瘦8斤”“幼兒園家長每周看網綜為寫萬字觀后感寫到凌晨三點”“老師要求家長督促孩子數一億粒米”等“奇葩”作業,近來頻頻刷屏社交網絡。

而在另一處,已演變成不見硝煙但氣氛緊張的家校群“江湖”里,“家長深夜發微信給班主任被拉黑”“家長辯解開跑車接孩子不為攀比卻被踢出群”等發生在家校群里的矛盾,也在逐漸把互聯網技術對教育的賦能變成了隱憂。

作業和家長群顯得有些“無辜”,作業和家長群不能沒有,家庭作業“奇葩”、家校群“變味”一定不是家庭和學校的本心。而究其問題根源,既不在“作業”也不在“群”上,而是其背后家校關系現實異化的折射。

“沒有隨隨便便布置的作業”,“奇葩”或因家長誤讀

網友認為的“數一億粒米”“奇葩”作業,在北京某小學數學教師何平(化名)看來,再正常不過?!敖虆⒗锩婢陀?,而且還是一門課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借助具體事物,感受萬、億等大數的實際意義。數米粒是其中一個方式,一般是讓孩子數出一百粒米,稱重出其重量后再推算一億粒米的重量,進而感受一億粒米的大小?!?/p>

北京另一所小學的數學教師李明(化名)在教這門課時,用的不是米粒而是紙張,學生用百張紙的厚度類比出一億張紙的厚度,感受“一億”的具體實物表現,“不會量化到數一億粒米的,這不專業”。

一個專業性的作業被家長看成“奇葩”,何平(化名)認為,可能是溝通上出了問題,“老師沒講清,孩子沒說清,家長也沒理解清”。

從社交網上曬出的“奇葩”作業看,家長吐槽焦點也多見于作業完成難度大、持續時間長、任務量多等問題。

從今年初開始,在教育部相繼出臺的多道文件下,中小學“減負”政策不斷收緊,學生的作業布置有了更嚴格的規定;在近日出臺的“近視實施方案”則對不同年級作業時間做出要求?!皽p負政策下教師都會嚴格控制作業量?!焙纹剑ɑ┱f。

她也發現,作業“多”、做得晚都因人而異,“有個別孩子學習習慣不好:做作業時間晚、注意力不集中、拖沓”。

而在“連續30天畫月亮”學生作業里,則是因為家長主動代勞變成“家長作業”。李明(化名)告訴記者,她很少在學習上給家長安排任務,別說家長作業了,“學習上教師才更具專業性”。廣西南寧一位一年級孩子的家長告訴記者,現在學校老師只讓家長檢查作業完成度,不做其他要求。

《半月談》雜志曾對家長被家庭作業“折騰”的情況進行調查報道,并列出了“最費神”“最挑戰”“最浪費”等各式作業。

“不排除‘奇葩作業的存在。但大多教師都會做好考量和設計,少有隨隨便便就布置出去的作業?!焙纹剑ɑ┓Q,作業會寫進教案,大部分學校也有集體備課。

家長群鬧劇各方意難平 家校合作學校多管齊下

令人不快的家校關系也在家長群里上演。

在近日“家長深夜發微信給班主任讓孩子做值日生被拉黑”“班主任建議某家長別開跑車接孩子以防攀比、家長辯解卻被踢出群”等事件中,原本為了創新家校溝通的微信群讓人“為群所困”。

家長吹捧、發“雞湯”、搞推銷;教師給家長安排作業、點名批評……家長群問題由來已久,2017年《人民日報》曾就此評論道:“微信群就是個小社會,當下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也會在微信群中顯現。但由于涉及孩子這個特殊群體,微信群的參與各方都應該在言行上更加審慎……”

劉洪媛是石家莊一中西山學校的班主任,她告訴記者,她所負責的家校群有兩個:QQ群用來向家長發布學生學情、表現,公布通知,溝通日常事務,相對來說更官方。另一個則建在微信群里,相比QQ群,微信群里的交流更為隨意,家長可以及時反映孩子的情況,老師反饋處理也更及時。

這個微信群同時也是班級的“家委會”群,群里有正式的會長、副會長、財務等職務,涉及錢財的事務目前也都由家委會解決,“會長能代表大多數家長心聲,還比較公正”??紤]到各家經濟狀況不同,收費問題較為棘手,家長們又自行建了個收費群以自行解決費用問題,而劉洪媛并不在其中。

