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種族形成理論:批評及其回應

2018-02-11 14:21王晴鋒
關鍵詞:南特種族主義種族

王晴鋒

(中央民族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 100081)

自從1986年邁克爾·奧米(Michael Omi)和霍華德·懷南特(Howard Winant)出版《美國的種族形成: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Racial Form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From the 1960s to the 1980s)以來,“種族形成理論”已成為西方種族與族群研究的經典理論之一,在社會學、哲學、文學、文化研究、政治科學和法律等領域廣為運用*最初,種族形成理論并沒有引起社會科學家和反種族主義者的重視,反而是歷史學、文學研究和法律等學科的學者廣泛探討種族形成。該書于1994年出了第二版,奧米與懷南特對書中的論述材料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并進一步闡述其觀點,同時將時間跨度擴展到20世紀90年代;2014年該書又出了第三版,但書的基本觀點未變。關于種族形成理論的經驗研究卷帙浩繁,譬如最近將種族形成理論運用于研究宗教共同體(美國的福音派)的種族話語與實踐,可參見文末參考文獻[2]。?!胺N族形成”的概念主要用于分析社會意識形態、組織實踐和個體身份在生成種族階序的過程中是如何相互關聯和作用的。三十多年來,不同學科的學者對種族形成理論進行的深入探討、經驗運用與批判進一步拓展了種族形成的觀念。進入21世紀之后,隨著西方社會的種族與族群問題日益復雜化,種族形成理論繼續提供著富有啟發性的洞見。不同領域的學者運用種族形成的分析框架探索新的議題,尤其是探討各類被種族化、性別化、階級化和性化的主體[1]19,此類議題通常包括戰爭、社會運動與種族國家、性別與性態、殖民主義與原住民、疾病與健康教育等。本文在簡要梳理“種族”譜系學的基礎上,探討了種族形成理論的批判性重構以及最近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對它的批評。文章最后重返種族形成理論本身,試圖重新闡釋和理解種族形成的內涵,并對各種批評作出回應。

一、種族譜系學

種族的觀念是逐漸形成的,它是相對晚近才出現的概念,不同的歷史時代產生了特定的種族分類圖式。在古典時代,殖民主義和生物學的種族主義占據支配地位,這些關于種族的本質主義觀念將種族視為個體的固有屬性,認為種族是自然的、不變的生物學差異。在近代史上,種族主要被用于解釋和正當化歐洲人在殖民化過程中導致的各種不平等現象(如貧富差距、剝奪政治權利、奴隸制度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強制勞役等)以及種族滅絕。它通過科學在社會意識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種關于種族的生物學本質主義的觀念,從而將這些“他者”與作為“上帝子民”的歐洲人區別開來,并賦予歐洲白人以先天的優越性。于是,在“科學之種族常識”的作用下,種族成為一種與生俱來的先賦性身份和本質屬性,種族被結構化為各種社會設置,種族意識深嵌于社會文化之中。這是一種制度性的種族主義,它導致了一系列結構性不平等。通過這種身份與類別的塑造機制,支配性的文化與群體實現了隔離、貶抑和控制少數族群的意圖,最終達到被壓迫族群的自我貶抑、自我疏離和自我邊緣化的效果,從而將種族中心主義合法化與制度化。從根本上而言,種族觀念是一種社會控制的手段,并且產生了自我控制與規訓的深遠后果。

作為意識形態的同謀,生物決定論者和科學種族主義者認為種族是一種客觀實在和靜態屬性,這種觀念無視種族范疇本身及其與各種決定性社會因素之間的作用關系。杜波依斯(DuBois)和芝加哥社會學派最早對這種傳統的種族觀念提出了挑戰。他們認為種族是一種社會范疇,種族是決定族性的諸多因素之一,其他的因素還包括宗教、語言、風俗習慣和政治身份等。這種理論取向也被稱作“基于族性的理論”,它更多地是通過文化要素來定義族性。然而,族性理論主要建立在同化模型的基礎上,它假定族群同化論,認為新的族群最終會被同化并消除差異。社會學家羅伯特·帕克還提出了同化模型的4個階段,即接觸、沖突、調適與同化。最初,族性理論在反對社會達爾文主義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它后來招致很多尖銳的批評。族性理論主要是基于白人移民的經驗,并且認為非白人的不利處境是由于他們未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信仰或抵制主流的社會規范而造成的,他們應該為自己的境遇承擔責任。這種理論忽略了種族在共同體與社會—政治結構互動中產生的復雜化效應,而且在充滿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的環境下,同化未必是最終的結果。

