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隴右詩歌中絲路文化的表征

2018-02-10 01:37
關鍵詞:涼州文化

徐 芳

(西安航空學院 人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7)

0 引 言

唐代前期,隴右地域在隋代的基礎上進一步修建和開拓了溝通東西的交通道路,促進了“絲綢之路”的經濟繁榮。以敦煌為界,絲綢之路可以分為東段和西段,隴右地域內的“絲綢之路”屬東段,分別有北路、中路和南路三條。三條路線皆是從長安出發,途經北、中、南不同方向的驛站后,穿過河西走廊,過敦煌,后接西域。因隴右地域不可替代的位置,使隴右的經濟發展躍入富庶區之列,進入了鼎盛時期。據《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二》玄宗天寶十二載:“是時中國強盛,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盵1]6919由此可見,隴右之地既是商旅匯集之處,亦是農畜牧產品以及手工業等物品集散之埠。唐驛的組織,有驛長,有驛夫。驛長每驛一人,驛夫每驛數人,或數十人,視驛的等第、事的繁簡而定。一縣之驛,由縣令兼理。一州之驛,掌于州之兵曹。一道之驛,于節度使下,置館驛巡官四人,判官一人,以治理之。全國之驛,屬于兵部之駕部郎中員外郎。[2]20

唐代的驛兼具漢之驛郵兩種性質?!短坡墒枇x》卷二十六“郵驛以備軍速”?!短茣肪砹弧梆^驛”條記載:“八年,門下省奏:郵驛條式,應給紙劵?!盵3]1061唐代隴右地域陸驛的暢通,帶來了各民族貿易往來的頻繁,隴右地區逐漸成為聯結西域與中原以及各方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往來的主要孔道。唐朝對外國商人采用優惠政策,不管是哪一個國家的“使節”來唐,都可以按慣例享受交通、住宿和安全方面的免費待遇;當他們返回時,唐政府一般由鴻臚寺、典客署主持歡送儀式,并贈與數量相當可觀的禮物。[4]119唐朝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是唐蕃古道繁榮的催化劑,從長安出發,過咸陽,途經絲綢之路東段西行,翻過隴山后,穿過天水,經隴西、臨洮之地,后至臨夏,在炳靈寺或大河家渡黃河,進入民和官亭后,走過古鄯、樂都、西寧、湟源之后,又越日月山,渡倒淌河,到恰卜恰(公主佛堂),后再經草原湖泊后,再越巴顏喀拉山,過河后,沿入藏大道進入唐古拉山,最后到達拉薩。唐朝在唐蕃古道上設驛擴路,《新唐書·吐蕃傳》載:“度悉結羅嶺,鑿石通車,逆金城公主道也”[5]6103。交通工具除了馬、駱駝之外,還有牦牛、毛驢和皮舟等。

后來隨著中國與四鄰之間的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增多,“絲綢之路”便慢慢變成了文化上的一個象征符號。絲綢之路的開通為古代中國與四鄰的交往帶來機遇,在唐朝時,中國沿海的各港口中擠滿了遠涉重洋、不遠萬里而來的航海商船……東方各地的財富經由陸路被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了大唐的土地上——或車裝,或駝載,或馬運,或驢馱。[6]22-23絲綢之路作為一種復雜的歷史現象和文化符號,幾乎包含了人類社會得以維系和發展的全部因素。絲路文化具有鮮活的文化生命力和強烈的文化認同感,成為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的重要力量。

絲綢之路東段橫貫隴右地域,全程一千七百公里左右。根據經過地域又分為隴西段和河西段,這是絲綢之路主干道。另外還有草原絲綢之路和西南絲綢之路也部分經過隴右地域。[7]82絲綢之路隴西段,古代通關稱關隴道、隴關道或汧隴道,西漢起點在長安,東漢延至洛陽,隋、唐又起于長安。從長安往西到河西走廊一帶,必須經過隴山和黃河兩道天然屏障。隴山是一條縱貫于陜、甘、寧交界的山脈,因而從什么地方翻越隴山,直接決定著渡過黃河的地點,由此形成了南線、中線和北線。隴西段南、中、北線翻過隴山,渡過黃河后,都向一個方向靠攏,最后聚攏于一條通道,即絲綢之路河西段。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到敦煌,東西長一千公里,南北寬一百至兩百公里,北部是河西走廊北山,南部是河西走廊南山,即祁連山,中間形成一條天然的平坦通道。

