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古希臘哲學研究方法論芻議
——兼評《流變與持存:亞里士多德質料學說研究》

2018-01-23 06:01喻郭飛
哲學分析 2018年2期
關鍵詞:青云亞里士多德古希臘

喻郭飛

古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都受到我國哲學工作者的關注。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內從事古希臘哲學研究的隊伍不斷壯大。2010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召開了第一屆全國古希臘羅馬哲學大會,此后每兩年舉辦一次。2014年,在浙江大學舉辦的第三屆全國古希臘羅馬哲學大會上,隸屬于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的古希臘羅馬哲學學會成立。伴隨著這一過程,國內學者研究古希臘羅馬哲學新的論文、專著、譯著不斷出現,有力地推動了相關學術研究的繁榮發展。云南大學哲學系曹青云副教授的《流變與持存:亞里士多德質料學說研究》一書自2014年11月出版以來,受到國內古希臘哲學界的關注,并引發了相關學術討論。筆者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對當代中國學者進行古希臘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產生了一些思考,希望在此和大家分享和討論。

《流變與持存:亞里士多德質料學說研究》是曹青云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豐富完善而成的一部研究性專著,反映了她對古希臘哲學、特別是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中的一個關鍵問題——“質料”概念在變化理論中的地位的理解。曹青云博士將這一哲學問題凝練地表述為“質料在實體生滅過程中是否持續”,通過分析和建構相關哲學論證,給出了她對于上述問題的回答。自此書出版以來,已有多篇與其主題內容相關的評論文章出現,本文將側重從方法論的角度來展開討論。

一、古希臘哲學之于現代人的學術價值

暫時擱置圍繞上述問題的具體哲學理論和論證,我所感興趣的首要問題是:身處21世紀的現代人為什么要研究古希臘哲學?或者說,以古希臘哲學為代表的古代哲學對現代人的學術研究具有何種價值?這樣的研究是只能作為一種哲學史的梳理,還是另有深意?眾所周知,古希臘哲學作為西方哲學的源頭,在人們學習哲學史的過程中,對其進行必要的闡釋和重構是不可或缺的訓練。但是對于當下的學術研究者而言,哲學史的研究畢竟不等于哲學研究,正如醫學史的研究不等于醫學研究,法制史的研究也不等于法學研究一樣。因此,古希臘哲學研究在當代哲學中的價值和地位就成為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換言之,除了哲學史的價值之外,一位當代的哲學研究者選取古希臘哲學作為其研究對象是否還存在其他價值?而具體到當代中國的哲學工作者,他們還面臨著如何跨越語言障礙和文化背景差異的困難。

對于上述問題,曹青云博士具有較為敏銳和清醒的認識,并且在方法論層面進行了充分的思考。她自始至終都將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中圍繞質料問題的討論置于當代哲學研究的背景下進行考慮,因此,《流變與持存:亞里士多德質料學說研究》一書的開篇就點出了它所討論的主題在當代哲學研究中的意義。在她看來,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不僅僅是哲學史上的寶貴遺產,更重要的是,時至今日,那些由他最先提出的重要哲學問題仍舊被大家討論,具有無法被忽視的價值。由此可以看出,曹青云博士明確地意識到在當代哲學的問題域中重構亞里士多德學說的必要性,并且希望從對后者的重新闡述中挖掘出回應重要哲學問題的新方式。將當代哲學的研究境遇與古代哲學的寶貴遺產進行相互關照,使得其間的共時意義與歷時意義交相輝映,呈現出當下與歷史之間的關聯和張力,這是當代古希臘哲學研究恰切的學術愿景,也是作者希望通過《流變與持存:亞里士多德質料學說研究》一書進行的一種嘗試。