二戰后,隨著歐洲殖民主義體系的分崩離析和全世界范圍內社會流動的增加,種族也成為有待重新認識和探討的核心問題[2]169。反本質主義開始批判種族的生物學建構,駁斥將種族過程進行跨越時空的概化,并且否認存在關于種族差異之普適性的和絕對的真理。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民權運動和反歧視法案之后,美國知識界日益將種族看作是政治分析的一個“時代錯置的范疇”[1]4,認為它“掩蓋了主要根植于文化、地理與經濟中的更加根本性的沖突”[1]4。民權運動誕生了新的種族主體、種族集體和種族意義,因此出現了對種族意義與種族權力的新表述。然而,這種社會轉型并沒有從文化、政治或社會生活中徹底祛除種族主義[1]3,與之相反,它卻產生了新的種族話語和經過重構的種族壓迫。20世紀90年代以來,盡管人們越來越傾向于認為種族不是生物學事實,而是意識形態的建構,但這并不意味著種族只是一種虛假的意識,僅僅通過忽略就能夠將它廢除。新的政治保守主義者趨于認為種族是一種幻象,雖然他們承認種族平等的原則,卻將種族平等闡釋為政府制定各種“種族盲視”的政策以及對個體權利的強調[3]197,這種觀念事實上并沒有真正理解和認識種族的歷史性、社會性和建構性。

奧米與懷南特認為,種族意義、種族類別、種族身份和種族經驗等都是社會建構的,它們在政治上充斥著爭奪性[4]。種族是一種社會建構的身份,它既非本質性的客觀事實,亦非幻象,而是在歷史進程與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各類種族事件的建構物。種族的意義與種族秩序的邏輯從來不能被完全確定,因此,應當關注種族意義、種族身份與種族權力的社會歷史與意識形態的基礎[1]4。在奧米與懷南特看來,種族是一種處于不斷形成過程中的主體,他們將種族與種族主義視為美國社會與政治的根本特征,認為種族深嵌于美國社會,它是一種彌漫性的社會構成,具有深厚的意識形態和物質基礎。種族形成理論強調種族政治的首要性,以突顯出種族霸權和種族觀念的不穩定性。種族是歷史性地決定的,同時亦受當下日常生活實踐的型塑。在這種意義上而言,種族既是歷時性的,也是共時性的。在近代以來的歷史與現實中,種族與其他維度交織在一起成為確定人類主體的標志性身份,以種族為中心構成了各種形式的社會沖突和團結??傊?,種族既是自我的構成,也是社會設置的一部分,它是在社會結構與個體經驗之間進行運作的。作為一種特殊的話語實踐,種族在社會結構與日常經驗中被組織化。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會和歷史環境里,種族對各種社會關系起著核心的社會組織的作用:在微觀層次上,種族意指個體性,即個體身份的形成;在宏觀層次上,種族則意指集體性,即社會結構的形成。

二、種族形成理論的批判性重構

種族形成理論批判了3種流行的種族理論,它們分別是基于族性、階級和民族的理論?;谧逍缘姆N族理論是支配性的種族研究范式,其理論淵源是功能論(宏觀結構層面)和符號互動論(微觀情境層面)。該理論的主要構成是芝加哥學派羅伯特·帕克的同化論,即所有族群的、宗教的和種族的少數群體在接觸與競爭的過程中,終將適應美國社會并被同化,也就是說通過接觸、整合和同化可以消除社會歧視與偏見,法律和管控能夠終結種族歧視。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種族整合卻久久未能實現,少數族群也未必愿意被白人的文化規范所同化。在這種理論困境之下,基于族性的理論逐漸發展成新保守主義,“在個體經濟自由的修辭手法中隱藏著對種族主義策略的重新主張”[5]8,它不斷地譴責少數族群故步自封、死守種族意識不放。在西歐的某些國家,這種新保守主義在保護民族文化的幌子下發展成為排外主義思潮?;陔A級的種族理論認為,種族沖突是實現或表達階級沖突的方式。若要克服種族間的不平等,不僅需要種族之間的團結一致,還需要具有種族意識的政策以消除因種族歧視導致的惡果,此類政策便是各類“肯定性行動”計劃。但現實的狀況是,種族群體內部日益增長的不平等性削弱了政治和文化上的群體凝聚力,白人長期以來享有的種族特權阻礙了資源重新分配的可能性。因此,基于階級的種族理論并沒有撼動和改變既有的種族階序與格局,它對現實的解釋亦陷入困境之中。