隴右地域交通的便捷促進了商業經濟的飛速發展,涼州、敦煌等地皆被稱之為當時的國際化大都市。于是,絲綢之路作為一種歷史現象走進了唐代隴右詩歌,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征,同時亦成為一種文化符號而千古垂名。唐代隴右詩歌不論是在題材內容方面,還是在審美風格方面,都受到絲路文化的影響。同時,唐代隴右詩歌作為一種“審美現實”,亦可使我們窺見當年絲綢之路上豐富多彩的思想藝術文化的璀璨之狀。

1 唐代隴右詩歌中的絲路藝術:琳瑯滿目的藝術長廊

隋唐大一統時期,中西陸路暢通,河西走廊在國際交通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8]123涼州、甘州等地的樂曲都是西域之樂曲經河西走廊改編以后傳播至中原及其它地域。據《隋書·音樂志》記載:“《西涼》者,起符氏之末,呂光、沮渠蒙遜等,據有涼州,變龜茲聲為之,號為秦漢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謂之《西涼樂》。至魏、周之際,遂謂之國伎。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9]378可見,隴右地域是域外民族音樂文化、邦外民族音樂文化以及中原音樂文化相互滲透與融合的重要地帶?!端鍟ひ魳分尽酚衷疲骸按寺曀d,蓋苻堅之末,呂光出平西域,得胡戎之樂,因又改變,雜以秦聲,所謂《秦漢樂》也?!盵9]313由此可見,隴右地域成為華夏的漢族音樂文化與域外音樂文化的熔爐,具有了濃郁的多元文化特色,不過漢族音樂文化的比重仍然大于外來音樂文化。

隴右地域的涼州曲、甘州曲以及渭州曲等,成為當時音樂文化的典型,唐代詩歌中亦有表現。如元稹《連昌宮詞》亦云:“飛上九天歌一聲,二十五郎吹管逐。逡巡大遍涼州徹,色色龜茲轟錄續”,從中不僅可以看到樂曲歌舞的盛況以及涼州曲的盛行,亦可窺見唐代的管弦樂隊之一斑。又如王昌齡《殿前曲二首》曰:“胡部笙歌西殿頭,梨園弟子和涼州”,足見涼州曲在宮廷之中深受歡迎。又如劉禹錫《與歌者米嘉榮》曰:“唱得涼州意外聲,舊人唯數米嘉榮”,涼州曲不僅在宮廷受到青睞,而且是當時的流行曲目。又如《秋夜聽高調涼州》曰:“促張弦柱吹高管,一曲涼州入泬寥”,寫出了涼州之曲的盛行之狀。又如于濆《織素謠》:“一曲古涼州,六親長血食。勸爾畫長眉,學歌飽親戚?!痹娭袑Α皩W歌飽親戚”的側面描寫襯托了西涼樂備受推崇之狀。又如元稹《琵琶歌》曰:“曲名無限知者鮮,霓裳羽衣偏宛轉。涼州大遍最豪嘈,六幺散序多籠撚”,寫出了涼州曲的聲音特色。又如毛文錫《甘州遍》:“美人唱,揭調是甘州,醉紅樓。堯年舜日,樂圣永無憂”,寫出甘州曲在當時的影響力。從詩歌中,我們可以體味到當時多元文化帶來的藝術活力。

絲綢之路的開通不僅帶來了交通的便利,而且帶來了藝術文化的交流。各種音樂、繪畫、雕塑以及碑刻等藝術紛紛躍上隴右舞臺,為隴右詩歌增添了新的內容,亦帶來了新的活力。不同藝術的相互交流帶來的活力,成為人們喜聞樂道之景。如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詩句中的“胡人半解”寫出了當時文化的交流現狀,說明胡人深受涼州文化的影響,但是并未全盤吸收?!捌呃锸f家”是涼州當時繁榮興旺之景的真實寫照。

胡笳、琵琶、羌笛等樂器皆由西域之地傳入,為唐朝的音樂藝術帶來了新鮮的血液和異域風彩。如孟浩然《涼州詞》中寫道:“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昂铡?、“羌笛”,其調甚悲,聽之令人悵然。孟浩然在詩中用“異方”二字,寫出了域外樂器之特色。

