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安時期曹丕、曹植兩首同題詩賦淺析

2018-01-23 13:42劉淼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8年12期
關鍵詞:同題建安曹丕

劉淼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四川 成都 610041)

1 曹丕、曹植同題詩賦整體比較研究

建安中后期,曹操雖仍不斷外征,但鄴城祥和安定,天下局勢見明。此時曹操猶豫太子人選,曹丕、曹植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盡管建安同題共作具有偶然性,但從曹氏兄弟同題詩賦來看,仍不少作品因出征、還鄴、繼位等政治事件而產生:如曹操出征時,曹丕留守鄴城所作的《感離賦》,曹植隨征而作的《離思賦》;曹魏大軍還鄴時二人的《愁霖賦》;曹丕代漢稱帝時,兄弟二人同題共作的《喜霽賦》。還有一些同題作品雖不以政治事件為創作契機,但其內容也體現出曹氏兄弟各異的政治際遇和功業愿望:如曹操攜子登臺時,曹丕、曹植同題所作《登臺賦》;面對將軍劉勛出妻而同作的《出婦賦》《棄婦篇》。以上同題作品皆反映出曹丕、曹植不同的政治遭遇和二人內心對政治與文學的態度。

2 曹丕《感離賦》、曹植《離思賦》比較研究

建安十六年(211)春正月,漢獻帝任命曹丕為五官中郎將,曹植為平原侯。是年三月,關中馬超、韓遂、楊秋等人反叛曹操,擁兵屯駐潼關,曹操派曹仁征討之。秋七月,曹操親自西征,曹丕留守鄴城,作《感離賦》,曹植抱病從征,作《離思賦》,兩篇皆抒發離別哀傷之情。此時曹丕已被任命為五官中郎將,置官署,為丞相副。但看到母親諸弟皆從征,自己則受命居守鄴城,仍深感思念之情,故成《感離賦》離別之作。正值初秋,鄴城魏宮內枝葉蕭條,青草萎黃,滿眼盡是風雨零落?!叭毡∧嘿鉄o悰,思不衰兮愈多?!盵1]思念郁積,失意盈城,在這北園之中,盡是曹丕一人對親人離別的相思和獨守鄴城的失落茫然。與《感離賦》共作于此時的《永思賦》則將這種傷離別之情推向極致:“仰北辰而永思,溯悲風以增傷。哀遐路之漫漫,痛長河之無梁。愿托乘于浮云,嗟逝速之難當?!盵2]同曹操出征的曹植亦懷有不舍相思之情。與曹丕借《感離賦》直抒內心情致不同,《離思賦》更多的是表現曹植愿為國盡力的志向。隨曹操出征之時,曹植年二十歲,盡管當時身體欠佳,心中思念親友,但難掩其實現報國之志的激情和熱忱:“念慈君之光惠,庶沒命而不疑。欲畢力于旌麾,將何心而遠之!”[3]對曹植而言,隨曹操出征正是自己施展能力的大好機會,故必為此盡心盡命。與曹丕《感離賦》相比,《離思賦》雖名為“離思”,但隨征的曹植卻在字里行間充分地展現自己的政治訴求,以至于從現存的《離思賦》中仍然可以感受到當時年輕的曹植對曹操的認可和夸贊:“愿我君之自愛,為皇朝而寶己。水重深而魚悅,林修茂而鳥喜?!盵4]正如水深魚悅、林茂鳥喜,人主賢則必然豪杰歸之,這是曹植對父親曹操政治方面的高度贊揚。不只是《離思賦》,曹植在建安早期的作品中洋溢著對曹操乃至曹魏政權的肯定。如在《七啟》中,曹植借鏡機子之言,稱當時“世有圣宰,翼帝霸世。同量乾坤,等曜日月,玄化參神,與靈合契?!芬骑L,國富民康”[5]。其中“圣宰”便指曹操。曹植擬作如此長文,一心號召天下文士豪杰歸從明君,為這“陶唐之世”效力。曹植少好辭賦,曾因“言出為論,下筆成章”(《三國志·魏書十九》)而被曹操夸贊。此時又逢隨曹操出征,便借《離思賦》為出征振威。這一年曹植被封為平原侯,其實際權力較低于曹丕的五官中郎將,年輕氣盛的曹植以賦作向曹操表明自己宏達的報國之志,希望曹操能夠多給予實現志向的機會。盡管受哀傷共作主題的影響,曹植《離思賦》中的政治色彩有限,但在建安后期,隨著太子之爭加劇,文學成為曹植政治發聲、宣傳的重要部分,在一些作品中,曹植本人對政治的積極和熱忱愈發明顯地表現出來。