在提出具體的研究主題之前,作者指出,有兩個重要的問題是亞里士多德哲學和當代哲學共同關注的:一是人們應當如何解釋和描述人類經驗世界中發生的變化和運動?二是人們應當如何回答人類經驗中的每個事物“是什么”?第一個問題是關于“流變”的,而第二個問題是關于“持存”的①曹青云:《流變與持存:亞里士多德質料學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頁。下文簡稱《流變與持存》。,亞里士多德的回答與當代哲學家的回答都非常有趣。借助當代哲學家普特南和努斯鮑姆的評論,作者引出了關于上述問題的討論,她希望將古代哲學的思想置于當代哲學討論的背景中進行重構,并按照統一的問題意識來貫穿古代哲學與當代哲學。通過這樣的問題形式把當代研究與歷史思想聯系起來,這既是作者在方法論上的一種嘗試,也是《流變與持存》之書名的由來——它表明其研究的核心是哲學問題,而不僅僅是哲學史上的某個學說或歷史人物。當然,作者并沒有在開篇就闡述當代哲學家是如何回答“流變與持存”這一問題的——盡管這個問題與當代形而上學中的實在論、反實在論等爭論密切相關。

在《流變與持存》一書的后半部分,人們可以看到作者在古希臘哲學研究方法論上的不斷反思,尤其是針對我們之前提出的問題:一個現代人為什么還要研究古代哲學特別是古希臘哲學?曹青云博士通過考察亞里士多德的質料學說,分析“質料”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及其在變化理論中的作用,論證了我們現代人擁有的“質料”概念與亞里士多德的“質料”概念相去甚遠,現代人理解的“質料”概念更接近古希臘的原子論,而不是亞里士多德的理論,“質料”概念不過是以一種“碎片化”的方式遺傳給了我們現代人。在非目的論的、機械論的世界觀的強大影響下,現代人繼承的只是“質料”這個名字,它的意義已經不再是亞里士多德式的,而是依照我們當下的世界觀進行刻畫。作為現代人,我們在理解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時預設了當下流行的概念框架,并依此來解讀哲學史。因此,曹青云博士認為,研究古代哲學不僅能在歷時性的學說梳理中照見當代哲學理論的根基,而且能挖掘一以貫之的、共同的問題意識,以求從廣度和深度方面拓展對相關問題的理解。所以,對古代哲學進行重構的任務總是在對當代哲學問題的研究中完成的,換言之,古代哲學的研究不可能僅僅是純粹的歷史回溯——即沒有任何哲學史的研究是“中立”的,而是構成了當代哲學研究活生生的材料和要素,它們在問題意識中是“共時的”。作為一本研究古希臘哲學的專著,《流變與持存》將其置身于當代哲學研究的背景下,對于人們思考如何理解古代哲學以及哲學史的研究富有借鑒意義。

二、現代人應當以何種方式研究古希臘哲學?

我們從方法論角度探討的第二個問題是:當代學者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和視野來研究古希臘哲學?這或許是一個較為寬泛的問題,當代不同的哲學傳統偏重于不同的研究方法,例如歐陸的現象學—解釋學傳統、分析哲學的語言與邏輯分析傳統、施特勞斯學派、圖賓根學派、女性主義的研究范式,等等。但是,我們在這里主要關注以注釋形式為主導的研究方法和以問題形式為主導的兩種研究方法。在國內已經出版的古希臘哲學研究文獻中,前者較為多見,例如對柏拉圖的單篇對話的注釋和解讀、對亞里士多德的文本注疏等,而按照后面一種方法產生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以注釋形式為主導的古希臘哲學研究更接近古典語文學的研究范式,它注重對文本內容的解釋和評注。當前國內的古希臘哲學研究者還推出了大量的翻譯,其中許多作品附有相當篇幅的文本評注。與此同時,近年來以問題形式為主導的古希臘哲學研究成果也在國內學術界陸續出現,它們以某個或某類問題為線索,使用古典文本作為材料依托和論證基礎,在重構古希臘哲學學說的過程中對某些具體的觀點進行論證。 《流變與持存》一書就秉承了這樣一種研究思路。

曹青云博士在《流變與持存》中選取了一個根植于當代亞里士多德學界中極富爭議的重要問題作為其研究對象,即質料在變化中的地位問題。在她看來,當代主流的亞里士多德研究者認為質料在實體生滅過程中持存,因為他們將變化之一般(包括實體生滅)理解為持存的基質從缺失一個形式(或性質)到獲得這個形式(或性質)的過程。他們為上述觀點提供了大量的文本證據和各種不同版本的論證,而曹青云博士對這種主流觀點的恰當性提出了質疑,并給出了相應的論證。如何回答“質料在實體生滅過程中是否持存”這一問題不僅依賴于對亞里士多德的文本解釋,而且涉及對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基本框架的理解。 《流變與持存》一書的問題意識非常明確,它牽涉到當代的許多重要哲學爭論,而通過作者一系列的文本解讀,人們可以發現對于上述問題的討論可以回溯到希臘化時期的亞里士多德評注者,例如菲羅波奴(Philoponus)。事實上,對于上述問題的思考與理解以一種歷史的維度在不斷深化和推 進。

