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虛擬現實中的詩與畫

2018-01-29 16:10王薈
大觀 2017年12期
關鍵詞:沉浸式體驗審美

摘要:文化的現代轉變的一個標志就是審美文化正轉向一種圖像文化或者影像文化。我們可以認為如今以數字化為基礎的新媒體環境下的審美文化是綜合多種媒介,與傳統的單一詩畫藝術明顯不同,圖文關系在新的藝術形式中變得復雜混沌。因此,研究圖文關系問題,針對當今的文化形態建立一種新型的圖文關系就顯得尤為必要。

關鍵詞:詩;畫;虛擬現實;沉浸式體驗;審美

一、真實性

萊辛在分析拉奧孔這個雕塑作品時的前提是認為古希臘人把美作為造型藝術的最高準則,進而他認為“凡是為造型藝術所能追求的其他東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須讓路給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須服從美?!边@就解釋了為什么雕塑作品沒有表現拉奧孔的哀號。藝術家為了追求美而“把忿怒沖淡到嚴峻”“把哀傷沖淡為愁慘”,而詩所運用的語言媒介要經過讀者的大腦想象來還原作品所描繪的圖景,所以詩就可以毫無顧忌地描繪痛苦和哀號。萊辛在詩畫的比較中認為詩的最高原則是真,畫的最高原則在于美,詩更具有真實性。

萊辛的這一觀點與達芬奇關于詩與畫真實性的觀點正好相反。達芬奇認為繪畫是藝術家用形體和色彩直接表現自然,完全按照眼前所見來創作,由此提出“鏡子說”。達芬奇主張藝術應該像鏡子一樣如實地反映現實,并不是照搬照抄大自然,他指出藝術家必須理性地把握自然,這里所指的理性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方面是指繪畫中所要遵循的透視、光影等科學知識。另一方面是指創作中發揮藝術創作的主觀能動性,在普遍自然中發現、組合出類型中的優美部分,創造出具有真實性和典型性的第二自然,即藝術作品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語言具有間接性,需要讀者的想象參與,因此在如實地反映自然方面就明顯遜色于繪畫。

通過萊辛和達芬奇對于詩畫哪種藝術形式更能反映現實、更具有真實性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兩者雖然各執一詞,但都是以人為主體進行考量的,在藝術創作和接受的過程中是以人自身的內在性為依據的,現代影像文化則不然,它更依賴于技術的工具理性。隨著技術的發展,使人的視線被無限地放大和延伸,我們可以憑借技術手段走進浩瀚的宏觀世界和精巧的微觀世界。波德里亞研究當代文化中的影像文化時指出西方文化的符號發展自文藝復興以來經歷了三個階段:由文藝復興到工業革命時期的模仿階段、工業革命時期的生產階段和當前社會的符號控制歷史階段即“仿象”階段?!胺孪蟆笔且约夹g為基礎對現實世界進行模仿,是對現實的一種精確復制,是對現實超現實的模擬。首先,仿象對現實極度真實的模擬超越了傳統藝術里的摹仿,變成了一種技術性的精確復制。畫在傳統藝術中的摹仿被一種精確的數字化摹仿所取代,比真實更真實,不但使得藝術與現實的界限被打破,藝術隨之喪失意義?!安坏囆g和實在的界限消失了,而且藝術已成為實在的一部分。任何反思和批判實在的可能性也隨之喪失……通過這樣的精確復制,藝術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已被降低到逼真的模擬,這無異于取消傳統意義上的藝術?!逼浯问欠孪髮ΜF實的模擬最終會形成自身的摹仿邏輯,造成對現實邏輯的顛覆?!艾F實和影像之間的界線被消解了,兩者的依存關系被徹底顛倒了。人們不再是通過真實之物來理解這個世界,而是通過影像來理解和解釋這個世界?!彼囆g反映實在的真實性受到質疑的同時,真實本身也受到質疑,正如波德里亞所論述的一樣,仿象發展的最后一個階段便是從反映現實到與現實沒有任何關系的自我衍生。