除了大量的樂器之外,樂舞、雜戲等藝術文化亦傳入了隴右地域,經過涼州本土文化與龜茲樂舞“奇伎異戲”的交流與融合,形成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如白居易的《西涼伎》就描寫了“西涼伎”在涼州的表演情形:“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棠緸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拔鳑黾俊笔怯捎《葌魅胫袊莫{子舞,與中原的音樂文化融合之后形成的典型性樂舞,它對后來節慶時的舞獅表演有一定的影響?!澳奚延鹨挛琛?、涼州曲、甘州曲以及陽關曲等,都是多元藝術融合的產物。樂曲和舞曲經河西走廊變音后傳入中原,可謂中西合璧之作,如《西涼樂》的源聲《龜茲樂》《天竺樂》《清樂》以及由樂部產生的胡旋舞等均成為胡漢文化交匯的先聲。

2 唐代隴右詩歌中的文化符號:中西合璧的文化活力

隴右地處陸上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是東西方文化輸入和輸出的過渡帶,故其多元文化的交融和互推增強了文化的活力,內地文化與域外文化,雅文化與俗文化,漢文化與“胡”文化,皆在互推互賞中散發出文化的活力。宗教思想的傳播,佛教思想經隴右之地傳入中原大地,儒家思想亦經隴右之地傳出,影響了周邊的國家和民族,道教思想與佛、儒相融合,形成了多元融合之境。

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路段之一,曾是古老的華夏文明與古印度文明的匯流區。尤其是五涼時期,求取佛經者甚多,儒家思想與西進的佛教思想同時被視為當時的經世之學,許多人既崇儒又禮佛,成為當時的一大文化現象。佛教傳播的同時,佛窟的營造成為隴右的一大文化景觀,最著名的洞窟當數聞名遐邇的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一座由建筑、雕塑、繪畫組成的綜合藝術之宮。石窟最大者高四十余米,三十米見方;最小者高不盈尺。既有單身像,亦有群像雕塑。群像雕塑以佛像居中,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三身,多則十一身;其中最大者高三十三米,小者十厘米,且多以夸張的色彩表現人物性格,神態各殊。莫高窟壁畫是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存壁畫4.5萬平方米,其內容十分豐富,有佛像、佛教史跡、經變、神話等題材和裝飾圖案等,是一座博大精美的民族壁畫藝術宮殿,所以被法國人稱為“墻壁上的圖書館”[10]127。據《魏書·釋老志》記載:“自張軌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盵11]3032五涼以后,北朝繼續盛行佛事。除敦煌莫高窟之外還有永靖炳靈寺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武山木梯寺、涇川南石窟、王母宮石窟、慶陽北石窟寺、合水保金寺石窟、西千佛洞、榆林窟、東千佛洞、昌馬石窟、文殊山石窟、馬蹄寺石窟、天梯山石窟等等,其造形藝術和繪畫藝術彰顯了文化交流的成果。

佛教文化的盛行在詩歌中多有表現。例如李賀《馬詩》:“蕭寺馱經馬,元從竺國來”,形象地寫出了大量的佛經以及佛教文化由絲綢之路浩浩蕩蕩傳入中原之景況。又如韋蟾《岳麓道林寺》:“靜聽林飛念佛鳥,細看壁畫馱經馬”,寫出了佛教文化深入人心之況,詩境中物我合一,連鳥都對佛教文化已有所感悟?!氨诋嬹W經馬”則從側面描寫了佛教思想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而且還影響了繪畫藝術的發展,佛家思想借藝術而傳播思想文化,同時亦有助于藝術的發展。藝術豐富了人們的審美視野,佛教思想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和生命觀。又如長屋《繡袈裟衣緣》:“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山川風月,萬物同情同構,我與物合一,與萬物同一,眾生共來結緣。又如司空圖《即事九首》之一:“幽鳥穿籬去,鄰翁采藥回。云從潭底出,花向佛前開”,詩中描寫了幽靜的環境,鳥兒在山中自由自在地飛,采藥翁剛剛回來。云靜靜地映在潭底,花兒自如地綻放。一切事物皆在佛的眼中。

