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背景下書法的傳播方式和發展路徑

2018-01-24 10:39張福朋
關鍵詞:傳播方式網絡媒體書法藝術

張福朋

(呂梁學院 中文系,山西 呂梁033000)

人類的一切活動離不開傳播,通過不同的傳播媒介、傳播模式與外界進行交流?!案鶕浇楫a生和發展的歷史脈絡,人類傳播活動分為以下幾個發展階段:口語傳播時代;文字傳播時代;印刷傳播時代;電子傳播時代?!盵1]書法的傳播活動也經歷了這幾個發展階段。文字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套外化符號系統,獸骨龜甲、青銅器、竹簡木牘、石碑摩崖、帛、絹、宣紙等被視為書法藝術傳播的雛形;印刷術的發明,可以使書法作品批量復制、生產;電子傳播時代書法藝術實現了遠距離地快速傳輸。不同時代每一媒介都為書法傳播起到一定的作用。研究書法與傳播媒介的關系,一方面是有利于發揮書法藝術的獨特性,另一方面是尋找新媒體與書法傳播的契合點,以便更好地拓展書法藝術的生存空間。

一、傳統的書法傳播模式

傳統的傳播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一,實物傳播及圖書、報刊、雜志等紙媒傳播。傳播學視閾下,傳統的傳播媒介如實物傳播、圖書、報刊、雜志仍在書法領域占據重要地位,究其根本,在于書法藝術本身的獨特性。文字依托于獸骨龜甲、青銅器、竹簡木牘、石碑摩崖、帛、絹、宣紙等傳承下來,沒有這些原始材料,文字便難以承繼。二,以廣播、電視為載體的傳播。在書法藝術的傳播過程中,通過廣播可以報道書法新聞、作品訊息等,電視有專門的書畫頻道以及電視節目中開設的書法講堂、書法專題和書法新聞等欄目,這種聲畫合一、視聽兼容、直觀生動的傳播方式讓書法藝術走進千家萬戶,得到廣大受眾的肯定,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應。如央視拍攝的《中國書法五千年》八集文獻片,以中國文字五大書體篆、隸、草、行、楷這五種書法體式為主角,展示出書法的無窮魅力;春節聯歡晚會將五位重量級書家的“?!弊肿髌纷鳛榱咙c等。電視使觀眾可以直觀地看到書法藝術的整個創作過程,而且還可以與傳播者形成互動,對書法藝術的傳播與接受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

傳統的傳播方式較為直觀,優點在于閱讀感、既視感;缺點也很顯著,圖書需要購買,欣賞字畫要去博物館美術館,需要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和足夠的時間。

二、新媒體背景下書法的傳播方式

當今時代,互聯網普及程度越來越高,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ヂ摼W不但讓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更是引發了新媒體和自媒體的誕生,借著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東風,書法網站、電子書法字典、高清的碑帖照片、各式各樣的書法APP如雨后春筍般誕生了。漸漸地,書法學習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利用高速的寬帶或者4G網絡進行書法創作與批評?;ヂ摼W以其強大的傳播能力,讓書法不再是過去精英階層的專有,無論年齡大小或學歷高低,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茶余飯后拿起毛筆任一揮灑,將作品發布到相關的網站或者APP,讓書友欣賞。這一切,讓書法創作者、書法作品以及欣賞者呈幾何式增長,書法似乎迎來了其發展的黃金時代。[2]

新媒體背景下,書法傳播方式主要有網絡媒體、手機媒體以及數字化出版物傳播。

(一)以網站和論壇為載體的傳播

網站是網絡媒體中書法傳播的一個重要平臺,地位顯著。

網絡媒體集傳統媒體的優勢于一體,且具有自身獨特的個性特征,如傳播的廣域性、即時性、海量性、互動性、虛擬性等?!爸饕w現在書法傳播主體的大眾化、傳播對象的多元化、傳播媒介的多樣化、傳播內容的海量化以及傳播效果的跨時空、個性化、信息化等”。[3]網絡傳播也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如“傳播主體成分復雜,傳播形式虛擬化,傳播內容碎片化、同質化,傳播對象界限模糊,傳播效果無法準確評估”[3]等問題。