對基于民族的種族范式之批判與殖民主義的持續影響有關,其質疑主要源自國際與美國國內存在的異質性。奧米與懷南特運用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認為宗主國和處于中心的國家仍然繼續剝削原先的殖民地國家和邊緣國家。這種剝削類似于美國支配性的白人群體對黑人的剝削,這便是所謂的“內部殖民主義”。在后殖民主義時代,隨著社會流動和全球化的加劇以及跨越時空的媒介時代之來臨,它削弱了以民族國家為基礎的種族團結??鐕问降姆N族一致性明顯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形式的流散身份,“跨國的種族團結普遍缺乏曾經在泛非主義或‘不結盟’運動的旗幟下展現出來的政治承諾和組織”[3]180。在這種情形下,基于民族的種族理論最終演變成為“粗糙的和復古的文化民族主義形式”[3]180?;陔A級和民族的種族理論分別是對族性理論作出的回應與挑戰,其理論來源是新馬克思主義的沖突理論[6]130。在奧米與懷南特看來,馬克思主義對種族的分析將種族看作是階級的附屬性現象,而種族主義則被視為虛假意識的具體表現形式。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資產階級策略性地利用種族,設法在工人階級內部散播不滿、制造分化,從而阻止形成統一的階級意識與組織。左翼知識分子的使命便是顛覆虛假的種族意識,促成建立在階級基礎上的政治事業[7]304。大體而言,傳統馬克思主義關于種族的研究存在過度簡化論和階級還原論的傾向[8]358。

概而言之,種族形成理論批判社會科學領域流行的三類種族理論,即族性(同化)理論、階級(分層)理論和民族(殖民主義)理論,認為它們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將種族簡化為族性、階級和民族。同時,這些簡化論又使族群的、階級的或民族的身份被化約成主觀性的過程,如一個人(或多個人)如何理解其社會位置以及與他人之間的異同之處等,這些理論范式系統性地忽略了作為理解美國政治和社會之重要因素的種族。奧米與懷南特將種族視為美國社會根本性的組織原則,他們批評美國左翼知識分子的“政治近視”,將種族簡化為一種由經濟決定論導致的衍生物,而不是社會關系的軸心。懷南特還指出,“在‘群體主義’的貶損性標簽下來駁斥種族(以及族群與民族)是一種社會學形式的‘種族盲視’,它破壞了集體行動的可能性”[9]602。那么,我們如何理解在普遍承認種族平等、倡導多元文化主義的時代(即后民權時代、后冷戰或后殖民時期),仍然會繼續存在種族分類和種族分層現象,這是當代的種族與族群理論必須直面的一個問題,各種傳統的還原論范式對此無法進行充分的解釋。奧米與懷南特認為,種族無處不在,美國社會具有根深蒂固的種族意識,整個社會浸透著文化種族主義,各種社會關系、機構設置與身份中都滲透著種族意義。無論是南北戰爭中白人領導的廢奴運動還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盡管它們都表現為對種族主義的抗爭和反制,但其結果改變的僅是種族國家的形式,而不是其本質,種族關系和種族結構是不斷地在新的反抗與新的壓制中呈螺旋式發展的。懷南特認為,對后民權時代為何存在種族壓迫這個問題作出的理論回應必須具備三個特征:第一,辨識種族的比較性/歷史性維度;第二,聯結微觀與宏觀層面的種族意義與種族化的社會結構;第三,認識到近代政治的彌漫化形式[3]180-181。在他看來,“任何關于種族的社會學理論至少具有比較性的歷史與政治成分、關于文化或知識社會學的某些要素以及充分的微觀社會學解釋”[3]170。因此,在奧米與懷南特倡導的種族形成理論中,他們將“種族形成”定義為“一種社會歷史過程,通過這個過程,種族范疇被創造、占據、轉換和消滅”[4]55,它包含三個特定要素:意識形態的范式、制度化的實踐和個體的性情。具體而言,支配性的意識形態規定了不同的種族以及它們之間的恰當關系(通常以成文法的形式);日常的實踐通過組織及其技術得以協調并實現;特定的種族身份則是人們理解自身并與他人互動的方式[4]67。

