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什么照亮了世界

2018-01-23 20:01馬步升
特別文摘 2017年24期
關鍵詞:孔子思想

馬步升

能夠以人的身份游走于地球上,無論如何都是一種福分。白天,無邊無際的陽光照耀得長空和大地一派光明燦爛,讓我們身邊的和遙遠的世界歷歷畢現。在這樣一個清晰如畫的時刻,對人的最大警醒莫過于:人并非宇宙的唯一。山外青山樓外樓,生命之側復有生命。人以自己選擇的方式存活,山川河流以其固有的姿態行世,鳥獸萬物也有它們的生命準則,從而使人感受到,人這種生命形式的尊貴與局限。夜晚呢,走了太陽來了月亮,還有密布穹宇的星斗。銀光灑下來,雖沒有太陽的燦爛與灼熱,卻顯示出了茫茫穹宇的浩瀚與神秘。朦朧光暈下,明白之處,隱約含混,若有若無,大有大無,一切都處在似是而非中?;薨抵?,眼睛無所見,心靈卻有所感,感應的材料來自白天的記憶。在風雨如晦之夜,世界陷入了真正的黑暗,長空和大地上的一切都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這時,一串閃電,一團野火,或者僅僅是荒原中的森森磷火,抑或是飄忽的流螢,乍然躍升于天地的某處,相較于無所不在的黑暗,星星之光太過微弱和短暫,然而卻仍然留住了人們存儲于心靈的對光明的一線印象。而且,即便在這種時刻,人們也會借助轉瞬即逝的照耀,展開思想的翅膀,飛越曾經目睹的千山萬水,試圖探尋宇宙的奧秘。

也許,人類真正的啟蒙老師就是日月輪回,明暗交替。在漫長的白天觀察夜晚遐思的過程中,人的黑暗的心智得到無數次的靈光燭照,使暗影漸退,從而在生命界脫穎而出,成為地球上無數種生命中唯一可以把握自身命運的生命??纯窗?,天上的日月是如何為人開啟心智的?在人類文明的幾個發祥地,太陽是古埃及人眼中的“光明之父”,這位太陽神阿托長著無數只手,將無數把開啟智慧的鑰匙交給人類;在創造兩河流域文明的蘇美爾人那里,光明之神駕乘著一輛馬車自北方駛來,而車輪就是普照萬物的太陽;在浪漫的古希臘那里,這位英武非凡的太陽神阿波羅,駕駛馬車巡游天宇,不僅使世界一片光明,而且充滿詩意,他主管光明、青春、醫藥、畜牧、音樂和詩歌,而且可代眾神之主宙斯宣布旨意;在古老的中國,太陽神曾以許多形式出現在先民的記憶中,而雕刻在四川彭州的那塊石磚上的“日神羽人像”,更讓人類曾有過的太陽神形象一并黯然失色,一只大鳥,羽翅如劍,高喙似鏃,身馱太陽,翱翔長空,氣勢磅礴,唯我獨尊。正是太陽的縷縷光芒無休止地蒸煮,才使人們冰冷的血液涌動了、沸騰了,呆滯的腳步不再滿足于在有限的地域行走,激發了向無限的遠方進發的愿望。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當月亮替換了太陽時,行旅之人頓然陷入極大的驚怖之中,繼之又是深度迷茫。他們抬頭凝視那顆懸于九天之上的月亮,同樣是一只可以發光的圓盤,為何一者燦爛,一者清輝,一者灼熱,一者冰涼?這時一朵云浩蕩而來,月亮隱遁,空宇陰惻深沉,陷入黑暗的人突然明白了個中情由,靈光一現,心頭萬馬奔騰。他們不再依靠日月光輝照亮眼前的漫漫征程,一顆太陽,一顆永恒的太陽從體內冉冉升起。有一則禪宗故事說,尼姑千代野學習了很多年仍沒開悟,一天晚上,她提著裝滿水的舊水桶行走,看見映照在水桶里的滿月,這時,竹編的桶箍突然斷了,木桶散架,水瀉無余,水中之月消失了,而千代野卻由此開悟。她在一首詩中表現了自己開悟的過程:這樣的方法和那樣的方法,我盡力將水桶保持完好,期望脆弱的竹子永遠不會斷裂。突然,桶底塌陷,再沒有水,再沒有水中之月,在我手中是空。