“連心卡”也是劉洪媛所在學校家校溝通的媒介?!皩W校是寄宿制,學生每12天回一次家時會帶上‘連心卡,上面寫著這期間班級事務、學生表現以及假期作業,學生返校時帶回家長反饋。這些反饋班主任能解決的就解決,不能就上報反映?!背送?,學校還要求教師每周約兩個家長到校談話。

“及時回應、處理和反饋”,劉洪媛認為十分重要。對于群里家長的意見反饋,她通常會及時回應甚至電話解釋情況、說明處理?!安荒懿蛔鞅響B。家長單方面的發言容易激化、發酵矛盾?!?/p>

少讓教師家長挨板子 家校關系哄亂待攻破

北京某幼兒園副園長李薔(化名)向記者總結“奇葩”作業產生的原因:“教師層面上,有的教師施教途徑并不清晰,作業布置欠缺思考,跟家長溝通也不足。家長層面上,一些家長沒真正理解教師作業設置的目的,只想呈現作業成果,就走偏了?!彼l現,這些方面教師和家長都還很欠缺。她在指導園里的教師們時要求,與家長溝通作業、活動不僅要交代清楚意義和目的,還要教給家長方法“怎么配合”。

國慶期間,杭州市西湖區某校的小學生和家長就被要求在“平安西湖 大家一起來種樹”H5頁面上種樹接力的作業,完成澆灌任務后家長還要把結果頁面截屏提交,有家長甚至整夜刷屏求“澆水”以幫孩子完成假期作業。

杭州市拱墅區少年宮社區學院聯合支部副書記張敏向記者表示,一些“奇葩”作業的板子不該打到教師、家長的頭上?!疤喾墙逃块T對教育無端干擾,打著‘從娃娃抓起的名義給學生布置活動作業,很多拍不完的照片、截圖就是為了體現政績而留痕?!?/p>

在一篇名為《求放過:小手拉不動大手了,學校的櫥窗不夠用了!》的文章里,張敏就寫道:“孩子們有忙不完的小隊活動、寫不完的征文、編不完的小報、拍不完的照片……而且形式挺與時俱進,現在還有做不完的美篇、點不完的贊、投不完的票、下不完的手機app、關注不完的各種公眾號……”

無論是作業問題還是家校群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都是“家校共育”邊界缺乏界定、家校職責未理清所導致。他向記者介紹,“學校教育教學事務應該由教師負責,非教育類事務比如學生校服、安全等則由家長參與、決策?,F在則有些錯位,家長過度參與教學事務,非教學事務卻參與得少?!?/p>

教育部曾在2012年發布《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對家委會進行定位?!兑庖姟分赋?,家長“為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支持,為學生開展校外活動提供教育資源和志愿服務。發揮家長自我教育的優勢,交流宣傳正確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外,還應參與學校管理,“對學校工作計劃和重要決策,特別是事關學生和家長切身利益的事項提出意見和建議……對學校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監督”。但有教育人士也指出,“重要決策”“切身利益的事項”等相關表述還需進一步明確。

今年兩會期間,北京師范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邊玉芳與多位專家曾就家校合作的責任與邊界問題進行探討。她指出,“在現代教育制度建設中,家校合作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不把家校合作納入整個學校的制度里面去,孩子的健康成長必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邊玉芳認為,討論職責以及邊界問題,重要的是制度建設,要用相應的制度來保障。她以北京四中為例,介紹四中學生進校第一天,學校就跟家長有溝通,告訴他們作為四中學生的家長應該做好什么。

而這樣的做法在國際上已十分普遍,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制度或相應的保障措施。然而從現實看,國內要達到這一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源:未來網 梁希理/文)

猜你喜歡
化名無辜奇葩
無辜躺槍的小碎花
很遠很遠的“六一”
奇葩少年歡樂多
洗個澡
淺談刑事案件中采取化名方式保護證人
宣璐:“傻白甜”養成術
《奇葩說》奇葩樂趣多
奇葩百分百
中共黨史中劉少奇同志等領導人的“化名”
新聞報道使用化名應遵循的原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