種族形成理論強調種族的社會建構性,認為種族是一個社會概念,而不是生物學概念;種族并非是區分個體的有效道德基礎。種族呈現在各種機構、關系和個體之中,它不僅是社會組織的方式,也是感知與理解個體經驗的方式。奧米與懷南特將“種族化”看作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文化進程,它將種族意義延伸到特定的關系、實踐、個人或物體。種族秩序在各種社會關系之微觀與宏觀層面的交互性中被組織化,而種族類別與種族意義則在種族秩序中發揮著持久性的作用。這里的微觀層面涉及個體與他人之間的互動,宏觀層面則指一個社會的社會結構(包括如商業、媒體和政府等集體組織)與普遍的意識形態(關于種族、階級、性態與性別等文化觀念)。種族形成理論強調國家在型塑種族意義與現實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這里的國家是指具體的政治設置與政府機構,它們是最顯性的種族競爭場域,而種族工程在政治和法律上重新組織了國家。

大體而言,種族形成理論的核心特征可以概括如下。第一,種族并不具有超越歷史和脫離社會情境的穩定涵義,種族意義不是固定的,而是因社會歷史而改變;種族形成理論強調種族的流動性、歷史性和建構性。第二,在種族分析的框架中,國家居于重要的位置,它是“種族沖突的突出場域”,種族系統的維持正是在國家機構與少數族群之間的競爭性互動中實現的。第三,種族形成理論關注種族的意識形態特征,但也強調這種意識形態如何在組織或社會設置中被制度化。第四,種族是社會關系的核心組織原則,它在微觀層次型塑著個體行動者的身份,在宏觀層次則涉及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第五,種族意義是通過競爭性的政治工程實現的,政治沖突是制造種族身份和種族化的社會結構之手段。文化與結構之間的聯結是種族形成過程的核心,它賦予種族工程以內在的一致性與統一性[10]756。以上這五點大致勾勒出種族形成理論的基本內涵。種族形成理論賦予日常的生活經驗以政治意義,并使之與世界性的歷史事件和廣為接受的普遍信念相關聯。當個體被動員起來對結構性的種族不公正作出回應時,微觀的個體身份就與宏觀的社會結構之間發生互動而產生種族社會運動。通過種族運動,關于種族的社會和政治觀念重新得到了闡釋,新的種族秩序開始浮現;同時,這種新的種族秩序也會成為下一場種族運動抨擊和挑戰的目標,繼而被重新闡釋。種族觀念就處于這樣的動態演變過程之中。

三、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的批評

近些年來,喬·費金(Joe Feagin)和肖恩·埃利亞斯(Sean Elias)提出的“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對種族形成理論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他們對種族形成理論的貢獻與缺陷進行了批判性評估,認為種族形成理論盡管有超越主流的種族理論之處并提出了富有創造性的概念,但它未能充分地解釋以下諸問題:種族意義和白人的種族框架化;美國社會的種族基礎;美國的國家和其他種族競爭的場域;當代種族主義中白人精英的核心地位;對種族多元主義民主的挑戰;對種族主義的群體抵制,尤其是黑人激進的智識傳統。在費金和埃利亞斯看來,種族形成理論缺乏能夠充分理解系統性種族主義之深層基礎、交疊的復雜性以及制度化運作的概念工具。核心的問題在于它無法解釋種族壓迫的權力關系及其穩定性,換句話說,“它對白人在創造和維持種族壓迫、不平等的種族階序以及對種族問題進行白人框架化的闡釋中所扮演的支配性角色僅提供了迂回的或含糊的分析”[11]939。作為種族形成理論的替代性分析框架,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是一種關于種族和種族主義的社會科學理論,它闡明了種族壓迫之根本性的和持久存在的結構、機制及其作用。