3 曹丕、曹植《登臺賦》比較研究

建安十七年(212),曹操出征歸來,率曹丕、曹植登銅雀臺,命兄弟二人并作賦?!度龂尽ぞ硎拧吩涊d,在命題之后,曹植揮筆即成,曹操甚異之。曹植的《登臺賦》大有“賦者鋪也”之意,極具恢弘之勢,正如:“見天府之廣開兮,觀圣德之所營。建高殿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沖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川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盵6]銅雀臺之下,放眼盡是巍峨雄闊的大好河山。曹植于《登臺賦》中稱贊道,如此盛世,定當多幸于曹操之圣明,此古之齊桓晉文也難以相較;如此盛況,仿佛集天工之大成,故僅天地日月能相媲相同。此時唯能感嘆一句“休矣美矣!惠澤遠揚”,方可表達美景帶來的震撼,抒發詩人胸中的自豪自信。

《登臺賦》是充分顯露曹植文采鋒芒的佳作。相比而言,曹丕《登臺賦》更如一幅優美清秀的春景圖:“登高臺以騁望,好靈雀之麗嫻;飛閣崛其特起,層樓儼以承天。步逍遙以容與,聊游目于西山。溪谷紆以交錯,草木郁其相連。風飄飄而吹衣,鳥飛鳴而過前。申躊躇以周覽,臨城隅之通川?!盵7]春日登臺,正值和風溫腴,曹丕游步在空中閣道之上,四周瞭望,看靈雀飛鳴,溪谷交錯,便頓感滿足歡欣。不同于曹植《登臺賦》所抒發的激昂慷慨,曹丕的《登臺賦》更加體現亮麗春景所帶來的心滿意足。

曹丕、曹植《登臺賦》雖為游覽同題共作,但曹植卻在作品中更多表現出對曹操的政治贊賞。這一年曹操還鄴時,“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7]。曹操出征歸來,其地位由此迅速上升,這對于從征的曹植而言,心中對父親的敬佩和自豪感也隨之大大增加。因此,當曹植登臺遠望時,江山美景盡收眼底,心中原本滿溢的驕傲自然毫無保留地迸發出來,《登臺賦》才得以“援筆立成”。相比之下,曹丕《登臺賦》中的喜悅之情更多建立在實際的美景之上,沒有曹植同題賦中的政治感發,另一篇《登樓賦》也是如此。曹丕之所以沒有在曹操命題的《登臺賦》中表明自己的政治訴求,一方面是去年出征時,自己留守鄴城,沒有此次從征的經歷,自然沒有曹植還鄴時強烈的自豪感;另一方面,《登臺賦》乃是三曹同諸文人共作,其創作場合具有公共性,此時對于曹丕而言,已占據一定政治優勢的自己需反復忖度情感表達,如曹植一般張揚個性反而極具風險。正基于此,曹丕《登臺賦》中便沒有曹植一般的政治謳歌。在曹丕擔任五官中郎將時期,曹操一直反復考慮太子人選,加之曹植才氣四溢,風頭正盛,讓本是世子又兼丞相副的曹丕也難免心中忐忑。

4 總結

建安中后期,曹丕、曹植的同題作品皆不同程度帶有政治色彩。曹植年輕氣盛,急迫地想要實現自己的抱負,內心渴望嶄露頭角、建功立業。同時曹植因擅長詩文而常被曹操矚目夸贊,故文學成為他表達自己決心和志向的重要途徑,這在曹操在場時而作的《離思賦》《登臺賦》中尤為明顯。統觀曹丕、曹植同題詩賦,其代表著二人不同的政治遭遇和早期文學風格,也反映出曹氏兄弟在建安文學獨立時期的不同表現?!?/p>

猜你喜歡
同題建安曹丕
同題大作戰
同題大作戰
曹丕組織“驢叫葬禮”
同題PK
建安區
86年冬,在建安紅磚樓詠詩
給曹丕的建議
傾情傾度 傾色傾聲——曹丕《燕歌行》解讀
曹丕的擊劍比賽記載
同題異學(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