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民族歌劇里程碑《向陽川》的音樂及其表演特征分析

2018-01-23 14:43
黃河之聲 2018年7期
關鍵詞:向陽歌劇花兒

黃 錦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030)

絲綢之路上的甘肅民族歌劇在近八十年的藝術創作實踐中,以現實主義為基礎,選取少數民族歷史題材和與時俱進的社會生活為創作原型,運用“花兒”、秦腔、隴劇、民歌、小調以及民間戲曲和民間說唱等獨具地域特色的西北民族民間音樂為主要創作素材,及時地把現實生活搬上舞臺,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和尖銳的矛盾沖突表現時代主題,多層次、多角度地反映了時代精神、歷史文化、社會生活和民俗民情。歌劇《向陽川》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甘肅民族歌劇代表作品,其音樂及其表演風格特點是中國民族歌劇藝術風格的優秀典范,在中國民族歌劇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歌劇《向陽川》的音樂特色

歌劇《向陽川》的戲劇音樂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和鮮明的地方特色,音樂創作旋律優美、手法多樣,歸納起來,特點有四:

1.以“花兒”為基調進行音樂創作。為了使音樂與劇本題材相互協調,該劇以“花兒”曲調為基礎進行音樂創作?!盎▋骸笔橇餍性诟?、青、寧地區的一種民歌,曲調豐富,既高亢遼闊,又細膩婉轉,節奏自由而不松散,能夠塑造很強的動感,有足夠的發展變化空間,用來表現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很貼切。1958年,創作人員廣泛搜集整理“花兒”曲調和其他“宴席曲”、“秧歌”和“山歌”等200多首,采用“花兒”中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曲調,或直接選用,或復創加工。如第三場的“漫花兒”場面《水面上飛來浪尖上過》和合唱《搬槳號子》分別是“花兒”曲令《河州大令》、《尕馬兒令》和《倉啷啷令》的應用。同時,吸取了地方戲曲秦腔、隴劇和臨夏說唱音樂“賢孝”、“回族宴席曲”、“臨夏秧歌”等的特點和表現手法,既彌補和擴展了“花兒”在曲式和調式上的局限性,使音樂具有一定的廣度與深度,又保持了全劇民族風格色彩的和諧統一,取得了較好的表現效果。特別是采用戲曲“板腔體”結構原則寫成的常翠林的大段唱段《擦干眼淚再前進》和常大媽得知翠華落水時唱的散板唱段,均在歌劇音樂戲劇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2.人物主題音樂貫穿全劇。性格化的人物音樂主題多次出現,并貫穿于全劇,起到了點示主題和統一全劇音樂風格的重要作用。常翠林的音樂主題《中華兒女斗志昂》采用了“花兒”曲調中常見的羽調式和開朗向上的旋律音調加以創作,用來揭示其崇高的內心世界。這首歌在各地演出期間,迅速在群眾中流行起來,成為60年代盛行于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常翠華的音樂主題《永遠跟黨朝前飛》基本是以“花兒”曲令《金盞花兒開》為基礎,并嫁接了“花兒”的其他樂句寫成的。歡快的節奏和由女聲伴唱所產生的熱烈的氣氛成功地刻畫出活潑開朗、熱情向上的性格特點。寧永祿的音樂主題也是在以“花兒”曲調為基礎的前提下,結合運用了宴席曲和秧歌曲的音型用微調式創作的。根據人物的性格特點,使主題音樂在與全劇音樂風格相統一的基礎上,又與其他人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全劇音樂全面塑造與重點刻畫相結合。全劇音樂既有全面塑造,也有重點刻畫。除了對主要人物常翠林、寧永祿的唱段予以重點創作外,群眾場面則采用了二重唱、四重唱、伴唱、齊唱、合唱等各種歌劇音樂的表現手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伴唱、合唱和隴劇“嘛簧”手法的大量運用,有力地烘托了劇情發展和音樂氣氛,豐富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4.劇本唱詞的抒情性。劇本唱詞極具抒情性,從流行于西北的“花兒”中汲取了營養,具有濃郁的“花兒”風味,但又不拘泥于“花兒”的舊有格律,多用七字句,而少用四字、六字句,優美流暢,生動形象,接近口語,清新質樸,增強了作品的文學性和藝術表現力。如該劇的主題歌詞“中華兒女斗志昂,毛主席的教導永不忘,身在茅屋想世界,面對隴河望海洋”;再如常翠林和寧永祿在是否支援災區的問題上意見產生分歧時,群眾合唱“兩人同望隴河浪,兩種心思不一樣:一個想,奔流直下歸大海;一個是,只戀岸旁好風光?!?/p>

5.器樂的大膽探索與嘗試。樂隊編制方面,根據當時的條件,采用了以民族樂器為主的中西混合樂隊編制,并大膽地加用了兩支圓號和一支小號,利用圓號在音色上與其它樂器相組合有較大的適應性這一特點,根據需要加強了表現力度,豐富了和聲音響并填補了中聲區,為解決民族樂隊中聲部音響問題做出了可貴的探索。

二、歌劇《向陽川》的表演特征

1.戲劇人物的生動性。歌劇《向陽川》圍繞救災這個中心事件展開戲劇沖突,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始終將人物置于矛盾沖突的尖端進行塑造,激烈地展現人物內心深處的思想沖突。特別是在與驚濤駭浪搏斗遇到困難以及親人落水等生死關頭,人物心靈之間撞擊出陣陣火花,產生了震撼人心的戲劇效應。劇本在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時代感中塑造出老、中、青三代新農村人物群像,性格突出,對比鮮明。常翠林的熱情堅定、沉著果敢,常翠華的積極向上、單純可愛,常大媽的胸懷寬廣、剛毅堅強,寧永祿的勤勞樸實、短淺狹隘等都在感人的戲劇情節和生活細節中得到真實而生動的體現。劇作的中心事件清晰單純,以歌抒情的戲劇情境空間充分。