黃帝在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的傳說,為道教在隴右的發展鑲上了耀眼的光邊,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如李璟的詩句:“靈槎思浩蕩,老鶴倚崆峒”,“鶴”在道教文化中一般是長壽的象征,具有仙風道骨之意蘊。崆峒山是道教之圣地,一個“倚”字寫出了道教文化傳播之狀。又如貫休《道情偈》:“崆峒老人專一一,黃梅真叟卻無無。獨坐松根石頭上,四溟無限月輪孤”,詩中寫出了崆峒老人求仙問道之專注,靜修時全神凝練,天與人合一,物與人合一,表露出一種“天人合一”的宇宙哲思。又如駱賓王《邊城落日》:“河流控積石,山路遠崆峒”,詩中亦寫出了崆峒山作為道教文化的象征。又如沈佺期《同工部李侍郎適訪司馬子微》:“紫微降天仙,丹地投云藻。上言華頂事,中問長生道。華頂居最高,大壑朝陽早。長生術何妙,童顏后天老?!橈L懷崆峒,承露在豐鎬。泠然委輕馭,復得散幽抱。柱下留伯陽,儲闈登四皓。聞有參同契,何時一探討”,詩中寫道教不僅平時可修氣練神,還有機會可以成仙,煉丹就是成仙的一條途徑。孟郊《游韋七洞庭別業》:“曠然青霞抱,永矣白云適。崆峒非凡鄉,蓬瀛在仙籍”,“非凡鄉”三個字則點出了崆峒山道教文化的盛行。詩中運用互文的手法,寫出崆峒和蓬瀛皆是非凡鄉,皆在仙籍。

漢魏以來,河西走廊一帶成為儒士們的避難佳地,他們攜帶著大量典籍遷徙于此,極大地推動了隴右之地儒家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儒學當然也成為隴右絲綢古道上的重要思想文化之一。儒家不僅是中國文化的根基,而且還通過絲綢之路傳播至域外,當時的東南亞文化亦深受其影響。

3 唐代隴右詩歌中的歷史記錄:民族交往的輝煌歷史

隴右之地歷來是多民族的集聚之地,絲綢之路暢通以后,域外以及外國商人都紛紛來到繁華的涼州和敦煌,有的甚至定居于此,展示了各民族交往的多彩畫卷。公元七世紀至八世紀,吐蕃人、回鶻人在溝通中國與印度,中國與西域,中亞乃至西亞的交通中曾發揮著重要的作用。[8]120絲綢古道上的車馬絡繹不絕,不僅有朝貢的物品和官方的使團,還有大量外來的商販專門從事貿易活動。

據《后漢書·郡國志》記載,西域諸國商胡多云集于此,使其成為“華戎所交一都會也”[12]3521,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唐代詩歌中一首首關于絲綢古道上的貿易情況的詩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如張籍《涼州詞》:“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無數的駝鈴聲在瀚海沙漠中,響徹天際,由此便可見其商隊的龐大和貿易的盛況。

在唐代開放的文化背景下,隴右之地作為絲綢之路的樞紐地帶,到處呈現出一種多民族雜居的狀況。如杜甫的《寓目》:“一縣蒲萄熟,秋山苜蓿多。關云常帶雨,塞水不成河。羌女輕烽燧,胡兒制駱駝。自傷遲暮眼,喪亂飽經過?!痹娭械摹捌烟咽臁?、“苜蓿多”以及“制駱駝”等描寫,反映了隴右之地“胡”漢民族的交融雜居之狀?!段墨I通考》卷三百三十七記載:“(大宛)土地、風氣、物類、人俗與大月氏、安息同。大宛左右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馀石,久者至數十年不敗。人嗜酒,馬嗜苜蓿。多善馬,汗血,言其先天馬子”[13]2646?!捌咸选?、“苜?!钡仍a于西域,是經絲綢之路引進的域外之物?!榜橊劇币嗍巧衬?,是絲綢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杜甫的詩中出現這樣的實物,令人頓時感受到一種隴右之地獨特的地域風貌和異域風光?!扒寂?、“胡兒”等更是突出了民族聚集之特色?!扒寂p烽燧”寫出了“胡”族女子的豪氣,有一種木蘭從軍之氣魄,其氣質異于江南女子的溫婉細膩。更別說“胡兒”了,那更是馬上之英雄,像駱駝之樣的身軀龐大之物,在他的馴服下亦變得溫順,豪健之氣溢于筆端。詩中不僅寫出了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而且寫出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審美態度。如岑參《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琵琶長笛曲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渾炙犁牛烹野駝,交河美酒歸叵羅。三更醉后軍中寢,無奈秦山歸夢何”。從詩中的樂曲看,“琵琶”和“長笛”是音樂文化的相互融合,從人物上來講,有“羌兒”和“胡雛”這些外來的民族,展現了國際化的特色?!懊谰啤敝钙咸褳?,“叵羅”指精致的酒杯,從這些都可以看到當時所具有的國際化特色。這些皆是絲綢古道上的一道風景線,商業文化為人們帶來了異域情調。李白《對酒》詩亦曰:“蒲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弊阋姰斢蛲庵飩魅雰鹊睾?,不僅沒有遭到拒絕和排斥,反而受到了大眾的青睞。