月亮隱遁,眼中之物消失;而我心開悟,悟后是空,空即澄明。臻于此境,即使自然界的日月沉沒了,心中的日月也會升起來。從此,無論是日月煌煌,還是日食月食,世界上都有一盞盞不滅的燈塔在指引著人們前進,這些燈塔就是智者的心靈之光。與自然界的日月更替、陰晴不時一樣,心靈之光也有被烏云遮蔽、被風雨搖曳的時候,但這盞燈一旦點燃了,就永遠不會熄滅。古語云:孔孟行世,杲杲如日月。當然,這里說的是他們的光芒已然普照天地的時候。那么,在光明未啟之時呢?古人年過六十四歲結婚就屬于不合禮儀的行為,而孔子的父親叔梁紇于六十六歲高齡才續娶正值妙齡的顏征在姑娘為妾,夫婦盼兒心切,上山禱天告地,夜宿山洞而孔子誕生,即《史記》所說:“禱于尼山而得孔子?!惫艜址Q,孔子乃“野合”而生,此野合非指野外交配和私生之意,而是夫太老,妻太少,“非當壯室初笄之禮”,因其不合禮儀而謂之野合。一個非“禮”的產兒,卻將一生奉獻給了“禮”。也許,這也算圣賢的特立杰出之處吧。三年后,老父謝世,孤兒寡母遷居曲阜闕里,諸種困苦,不一而足??鬃诱f:“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奔词惯@樣,“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幼兒玩耍,大禮尚且不缺,圣賢行狀已露端倪。但是,他的磨難才剛剛開始,絕世之器非得絕世的鍛造之功不可。寡母劬勞,年僅三十二,即撒手人寰,少年孔子,怙慈雙失,不得不獨立掙扎在寒天酷地中。按“禮”,孔子屬于貴族,他便理所當然地去參加權臣季孫氏的家宴,卻被其家臣陽虎毫不留情地趕了出來。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這是一個認錢不認人的時代,孔子認清了這個時代,也認清了自己肩負的責任。終其一生,他都在為禮儀道德秩序的重建而苦心孤詣,奮斗不息,他“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終于諳習“六藝”。他的道德理想之舟擱淺于仕途后,便以思想的光芒燭照天下蒼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一時天下英杰皆薈萃孔門。這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寶庫,一源而分千流,千流滔滔,灌溉華夏四面八方后,又匯集為汪洋大海。而在眾水分流過程中,沿途廣收博采,當再次相會時,此水已非彼水,其內涵已具有無限的延伸性。精神的魅力在于不懈地探索,精神的威力在于凝聚以后。為什么與儒家同時并存,且互相競爭,或不相上下,或稍占上風的諸子百家,有的漸趨式微,有的被同化,有的一直處在邊緣位置,只有儒家號召千秋,獨領風騷呢?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點卻不能漠視:儒家建立了大規模的教育系統,薪火相傳,從未間斷,而攢集于門下者,均為一時俊彥,占據了一個時代智慧的制高點。儒學開創之初,孔子便率弟子周游列國,宣廛義理,這是一次精神壯游,一次精神冒險,也是一次思想普及。綿延十四載,迢迢數千里,雖屢經碰壁,惶惶如喪家之犬,但在他走過的路上,卻鋪上了一層不菲的思想沃土,矗立了一座仰之彌高的精神勇士豐碑。猶如建造一座高樓,孔子殫精竭慮畫定圖紙,又率眾弟子赤膊上陣,奠定地基。從那時起,華夏民族從精神上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了。人們往往把千古統一大業首歸秦始皇,其實,秦始皇不過是一個卓越的施工者,孔子用他思想碾過的車轍,早已將諸部族的血脈連為一體了。這就是當秦始皇燒掉孔子的書,坑殺孔子的傳人后,孔子的思想倒獲得了經天行地之權威的根本原因。endprint