同時,網絡媒體整合性效果顯著,不論是內容的深度還是廣度,書法藝術信息都可以綜合整理,為書友提供全面、系統、豐富的書法資料庫。著名書法網站發起人齊玉新指出,交互式網站或論壇給予了書法愛好者平等的話語權,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間和平臺。中央美院肖文飛認為:“中國書法網”大而全,偏重于理論和創作;“書法江湖”則側重于書法的學術批評;而“中國書法家論壇”則是著重為中青年書法家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等。由各級書法家協會、書畫院以及相關藝術院校等網站和相關書法專業論壇借助互聯網進行書法資訊報道、信息發布等,作為專業網站,具有其它信息平臺所不具備的特征,如專業性、原創性以及權威性等。這些網站經常發布重要展會、學術交流會等的第一手信息,所發布的內容經常會被各類網站進行轉載。

(二)以自媒體平臺、通訊軟件為載體的傳播

作為一種新興媒體,移動互聯網即手機媒體,是網絡媒體的延伸,是書法藝術傳播的另一支主要力量。這種傳播模式除了具有網絡媒體的特征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1.終端的普及性。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51億,互聯網普及率54.3%,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手機上網率為96.3%?!盵4]可見,手機媒體的使用率、普及性較網絡媒體高。在書法藝術的傳播中,手機媒體作為重要的傳播載體,起著重要的傳播作用。

2.超強的移動性。手機作為手機媒體終端設備,最大特點就是攜帶方便,具有超強的移動性。

3.傳播的定向性。手機媒體集合了視聽、上網、視頻等多種功能,智能化、多媒體性凸顯,是一種定向傳播。手機媒體由于自身的靈活性、便捷性,具有點對點、點對面的傳播特點,受眾相對明確,書法藝術的傳播中手機媒體更具有精確性和更強的定向性。

4.傳播的局限性。手機最大的優勢是輕便、快捷,同時這些因素也制約著手機媒體的發展,運行的有限性,包括存儲空間、顯示頻幕小,不適宜存儲大量信息,進而影響用戶閱讀體驗。同時,手機媒體因自身運行特性,逐漸走向碎片化傳播模式,成為人們在碎片時間內的一個補充性媒體。

書法藝術傳播搭借手機媒體突破了時空的限制。以微信為代表的通訊軟件被越來越多的人使用,APP客戶端內容豐富完善,微博、微信發展迅速,這類聊天通訊軟件通過組織講座、視頻、語音聊天等形式與讀者進行互動和交流,使受眾能夠隨時隨地對書法藝術從章法到筆墨的濃淡,從飛白到潤枯等進行多角度欣賞,短時間內就可以將感興趣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做無限的信息連接,從而對其藝術、經濟、社會價值的諸多方面作出綜合的判斷。

(三)相關數字化出版物的傳播

數字化出版物的傳播適用于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新媒體背景下,字帖、拓本、相關理論文章等經常利用網絡進行出版物的數字化傳播,大大降低了傳播的成本以及受眾閱讀和學習的門檻。一些常用的碑帖以前需要到書店購買才能閱讀,數字化出版物以掃描版PDF格式或者其它圖片格式在網絡上進行傳播如墨池APP、書法碑帖APP等,通過APP使受眾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在移動設備上進行欣賞與查閱,省時、省力、便捷并方便讀者。這些數字出版物打破書法界固有的圈子,數字化的傳播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整體上看,以自媒體平臺、通訊軟件為載體的傳播媒介,傳播成本低廉,覆蓋面廣,給傳播者和欣賞者都帶來便利,讓書法這種一部分人的藝術轉變成大眾化的“公開課”。

新媒體背景下的傳播方式更加迅捷方便,使受眾足不出戶可以閱讀大千世界,使書法藝術得以更好地傳播和發展,這也是對書法藝術歷史性的挑戰。中國書法應該運用好這個平臺,這個人人必備、必需、隨身的移動傳播媒體,可以讓中國書法藝術,走近百姓。

三、新媒體背景下書法藝術的發展路徑

新媒體背景下,傳統的傳播方式依然存在。同時,網絡媒體、手機媒體以及數字化出版物傳播等新媒體傳播方式快速發展并不斷演化,書法藝術的繼承與發展、傳播渠道、受眾的欣賞方式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變革,書法傳播面臨著重大挑戰。因此,如何更好地發揮傳統媒體與尋求更好的發展路徑變得刻不容緩。