新媒體的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說是仿象極致發展,力圖通過變革人的藝術感受渠道在知性方面令受眾產生親歷其境的體驗。它改變了傳統觀念中對仿象的排斥,不再將仿象看做是對藝術的肢解,它為人類創造出一個“世界”,人們在這個“世界”可以進行現實中不能實現的實踐活動。不論是藝術創作還是藝術接受,都被賦予了現實世界所不能賦予的自由性,這種虛擬實踐活動的一種新的形式是人的新型存在狀態,是人在現實實踐的延伸和升華。人在這個虛擬現實空間的實踐目的不是為了通過虛擬進入現實,而是通過虛擬進入虛擬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實踐自己的審美觀,完成虛擬空間里的自我建構和完善。虛擬世界不再是對現實的摹仿,它不再用來再現什么東西,而是被用來探索可能成為什么東西,在模擬的沉浸體驗中引領人類去尋找現實的另一種可能,尋找存在的多種可能性。

二、時空關系

達芬奇從時空角度區分了詩和畫的不同,并用和諧的比例為美學信念比較了詩與畫的優劣。他認為詩是按時間順序組織起來的,通過表現不同時間里事物的特征來零零碎碎地展現事物,不能完整地描寫形態美讀者只能借助想象,將零碎的描寫組合成一個整體,破壞了事物在時空中的和諧比例。而繪畫在二維平面中描繪出事物在三維空間中的狀態,各個部分在同一時空里能很好地組合,更具有和諧比例的美感。

萊辛從藝術媒介的角度論述詩與畫的異質性,認為詩是時間藝術,以語言為媒介;畫是空間藝術,以形體和色彩為媒介?!袄L畫在它的模仿中所用的媒介或符號確實是和詩所用的完全不同,這就是說,繪畫用空間中的形體和顏色,詩用在時間中發出的聲音”,詩“只宜于表現那些全體或者部分本來也是在時間中先后承續的事物”,而畫適于表現“空間中并列的事物”。由于畫“只能運用動作中的某一頃刻,所以就要選擇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頃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從這一頃刻中得到最清楚的理解”,使“人們從大風暴拋擲到岸上的破船和殘骸就可以認識那大風暴本身?!倍娒枥L的是動作,因此沒有這樣的局限,可以看出萊辛認為詩的藝術媒介上更有優勢。但萊辛也注意到了詩與畫區別的相對性,“繪畫也能摹仿動作,但只能通過物體,用暗示的方式去摹仿動作?!比R辛的這一論述指出了詩畫結合的可能性,為影像文化的發生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詩描繪的是持續性的動作,使得事物的前前后后都得以具體地展現,更能對現實生活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描寫,更深刻地反映現實。

萊辛對詩畫藝術的區分并不是絕對的,同時也看到了二者結合的可能性?!暗且磺形矬w不僅在空間中存在,而且也在時間中存在。繪畫也能模仿動作,但只能通過物體,用暗示的方式去描繪物體。另一方面,動作并非獨立存在,須依存于人或物。所以詩也能描繪物體,但是只能通過動作,用暗示的方式去描繪物體?!比R辛的這些論述為影像文化作為詩與畫相結合的新的藝術形式在現代技術的支撐下獲得了新的可能性,而新媒體時代中的虛擬文化的時空關系對傳統的時空觀念是一種更新和顛覆?!皩嶋H上它(指虛擬現實,筆者注)是作為一種存在而存在的,它像季節和氣候一樣真實,并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影響我們人類世界甚至整個宇宙肉身世界空間和時間概念。時間和空間的數字裂片在這里發生超現實形式的碰撞,我們的肉身經驗與數字觀念在賽博空間裂變,肉身形態在向數字形態轉換,促使我們對既有真實概念以及形而上觀念重新思考,與既有時間和空間概念告別?!碧摂M文化打破了傳統的時空觀念,呈現出的往往是一個時間化了的空間狀態,讓藝術在時空中自由地穿梭,實現了現實與歷史,當下和未來的統一,促使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物質與意識、身體與現實進行全新的認識,重組了真實、虛擬、時間和空間,從而滿足了人類尋求無限可能性的需求,呈現出復雜多樣的美學特質。endprint