是的,任何堅固的堡壘都可以被焚毀,任何輝煌的殿宇都經不住一把火的考驗,比如絕世偉岸的阿房宮。只有思想是大火之后碩果僅存的舍利子,焚燒的大火愈是熊熊,其光芒愈是燦燦??鬃拥乃枷虢洑v過多少大火??!然而,自從孔子誕生后,中國幾千年出過多少帝王將相、強梁橫霸,但又有誰敢公開宣稱勝過孔子呢?他是圣者之圣,王者之王,霸者之霸??!不是因為他九尺六寸的體魄,而是因了他光焰萬丈的思想。更有意味的是,思想每經歷一次大火,其結果卻是思想對人的一次靈光燭照。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血腥氣還未飄散,幸存的儒生就被漢高祖邀入朝堂。到了漢武帝時代,儒術定于一尊。洪秀全認定,“推勘妖魔作怪之由,總追究孔丘教人之書多錯”,特意編造了皇上帝在天庭審問和鞭撻孔子的神話。為此,還專門設立了“刪書衙”,負責刪削儒家著作。受其左右,太平軍將士所到之處,拆孔廟,焚儒書,飄蕩著松香味的烈火燃遍南國大地??墒?,在煙霧騰騰處,中國最后一位帝王師康有為從嶺南出來,儒學傳人以新的姿態入主中樞。同樣誕生于嶺南的孫中山,也體味到了精神所具有的堅不可摧的防衛能力和摧枯拉朽的革命能力。他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他的革命對象是封建階級,而孔子是封建階級的思想庫,因此,孔子便成為孫中山必須搬開的攔路石。革命派的主要代言人章太炎認為,儒學是“中國的禍本”,孔子“最大的污點是使人不脫富貴利祿的思想”,“我們今日要想實行革命,提倡民權,孔教是斷不可用的”。然而過了不久,他就像魯迅所說的,“既離民眾,漸入頹唐”,“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別人幫造的墻,和時代隔絕了”。他重操古文經學舊業,力倡尊孔讀經,成為國粹的堅決保衛者。在“五四”時期,陳獨秀看清了儒家所維護的舊制度舊思想, “無一不與社會現實生活背道而馳,倘不改弦而更張之,則國力將莫由昭蘇,社會永無寧日”,號召青年以“徹底之覺悟,猛勇之決心”,塞絕與“新社會、新國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被譽為“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的吳虞,更是極端地認為,“盜跖之為害在一時,盜丘之遺禍及萬世”,與魯迅在儒家仁義道德的背后發現了“吃人”二字一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發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批林批孔”運動,嚴格地說,與思想斗爭并無多大關系,因此只是一場現代鬧劇而已。令始作俑者萬萬沒有想到的結局是,這場鬧劇倒讓對孔孟非常陌生的一代人記住了兩位圣賢的名字。那一年,我小學還沒畢業,學校號召“批林批孔”,對于林彪大家都知道一些,對孔子卻一無所知,甚至連這個名字都沒聽說過。我們的那位僅在“文革”中讀過初一的老師似乎也不大知道,他讓每人作一首批判詩。我作的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孔老二,大壞蛋,割了牛牛去住院?!边@首詩博得了滿堂彩,還代表班級在全校師生大會朗誦過!看看,思想批判運動深入這個地步,無論對批判對象、批判者以及運動本身,都是一個絕大的嘲弄。有意思的是,我還記住了思想家李贄挖苦孔孟之徒的幾句話。大意是,孔孟之徒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李贄駁道,怪不得羲皇以前人們都在秉燭夜行,原來是沒有孔夫子!也僅僅過了幾年,孔子偉大思想家的地位就得到了恢復。我也有幸接觸《論語》,一顆干癟黑暗的心靈立即被圣賢博大的光輝所充滿、所照耀。好像為了克服口臭而大嚼特嚼口香糖一樣,我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將這本書收存心底,這樣一來,我不再為當年那種可怕的愚昧而無地自容了。在這一代人中,被圣賢的精神光輝重新照亮了心靈的人不知凡幾,圣賢著作在一個一切以有用為原則的時代一再熱銷,即是明證。