好的選題是一項學術研究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而想要提出一個富有新意的觀點并給出說服力強的論證并非易事。在當下的學術研究中,對不同學者的觀點有選擇性地提出批評,各打五十大板再進行某種形式的“綜合提煉”是一種很常見的做法。但是如何針對具體的觀點構造反駁性的論證,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并進行具有說服力的論證就不那么容易了。曹青云博士在對“質料在實體生滅變化中持存”這一主流解釋提出質疑之后,先從三個方面對主流論證進行了有力的反駁:其一,重新解讀亞里士多德《物理學》第一卷第七章,并指出這一文本不支持流行觀點;其二,指出從變化的連續性中推不出質料的持存;其三,作者指出“質料”概念和“基體”概念并未預設“質料在實體生滅過程中持存”這一前提。這些針對主流觀點的具體反駁構成了《流變與持存》一書的第二章至第四章的主干,作者的反駁是細致而具有說服力的。不過,提出了針對主流觀點的反駁并不表明作者自身的觀點就一定成立。接下來,作者還需要從正面建構自己的解釋,并為其提供有效的和可靠的論證。曹青云博士探究了質料與潛在存在者的關系,即質料的形而上學地位,以及“潛在性”與“現實性”概念的意義,并且發現質料在本體論上是依附于現實者的;她還分析了亞里士多德對變化的定義,即變化的第二模型,并指出質料是變化的主體,它是變化的承載者,在經歷這一過程之后自身發生了改變。由此,“質料在實體生滅變化中不持存”這一觀點得到了論證。在后來增補的第八章中,作者進一步指出,在實體生滅變化中持存的事物不是質料而是形式,從而更加鞏固了其已有觀點。我們可以看到,《流變與持存》全書的各個章節通過一條以解答問題為目標的清晰線索被組織在一起,從提出一個問題到反駁關于這個問題的主流解釋,再到正面建構自己的解釋和論證自己的觀點,這個過程構成了研究的邏輯主線。

或許有人會擔心這種以問題為主導的哲學研究、特別是涉及哲學史的研究會將研究者的視野局限于對問題的分析與解答,而忽視了哲學史料和哲學家的原始文本之重要性。曹青云博士在《流變與持存》一書中恰當地處理了哲學問題的分析與哲學史的梳理之間的關系。盡管作者是以問題線索來組織全書的內容,但其論證的每一個環節都緊緊依靠亞里士多德的文獻,充分利用文本來支持相關的具體論證。作者的哲學分析既是對亞里士多德學說的重構和闡釋,也傳達了她希望表達的新觀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哲學界關于古希臘哲學的研究文獻可謂汗牛充棟,皓首窮經亦難以窺其全貌,因此,如何選取二手文獻對于中國學者從事古希臘哲學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曹青云博士對亞里士多德的原始文獻進行了充分的解釋和評注,在二手文獻的理解和運用上也相當成熟。我們可以看到,《流變與持存》一書中所涉及的二手文獻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并未使作者迷失在關于研究文獻的復述之中,而是在充分消化理解材料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批判性的吸收和運用,并借此論證自己的新觀點。例如,在《流變與持存》一書的第二章中,作者和她的對手都依賴于亞里士多德的相同文本,即《物理學》第一卷的第七章,在充分梳理了當前流行的解釋之后,她提出了新的文本解釋,并且借此論證“質料在實體生滅中持存”這一主流解釋缺乏充分的文本證據。作者所提供的相關文本解釋讀起來令人耳目一新,并且在文本的內在證據上也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同樣,在正面建構自己的論證時,作者充分運用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方面的文獻,尤其是在探討質料的形而上學地位時涉及“潛在性”和“現實性”概念解釋的關鍵文本——《形而上學》第九卷第六章。在當代的古希臘哲學界,如何解讀這一章的內容存在相當多的爭議,作者通過細致的文本梳理,在處理一些關鍵段落的時候提出了“最小解釋”的策略,即充分利用和尊重文本的內在證據,對緊密相關的文本給出一致的解釋,避免進行過度詮釋。①曹青云:《流變與持存》,第140頁。這一方面體現了作者對文本解釋的重視,將文本證據作為立論的根本依據,也反映出她對于文本解釋之限度的自覺,以哲學問題為導向的研究能夠使得文本解釋變得更加深入和系統 化。