(一)進行多元媒介融合,構建書法傳播網

在數字化技術大發展的媒介化社會,媒介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并且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不論是傳統的書法傳播模式,還是新媒體背景下的傳播模式,我們應該兼收并蓄,互相結合起來使用。傳統的紙質閱讀給我們存在感、閱讀感,同時可以利用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在閑暇時進行電子閱讀,不同的閱讀方式帶給我們不同的體驗。如“書法屋”既有專門的門戶網站,也開發了墨池APP、微信公眾號、博客等。書法理論、書家作品展既可以在網站中進行展示,也可以在報紙、雜志、書籍中運用;書法講座既能以文本形式進行記錄,也能以圖片、影像的形式進行傳播。書法的傳播的每一種方式不應該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傳播媒介互相融合。

當然,融合方式并非單單是不同媒介形態的融合,還表現為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融合,包括媒介形態、媒介功能、傳播手段、組織結構等。如今,媒介融合方興未艾,書法網絡傳播逐漸走向融合,借此,我們必須積極構建書法傳播網,促進書法藝術的發展。

(二)重視書法傳播內容,增強文字吸引力

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傳播方式如何改變,書法傳播的內容都是第一位的,沒有優質的書法傳播內容,書法傳播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必須重視書法內容的傳播,鼓勵原創性的內容。當然,由于新媒體傳播“短、頻、快”的特點,書法藝術傳播也會出現雜、亂、重復、同質化等缺陷。因此,發揮書法藝術內容上的獨特性,注重書法內容的原創性,對書法資料進行邏輯梳理和深層解讀時,力求在深度與廣度、形式與內容形成完美統一。這就需要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以及書法愛好者堅持勤學苦練,不斷提高書法的書寫水平和理論水平,積極進行書法創作和書法理論的學習,提高原創內容的質量,增強文字吸引力,使受眾有一個良好的閱讀體驗。

(三)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傳播優質化

技術不斷革新使網絡媒體呈現出豐富多樣的傳播形式。書法網站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將文字、圖形、音頻、視頻、動畫等各種傳播方式整合于人的感官,進行全方位信息展示,增強現場感、立體感。例如古代書家作品、經典碑帖等,由于保存時間久遠,字跡、筆畫有些模糊,為了滿足書友觀賞、臨摹等需求,則可以利用制圖技術掃描處理,還原筆跡使之清晰。裝裱上增添背景圖案使之意境深遠、更富有時代感,然后再上傳至網絡上進行展示。因此,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推動書法網絡優質化傳播。

(四)優化網絡管理模式,展現書法獨特性

目前,網絡信息管理日漸成熟,但由于網絡信息的海量性、技術的復雜性、空間的廣闊性等,網絡管理仍面臨著諸多難題。對此,必須加強網絡自身建設、優化網絡信息管理與技術監管;完善管理模式,以凈化網絡環境,為書法藝術的傳播提供更好的平臺。

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與傳播源遠流長,與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程與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漸漸形成獨特的藝術形式和傳播系統,所以說,書法藝術是具有不同水平的書寫者和欣賞者在作品創作和作品傳播中的精神創造,而不是少數人的審美創造,也不是少數人的孤芳自賞。書法藝術體現的精神內涵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一脈相承、薪火相傳,人們在黑與白、點與線的書法創作中完成自身的精神創造和表達自己的情感。如從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中看到叛亂和災難帶給人們的痛苦和悲憤之情,不僅是一篇動人心弦的祭文,而且是一件蒼雄郁勃的書法藝術杰作。無論書法的功能是如何變化的,也無論它是現實的還是藝術的,書法和傳播都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它成為一種專門的藝術之后,就與傳播更加密不可分。傳播將書法藝術帶給更多的人們,促進人們進行審美創造和二度創作,便于藝術家和書法愛好者進行藝術宣傳、藝術教育和藝術批評。所以說,中國書法史亦可稱為一部書法傳播史。

從古至今,無論是政權更替或是時代變遷,書法的傳承從未中斷。書法不僅僅是“技”,是“藝”,更是“道”,即一種精神體現。書法家有責任使傳統藝術成為國人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展現書法的獨特魅力,拓寬書法藝術在當代社會領域的應用和傳播范圍。

猜你喜歡
傳播方式網絡媒體書法藝術
張紅春書法藝術欣賞
網絡媒體記者走進山西農谷
馬偉書法藝術欣賞
節日宣傳,讓傳統傳播方式換“新顏”
帶刺的蒼耳
所謂書法藝術
商業新聞
當代俄羅斯政治信息傳播方式及特點
試論網絡媒體的公信力
網絡媒體公信力問題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