三、審美感官的變化

達芬奇認為畫比詩更優越還在于畫服務于眼睛這一最高貴的感官,他認為眼睛與心靈是同一感官,繪畫將形象通過眼睛直接傳達給心靈?!霸妱t借助較遜色的感官傳達同樣的主題,然后將事物的形態傳與心靈,較之物和心靈之間的真正媒介——眼睛的作用模糊得多,遲鈍的多?!碑嬍潜仍姼玫乃囆g形式,因為“繪畫給最高貴的感官——眼睛服務”。

萊辛從拉奧孔的雕塑不能表現哀號入手,指出詩與畫二者作用于人的感官不同,畫直接訴諸人的視覺,因此畫不能直接地表現丑,避免描繪激情頂點的頃刻,所以要選擇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刻去暗示動作。而詩就不受這種限制,詩人描寫出的圖景要經過讀者的想象去還原畫面,因此不用在乎畫面是否好看,也能更加連貫地表現事物變化的全部過程。萊辛強調詩畫根據各自的表達特點在適合的領域創作,本質上還是明確區分了二者的界限。

虛擬現實藝術突破了傳統的審美關照方式,不再去強調視覺和聽覺孰優孰劣,而是通過調動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嗅覺等多種感官,力圖通過多維感官合集來營造立體的審美世界,營造親臨其境的“沉浸式”的深度審美體驗,不再是單一的詩或者畫,而是一種突破了詩畫界限的綜合藝術。新媒體的受眾是通過各種方式進入虛擬現實的藝術空間,并在虛擬空間中以“主體”的視角進行實踐活動,由此產生的沉浸于其中的深度體驗和審美愉悅感,在交互式體驗中實現審美主體與客體的高度契合。

四、結語

通過對傳統詩畫理論與當今新媒體時代下的藝術現象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詩畫相爭的背后是時代和技術的發展促使藝術媒介變革,進而推動著詩與畫在審美文化中地位的變化。從傳統的古典詩畫藝術,到現代的電影電視,再到新媒體時代的全息模擬藝術,媒介不僅僅是一種展示藝術和真理的工具,它本身改變著我們的認識方式和表達方式,甚至決定了藝術要表達的內容。正如瑞安提出的“用媒介來思維”,通過認識新媒介,梳理新媒介與傳統藝術形式的關系,把藝術媒介視為審美的維度之一,甚至是主要維度,才能使我們的審美思維在新媒介的環境中依然能順利進行,改變并豐富我們的審美活動。

【參考文獻】

[1]趙憲章.語圖符號的實指和虛指——文學與圖像關系新論[J].文學評論,2012(02):88-98.

[2]趙憲章.“文學圖像論”之可能與不可能[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5):20-28.

[3]趙憲章.語圖互仿的順勢與逆勢——文學與圖像關系新論[J].中國社會科學,2011(03):170-184.

[4]仲梓源,梁明.數字影像時代VR技術對電影的改變[J].現代電影技術,2016(11):23-28.

作者簡介:王薈(1993.05.21-),女,漢族,山東鄒城人,揚州大學在讀碩士。endprint

猜你喜歡
沉浸式體驗審美
沉浸理論視角下的游記分享內容頁設計策略
虛擬現實技術在主題公園中的應用
指向具身學習的高中物理“沉浸式體驗”教學策略
智能媒體語境下的未來影像研究
淺談羌族舞蹈“莎朗”的風格特征
虛擬現實電影的技術特征及發展前景
發揚藝術之光,讓美術滌蕩靈魂
職業中學美術鑒賞課教學探微
現代陶藝教學特點研究
基于互動裝置藝術的自然交互設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