在費金和埃利亞斯的理論主張中,“系統性種族主義”是指“根本性的、大規模的和無法規避的種族壓迫,它是白人針對有色人種設計并維系的階序系統”[11]936。費金和埃利亞斯認為,在美國白人與有色人種的社會史中,系統性種族主義是根本性的現實,它具體包括:第一,白人組織并實施了許多剝削性和歧視性的實踐;第二,支配性的種族階序制度化了白人通過不正當途徑獲得的資源與權力;第三,通過白人控制的并且被制度化的社會再生產機制,維持著重要的物質資源和其他資源的不平等;第四,支配性的“白人種族框架”(通過諸多種族形象、敘述、情感和闡釋等)使持續存在的種族壓迫合法化,并得以順利施行[11]937??傊?,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強調由白人設計和維系的關于種族壓迫的階序系統,認為種族壓迫是根本性的和根深蒂固的。系統性種族主義是一種物質的、社會的和意識形態的現實,它廣泛嵌入在美國的主要制度中[12],不斷地再生產社會設置和網絡,在不同族群中支撐著非對稱性的、結構化的物質關系與社會—心理關系。傳統的種族分析使用關于“社會”“國家”或“種族主義”的抽象語言,從而模糊了白人在種族壓迫的實踐與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而忽略了對作為系統性種族主義之制造者和推動者的白人進行系統性的分析。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則強調白人作為一個種族群體,在型塑和維持種族壓迫、種族階序、種族關系以及主流的種族觀念、實踐和社會設置中所起的作用,著重分析白人掌控的種族權力結構及其運作機制。因此,白人(尤其是白人精英)是種族經驗和種族理論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分析對象,在探討美國種族問題時不能忽略這個支配性群體的存在??v觀美國的歷史,居于支配地位的白人在很大程度上型塑著普遍流行的種族意義、組織化的階序性種族關系并促進主導性的種族觀念與實踐,白人是能夠提供各類機遇、財富和特權的壓迫性階序結構的既得利益者。

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從一種反系統的視角批判制度性和結構性的種族主義,這種“反系統”的方法解釋了種族意義、種族化關系的社會心理學維度以及種族主義的權力與結構,而種族形成理論則在很大程度上忽略或拒斥這種社會分析取向。簡而言之,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更多地強調種族壓迫、白人統治與種族沖突。例如,費金和埃利亞斯指出了種族工程之間的差異性,他們區分了兩類主要的種族工程:一類是白人試圖維持他們對有色族群的剝削、壓迫與統治,另一類則是有色族群艱難地不斷反對壓迫性和系統性的種族主義。在他們看來,競爭性的種族工程并不會增加種族民主。此外,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承認種族、階級、性別和其他群體類別之間的交叉性,認為這種交叉性視角在分析不同背景的白人所擁有的不同種族權力類型以及在探討交叉的社會不平等性/身份/背景等現象時是一種必要的方法。

費金和埃利亞斯指出,由于奧米與懷南特認為美國的種族結構在20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之后發生了大轉型,因此他們沒有看到種族主義中存在的類似于過去的制度成分、僵硬而完備的種族階序、持久存在的種族主義意識形態以及由種族統治者施加的種族意義。在這種狀況下,他們未能充分探討“制度性種族主義”和“系統性種族主義”[11]935。奧米與懷南特以理想主義的理論范式來感知當代的族群關系和種族民主的前景,這在理解現實中非對稱性的族群權力關系時是不切實際的。奧米與懷南特認為,二戰以來美國的種族政治發生了社會政治的大轉型,新的種族國家取代了舊有的種族國家,種族民主最終將取代種族極權主義。而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則認為,種族進步僅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神話,“種族民主”更是一種矛盾修飾法,因為當下主要的社會結構中仍然充斥著種族壓迫?,F在與過去一樣,并沒有徹底鏟除或動搖白人居于頂端的、非平等性的種族階序體系,近些年來美國少數族群取得的進步只不過是爭取到了白人早就享有的權利而已。種族系統確實會發生變遷,以應對外部社會的變化并抵制壓力,但是這些變遷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種族主義的基礎和本質。這些種族變遷恰恰體現了種族結構的韌性和頑固,從而使白人精英能夠利用它來框架化種族現實。