除了“胡兒”“羌女”等活躍于隴右舞臺上之外,從文獻資料和考古發現,波斯人以及來自西域、中亞的聞名而來的各國人,皆通過絲綢之路走向長安,或從長安返回其地,熙熙攘攘的人群,使隴右之地成為了一個真正的民族大熔爐。

顧況《李供奉彈箜篌歌》:“銀器胡瓶馬上馱,瑞錦輕羅滿車送。此州好手非一國,一國東西盡南北”,波斯等國的金銀器很受唐朝人的喜歡,“胡瓶”指的是域外之產物,并不指胡人的制品,可能是中亞等國的玻璃制品,唐朝時的金銀器和玻璃制品琳瑯滿目,種類頗多,很是誘人。這些新奇物品皆經絲綢古道輸入中原,而“瑞錦”、“輕羅”等絲綢類的制品亦由絲綢之路輸出域外,異域的文化不僅給人們帶來了新奇感,同時亦推動了中原文化的發展,作為大熔爐的隴右之地,其國際化的特色比較明顯。琉璃碗、瑪瑙杯、水晶杯等西域系統的器物、器皿上有唐草紋、連珠紋,從舒展的動物圖案以及器物的外形中都可以看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絲綢之路的暢通在給人們帶來新鮮物品的同時,亦帶來了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形式,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由于唐朝兼容包并的博大胸懷[14]266,多元文化匯聚于此,呈現出萬花筒般的絢麗多彩之況,不同的文化交流帶來了文化心理結構的變化,從而激活了詩人們的創作,使詩作呈現出多元文化的活力。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拓和發展,中西經濟交往和文化交流也趨于頻繁,曾使沿線的經濟、文化、宗教等一度進入繁榮發展的時期,修建了較大的城池,以及眾多寺廟等,給“絲綢之路”沿線增添了歷史與文化的內涵,并賦予了該地域神秘的色彩。絲綢之路便利的交通,加快了隴右之地經濟文化的步伐,使其到處呈現一片繁榮之景象,這是一個時代象征,亦是一個文化符號。

從歷史文化的視角看,隴右文化曾扮演過較為重要的角色,陳寅恪在《隋唐制度淵源論稿》中寫到:“秦涼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續漢魏、西晉之學風,下開(北)魏、(北)齊、隋、唐之制度,承前啟后,繼絕扶衰,五百年間延綿一脈,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統之中,其由江左發展就遷輸入者之外,尚別有漢魏、西晉之河西遺傳”[15]46-47。

[1] 司馬光.資治通鑒[M].胡三省,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6.

[2] 白壽彝.中國交通史[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1.

[3] 王溥.唐會要[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4] 尹偉先,楊富學,魏明孔.甘肅通史(隋唐五代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

[5]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 謝弗.唐代的外來文明[M].吳玉貴,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7] 楊詠中.甘肅交通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8.

[8] 蘇海洋.隴右史地論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9] 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10] 劉進寶.絲綢之路敦煌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11] 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2]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3] 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4] 氣賀澤保規.絢爛輝煌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M].石曉軍,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15]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1.

猜你喜歡
涼州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相見歡·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有感
最愛涼州面皮子
涼州七里十萬家
誰遠誰近?
唐代邊塞詩歌中的涼州和酒意象例談
心道與民國時期涼州佛教的復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