《流變與持存》以重要的哲學問題為研究導向,通過豐富的文本證據和詳實的文本解釋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論證。無論是針對現有研究者的觀點和論證的批評與反駁,還是從正面論證自己的觀點,作者都非常注重對論證的分析、評估和建構。她在第五、六、七章中以小結的方式給出了對“質料在實體生滅中不持存”的四個論證,并將這些論證形式化和精確化??梢哉f,《流變與持存》一書深受分析哲學傳統的影響,在行文過程中也有意識地使用了分析哲學的工具,但這并不意味著作者僅僅是對亞里士多德學說進行語言和邏輯分析,她的這項研究工作的最終落腳點是回答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面臨的根本問題以及思考亞里士多德哲學傳統的當代命運。

三、當代中國學者應當如何研究古希臘哲學?

最后,我想嘗試考察的第三個問題是:當代中國學者應當通過何種方式研究以古希臘哲學為代表的西方古代哲學?“西學東漸”已逾百年,中國學術界對西方思想的研究也因時代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熱潮。最近一些年,古希臘哲學、西方古典學在國內形成一股新的研究熱潮,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陸續開辦了西方古典學專業。各種西方古典學、中國古典學和西方古典學比較研究的會議以及相關的學術團體方興未艾。在筆者看來,中國學者在研究古希臘哲學以及西方古代哲學的時候,不能僅僅遵循“拿來主義”,更需要提高方法論的自覺。一方面,我們與當代西方世界的差異是明顯的,無論是語言訓練、文獻獲取還是研究傳統的連續性上都不能與其同日而語;另一方面,我們與古代西方世界的差異亦是巨大的,古希臘的思想和古代中國先賢的思想對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的影響亦不可同日而語。如何貼近西方古代思想?如何掌握乃至創造性地重構它們?如何將它們整合到當代中國人的思想系統和話語系統的構建過程?這些都是當代中國學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有人說當代西方與古代西方的思想差異遠遠超出東方與西方的差異,這種說法也許過于籠統。眾所周知,西方人對其古代哲學有著相當久遠的評注傳統,西方古典學是對這種傳統的繼承,而西方當代思想亦是從其古代傳統中浸潤和生發出來的。因此,當代中國學術界與古希臘哲學的距離不僅是東西方思想的距離,還包括歷史時空的距離。這樣的距離可能是中國學者研究古希臘哲學的優勢——即我們沒有像許多當代西方思想家在詮釋古代思想時受到的局限和束縛,但這也是中國學者從事古希臘哲學研究的屏障,即我們不是處于一個同質和連續的思想傳統之中。

因此,當代中國古希臘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是開放性的,亟待通過一代代學人的研究實踐進行回答。我們很高興地看到,現在國內許多從事古希臘哲學或中世紀哲學研究的學者已經充分意識到方法論的重要性,他們的工作已不止于翻譯和評注,而是圍繞具體的哲學問題,借助古典學、分析哲學、現象學等多種研究方法,從歷時性和共時性的不同維度揭示古希臘哲學研究的當代意義和價值?!读髯兣c持存》可被看作上述研究愿景的一種有益嘗試。我也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學者沿著這樣的路徑將中國的古希臘哲學研究推向深入。

猜你喜歡
青云亞里士多德古希臘
詹青云的A面和B面
姚晨:重上青云
璀璨的古希臘藝術
古希臘人辦事,基本靠神
第五回 熱愛“實用而宏大”的古希臘人
亞里士多德的發現
亞里士多德的發現
古希臘人眼中的世界
解析亞里士多德的“修辭術是辯證法的對應物”
重大的差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