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還批判種族形成理論過于強調國家,尤其是它的“種族國家”概念。奧米與懷南特將當代國家視為種族民主的促進者和種族沖突的調解者,而費金和埃利亞斯則視國家為壓制性的、由白人控制的并以其利益為導向的,它經常產生種族沖突、迫使種族分化并試圖通過同質化或邊緣化的進程而剝削、排斥或消除某些族群。白人在政治系統中的持續統治是國家能夠如此強有力地再生產不同類型的種族壓迫與種族意義的主要原因,也是國家為何是種族沖突之突顯場域的根本原因。因此,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認為種族形成理論關于種族國家的論述掩蓋了白人在美國社會中的支配性及由其控制的種族結構的再生產機制,從而忽視了數百年來白人支配著種族工程和種族形成的現實,也沒有對在當前仍處于支配性地位的種族階序進行實質性的探討。此外,費金和埃利亞斯認為在分析種族工程時,奧米與懷南特更多地是探討種族意義的競爭,而不是種族化的制度結構、權力網絡和資源之間的爭斗,盡管他們承認種族統治者設法對資源進行再組織和再分配;同時,他們雖然探討了種族意義對種族結構造成的影響,但沒有具體闡明種族結構如何社會性地生成和再生產種族意義。最后,奧米與懷南特還過于強調種族的意識形態建構以及種族意義與種族身份的形成。

一言以蔽之,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認為種族形成理論過于強調國家,而忽略了在制造種族不平等過程中非國家的行動者,其缺乏探討種族主義的延續性,也沒有強調白人在型塑種族階序過程中扮演的核心角色。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探討并強調白人制造和維系的關于種族壓迫的社會結構、物質條件、權力網絡、知識與日常實踐以及使這些結構、種族意義和物質實在合理化和觀念化的一整套種族框架系統。它強調白人在種族主義中的中心性,并認為應以多維度的方式理解族群關系和制度性種族主義,如經濟的、文化的、心理的和認知的等,而不是僅僅聚焦于國家和政治的層面*此外,也有學者質疑種族形成理論關于種族的有效性與核心地位的立場,認為它過于強調種族的獨立意義,過于草率地摒棄了將階級、經濟等要素作為關鍵的分析概念。。

四、種族形成理論的回應

種族形成理論和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都關注種族與種族主義、建構族群關系的方式以及種族壓迫與不平等性的社會歷史意義。但是,這兩種理論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前者是一種相對較為中性的理論,主要探討“種族形成”的過程及其作用機制;后者則相對激進,主要探討“系統性種族主義”。這正如拉特利奇·丹尼斯(Rutledge Dennis)所指出的,比較種族形成理論與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猶如比較帕森斯式社會學與米爾斯式社會學,其實它們探討的是不同的思想與主題[13]983。費金和埃利亞斯認為在對種族進行理論闡釋前必須理解種族主義的運作方式,而奧米與懷南特則認為必須理解種族是如何運作的方能理解種族主義;費金和埃利亞斯認為通過探討種族壓迫就能夠抓住種族意義的本質,而奧米與懷南特則聚焦于種族(意義)的建構,并以此作為理解種族主義的分析工具[14]994。這是兩種理論之間在指導思想上的重要差別。批判性的種族理論大多持結構性種族主義的視角,也即揭示壓迫性的種族階序和相關的系統性種族主義的社會結構,以闡明制度、結構在維系種族主義的社會系統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與之相應地,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也偏重于制度的、結構的和系統的闡釋。種族形成理論對種族進步持一種比較樂觀的態度,認為通過種族工程能夠增加種族民主;而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的立場較為悲觀,它采取沖突論的視角,是一種更加激進的種族理論,認為種族形成理論夸大了美國種族問題在民權運動之后的社會大轉型,美國社會遠未實現“種族民主”。