2.舞臺藝術的創造性。此前的戲劇舞臺往往是以槳代舟,而歌劇《向陽川》則是根據劇情的特點,首次將“羊皮筏子”這一甘肅特色景觀搬上了舞臺,成功地表現出筏子在黃河激流中行走時的情景,真實地體現了洮河流域人民生活勞動的情景。不僅為劇情的發展起到了主要作用,并且為演員的表演提供了充分的活動空間。當時的舞臺美術還無法使用現代化手段,“羊皮筏子”這場戲完全靠人力來解決,舞臺效果異常宏偉雄壯、令人振奮。每逢演到這場戲,臺下的觀眾幾乎近于沸騰。該劇的舞臺美術設計圖曾于1981年入選第一屆全國舞臺美術展覽,1986年編入中、英文版《中國舞臺美術》大型畫冊。

3.戲劇表演的生活性。歌劇《向陽川》演員的表演真切感人、灑脫自然,遵從一切從生活出發、從實際出發的道路,堅持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演原則,追求生活與藝術真實的結合。如第三場演員劃筏子的動作既生活化又舞蹈化,即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結合。為了追求濃郁的生活氣息、地域特色和統一全劇載歌載舞的民族風格,吸收借鑒了戲曲、舞蹈具有雕塑感、節奏感、夸張美化的表現手段。如女主角常翠林唱到“亂石出水把路攔,貼近石崖猛力沖”時,形體動作運用了戲曲小生的步態和舞蹈化的粗獷有力的手勢,揭示她勇敢果斷的氣質;常大媽聽說翠華落水,慢步走上河堤,背對觀眾,用顫抖的背影表現出內心巨大的悲痛。戲劇處理獨具匠心,采用了中國傳統戲曲“背功戲”手法,演員表演十分真實感人。

三、歌劇《向陽川》的社會反響

1964年8月,五場歌劇《今朝風流》參加甘肅省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在蘭州人民劇院首次公演,得到專家和觀眾的好評,被評為優秀劇目。主創人員廣泛征求了各方意見,對該劇加以不斷修改和完善。1965年8月,在經過多達19次的修改后,該劇又參加了在蘭州舉辦的西北五省(區)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1965年l0月,歌劇《今朝風流》易名為《向陽川》進京匯報演出,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親自接見,周恩來、陳毅、譚震林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兩次蒞臨觀看,給予該劇極高的評價,并與劇組合影留念。1965年11月17日,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紫光閣接見《向陽川》劇組時說道:“這個戲很有生命力,自從《洪湖赤衛隊》之后,再沒見過這樣有吸引力、生命力的好戲?!笔锥嘉乃嚱绾蛷V大觀眾給予該劇高度贊揚,一時轟動全國。

歌劇《向陽川》在北京演出成功后,又赴天津、上海、西安等地巡回演出,歷時4個多月,演出80余場,觀眾達到12萬多人次。首都報刊和各地報刊紛紛發表熱情洋溢的評論50多篇盛贊該劇的成功,共同認為《向陽川》是對英雄的人民的贊歌,是我國歌劇繼《白毛女》、《洪湖赤衛隊》、《江姐》之后又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反映當代生活的成功作品。當時的中央領導和歌劇界專家對《向陽川》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1966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向陽川》歌劇選曲集,中國唱片總公司發行了《向陽川》密紋唱片五張,甘肅人民出版社于1966年和1978年兩次出版《向陽川》劇本并發行全國。1985年,北京音像公司發行的《歌劇金曲選》和1990年華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歌劇選曲集》各收入該劇選曲兩首。陜西省戲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河北省梆子劇院、江蘇省堿城文工團、陜西省榆林專區人民劇院、甘肅省天水市文工團等劇團亦將該劇移植改編成其他劇種上演。

四、結語

民族歌劇《向陽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緊扣民族文化之本,突出民族特色,反映時代精神和現實生活,以其鮮明的時代感、意義深遠的主題、感人的劇情、生動的人物形象、富有地方特色的音樂、創造性的舞臺美術效果和成功的表演征服了觀眾,與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歌劇《向陽川》把群眾喜不喜歡、滿不滿意、認不認可作為作品成功與否的創作標準,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符合了全國廣大人民的欣賞習慣和審美情趣,是甘肅歌劇發展史上的優秀典范和里程碑,在中國民族歌劇發展史上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歌劇《向陽川》既豐富了中國民族歌劇的風格和樣式,又豐富了中國歌劇民族化實踐探索的經驗,成為中國民族歌劇的代表性劇目之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歌劇《向陽川》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然具有深刻的歷史教育意義。

[1]馬自祥,雷志華.隴原藝術探析[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

[2]劉萬仁,高平,康尚義,黎群.歌劇《向陽川》劇本[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78.

[3]郭蘭英.喜看歌劇《向陽川》[J].人民音樂,1965,06.

[4]甘肅省歌劇團.努力在歌劇中塑造新英雄人物—創作《向陽川》的幾點體會[N].戲劇報,1965,11.

[5]吳一立.談歌劇《向陽川》的音樂特色[N].甘肅日報,1965-11-23.

[6]王傳偉.歌劇戰線上的新收獲—看甘肅省歌劇團演出的《向陽川》[N].人民日報,1965-11-5.

猜你喜歡
向陽歌劇花兒
走進歌劇廳
從門外漢到歌劇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劇
從門外漢到歌劇通 歌劇在路上
Sunny Side Up 向陽而生
紅向陽
春天的花兒
把“花兒”留下
《花兒與少年》的搞笑瞬間
歌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