確實,從反面的意思去理解,李贄的反駁得到的是正面的結論。在孔子誕生以前,華夏大地,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燦爛依然燦爛,該光輝時依然光輝??墒?,民族的精神世界呢?正如《禮記·表記篇》中說,夏代尊天命,敬畏鬼神但不親近,待人寬厚,少用刑罰,其習俗蠢愚樸野不文飾;商代尊神,教人服侍鬼神,重用刑罰,輕視禮教,其習俗又崇尚掠奪不止,求勝無恥;周代尊禮,敬畏鬼神但不親近,待人寬厚,卻用等級高低作賞罰標準,其俗又好利而能巧取,文飾而不知慚愧,作惡而能隱蔽??傊?,夏商周三代的禮樂制度和風俗習慣,各有利弊,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于是,孔子制禮作樂,衡定秩序,整理文化遺產,使鴻蒙開辟以來滋生于這塊土地上的潺潺溪流般的人文精神匯成滔滔大河,成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準則。

毫無疑問,任何思想都是在短兵搏擊中誕生的??酌现懒鱾髁藘汕Ф嗄?,也接受了兩千多年血與火的挑戰,而每經受一次嚴肅的挑戰,便是一次神圣的洗禮,從而獲得一次發展的機遇。而在嚴肅的以精神重建為出發點的思想批判者那里,開展批判的目的和獲得的結果是對應的。李大釗說:“孔子于其生存時代之社會,確足為其社會之中樞,確足為其百家之圣哲。余之掊擊孔子非掊擊孔子本身,乃掊擊孔子為歷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權威也;非掊擊孔子,乃掊擊專制政治之靈魂也?!迸性撆械?,護持必須護持的。從春秋戰國時代爭鳴的各派,到李贄,到孫中山、章太炎,到陳獨秀、李大釗,到吳虞、魯迅,等等,這些思想者無不是懷著思想建設的目的展開思想批判的。在每一次的批判中,都或多或少地消解了儒家精神中的不合理成分,使其合理內核轉化為時代精神的一部分,為民族的心靈注入新鮮養分。這是公平對等的交鋒,交鋒的結果必然是雙贏:批判者橫空出世,另開一脈哲思,被批判者老樹新春,生機煥然。當思想與權力或暴力相遇時,產生的效應必然是兩敗俱傷,思想暫時的大傷元氣,和權力或暴力體系的加速崩潰,而其導致的直接后果卻是民族精神的整體受損。傷痕累累的人類文明史一再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思想問題的解決不再有權力或暴力參與時,人類才真的與愚昧告別了。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思想將人與其他生命形式區別開來。思想是人類向至高境界攀登的唯一階梯。思想在磨難中孕育、妊娠、誕生,又在刀光劍影中顛簸行進。哪一個人如果要把自己的生命形式確定為思想,那他注定要與磨難結緣:生活的磨難和靈魂的磨難,無論生前,還是身后。然而,因為害怕磨難就會使投入思想的人望而卻步嗎?放眼看吧,人群中有多少人在麗日晴空下,仰望高天,在星月輝映中,攢眉思索,在風雨如晦中,睜大了渴望洞穿宇宙迷茫的眼睛。古希臘有個泰利士,有一次他抬頭觀看星辰,不慎掉進坑中,那位臉蛋滿分智商零蛋的色雷斯侍女嘲笑說,他急于知道天上的事情,卻忽視了身邊的東西。泰利士的窘態成了思想界的經典笑話。不過,黑格爾對此發表意見說,只有那些永遠躺在坑里從不仰望高處的人,才不會掉到坑里去。

人類從一個個陰暗潮濕的坑里逐漸躍升出來,憑借的階梯卻是思想者千年萬年綿綿不絕的靈光燭照。endprint

猜你喜歡
孔子思想
轉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孔子的一生
思想與“劍”
孔子的一生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如果孔子也能發微博
談“不戰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積極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