那么,種族形成理論究竟是為理解美國社會的種族與族群問題提供了精辟的洞見,還是扭曲了美國社會的種族現實,為了厘清這兩種理論之間孰是孰非,就需要略加回顧美國后民權時代的種族狀況,并重返奧米與懷南特的種族形成理論本身以及他們多年來對該理論的不斷闡釋、反思以及對各種批評所作出的回應。二戰后,隨著一系列尋求種族平等和公正的社會運動的爆發,美國社會的種族與族群問題逐漸變得敏感化和政治化,這些社會運動通過奧米與懷南特所說的“種族工程”聯結了政治的經驗維度和制度維度,這便是《美國的種族形成: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一書的核心觀點之一。種族主體性和自我意識的突顯致使主流的政治領域發生了大轉型,通過整個社會的政治化,黑人自由運動及其聯盟重塑了美國傳統的政治觀念。奧米與懷南特指出,盡管他們將種族議題置于分析的核心,但是政治轉型遠遠超越了種族本身,它涵括了性別與性態、戰爭與和平、公民權等復雜的問題[15]1567。

由于面臨新的種族現實和各種來自經驗與理論的挑戰,懷南特在他們第一次提出種族形成理論的二十多年后再次對它進行了簡明扼要而有針對性的闡釋:首先,種族形成理論認為種族意義和種族身份的內容是不穩定的,并且在政治上充滿競爭;其次,它將種族形成理解為種族“工程”的交叉/沖突,結合了表征性的/話語的要素與結構的/制度的要素;最后,它將這些交叉看作是種族意義闡釋(表達)的迭代序列,它對諸多不同類型的能動者都是開放的:從個體到組織、從地方性的到全球性的[3]181。事實上,這種再闡釋是對認為種族形成理論忽視結構、無法解釋交叉性、未強調白人精英等問題而作出的反批評。種族形成理論包含了諸多要素(尤其涉及政治社會學領域),如政治過程理論、新社會運動理論以及社會構成理論等。它采用的分析概念具有微觀—宏觀、行動—結構的兩重性,其理論框架也具有高度的涵括性。例如,種族工程意指形塑、重新組織國家的政治與法律過程,它包含了從宏觀的大規模行動或綜合性立法到微觀的言說行為或對歧視與偏見的個體經驗,它們在不同的層面同時塑造著種族化的社會結構和作為種族主體的精神結構。又如,“種族意指化”與種族化的社會結構之間的聯結既是持續進行的和內在固有的,同時也是不穩定的和沖突性的[15]1567。它還認為種族不僅是社會結構領域(如社會分層與分配、制度設置、政治系統和法律等)進行斗爭和競爭的主體,也是意義生產(用于描述個體身份與經歷的種族文化表征)的主體[10]756。

在上述簡要回顧的基礎上,可以對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的批評至少提出3點反駁。第一,費金和埃利亞斯認為種族形成理論并沒有對白人在型塑種族階序中具有的核心角色作出明確和實質性的說明。種族形成理論確實沒有像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那樣強調白人在制造和維持種族階序中所起的作用,但是它并沒有忽略,而是將白人群體作為種族國家中的諸多行動者之一。種族形成理論是一種形式化的理論,塔尼婭·格拉什—博佐(Tanya Golash-Boza)亦認為,奧米與懷南特的研究主要是理論建構性的,而并非經驗闡述[14]996。第二,奧米與懷南特強調種族意義的爭奪,而不是資源與權力;他們雖然較少關注結構性維度,但并沒有完全忽略,尤其是種族主義與結構性要素之間的關聯。第三,奧米與懷南特承認美國社會在民權運動以來取得了有限但具有實質性意義的改革與進步,他們強調的是種族身份的意義轉變,并沒有否認今日美國社會存在的種族不平等,也沒有忽視種族的彌漫性,而且他們意識到當下所處的是“種族霸權”時期,而不是“種族民主”時期。此外,針對后殖民時代研究種族問題時所遇到的自我種族化和種族—階級—性別要素的交叉性問題,奧米與懷南特從實用主義的立場進行了闡釋,他們強調情境性創造和自我反身性行動,認為理解交叉性問題需要認識到自我反身性行動型塑著個體與集體身份的生產與轉變。2008年,奧米與懷南特在一篇論文中再次對關于種族形成理論的代表性評論作出回應,并對該理論本身進行了反思。他們重申種族總是在身份與社會結構的交叉點運作,必須將種族形成的過程置于結構性種族主義的背景中加以考量;他們強調在分析身份政治時,不能忽略宏大的政治—歷史進程和結構的重要性[15]。后來,懷南特又專門撰文指出種族身份是關系性的,所有的種族話語都內在于社會結構;反過來,“種族政策、法律與實踐也必須明確地表達種族的意義。它們必須在種族的基礎上進行表達,也必須是它的表征”[9]602。種族意義和種族身份的賦予是種族實踐的核心,但它也總是與社會結構相關,作為種族形成之基本構成的種族工程觀念表達的正是這層意思。

此外,也有不少批評者指出奧米與懷南特在《美國的種族形成》一書中始終沒有明確定義“種族”這個概念[16]1026,這是因為他們認為種族是因情境而異的,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強調種族的反身性與不穩定性,因而拒絕任何明確的規范性限定??偠灾?,種族形成理論提供了一種分析工具,通過它我們能夠區分形形色色的種族工程,從而辨別哪些意指類型、哪些社會組織形式具有種族主義的特征,因為“只有表征與結構化的特定結合以及只有某些種族工程類型才能被看作是種族主義”[10]757。種族形成理論主要是理論性的,而非經驗性的,它是一種齊美爾式的關于種族的社會學理論[13]983,這種理論側重于模型內部各種互動與關系的一般性描述,但并不提供詳盡的細節。

五、結語

在現代世界體系下,種族階序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種族形成理論視種族是一種動態的社會政治建構,它強調種族的社會本質,認為種族身份及其政治涵義具有權宜性。種族不是一種本質或僅僅是一種幻象,種族范疇處于不斷地變化之中。種族形成理論批判各類種族簡化論將種族視為族性、階級或民族的標記或表征形式,從而忽略了種族是美國社會組織的根本軸心、種族體驗是美國人的核心經驗這一特征。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的種族與族群研究領域出現了各類競爭性的種族理論,包括批判的種族理論和交叉性理論等,但它們的影響力都沒有種族形成理論如此廣泛而深遠。這是由種族形成理論的內在屬性決定的,因為該理論具有涵括性、包容性和再生性,它提供了一個開放式的種族分析框架,使研究者能夠往這個框架中填充新的經驗與理論要素,從而使它能夠指引認識新的種族現實。種族形成理論解釋了種族不平等如何以及為何會在特定的社會里持續存在,探討了種族劃分、種族沖突以及種族動力學機制。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批判種族形成理論過于強調國家,忽略種族階序生成過程中的其他行動者,尤其是白人在種族現實及其再生產機制中的關鍵作用。事實上,系統性種族主義理論與種族形成理論探討和強調的是種族現實的不同維度。種族形成理論是一種形式社會學的理論,它能夠不斷地汲取新的觀念從而對其內涵重新進行闡釋,它無意于描述具體的經驗事實,因此,不能以經驗來評判作為形式模型的種族形成理論。

最后應該指出的是,盡管美國社會普遍存在無種族歧視的修辭并且不乏個體成功的案例,但是美國社會的各族群在財富、教育、健康、收入和權力等方面仍然存在系統性的顯著差異,而近些年頻頻發生的種族騷亂更是其種族現實的鮮明體現。種族形成理論認為種族系統會從種族專政經由種族霸權而走向種族民主,但是,從當下的西方社會現實來看,實現種族民主仍然任重而道遠*杰弗里·薩拉茲(Jeffrey Sallaz)對后種族隔離時代南非的研究表明,雖然“白人至上”的種族意識形態可能會變得式微或被傾覆,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具體呈現的種族慣習卻是持久穩固的,它會將舊的種族圖式置換成新的實踐??蓞⒁娢哪﹨⒖嘉墨I[17]。。

猜你喜歡
南特種族主義種族
與種族主義作戰的藝術家
說起1776年那些事,就不能不提種族和蓄奴問題 精讀
正視美國種族主義歷史需正視“種族”這一概念的起源 精讀
南沙港鐵路龍穴南特大橋主橋設計
虛偽美國文化下的種族和種族主義
虛偽美國文化下的種族和種族主義
論埃里森文化批評中的種族政治觀
找出調皮鬼
跟蹤導練(一)3
街頭巨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